闽南非遗“送王船”:具有活力的信俗文化

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佚名

2020-11-20 10:07:22

“庚子科三朝王醮:九月初九,中坛元帅圣诞结坛,搭船寮;九月初十,请王,三坛罗坛,立灯蒿,起鼓;九月十一,早晚朝科,三坛罗坛;九月十二,主公玄女圣诞,早晚朝科,三坛罗坛;九月十三,三坛罗坛,送彩船,做外敬;九月十四,合会补运。”今年农历九月,是福建漳州九龙江上仅存船庙——进发宫最热闹的时候,因为一年一度的民间信俗“送王船”仪式正在举行,对于进发宫及其信徒而言,这是不啻于春节的重大典礼活动。

2011年,“闽台送王船”这一民间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推动“送王船”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闽南,主要是福建的厦门、漳州和泉州地区,因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而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滨海地域文化,渔业、航运、造船、水产等相关行业发达,并衍生出以渔民为主要信仰群体的民间信俗,其中最有名的除了妈祖信俗,便是王爷信俗。事实上,王爷崇拜已遍及福建全境、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只是闽南的信俗活动更具规模和影响力。

王爷信俗的诞生与闽南先民送瘟驱邪的诉求息息相关。王爷信俗中最初的王爷,其实是指瘟神。大约在南宋时期,“瘟神”由病死的“疫鬼”演变为“疫鬼的管理者”,取瘟王之意而被称为“王爷”,他可以“代天巡狩”,防止所到之处病疫和邪祟的发生。再后来,一些历史人物也被老百姓奉若神明而进入王爷的序列中,王爷的神职变得更多元,除了驱除瘟疫,还被赋予祈福禳灾、保境安民、护佑子孙等职能,俨然一个族群的守护神。王爷多有姓,据不完全统计,闽南民间供奉的王爷超过一百个姓,王爷的数量可见一斑。

由王爷信仰发展出一种配套仪式——“王(爷)醮”,或“王(船)醮”,醮即设坛祭神的仪式,而“送王船”正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和高潮部分。“送王船”其实就是“王醮”的通俗说法,又称“烧王船、王船祭”。有学者认为,“王醮”实际上是人们对“瘟醮”的雅称、吉称,因其肇始于送瘟神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送王船”即取“送瘟船”之意。

“送王船”这一仪式或信俗活动一般在闽南的渔民、船民中比较盛行,多在沿海、沿江的渔港、渔村等临水处进行,寓意通过祭祀以王爷为代表的神灵,达到祈福禳灾、赐福保安的目的。仪式用盛满祭品的纸船送王爷从水上离开,象征其押送瘟疫和灾祸远离家园,烧掉纸船则象征祛除瘟疫、灾祸、邪祟。“送王船”“烧王船”将醮典推向最高潮,也标志着整个仪式的终结。

“送王船”信俗最早可追溯至明初,晚明以后盛行于厦漳泉滨海地区,一般由当地的民间信仰宫庙,如著名的厦门龙珠殿、泉州富美宫牵头,组织周边渔民和船民参与仪式活动的筹备和实施,有专门的《送船科仪》或《送彩科仪》。王醮的过程十分繁复,约略由迎请王爷、宴飨王爷、恭送王爷三大部分组成,送王仪式尤其隆重和关键,“烧王船”的场面十分壮观,震撼人心。

由于制造王船(多为竹木为骨、真船大小的纸扎彩船,也有直接制造木质真船的)、准备祭品(香烛金纸、牺牲糕果)、请道士作法(有的还要请戏班)等耗资较大,清人甚至以“穷其奢华,震轰炫耀”来形容王醮的盛况,故而“送王船”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现在漳州港石坑社区保泉宫则是每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在“送王船”的具体时间上,闽台和东南亚各个地方不尽相同,即使是厦漳泉三地亦不一致。这与寺庙主祀王爷或神灵的圣诞息息相关。

与许多其他民间宗教信俗一样,“送王船”曾一度式微,只在闽南少量地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所传承。同时,由于越来越多渔民、船民上岸居住,加之传承人断代,“送王船”的许多仪轨和程序或失传或缺漏,已不再完整。近年来,得益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海内外交流的逐渐频繁,这一信俗的历史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和印证,大体上得到了恢复,并与时俱进,形成更有活力的信俗文化。得到更好继承的“送王船”活动,影响范围也从水岸之间逐渐扩大到陆地,醮典的内容和祈求的愿望不再局限于驱瘟除疫,祛邪、避灾、祈福吉祥好运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

九龙江进发宫“送王船”仪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尽管借鉴整合了其他地区的做法,它仍是目前已知仅存的闽南内河王醮遗存。进发宫“送王船”仪式的目的是,“通过祭水府神明,安抚水中遇难的孤魂,祈求水上靖安和渔发利市”。

与普遍迎王、宴王、送王集中在一个月内举行不同,进发宫的“送王船”仪式分为询平安(向神明询问所请王爷的数量和姓氏)、请平安(迎请水府神祇及外海王爷到庙坐镇、代天巡狩,为一方信众解厄赦罪赐福)、送平安王三大阶段,分别在农历二月、三月和九月举行。询平安是向神明询问所请王爷的数量和姓氏;请平安是指迎请水府神祇及外海王爷到庙坐镇、代天巡狩,为一方信众解厄赦罪赐福。最核心的“送王”之所以安排在九月,是因为进发宫信仰的主公九天玄女圣诞在九月十二,九月十三就是“烧王船”的日子。

进发宫王醮每年都举行,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周期:每三年为一个循环,第一年做一天王醮,第二年两天,第三年三天,以此类推,周而复始。此处的王醮主要是指“烧王船”之前的坛醮祭祀活动。因为年年举办,进发宫“送王船”逐渐成为当地社区一年中最隆重的民俗庆典。

今年是固定循环的第三年,要做三天王醮,最是热闹。斋醮的同时,有一系列重要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筹备工作要做:搭船寮——造王船,立灯蒿——在长竿上挂灯以指明方向,起鼓——哪吒鼓乐开始演奏。哪吒鼓乐一开,将伴随“送王船”全过程,是闽南地区王醮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吒鼓乐因唱词中有“觐请哪吒三太子”而得名,演奏时身穿白短褂的乐人手持海碗大的鼓,一边敲鼓一边吟唱闽南语曲调,有消灾、去厄、祈福的美好寓意。

农历九月十二(10月28日),地处漳州市中心江滨公园的进发宫早早立起彩旗华盖,张灯结彩,正一道士从早至晚斋醮,鼓乐唱念不断,周边信众不时结伴而来拜神献祭,现场节庆氛围十分浓厚,吸引许多行人和民俗爱好者驻足观赏。

农历九月十三(10月29日),进发宫请来的道士会专门做“请王送瘟修醮谢恩祈安植福法会”,上午拜本坛王爷,下午拜王船头(还要做出划船的动作)。接下来,王船就要起航了。约在晚上四五点,点缀着霓虹灯、长约七八米的纸扎彩船从存放的帐篷里由数名身穿宝蓝长衫、头戴黑色礼帽的男子抬到平板船上,然后平板船载着王船驶入江中,在江心一个小岛上举行名为“祭孤”仪式。结束后,王船缓缓驶向目的地——一个距离两岸都很远的特制平台,王船被安置在了平台上,人们翘首以盼的“烧王船”时刻即将到来。约半小时后,历经最后的斋醮祭祀,王船被点燃,只是一瞬间,王船的中部升起笔架山一般壮烈的火焰,并很快蔓延到王船的四周,熊熊的火光照亮了一方江水。至此,标志着瘟疫、厄运被送走了,“王爷”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今年的王醮进入尾声。

进发宫“送王船”的全部流程遵循“王船制造、出仓、醮祭、巡境、焚烧”等闽台王船祭的基本程序,意味着信俗的稳定性和共通性的形成,为其文化的传播、继承及心理认同奠定了基础。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闽南非遗“送王船”:具有活力的信俗文化

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佚名

2020-11-20 10:07:22

|
闽南非遗“送王船”:具有活力的信俗文化
|

“庚子科三朝王醮:九月初九,中坛元帅圣诞结坛,搭船寮;九月初十,请王,三坛罗坛,立灯蒿,起鼓;九月十一,早晚朝科,三坛罗坛;九月十二,主公玄女圣诞,早晚朝科,三坛罗坛;九月十三,三坛罗坛,送彩船,做外敬;九月十四,合会补运。”今年农历九月,是福建漳州九龙江上仅存船庙——进发宫最热闹的时候,因为一年一度的民间信俗“送王船”仪式正在举行,对于进发宫及其信徒而言,这是不啻于春节的重大典礼活动。

2011年,“闽台送王船”这一民间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推动“送王船”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闽南,主要是福建的厦门、漳州和泉州地区,因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而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滨海地域文化,渔业、航运、造船、水产等相关行业发达,并衍生出以渔民为主要信仰群体的民间信俗,其中最有名的除了妈祖信俗,便是王爷信俗。事实上,王爷崇拜已遍及福建全境、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只是闽南的信俗活动更具规模和影响力。

王爷信俗的诞生与闽南先民送瘟驱邪的诉求息息相关。王爷信俗中最初的王爷,其实是指瘟神。大约在南宋时期,“瘟神”由病死的“疫鬼”演变为“疫鬼的管理者”,取瘟王之意而被称为“王爷”,他可以“代天巡狩”,防止所到之处病疫和邪祟的发生。再后来,一些历史人物也被老百姓奉若神明而进入王爷的序列中,王爷的神职变得更多元,除了驱除瘟疫,还被赋予祈福禳灾、保境安民、护佑子孙等职能,俨然一个族群的守护神。王爷多有姓,据不完全统计,闽南民间供奉的王爷超过一百个姓,王爷的数量可见一斑。

由王爷信仰发展出一种配套仪式——“王(爷)醮”,或“王(船)醮”,醮即设坛祭神的仪式,而“送王船”正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和高潮部分。“送王船”其实就是“王醮”的通俗说法,又称“烧王船、王船祭”。有学者认为,“王醮”实际上是人们对“瘟醮”的雅称、吉称,因其肇始于送瘟神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送王船”即取“送瘟船”之意。

“送王船”这一仪式或信俗活动一般在闽南的渔民、船民中比较盛行,多在沿海、沿江的渔港、渔村等临水处进行,寓意通过祭祀以王爷为代表的神灵,达到祈福禳灾、赐福保安的目的。仪式用盛满祭品的纸船送王爷从水上离开,象征其押送瘟疫和灾祸远离家园,烧掉纸船则象征祛除瘟疫、灾祸、邪祟。“送王船”“烧王船”将醮典推向最高潮,也标志着整个仪式的终结。

“送王船”信俗最早可追溯至明初,晚明以后盛行于厦漳泉滨海地区,一般由当地的民间信仰宫庙,如著名的厦门龙珠殿、泉州富美宫牵头,组织周边渔民和船民参与仪式活动的筹备和实施,有专门的《送船科仪》或《送彩科仪》。王醮的过程十分繁复,约略由迎请王爷、宴飨王爷、恭送王爷三大部分组成,送王仪式尤其隆重和关键,“烧王船”的场面十分壮观,震撼人心。

由于制造王船(多为竹木为骨、真船大小的纸扎彩船,也有直接制造木质真船的)、准备祭品(香烛金纸、牺牲糕果)、请道士作法(有的还要请戏班)等耗资较大,清人甚至以“穷其奢华,震轰炫耀”来形容王醮的盛况,故而“送王船”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现在漳州港石坑社区保泉宫则是每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在“送王船”的具体时间上,闽台和东南亚各个地方不尽相同,即使是厦漳泉三地亦不一致。这与寺庙主祀王爷或神灵的圣诞息息相关。

与许多其他民间宗教信俗一样,“送王船”曾一度式微,只在闽南少量地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所传承。同时,由于越来越多渔民、船民上岸居住,加之传承人断代,“送王船”的许多仪轨和程序或失传或缺漏,已不再完整。近年来,得益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海内外交流的逐渐频繁,这一信俗的历史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和印证,大体上得到了恢复,并与时俱进,形成更有活力的信俗文化。得到更好继承的“送王船”活动,影响范围也从水岸之间逐渐扩大到陆地,醮典的内容和祈求的愿望不再局限于驱瘟除疫,祛邪、避灾、祈福吉祥好运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

九龙江进发宫“送王船”仪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尽管借鉴整合了其他地区的做法,它仍是目前已知仅存的闽南内河王醮遗存。进发宫“送王船”仪式的目的是,“通过祭水府神明,安抚水中遇难的孤魂,祈求水上靖安和渔发利市”。

与普遍迎王、宴王、送王集中在一个月内举行不同,进发宫的“送王船”仪式分为询平安(向神明询问所请王爷的数量和姓氏)、请平安(迎请水府神祇及外海王爷到庙坐镇、代天巡狩,为一方信众解厄赦罪赐福)、送平安王三大阶段,分别在农历二月、三月和九月举行。询平安是向神明询问所请王爷的数量和姓氏;请平安是指迎请水府神祇及外海王爷到庙坐镇、代天巡狩,为一方信众解厄赦罪赐福。最核心的“送王”之所以安排在九月,是因为进发宫信仰的主公九天玄女圣诞在九月十二,九月十三就是“烧王船”的日子。

进发宫王醮每年都举行,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周期:每三年为一个循环,第一年做一天王醮,第二年两天,第三年三天,以此类推,周而复始。此处的王醮主要是指“烧王船”之前的坛醮祭祀活动。因为年年举办,进发宫“送王船”逐渐成为当地社区一年中最隆重的民俗庆典。

今年是固定循环的第三年,要做三天王醮,最是热闹。斋醮的同时,有一系列重要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筹备工作要做:搭船寮——造王船,立灯蒿——在长竿上挂灯以指明方向,起鼓——哪吒鼓乐开始演奏。哪吒鼓乐一开,将伴随“送王船”全过程,是闽南地区王醮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吒鼓乐因唱词中有“觐请哪吒三太子”而得名,演奏时身穿白短褂的乐人手持海碗大的鼓,一边敲鼓一边吟唱闽南语曲调,有消灾、去厄、祈福的美好寓意。

农历九月十二(10月28日),地处漳州市中心江滨公园的进发宫早早立起彩旗华盖,张灯结彩,正一道士从早至晚斋醮,鼓乐唱念不断,周边信众不时结伴而来拜神献祭,现场节庆氛围十分浓厚,吸引许多行人和民俗爱好者驻足观赏。

农历九月十三(10月29日),进发宫请来的道士会专门做“请王送瘟修醮谢恩祈安植福法会”,上午拜本坛王爷,下午拜王船头(还要做出划船的动作)。接下来,王船就要起航了。约在晚上四五点,点缀着霓虹灯、长约七八米的纸扎彩船从存放的帐篷里由数名身穿宝蓝长衫、头戴黑色礼帽的男子抬到平板船上,然后平板船载着王船驶入江中,在江心一个小岛上举行名为“祭孤”仪式。结束后,王船缓缓驶向目的地——一个距离两岸都很远的特制平台,王船被安置在了平台上,人们翘首以盼的“烧王船”时刻即将到来。约半小时后,历经最后的斋醮祭祀,王船被点燃,只是一瞬间,王船的中部升起笔架山一般壮烈的火焰,并很快蔓延到王船的四周,熊熊的火光照亮了一方江水。至此,标志着瘟疫、厄运被送走了,“王爷”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今年的王醮进入尾声。

进发宫“送王船”的全部流程遵循“王船制造、出仓、醮祭、巡境、焚烧”等闽台王船祭的基本程序,意味着信俗的稳定性和共通性的形成,为其文化的传播、继承及心理认同奠定了基础。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