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道教之音 陈国源

2012-02-14 11:34:29

                          此 生 依 依    情 系 砚 魂

                                               ——谈谈我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何谓“文化”,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砚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创造了砚,并赋予了它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它的价值。砚,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使用、欣赏、收藏、投资等诸价值于一身,无不魅力四射,永葆几千年的生命与青春。

一、为什么要弘扬中华砚文化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砚文化?众说纷纭,有的说我喜欢中华砚;也有的说与砚有缘分。而我一言以蔽之,中华砚是具有多种价值的国之瑰宝,应该传承,发扬光大。我曾写过几首砚铭,表达自己的心志:“中华儿女,当有‘世间尤物,人必赏之;国之瑰宝,人必藏之;中华文明,人必传之’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哲人称,地球上只要有石存在,火种是不会熄灭的;而藏砚家则认为,中华大地上只要有砚传世,翰墨丹青便源远流长”、“爱国主义,余之军魂;兴砚文化,余之砚魂;朝阳映军魂,夕阳染砚魂;军魂、砚魂,实乃中华之魂,余为之追求、奋斗、终生不渝!”

下面我以浅陋拙见,尝试诠释砚之多种价值。

(一)砚之历史价值

砚,如果从研磨器始,就有六、七千年了,它早于并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逍遥自在地走到了今天。

砚,如果从产生书写工具算起,他是继文字有了之后,随着文字的正规化,以及毛笔、墨、纸的产生,“砚”字的形成,应为汉代。汉末刘熙在《释名》中曰:“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砚,如果从中华四大名砚发现起,应为初唐产生制砚的专用石材,尤其是开发了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等中华四大名砚石之后,至今也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翻开砚的历史,它溯源于史前,初创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朴重于元明,精繁于清朝,弘扬于当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喜爱甚至钟情的物品,它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历史长河中,必然积累了它的历史价值,甚至创造了它的历史辉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与笔、墨、纸一起,创造的历史功绩有:一是它们记载和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其他三国的古文化已消失,只留下了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历史记载是最清楚的,传承是最好的);二是它们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三是它们造就和培养了像王羲之、李白、杜甫、苏东坡、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纪晓岚及当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等一大批大文学家、大书画家、大艺术家和他们的传世珍品;四是它们诞生之日起,就直接为中华民族的上层建筑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服务的,而瓷器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它们是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服务的,其地位和档次是不一样的。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意义上讲,笔、墨、纸、砚,无愧为国之瑰宝。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难怪,我国第一部砚的专著的作者,宋代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要为它们封侯:笔为“管城侯”,墨为“松滋侯”,纸为“好畴侯”,砚为“即墨侯”。

(二)砚之实用价值

砚是由纯实用性,演变为以实用为主与欣赏相结合,进而到实用与欣赏并重,现代又以欣赏、收藏为主与实用相结合,这是砚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实用”是古砚最突出的特点和价值,也是它的“灵魂”所在。上面我们讲的“砚之历史价值”,说到底也是“砚之实用价值”所创造的,甚至砚的其他多种价值,也是由砚的实用价值演变而来的。

实用价值,是砚的最本质的价值。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曰:“器以用为工”,苏东坡也说:“砚之美,润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实用,是砚之内在美,这是苏东坡用心感受到的。因为古人无论从选材、形制、设计、制作,到砚的大小、厚薄,以及石质、石品等等,无不以实用为核心的,一切都为了使用之方便。

例如选材,古代先人为什么制砚选石材,进而又选良材呢?这正是他们聪明和实践所为。他们从千百种材料:玉、石、陶、竹、木、铜、铁、银、锡、水晶、玛瑙、漆砂、澄泥,以及阿房宫的砖、铜雀台的瓦等等,在长时间的反复使用、比较中,择优而取的。文人之所以尊石为珍,主要取其“发墨、润笔之优势”,再加上砚石储量大,易雕刻,石品丰富等因素。至今已发现的中华砚石,名见经传的有130余种,再加上名不见经传的约有300余种。尤其是在唐代初期开发出中华四大名砚石:“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后,集各种石材优点于一身,可以说“变石为宝,独步天下了”。

再说形制,据古籍记载,唐宋时代制砚式样就有七十余种。如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暖砚式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汉代的三足和多足形,隋唐的龟形、箕形,宋代的抄手形,明代的风字形、太师式等,它们都是从砚的研墨、蓄墨、平稳、轻便、洗涤等实用之需而为之的。

另外,文房四宝的使用价值,又是受到当时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提升的。在“万万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科举士大夫时代,如果你拥有好的笔墨纸砚,又能写得一手好的书法和文章,就能前程似锦,前途无量。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就因擅长楷书,被朝廷看中,入了翰林院,并屡升高位。在我国历朝历代那么多的秀才、进士、状元,哪个不是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价值的作用下,成就一生的?!因此,文房四宝的实用价值,也是文人墨客攀登仕途的阶梯。难怪,历代文人相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三)砚之文化艺术价值

首先,砚与笔墨纸一起,承担记载和传承我国文化艺术之重任。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那么历朝历代只是一颗颗单独而耀眼的珠子。然一代又一代如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等文化艺术,就是串联这颗颗珠子成为明珠的红线,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又是穿珠引线的唯一工具。这就反映了文房四宝与我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关系,它们不仅记载和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创造和传播了我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
其次,砚是文人墨客朝夕相伴最宠爱之物,也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因此砚之文化艺术气息最重,它集文学、典故、诗词、歌赋、铭文、书法、雕刻、金石等于一体,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神韵和精美绝伦的艺术风采,它本身又是华夏文化艺术殿堂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再次,砚石文化又是一种生态文化,也是一种心境艺术,或称之为发现美的艺术。世界上的文化艺术品何止千千万万,如果从它们的形成来分,我认为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纯天然的,如观赏石(包括雨花石、灵壁石、风砺石等);一类是纯手工的,如书画、瓷器、紫砂壶等;再一类是天工人工两者兼而有之的,如中华名砚和中华印章石等。它们既有人工雕刻之精美,又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之灵秀。一块绝妙之砚石,那是亿万的造化,水火轮回,妙造天成,尤其是砚石上的石品花纹,妙不可言。那绚丽的色彩,深沉的质地,奇特的图案,流畅的线条,或似人若马,栩栩如生;或高山流水,天然成画。真可谓“一砚一世界”,“一景一奇观”,宇宙神奇尽在砚中。因此,一个藏砚家就要有眼力和悟性,善于从砚石中发现天然的“神”、“奇”、“美”、“妙”、“绝”、“化”的物华天宝,才能让你真正享受到“无声之音乐”、“彩色之诗篇”的情趣,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境界。难怪,古今众多文人和藏砚家,钟情于砚石,一旦得到稀世名砚,可以弃官、舍财,而唯砚是命。他们那种“日抚珍品度永昼,夜枕佳砚梦魂随”的痴迷、疾情,实乃被砚之气象万千,天赋之美,所陶醉而倾倒。

在我近30年的藏砚生涯中,收藏了四百余方中华名砚,其中有十几方可称谓“天工巧作,人工难求”的妙趣天成之砚。如“栩栩如生的观音大士砚”、“惟妙惟肖的东坡居士砚”、“活灵活现的逍遥猴王砚”、“亭亭玉立的湖中睡莲砚”、“丹青难绘的鸳鸯嬉游砚”、“五彩斑斓的彩蝶翩舞砚”、“人见人爱的金晕牡丹砚”、“令人称绝的龙呤虎啸砚”,甚至还有“气象万千的三斗奇星砚”、“千年显现的灵光对眉砚”和“万砚难求的太极乾坤砚”等。使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在这里我要重复一点,现在许多古砚收藏家,对上述天赋景观之砚,是不太认可的。他们说:“这那是砚呀,这不就成了观赏奇石吗?!”这种论调,在中华名砚发展到以观赏、收藏为主与实用相结合的当代,就显得有些迂腐,不合潮流了。几千年形成的砚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永远学无止境的。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砚与任何古玩和艺术品一样,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用,即它的实用性;二是美,也就是它的观赏性。而中华名砚在它的观赏性中又表现出它的双重性,一是人工雕刻之精美;二是自然形成的秀美。因此一个藏砚家如果只讲实用性,而忽视观赏性;在观赏性中只看到人工之雕刻,而不见天赋之景观。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能发现、享受鬼斧神工之美,正是观赏砚的最高的境界。因此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光,至少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藏砚家。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
上述论述砚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砚的内涵所在,而它们反映到人的视觉上,又成了欣赏价值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道教之音 陈国源

    2012-02-14 11:34:29

    |
    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

                              此 生 依 依    情 系 砚 魂

                                                   ——谈谈我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何谓“文化”,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砚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创造了砚,并赋予了它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它的价值。砚,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使用、欣赏、收藏、投资等诸价值于一身,无不魅力四射,永葆几千年的生命与青春。

    一、为什么要弘扬中华砚文化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砚文化?众说纷纭,有的说我喜欢中华砚;也有的说与砚有缘分。而我一言以蔽之,中华砚是具有多种价值的国之瑰宝,应该传承,发扬光大。我曾写过几首砚铭,表达自己的心志:“中华儿女,当有‘世间尤物,人必赏之;国之瑰宝,人必藏之;中华文明,人必传之’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哲人称,地球上只要有石存在,火种是不会熄灭的;而藏砚家则认为,中华大地上只要有砚传世,翰墨丹青便源远流长”、“爱国主义,余之军魂;兴砚文化,余之砚魂;朝阳映军魂,夕阳染砚魂;军魂、砚魂,实乃中华之魂,余为之追求、奋斗、终生不渝!”

    下面我以浅陋拙见,尝试诠释砚之多种价值。

    (一)砚之历史价值

    砚,如果从研磨器始,就有六、七千年了,它早于并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逍遥自在地走到了今天。

    砚,如果从产生书写工具算起,他是继文字有了之后,随着文字的正规化,以及毛笔、墨、纸的产生,“砚”字的形成,应为汉代。汉末刘熙在《释名》中曰:“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砚,如果从中华四大名砚发现起,应为初唐产生制砚的专用石材,尤其是开发了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等中华四大名砚石之后,至今也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翻开砚的历史,它溯源于史前,初创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朴重于元明,精繁于清朝,弘扬于当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喜爱甚至钟情的物品,它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历史长河中,必然积累了它的历史价值,甚至创造了它的历史辉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与笔、墨、纸一起,创造的历史功绩有:一是它们记载和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其他三国的古文化已消失,只留下了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历史记载是最清楚的,传承是最好的);二是它们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三是它们造就和培养了像王羲之、李白、杜甫、苏东坡、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纪晓岚及当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等一大批大文学家、大书画家、大艺术家和他们的传世珍品;四是它们诞生之日起,就直接为中华民族的上层建筑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服务的,而瓷器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它们是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服务的,其地位和档次是不一样的。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意义上讲,笔、墨、纸、砚,无愧为国之瑰宝。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难怪,我国第一部砚的专著的作者,宋代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要为它们封侯:笔为“管城侯”,墨为“松滋侯”,纸为“好畴侯”,砚为“即墨侯”。

    (二)砚之实用价值

    砚是由纯实用性,演变为以实用为主与欣赏相结合,进而到实用与欣赏并重,现代又以欣赏、收藏为主与实用相结合,这是砚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实用”是古砚最突出的特点和价值,也是它的“灵魂”所在。上面我们讲的“砚之历史价值”,说到底也是“砚之实用价值”所创造的,甚至砚的其他多种价值,也是由砚的实用价值演变而来的。

    实用价值,是砚的最本质的价值。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曰:“器以用为工”,苏东坡也说:“砚之美,润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实用,是砚之内在美,这是苏东坡用心感受到的。因为古人无论从选材、形制、设计、制作,到砚的大小、厚薄,以及石质、石品等等,无不以实用为核心的,一切都为了使用之方便。

    例如选材,古代先人为什么制砚选石材,进而又选良材呢?这正是他们聪明和实践所为。他们从千百种材料:玉、石、陶、竹、木、铜、铁、银、锡、水晶、玛瑙、漆砂、澄泥,以及阿房宫的砖、铜雀台的瓦等等,在长时间的反复使用、比较中,择优而取的。文人之所以尊石为珍,主要取其“发墨、润笔之优势”,再加上砚石储量大,易雕刻,石品丰富等因素。至今已发现的中华砚石,名见经传的有130余种,再加上名不见经传的约有300余种。尤其是在唐代初期开发出中华四大名砚石:“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后,集各种石材优点于一身,可以说“变石为宝,独步天下了”。

    再说形制,据古籍记载,唐宋时代制砚式样就有七十余种。如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暖砚式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汉代的三足和多足形,隋唐的龟形、箕形,宋代的抄手形,明代的风字形、太师式等,它们都是从砚的研墨、蓄墨、平稳、轻便、洗涤等实用之需而为之的。

    另外,文房四宝的使用价值,又是受到当时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提升的。在“万万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科举士大夫时代,如果你拥有好的笔墨纸砚,又能写得一手好的书法和文章,就能前程似锦,前途无量。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就因擅长楷书,被朝廷看中,入了翰林院,并屡升高位。在我国历朝历代那么多的秀才、进士、状元,哪个不是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价值的作用下,成就一生的?!因此,文房四宝的实用价值,也是文人墨客攀登仕途的阶梯。难怪,历代文人相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三)砚之文化艺术价值

    首先,砚与笔墨纸一起,承担记载和传承我国文化艺术之重任。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那么历朝历代只是一颗颗单独而耀眼的珠子。然一代又一代如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等文化艺术,就是串联这颗颗珠子成为明珠的红线,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又是穿珠引线的唯一工具。这就反映了文房四宝与我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关系,它们不仅记载和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创造和传播了我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
    其次,砚是文人墨客朝夕相伴最宠爱之物,也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因此砚之文化艺术气息最重,它集文学、典故、诗词、歌赋、铭文、书法、雕刻、金石等于一体,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神韵和精美绝伦的艺术风采,它本身又是华夏文化艺术殿堂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再次,砚石文化又是一种生态文化,也是一种心境艺术,或称之为发现美的艺术。世界上的文化艺术品何止千千万万,如果从它们的形成来分,我认为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纯天然的,如观赏石(包括雨花石、灵壁石、风砺石等);一类是纯手工的,如书画、瓷器、紫砂壶等;再一类是天工人工两者兼而有之的,如中华名砚和中华印章石等。它们既有人工雕刻之精美,又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之灵秀。一块绝妙之砚石,那是亿万的造化,水火轮回,妙造天成,尤其是砚石上的石品花纹,妙不可言。那绚丽的色彩,深沉的质地,奇特的图案,流畅的线条,或似人若马,栩栩如生;或高山流水,天然成画。真可谓“一砚一世界”,“一景一奇观”,宇宙神奇尽在砚中。因此,一个藏砚家就要有眼力和悟性,善于从砚石中发现天然的“神”、“奇”、“美”、“妙”、“绝”、“化”的物华天宝,才能让你真正享受到“无声之音乐”、“彩色之诗篇”的情趣,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境界。难怪,古今众多文人和藏砚家,钟情于砚石,一旦得到稀世名砚,可以弃官、舍财,而唯砚是命。他们那种“日抚珍品度永昼,夜枕佳砚梦魂随”的痴迷、疾情,实乃被砚之气象万千,天赋之美,所陶醉而倾倒。

    在我近30年的藏砚生涯中,收藏了四百余方中华名砚,其中有十几方可称谓“天工巧作,人工难求”的妙趣天成之砚。如“栩栩如生的观音大士砚”、“惟妙惟肖的东坡居士砚”、“活灵活现的逍遥猴王砚”、“亭亭玉立的湖中睡莲砚”、“丹青难绘的鸳鸯嬉游砚”、“五彩斑斓的彩蝶翩舞砚”、“人见人爱的金晕牡丹砚”、“令人称绝的龙呤虎啸砚”,甚至还有“气象万千的三斗奇星砚”、“千年显现的灵光对眉砚”和“万砚难求的太极乾坤砚”等。使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在这里我要重复一点,现在许多古砚收藏家,对上述天赋景观之砚,是不太认可的。他们说:“这那是砚呀,这不就成了观赏奇石吗?!”这种论调,在中华名砚发展到以观赏、收藏为主与实用相结合的当代,就显得有些迂腐,不合潮流了。几千年形成的砚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永远学无止境的。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砚与任何古玩和艺术品一样,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用,即它的实用性;二是美,也就是它的观赏性。而中华名砚在它的观赏性中又表现出它的双重性,一是人工雕刻之精美;二是自然形成的秀美。因此一个藏砚家如果只讲实用性,而忽视观赏性;在观赏性中只看到人工之雕刻,而不见天赋之景观。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能发现、享受鬼斧神工之美,正是观赏砚的最高的境界。因此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光,至少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藏砚家。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
    上述论述砚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砚的内涵所在,而它们反映到人的视觉上,又成了欣赏价值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