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道教之音 佚名

2013-06-12 19:03:52

在中国民间传统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这是整个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以及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还有挂钟馗捉鬼像、采药驱狼等,在民间传统里,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今天,端午节在重视家庭防疫驱病等方面仍然有其现代意义,而渊源于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

【五毒符、五毒衣】

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 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法设法在此时 辟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于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都是有此用意。因为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 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花红似火的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 病的功能,可以避祸。大蒜头像锤子,气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皆是避邪驱毒之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这里所谓“五毒”,是指人们心目中五种有毒或有害的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

五毒符即绘有五种毒虫的图案,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悬挂、张贴神像(如张天师、钟馗)或者各种符咒。把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的时候,五毒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传说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张天师斩五毒

五毒模型或图案在宋代已经出现。《岁时杂记》记载,宋代端午节男女把艾蒿(或人工仿制艾蒿)插在头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装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相……”。这里的五毒不大可能是真实的动物,应该是模型或者图案。明清时代,妇女头戴五毒图案的装饰品广泛流行。《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妇女端午节也有在头上“簪五毒、五瑞花草”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五毒衣

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旧俗给幼儿穿五毒衣、五毒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间习俗,把五毒图案正式制成“五毒符”赠给施主。清初庞嵦《长安杂兴》诗云:“一粒丹砂九节蒲,金鱼池上酒重沽。天坛道士酬佳节,亲送真人五毒符。”这是道士所为。清代顾禄的《吴趋风土录》又记载了尼姑也制作五毒符:尼姑们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笺,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种类似蜈蚣的多足虫)的形象,赠送给她们的施主。施主们回家贴在门楣或床边,据说能够驱赶毒虫,称为“五毒符”。由此可见,道门、佛门都参与到端午民俗活动之中了。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古代印有张天师斩五毒的瓷器

张天师斩五毒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道教之音 佚名

2013-06-12 19:03:52

|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

在中国民间传统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这是整个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以及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还有挂钟馗捉鬼像、采药驱狼等,在民间传统里,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今天,端午节在重视家庭防疫驱病等方面仍然有其现代意义,而渊源于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

【五毒符、五毒衣】

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 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法设法在此时 辟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于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都是有此用意。因为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 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花红似火的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 病的功能,可以避祸。大蒜头像锤子,气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皆是避邪驱毒之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这里所谓“五毒”,是指人们心目中五种有毒或有害的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

五毒符即绘有五种毒虫的图案,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悬挂、张贴神像(如张天师、钟馗)或者各种符咒。把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的时候,五毒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传说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张天师斩五毒

五毒模型或图案在宋代已经出现。《岁时杂记》记载,宋代端午节男女把艾蒿(或人工仿制艾蒿)插在头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装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相……”。这里的五毒不大可能是真实的动物,应该是模型或者图案。明清时代,妇女头戴五毒图案的装饰品广泛流行。《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妇女端午节也有在头上“簪五毒、五瑞花草”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五毒衣

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旧俗给幼儿穿五毒衣、五毒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间习俗,把五毒图案正式制成“五毒符”赠给施主。清初庞嵦《长安杂兴》诗云:“一粒丹砂九节蒲,金鱼池上酒重沽。天坛道士酬佳节,亲送真人五毒符。”这是道士所为。清代顾禄的《吴趋风土录》又记载了尼姑也制作五毒符:尼姑们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笺,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种类似蜈蚣的多足虫)的形象,赠送给她们的施主。施主们回家贴在门楣或床边,据说能够驱赶毒虫,称为“五毒符”。由此可见,道门、佛门都参与到端午民俗活动之中了。

关于端午节除五毒的习俗

古代印有张天师斩五毒的瓷器

张天师斩五毒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