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之真精神”的现代思考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 张继禹     时间:2014-01-24 16:26:26      繁體中文版     

引 言

源远流长的儒释道三教,都是数千年来全体中国人乃至整个东亚世界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精神宝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教相互学习、相互激发,相互吸取、相互融合的演变历程,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繁荣与隆盛的内在驱动力,也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中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儒释道三教虽然是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但却始终坚持以对话与沟通化解冲突。因此,虽然三教偶尔也会有争执与冲突,但却没有因为争执与冲突而走向分裂与对立,这不能不说是“坚持以对话与沟通化解冲突”取得的丰硕成果。

就道教而言,“始终坚持以对话与沟通化解冲突”,可以说是道教面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的一种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不仅让道教能够从容地面对异域的文明,也为道教获得更加丰硕的生命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对于道教的这个特点,史家陈寅恪先生将其总结为“道教之真精神”。

重新温习与探究“道教的真精神”,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思想话题,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碰撞也时时发生的今天,这个话题就显得更具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

“道教之真精神”论述缘起

关于“道教之真精神”,是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撰写审查报告时提出的。他说:“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柄,势不得不然也。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似儒教之偏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容易融贯吸收。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成。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在上文中,陈寅恪先生揭橥了“道教之真精神”的两大要义:其一、“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其二、“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先生还洞见到,这两种态度,“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成”。此外,陈先生还对后学提出了告诫:根据历史的经验,外来文化要真正在中国扎根,“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单纯忠实地输入外来思想的做法,即便能显赫一时,但“终归于歇绝”。陈先生还专门以玄奘唯识之学在中国传布的教训为例对上述观点做了阐述。在文中,陈先生还谆谆提及,“道教之真精神”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是“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由此可见,“道教之真精神”观点的提出,既有时代的背景,也是思想家的文化责任使然,还有论述者深厚学术素养与洞见。今天,道教之真精神的论断已被众多学者尤其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重视,既提出有新的见解,也有进一步的理解阐述。

“道教之真精神”的当代理解

对“道教之真精神”的理解,既要了解道教之真精神提出的情景,又要从现时的角度理解其应有的现代价值与启迪作用。“道教之真精神”在今天看来,最关键的就是“立足传统,包容并蓄的”精神。

“道教之真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诚如陈先生所言:“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似儒教之偏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容易融贯吸收。……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道教曾被元马端临称之为“杂而多端”的宗教,而这也可以理解为道教一个最具包容性的宗教。的确,纵观道教发展史,道教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吸收融合、革故鼎新的过程。如殷商的鬼神崇拜、战国时期的方仙道、汉时的黄老之道,一起成为了道教形成的主要要素。 再如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编修,一直保持三洞四辅的体系,因为三洞与四辅代表的是道教不同的源流与宗派,体现的则是道教的包容与一体,包容的是道教立教时期各地域不同的信仰流派,一体则是所有道派都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自太上立教以来,虽历经演化丰富发展,但其海纳百川的特质却从未改变。虽然在外人看来广博而庞杂,但道教的基本信仰与精神追求是一致的,道教各个宗派始终贯穿其中并成为最高信仰是“道”,始终尊奉最高尊神是“三清道祖”。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虽然各成体系各有特质,早在唐朝时就有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的判摄。但三家之间也是相互包容的,在义理方面既碰撞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演进发展。如儒家所阐扬的孝道伦理的理论,一直为道教所重视和吸收。抱朴子葛洪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对于外来佛教思想,道教也是秉持一种包容通达的态度,吸纳其心性空有的思想以丰富道家哲学。唐宋以来,三教合一论成为社会主流。道教站在自身角度,对三教同道作出了禀承自己传统的论述。儒、释、道三教皆为圣人创制,其教义、教理皆出于圣人心体实证之“道”。道无形,教有迹。儒、道、释三教各有至言妙理,老子、孔子和释迦皆为世之圣人。“教虽分三,道则唯一”。三教的教化皆不离于道也。王重阳真人则强调:“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王重阳真人以“道”为切入点,把本源性的“道”作为三教合一的契机。在王重阳看来,三教都以扫除人的妄念、救治人的愚迷为己任,都以普度众生为职事。三教的不同,只是展现形式的不同、立教的侧重点不同,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而在救治人生、教化社会的根本功用上却没有差别。立足自身传统,包容兼蓄,可以说是道教的一贯传统。

正如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立观度人》中所说:凡系本宗科典经书、斋醮道法、词意榜语,必当贯熟该通,潜心究竟,出处语默,修习为常。行有余力,若儒之性理、释之禅宗,更能融通一贯,犹为上士。

“道教之真精神”的现实意义

道教之真精神所传递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球已变成一个“地球村”的今天,我们应立足传统,海纳百川,在继续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自我文化的主体性,保持中华文化的血脉,使之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施舟人先生在《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一文中写道:“自南北朝以来,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兼容性形成并发展了‘三教归一’的宗教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后来中国国家鼎立的重要基础,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一旦这个结合完好的总构架的一部分被破坏,历世以来所构造的文化体系也就不复能存在了。近代中国对自己的宗教文化在物质上、理论上的剥夺与打击,使道教在它的本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施舟人先生关于道教在近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的评判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加以反思的。近代以来,道教历经的太平天国、洋务废庙兴学、新文化运动等不断的冲击与破坏。在这个危机时期,很多人甚至都以为它将可能不复承传。虽然这个危机目前已经成为过去,道教仍然活着并得传承,但是,道教仍处于历史以来的相对低谷时期。今天论及“道教之真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需要再过分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并蓄了。因为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道教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吸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相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则是当前道教和道教文化继承发扬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现实。在西化的疾风劲雨之下,“道教之真精神”能否在新时代得到呈现,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道教能否真正追溯本源、能否真正站稳脚跟、能否真正坚持自我文化主体性、能否真正尊重与传承千年不辍的道统、能否重新找寻到屹立不倒的立教根基。这是当代道教与传统道教面临的不同处境。

结 语

儒道文化,各具特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阴阳两极,两者相辅相成,互含互补,阴阳和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佛教文化的进入,又让中国文化大放异彩。儒释道三教的会通融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就当下的文化形势而言,儒释道三教应保持各自的主体性,体上会通,用上合流,以期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陈寅恪先生的精辟论述,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完全不过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冲突不断,战乱时有发生,环境持续恶化,恐怖主义活动始终不曾停止,甚至日益频繁。当前我们应深入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寻求济世安民之良方。儒释道三教在上千年的历史中能够和平共生的智慧以及持久深入的自我反思能力,为中华民族培育了可以为世界所参照借鉴的优秀文化。今天,儒释道三教应携手努力,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让中华古老智慧的文明光辉照耀世界更多的地方!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