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李绍华:简论“慈爱天下”的道学思想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佚名     时间:2014-11-28 15:42:50      繁體中文版     

道教之源出自道家,而道家的慈爱、尚善等思想为道教所继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慈爱天下”的道教义理。兹就道教的慈爱思想简述如下,以就正于方家、大德。

一、道家的慈爱观是慈爱天下

道家认为,道性自然无为,而慈爱本于大道,乃自然生发的道德本性,因此慈爱是天地和圣人之美德。《道德经》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里太上道祖指出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而人世则与之相反。通过对比,道祖赞美了有道者不同于世俗的“替天行道”之作为。后世道教继承这思想,提出“齐同慈爱”的教义。

“齐同慈爱”出自于《道藏》首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经云:“是时天人,遇值经法,普得济度。全其本年,无有中伤,倾土归仰,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在这里,道教提出了“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建立人间仙境理想。齐同即等观万物,一切平等;慈爱即如父母爱护子女的出于天性的无私之爱。齐同慈爱,即对等天地间一世有情无情、有生无生,一体兼爱,无有分别,无有私爱,正如大道生养万物一样,无为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因此,齐同慈爱就是本之于道性的大爱。齐同慈爱的结果,即对齐同慈爱的践行,就是要体天道好生之德,付诸实践即济世利物。因此,“齐同慈爱”不是私爱,不是有差等的爱,而是普济世间的大爱,即“慈爱天下”。

二、慈爱天下为得道之根本

修道成仙是道教的终极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并非一已独修能得。同样《度人经》提出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义理,即指出修仙道在于长生成仙,而成仙之目的乃在于无量度人,无量度人就是济世利物,正是“慈爱天下”的体现。

灵宝派宗师葛洪是两晋道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抱朴子内篇•微旨》曰:“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已及人,仁逮昆虫。”这里,祖师告诉我们,修道成仙之路,在于“和善立功,慈心于物”。这一思想,于“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相参,我们不难悟到:修仙得道的途径和目的都是慈爱天下。

《抱朴子》还说,道人勤苦修炼而不能成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因此,“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立天仙,千二百善。”“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无卒死之祸矣。”可见,慈爱天下为得道之根本。

道教认为,不仅修仙要慈爱天下,即使个人要求得福报,也须慈爱利人。灵宝派祖师葛玄在《九训》中说:“凡富者,当存仁处义,好礼亲贤,周人之急,济人之难。居乡党而无骄吝之容,遇饥荒而多赈济之惠。贫寒莫葬,则施棺以掩其尸。鳏富无依,则推心以济其苦。修桥补路,舍药施茶,恤寡怜贫,和邻睦族,勿为违禁以取利,毋鼓智以欺人,宅心慈善,临事公平。如此,则福及子孙,名流郡邑,可以长守富也。”这里葛玄和葛洪都非常明确阐述了慈爱天下是得道之根本的道学思想。不积善立功,慈心于物,纵使再怎么修炼,也不能长守富贵,得道成仙。这正是道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三、慈爱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

道家的慈爱天下,与中华民族的倡导的爱是紧密不可分的,并且在先秦百家争鸣中互相影响。

先秦百家之中,儒、墨二家均为显学,都提出了“慈爱”的思想。儒家倡仁,“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其关注点在于人伦,仁爱孝悌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强调浓烈的家庭亲情。孝悌之情扩展则为“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是博爱。这和道教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相类似,但仅及于人类。而墨家反对儒家爱有差等,即有亲疏远近之别,提出“兼爱”。然而,墨家虽主张爱无差等,一体兼爱,但所及之范围亦只在人类。

道家的慈爱,如天地之慈爱万物,普施一切,无分彼此,与儒家仁学不同,与墨之兼爱亦异。儒家之仁,墨家之爱,止于人道,不及异类。在道家看来,这种仁、爱,有分别,非为究竟之慈爱,故有所不取。道家的“慈爱天下”,是要人遵从于自然规律的变化,遵行自然而动,其深刻的内在实质,则是将人融于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中,此正是“自然”之所在;这是一种更为宏观和客观的万物变化规律之道,是自然之道,更是宇宙之道。

然而,道家和儒家的慈爱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互相影响,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在人生伦道德、教育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而道家在探讨宇宙论、讨论美学、认识自然竺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积极贡献。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是人伦道德,现实化、社会化的“爱”。而道家“慈爱天下”,是超然化、自然化的“爱”。道家的慈爱之道与儒家仁爱之道相互影响,有机融合,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慈爱思想体系,爱社会与也爱自然,爱人也爱天地,达到一体皆爱,物我合一。

近代的孙中山将传统文化中的慈爱与西方文明相结合,提出“博爱”的观念,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他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他说,“欲泯除国界而进入大同,其道非易,必须人人尚道德,明公理……重人道,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孙中山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他不仅提出这一思想,而且终其一生追求这一理想。他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和人类的和平奋斗不息。孙中山的“博爱”虽然是政治的理想,但其来源,亦与道家的“慈爱天下”思想传统不可分割,正是中国传统慈爱之道在近代的一个新的阐释。

四、慈爱天下的普世价值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它都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平等地相互爱护,是世界各大宗教和绝大多数文化系统共同的追求,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尽一样,信仰背景有所差异,但思想内涵基本是一致的。道教有“齐同慈爱”思想,世界上的其它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样也有关于“爱”的主张和理念。佛教倡导慈悲为怀,基督教主张爱人如己,伊斯兰教提出敬神爱人。在各种宗教的相互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爱的一致诉求,看到了道教“慈爱天下”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教以“大道”为旗帜,十分宽容,主张“齐同”之爱,包容性极大。因此,没有任何的排他性的教义,更没有任何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前设。道教只是强调修行人之修道过程,就是将爱洒播出去,并且强调这种洒播,正是自己德性提升和修行的必然所需。《度人经》明确提出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其主旨是要通过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来积累功德。这样才有可能升华自己,从而进入道的境界。因此,道教的“慈爱天下”思想,不仅为中国所接受,而且已经为世界所认同,具有普世价值。

道教的“慈爱天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和将来。“慈爱天下”主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物我一体、天下大同美好世界,在历史上为人们建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导。今天,道教的“慈爱天下”思想同样能启迪我们为化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摩擦提供智慧。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汲取“慈爱天下”的思想养料。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其目标是为实现未来的“大同”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在未来的“大同”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也正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理想目标。

更多链接

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