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杨玉辉:论性命双修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杨玉辉     时间:2011-10-05 21:32:22      繁體中文版     

性命双修是道教修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原则对于把握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许多道教研究的论著都对性命双修的修道原则有所论及,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这一修道原则的论述则尚未见到。而且像什么是命与性,命与性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的方法和程序又是什么等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在道教的理论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澄清。本文的宗旨就是要对上述问题作一个系统的考察,同时也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能推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命与性?

命与性是与形气神有密切联系的一对范畴。《金丹大要》引缘督子云:“何者为性命?人之一身,至精至粹,至尊至贵,莫越精气神三者。”[1]命与性也是人体存在的两个重要方面。何谓命?按现在意义来理解,命,就是生命,指那些具有生活特征的存在物。《礼记·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2]说明命是指生长于天地之间也就是大地上的各种有生命的物体。庄子则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3]强调了命与生死现象的必然联系。《太上老君内观经》也说:“从道受生谓之命。”[4]明确指出了命就是生命。在道教看来,由于生命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精(形)和气,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所以命又与精、气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故道教有命是精与气的说法。而且考虑到气与命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的内在联系,故有时亦直接说命就是气。《玄肤论》云:“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5]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谓:“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也。”[6]李道纯《中和集》曰:“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7]石泰《还原篇》说:“气是形中命,心为性内神。”[8]《性命圭旨》亦云:“何谓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9]刘一明《百字碑注》亦谓:“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于人为命。”[10]薛阳桂《梅华问答》亦曰:“夫所谓命者,气之宗也。凡人之生,须藉乎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故人死曰断气,气断则命绝。”[11]可见,在道教中,命并不是一种像形、气、神那样的独立存在的元素,而是形与气所构成的生命体的一种本质特征,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何谓性?性的本来意义是指与生俱来的东西。告子说:“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12]荀子则更明确地指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13]“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14]后来,性的概念逐渐转向指人特有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自然就是人的心性。儒家所谓的性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心性;而道教所谓的性则倾向于指人的一般心性,也就是整个人的精神意识,即神。至游子说:“夫道者,性之本也。性者,心之源也。心性同体,应化无边,是乃谓自然也。”[15]薛阳桂《梅华问答编》亦指出:“心之与性,原不可分。以其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具生生之理而言,谓之性。心必能明而后可见,性须悟而后可以复。言心而性在其中,明得心而后见得性,悟其性而后知其心,尽其心而后知其性也。”[16]

与精气神要分先天后天一样,性命也被分为先天和后天。张三丰云:“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17]刘一明《修真辨难》谓:“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气之命。气质之性,分定之命,后天有形之性命;天赋之性,道气之命,先天无形之性命。”[18]在道教看来,由先天精气神所产生出来的性命是先天性命,即由先天元精、元气所产生的命是先天之命,由先天元神所产生的性是先天之性;由后天形气神所产生出来的性命是后天性命,即由后天形气所产生的命是后天之命,由后天之神所产生的性是后天之性。而且对道教来说,先天性命由道直接化生而来,它离道更近,更能体现道性,是人生存在的真性、元性、本性,所以先天性命也才是真性命;相反,后天性命是由先天性命派生而来的,而且是先天性命的异化,它们有一种背离先天性命的倾向,其发展甚至会对先天性命产生危害,所以后天性命是假性命。很显然,这里说先后天性命是真假性命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假性命并不完全是指后天性命是虚假的,是不存在的,而是相对于先天的真性命来说,它们是不确定的,是有害的,是要消失的。

二、人是命与性的统一

既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存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一旦没有了生命,人就变成一具死尸,人也就随之死亡;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精神意识,没有精神意识,人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动物一样,当然也谈不上作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至游子谓:“性者,命之本也。神者,气之子也。气者,神之母也。子母者,斯须而离也。”[19]李道纯《中和集》云:“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20]《存神固气论》曰:“自古修性命者,,莫不由大药而获度世也。然知性而不知命,则执空而无变化。故锺离先生云:祗修真性不修丹,久后多应变化难。知命而不知性,则形气无宰。故茅真君曰:但明行气王,便是得仙人。则知性与命独修则不成。欲修性者,必以道全其神;欲修命者,必以术延其形。道术相符,则性命会合矣!故《太平经》云:神以道全,形以术延,以可证也。”[21]《性命圭旨》亦云:“何谓之性?原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22]刘一明《修真辨难》亦谓:“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具。气即命,理即性,气不离理,理不离气,即性不离命,命不离性,焉得有性无命。”[23]《脉望》则更是从性命的角度论述了人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性者属知觉;命者属形质。”[24]总之,在道教看来,作为人,不仅要有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要有精神意识所表现的性,他是生命与精神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这就像人不仅要有形、气、神,而且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一样。

三、性命双修是修道的基本原则

由于人的存在既离不开性也离不开命,是性与命的统一体,所以养生修道惟有性命双修方能建功;否则,只修性则命不能保,只修命则性无以存,都不能达到性命常存、得道成仙的目的。所以养生修道必须遵循性命双修的原则。《中和集》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嗟乎!今之学徒,缁流道子,以性命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甯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诚哉言欤!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25]《性命圭旨》云:“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贤人之学,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其中有理。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是吾之真性命也。”[26]闵一得谓:“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呈,谓必性命双修也。据我见,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盖以性命两字包括分也。实以有时偏乎性而命在其中,偏乎命而性在其中,有如形影然,得可分乎?第凡修道,先一我志,性功之始基也;惜身如命,命功之始基也。从而进之,止念除妄,性功也;调息住息,运行升降,命功也。”[27]《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亦谓:“人物得灵明之理而为性,得其屈伸之气而为命。万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性命之外无道,性命之外无教。三教同出于一也。儒尽性以立命,释见性而度命,道成性以复命。”[28]总之,道教养生修道不离性命双修的基本原则。

四、性命双修的方法与程序

关于修命与修性的方法,在内丹学兴起以前道教就已普遍运用到了许多修命和修性的方法。命是形与气的统一,所以修命即修形、炼气,也就是保养身形,故大凡保精、护形、养气、行气之法,都可归入修命的范畴。道教早期所用服食、行气、导引、调摄等养生修炼之法,均属于修命的方法。在内丹修炼中,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步骤的修炼也主要是起到修命的作用。性即心神,所以修性即修炼心神,故凡修炼心神之法都属修性的范畴。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之法,《太平经》提出的“守一”之法,上清派的“存神”之法等,都属于修性的方法。内丹修炼的炼神还虚阶段也主要是一个修性的阶段。当然,由于人的命与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所以修命与修性也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修命与修性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在各种修道方法中,修命中有修性,修性中有修命,只是其有所偏重而已,没有绝对的只修命或只修性的方法。

虽然道教修道都坚持性命双修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修道程序和方法上不同的道派则有所不同,事实上,不同道派对于修道过程中修命修性的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处等都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道教最重要的内丹修炼的南北两派,在性命修炼的先后主次问题上更是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以张伯端及其后学为代表的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强调命功。张伯端《悟真篇》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彭好古注:“虚心是性功上事,实腹是命功上事。……不若炼铅服食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补注:“心之所以不虚者,缘汞无铅伏,故触境易摇,不若炼铅以制伏之,使心有所含育也。南宗先命而后性于此章见之。”[29]刘一明则更明确地阐述了南宗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他指出:“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一修命一修性之道。修命之道,有作之道;修性之道,无为之道。有作之道,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本来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层之妙道矣。”[30]“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修命之学,以术延命,复先天,化后天,长生之道固元矣;修性之学,以道全形,破虚空,超三界,无生之道亦元矣。性命双修,道法两用,内外相济,既得长生,又能无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了命了性,不生不灭,元之又元矣。”[31]一般来说,南宗是从形气的修炼入手,以炼己筑基开始,然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先以有为之法巩固命基,待命基巩固,后天精气返于先天精气之后,再由气到神,进入修性阶段,以无为之法,炼神还虚,了彻性源,炼就真空本性,以达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神仙境界。在修炼的具体方法上,其法多从调息入手,渐入静定,于“恍惚杳冥”之际用“忘心”、“觅心”之法体认真心、元性,从真心中生“真意”,最后炼化精气神。南宗一派因重视命功,强调精气,因此修炼之法偏重有为,讲究步骤,注重程序。

以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及王之七大弟子所开龙门派为代表的北宗则强调先性后命,三分命功,七分性功,以清净为主,以识心见性为首要。王重阳说:“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32]马丹阳说:“清净者,清为清其心源,静为静其气海。”[33]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34]在这里,北宗修道方法显然是受到禅宗修行方法的影响,但北宗并非只修性不修命,它实际上是以神对人体的主导作用为指导,强调通过对性也就是心神的修炼来带动这个人体的修炼从而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北宗的修炼以清净心性为入手功夫,以清净心地,不受欲尘染污为诀要。先除情去欲、摄心收念,然后明心见性。此后从真心中生真意,再循序炼化精气神。由于心神对人体的主导作用,所以心静则身静,心静则气调,形气静则精固,身由之得安,命由之得全。由此达到不修命而命自修之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进一步修心炼性,直超形气,尽显元神真性,以达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北宗因强调在了性中了命,以性安命,不重精气,故其功法偏重无为,在程序和步骤上不是十分讲究,甚至有用顿法完全不讲程序和步骤者。

-------------------------------------------------------------------------------

[1] 《金丹大要》,《道藏》第24册,第12页。

[2]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3] 《庄子·大宗师》,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178页。

[4]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藏》第22册,第128页。

[5] 《玄肤论·性命论》,《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三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

[6]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7] 《中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8] 《还原篇》,《道藏》第24册,第213页。

[9] 《性命圭旨·性命说》,《天元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10] 《藏外道书》第8册,第438页。

[11] 《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0页。

[12]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13] 《荀子·性恶》,《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8页。

[14] 《荀子·正名》,《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9页。

[15] 《道枢·虚白问篇》《道藏》第20册,第638页。

[16] 《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页。

[17] 《大道论》,《张三丰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8] 《藏外道书》第8册,第472页。

[19] 《道枢·虚白问篇》,《道藏》第20册,第638页。

[20] 《中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21] 《存神固气论·形神俱妙法》,《道藏》第10册,第706页。

[22] 《性命圭旨·性命说》,《天元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23] 《藏外道书》第8册,第481页。

[24] 《藏外道书》第9册,第619页。

[25] 《中和集·性命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118页。

[26] 《性命圭旨·性命说》《天元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9-81页。

[27]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注》,《藏外道书》第10册,第392页。

[28]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序》,《藏外道书》第10册,第346页。

[29] 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138页。

[30] 《悟真直指》,《藏外道书》第8册,第368页。

[31] 《敲爻歌直解》,《藏外道书》第8册,第433页。

[32] 《重阳全真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747页。

[33] 《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3页。

[34] 《长春祖师语录》,转引自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8页。

原文转自:西南大学宗教管理养生研究所|西南宗教研究管理中心              作者:杨玉辉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