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百家论道:道教养生始终以老子思想为依托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朱越利     时间:2019-07-30 17:35:22      繁體中文版     

道德经

自韩非《解老》《喻老》以来,注释《老子》者代不乏人,数以千计,如长河奔流,高潮迭起。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至广,由此可见一斑。道教奉老子为尊神,唐代进而尊奉《老子》一书为真经。由此不难理解注《老》长河中,道教亦搏浪前行,不甘落后。唐末前蜀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言》中,列举历代诠疏笺注《老子》者61家,半数以上为方士、道士,著名者如西汉《老子河上公注》、东汉末张鲁的《老子想尔注》、西晋葛玄的《老子节解》、南梁陶弘景的《老子注》、唐代成玄英的《老子注》、李荣的《老子注》等。宋代道教注《老》仍踊跃非凡,涌现出陈景元、林灵素、赵实庵、王志然、吕知常、谢守灏、葛长庚、曹道冲、彭耜、陈显微、董思靖、王守正、张冲应、张灵应、李嘉谋、范应元等一批注家。金元道教注《老》热情不减,有廖粹然、褚伯秀、牛妙传、李道纯、刘惟永、雷思齐、杜道坚、刘处玄、张嗣成、吕与之、陈致虚、张雨、林志坚、何道全、蒋融庵等众多注本传世。明代道教开始衰落,仍有葛长庚、王一清等坚持注《老》。清代道教有宋常星、李涵虚、黄元吉、陈仁恩等注《老》,不绝如缕。近现代道教则有萧天石的《老子圣义阐微》、任法融的《道德经释义》等,阐发新意。以上所列注家,包括方士、道士和道教学者,少数为托名。还有一些明显托名吕洞宾等神仙者,未列入。仅从注《老》的数量看,道教《老子》学就不可忽视。

注解《老子》是道教构筑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子想尔注》即明显一例。成玄英等注释《老子》《庄子》《列子》等“三玄”建立道教重玄学,亦广为人知。道教还通过注《老》、引《老》,竭力将方术归宗老子,从《老子》一书中寻找出处。宋人张伯端为道教金丹派南宗之祖,他赞颂《老子》为道教所有方术之祖。其《悟真篇》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诗中所说“《道德》灵文止五千”,另有版本说“《道德》灵文满五千”,意思相同,指《老子》。道教养生学也注《老子》,《老子河上公注》即道教前身黄老道阐述养生学的代表作。《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杜道坚推崇这句话概括了道教养生术的精要:“以知老圣由商历周,九百余岁,当时修道养寿之要,尽于此矣”。类似的说法,在道教内广泛流行。

道教追求长生成仙,因而珍惜生命,讲求养生。根据古人的推论,只要方法延伸,效果必然相应延伸。将这一推论用于养生和修炼,则导出如下推论:养生的延伸是修炼,健康长寿的延伸是不死,故修炼必然成仙。将这一推论倒过来说则变成:欲成仙必须修炼,成仙的前提是健康长寿,故修炼的基础是养生。道教重养生,眼光投向古代中医药学、儒家、佛教等,更不会放过向道家吸取营养。道家虽然高谈哲学,但体玄远而致用近。老庄均着眼于批判现实,治国修身,庄子更偏重个性解放。他们的精辟论述中皆穿插养生之言。有人说老庄既是哲学家又是养生家,有人说老庄只是哲学家,其养生之言不过为阐述哲学举例而已。传授养生之言也好,仅仅援引也好,都不妨碍黄老道、道教当作养生思想为己所用。西汉黄老道加快了成仙方术吸取道家养生思想的脚步,道教继承了黄老道的作法。

道家养生思想与整体的道家思想相一致,道家哲学是道家养生思想的理论指导和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道家养生贯穿着自然无为的思想,并且是追求理想人生、精神自由和达到完美人格的手段之一。黄老道、道教吸收道家养生思想,必然同时吸收整体的道家思想。另一方面,道教吸收道家思想以建立自己的养生思想,是同建立自己的神学、哲学思想和方术等同时进行的。道教是全方位地吸收,全方位地建立,养生在其中。道教离不开道家思想,尊奉老子是逻辑和历史的必然,过去有人说,道教为了与佛教相抗衡,遂选择了名重当时的老子为教主。这实在是不了解道教与黄老道的继承关系,忽视了道教与道家二者内在的联系,不足论。

道教始终以道家思想为依托。仅举封建社会后期元代张嗣成和清代宋常星二人,以二人通过注《老子》来阐述养生思想为例,即可窥豹一斑。张嗣成是正一派三十九代天师,号太玄子,主领三山符箓,知集贤院道教事。他撰写了一部《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元仁宗表扬他“得老氏之真诠”,元宪宗赞赏他“能传老氏之旨”。宋常星号龙渊子,顺治六年钦选探花,曾任国史馆总裁、都察院都御史,兼经筵讲官、侍读学士,在京供职三十余年。康熙十八年,致仕还乡,专修道教,为龙门派第七代传人。二十余年后,写出《道德经讲义》,康熙四十二年皇帝为之题序。张嗣成和宋常星均非等闲之辈,他们的注释有代表性。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和《道德经讲义》从以下五方面吸收老子思想:

(一)吸收养生思想。

《老子》的一些话的确谈到养生。比如《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七十五章》说“夫惟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有些话对人的生理现象有透彻了解,比如《第五十五章》对赤子的描写。这些养生思想和方法,为张、宋二注直接吸收。

张嗣成将“载营魄抱一”注释为抱一养生法。其注曰:“魂魄合而为人,抱一者守此性也。所谓致柔、玄览、无为、无雌、无知、不有、不恃、不宰,皆所以言抱一之道,本乎自然者也”。啬指积德,积德则保国。也指惜精,惜精即养生。所以啬是“长生久视之道”。张嗣成把啬注释为守一术。其颂曰:“推吾身以外及者,治人之方。敛吾心以内守者,事天之则。因其实而为虚,不尽用之谓啬。由是而复本,由是而积德。以能无能而能,以极无极之极。故有国者治人之施,而有母者事天而得。既得其母,子不待索。性根命蒂,灌溉凝植。环二炁以为丝,化万有而莫测。固将观天地之终穷,而逍遥乎无方之域。咦!此是朝元第二方,蓬莱不在海中央。伏雌莫为寅风动,胎蚌还分夜月光。”小字注曰:“修真学道则一,而入门有不同。此则审动静之机,明感应之理。守之以待自然而然,所谓积功累行而满三千者是也”(8)。赤子含德厚,没有欲望,所以精至、和至。宋常星的注释劝养生人作到心闲性静,气和神定,即含德厚。其曰:“故人心不可不安闲,性不可不寂静,气不可不冲和,神不可不泰定。倘若不然,德性不纯,神气不和,命根不固,生死关难逃,丧生之害必有”。 (二)吸收生命哲学。

老子哲学包括生命哲学,《第七章》讲“外其身而身存”、《第九章》讲“功遂身退”、《第十三章》讲“苟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四十四章》讲“可以长久”、《第五十章》讲“善摄生”、《第五十二章》讲“无遗身殃”、《第七十六章》讲“柔弱者生之徒”,都包含着生命哲学的内容。老子的生命哲学是求生避死,自我保护,张、宋二注没有漏掉这些内容。张嗣成根据“外其身而身存”之说,要求养生者修炼性命。其颂曰:“天地如何逃始终,独能长久夺元工。能知性命人人寿,莫道神仙非至公。咦!知性存神,知命顺炁,无心之私,乃为至理”。所谓出生入死“十有三”,历来解释不同。无论如何解释,总之是求生避死。张嗣成从中导出应当养生,并将三个十分之三减去剩下一,以此论证应当守一。其颂曰:“生死常理,不离乎数。十有三分,自生自死。过于求生,反入死地。又有其三,死数六矣。生三死六,合而九具。不死不生,惟一而已。一为坤元,一为乾始。以全吾神,以敛吾炁、神炁空无,一而不二。物我俱亡,何伤何累。咦!一二相依不少离,随之生死数难违。不于炁外观天地,梦里谁知说梦非”。其后小字注解说养生即顺气,有厚自奉养以至伤气而死者。故养生在于静定守一,物我两忘,并不是数息呆坐,顽然以为空。宋常星则承袭“十有三”为七情六欲的成说,劝人寡欲养生。其曰:“七情六欲,修之者,便是生我之门,纵之者,便是死我之户”。

(三)吸收自然哲学。

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概念,建立了自己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老子》一书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起始和本源,道的本性是虚、无、静、朴、柔弱、不争等,是自然无为,道周而复始地循环。这些思想为张、宋二注吸收。比如《第二十一章》描述道的状态,指出其中有精。张嗣成引申为保养体内“上药三品神炁精”。《第四十二章》描述道生成万物的过程。张嗣成引申为养生应当虚神顺气。其颂曰:“太极名,两仪形,三才成,品物行,卑其称,虚其盈,所以全其生。咦!灵者以神,生者以炁,虚而顺之,可侔天地”。宋常星引申为养生应当致天地之元气。《第十六章》讲述大道虚静的本质和归根复命的运动规律。张嗣成用以论述清静和气法。其颂曰:“气归元海寿无穷……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四)吸收人生哲学。

老子哲学玄远深奥,却不脱离实际,对治国修身反复论述。修身即人生哲学,即道德和精神修养,充满安身立命、待人处事的智慧。《老子》的人生哲学贯穿着其自然哲学,要求人们贵柔守雌、致虚守静、少私寡欲、处下不争、和光同尘等等。张、宋二人的养生说取资《老子》的人生哲学尤多。

比如《第三十六章》讲述柔弱胜刚强之理。张嗣成引申为“柔之以守气”。《第六十三章》讲述清静无为、恬淡无欲之准则。张嗣成用于坐忘修炼法。其颂曰:“嗒然吾丧我,何者真得失”。《第五十二章》要人透彻观察,收敛锋芒,坚守自我,超然物外。张嗣成将之解释为守一,并称此法可以“顿悟直造”。《第九章》告诫人不要富贵而骄。宋常星从养生的角度指出物质享受不是真富贵,健康及生命更宝贵,劝人保养精气神。其曰:“精气神,吾身之三宝。人能保而全之,则是天地之生意,归之于我。我身之造化,用之不穷,寿命延长,是为真富贵也。倘若贪恋假富贵,精神耗散,以致百病来侵。大数一至,虽有万贯家财,谁能买得不死乎”!《第十二章》批判物质欲望的危害。宋常星因之劝人清心寡欲。其曰:“百味皆空,自然诸病不作”。《第六十八章》讲述战争与用人中应采取不争之态度。张嗣成引申为炼丹术中的水火相和、法于自然。其颂曰:“保身平气两惟艰,更信全功取善难。水火相合龙虎伏,人天合处即金丹”。《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讲述和光同尘之理。张嗣成以之论述存思默想。其颂曰:“收敛神光寂似无,众人皆醉啜其醨。个中识得无同妙,活捉神龙任汝骑”。

(五)吸收治国方略。

《老子》主张无为治国,劝告统治者爱民、谦和,采取守势,谴责统治者滥杀、多欲。老子的治国思想,也被用于阐述养生。《第六十章》以烹小鱼比喻无为治国之术。张嗣成以之论述养生者应当像烹小鱼一样调和阴阳。其颂曰:“若烹小鲜者,求水火之宜以调阴阳也……参赞裁成以保合太和也”。《第七十二章》要求统治者爱民、谦和。张嗣成将爱心与谦和作为养生的方法,其颂曰:“内养阳刚外顺之,自然心广体安舒。于中认得真知爱,信有长年住世书”。《第六十一章》讲述大国应当谦下的道理。张嗣成用其中的大国应处于江河下游和牝静胜牡的比喻,描述修炼。其颂曰:“川河汩汩几时休,海大如天凝不流。看得静中元自动,阴阳交处互相柔”。《第六十九章》讲述用兵采取守势的策略。张嗣成引申为养生中克制欲心、被动行事的方法。其颂曰:“八十一章三论兵,知兵妙处有长生”。《第七十四章》讲谴责统治者滥杀无辜。张嗣成引申到善恶报应,劝人修善以养生。其颂曰:“起心伤处已伤心,及至伤人并及身,身外子孙犹不免,一回念后便归仁”。《第七十五章》谴责统治者厚生、贵生,劝告人们“无以生为”,即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里的厚生、贵生指的是骄奢淫逸。宋常星将“无以生为”称为“养生之大道”。其曰:“所以修道之人,乐不可极,欲不可纵。果能不以有为之奉养,败残我之道身,不以过限之声色,削夺我之性命,抱一纯真,谷神自然不死,性命自然长久”。《第五十三章》谴责执事者腐败。张嗣成引申为养生者应当去欲以保养精气。其颂曰:“渡海架桥终费力,好花无实谩逢春。莫将捷出矜才智,盗取吾家无价珍”。

张、宋二注全面吸收了老子思想,阐述道教神学、哲学和方术。张、宋二注的修命功夫皆引向成仙。宋常星的仙术以内丹为主,如注《第五章》曰:“五神既能守中,五气自然朝元,其精自然化气,其气自然化神,其神自然还虚矣”。与此同时,二注阐述了道教的养生思想。

二注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并没有创新之处,但其阐述方法却有一定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以老子思想支持道教养生,并融入当时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理学以及流行广泛的佛教思想。张嗣成说理气即性命,金丹不在他求,只于理气究真机,以程朱理学解释性命双修。宋常星将道释为无极而太极、自然无为之实理,又说性命即理。因而他的养性功夫又包括尽性情之正、明天理之全,要人正心诚意。程朱理学显露于字里行间。张嗣成用佛教不色不空的语言描述道,论述去欲无执利于养生的道理。其强调养生过程心统帅身体时,引入佛教思想说,四大游合,托乎灵明。宋常星还援引佛教,说人以业缘生起灭之色相,又说性体本空。故而其养性功夫又包括心无起灭、意无憎爱的内容。宋常星是皇帝的理学老师,入道后不忘理学,似不奇怪。张嗣成为世袭道教领袖,其注也热衷于理学和佛学,这就难以个人经历来解释了。这只能说明二注吸收了时代精神,便于影响更多的读者。

二注的第二个特点是,除了忠实地解释原文外,更多的是引申、发挥、转义以至增添新义,是依托老子思想阐述养生。更准确地说,张、宋二注不是注《老子》,而是用《老子》注道教,即“《老子》注我”。“《老子》注我”使道教养生找到老子思想为重要依托之一。封建社会前期西汉的《老子河上公注》是这样作的,东汉的《老子想尔注》是这样作的,封建社会后期元代的《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和清代的《道德经讲义》仍然是这样作的。所以说, 道教养生始终以老子思想为依托。

对于道教将老子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和治国方略等,引申、发挥为养生和成仙方术,不少正统儒家颇多非议,有人给予严厉斥责。唐魏征《老子治要》摘录《老子河上公注》,将阐述养生的内容尽数删去。明薛蕙《老子集解序言》指摘说:“予又怪夫方士之言养生者,往往穿凿于性命之外”。有些和尚也看不惯道教注释。如民国时代的大同法师,熟读《老子》,集《老子》注解百余种,力主老佛相通之说,但坚决反对将《老子》视为道经。其着《老子哲学》说:“方术之士,假托老子名字,剽窃老子书义,创为清静无为派,修炼丹砂派,呼吸吐纳派……于是谓老子求长生不老,宜其诬也”。现代不少学者也有类似看法。许多学者在探讨《老子》原义方面字斟句酌,这可以叫作“我注《老子》”。从“我注《老子》”的角度非议张、宋二注,是证据确凿的。但从“《老子》注我”的角度,张、宋二注依托老子思想建立养生学说,却不失为有据。因为,生命哲学重视生命,与养生相一致。自然哲学讲述天的运动规律,根据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的思想,人体就是天,就是小宇宙,自然哲学当然可以指导养生。人生哲学讲究修身养性,包含着道德养生和心理养生的内容。治国方略与治病养生相通,古有“久乱思良相,久病思良医”和“医相相通”之说,治国方略自可为养生所借鉴。其实,最深刻的内容最简单,最简单的内容适用最广。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提出一个道,让人们作为理想去追求,提出一个自然无为,让人们作为准则去遵循。《老子》五千言,只讲这样简单的两点。而追求这一理想,遵循这一准则,就是作到了养生。依托老子思想阐述养生,自然而然。

注释本来就分寻求原义和引申发挥两类。正如有的儒家“我注《五经》”“我注《四书》”,另有儒家“《五经》注我”“《四书》注我”一样,各有其用。那么,张、宋二注增加新义,亦无可厚非。只批评其增加方术,对二注增加理学却不置一词,批评显然是对着内容来的。要求道教丢掉方术,就如同命令鸟儿剪掉翅膀,难以办到,也不大妥当。

道教注《老》的方法一脉相承。道教注《老》,使老子思想得到继承和流传,功不可没。同时,道教注《老》使老子思想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教养生独具特色,颇有效验,与此决然难分。在新世纪里,道教养生仍可以对国民的身心健康、卫生保健做出贡献,道教典籍中蕴藏的大量养生精华,亟需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更希望道教内外的养生专家,能够接过道教注《老》的火炬,以老子思想为指导,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针对现代人的体质和生活方式,写出最新《老子》注释,建立道教现代养生学,为人类的幸福生活铺洒阳光和雨露。

(本文作者:朱越利,文章原载《三秦道教》2002年第2期,第16~21页)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