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做人的实践与修道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袁志鸿     时间:2011-12-14 10:35:30      繁體中文版     

我认为,人生实践的过程,简单地看就是做人的过程,不过看似简单的问题而实际并不简单。人生的实践,不仅是自然而然做出来的诸多事情,并且单独人的个体放在大社会中,虽然是微不足道,就像沧海的一滴水;但就个人自身而言,人生却是一个人的漫长履历和过程;处在人的社会中,如何做人处事?十分重要!这是“做人的实践”,是与我们修道的目标相一致相统一的。俗话说:明晓事理皆学问,练达人情即文章;这句话过去听起来很有些贬义的感觉,似乎不超脱、很世俗的气味,但细品起来,其中的内涵还是很深的!南华真人曾有“目击道存”议论,所以探讨追求“抱朴守真”的主题,提升我们的境界,最基础还是先要让自己明白人情世故,知道社会百态,了解国情时势;所谓“入户闻声,入乡问俗”。人生在世,先要通情达理,才能进一步懂得国情世情,也才能够理性地不断排遣诸多心魔心累,种种烦恼妄想,真正守住纯朴的真性;这既是“做人实践与修道”自我内化的过程,也是最实际的“心灵环保”方式。

一、人生过程

简单地认识人,就是自然而然、无中生有的,起初于父精母血、软弱娇贵之体。婴儿成形于母体,初始于浑沌,自己并不知道是从何处而来,往何处而去。大梦未觉,就匆匆降落到了人间。猛然间睁眼看这个陌生奇幻的世界,新生命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无限的陌生、无奈和惊奇!随着一年年的成长,人生真正的旅程开始了。人之初始,虽难以“善恶”之辨,毕竟血肉之躯,既不能简单等同,或比较于一般动物群类;在人而言,来到这个陌生的人间社会,既是自然,也是偶然,许多际遇和问题都可以牵引人生走向。因为是人,可以“情以动之,智以役之,是非以感之,喜怒以战之,取舍以弊之,驭努以劳之”,在这生命轨迹的过程中,“气耗于内,神疲于外,气竭而形衰,形凋而神逝”,因为人毕竟是要依附“委和以生,乘顺而死”的躯体,所以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天地所以长存者无为也,人之所以生化者有为也”。

通正六年(916)三月七日杜光庭为毛仙翁著作所撰《序言》。

人生简单的过程就是这样,走来走去:童年的幼稚,少年的意气,青年的豪迈,中年的稳健,壮年的有为,晚年的回顾,“转眼就是百年”!有人以为人生空幻,不如随波逐流;更多的人认为:“人生如歌”、“生命如歌”,人从远方不知名的地方走来,又走向远处不知名的地方;人生虽然短暂,生命虽然不永,但是人生的各个时段,却都有着清晰的轨迹和不同的特色,从而展现不同的人品人格、人生境况:君子与小人,高尚与渺小,富贵与贫贱,荣华与耻辱,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生的酸甜苦辣,伴随着人生的奔波劳碌,都在于人们对人生的把握和掌控。

请见拙作《人生圆梦》。

二、人生幸运

只有人才能够形成社会,才能够感知和认识自身所处自然世界的状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人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状态中,随时不断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天地之间,人位列三才之序,生而为人真是造物的偏爱!生而为人,经历人生的过程,真是修得的福报,莫大之幸运!道教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初唐道士、名医孙思邈(581-682)说: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营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

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9《孙思邈》。

道教尊孙思邈为神仙药王,他的话以道书为依据,道书中说: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目像日月,毛发肉骨像山林土石;呼为风,呵为露;喜为景星庆云,怒而震霆迅雷;血液流润而江河淮海,至于四肢之四时,五脏之五行,六腑之六律,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由此可知,我们人是多么的神圣伟大!天地之间,动植众生,皆秉自然之灵气,但品类万物,富有生命者亦多:郁郁葱葱,生机央然、繁花似锦者,我们称之为植物;血肉之躯,或水生湿生,或灵通活泼,或凶悍勇猛,诸多不一,我们称之为动物;自然界多少年的沧桑巨变,一切都在进化发展,这其中唯一能够文明进步,又富有情感意志,思想理念者,就是我们人类,所以道书中说:“天地之间人为贵!”

《三元参赞书•人说》。

这既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人生修道

我们经历人生的过程,各自把握自我前行的脚步,规划各自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实际上人的禀赋中均有道性,人生过程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修道;有的人可能成就丰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人生;有的人可能平凡一生,经历的只是平淡无奇的过程。其实这都无所谓!因为人在社会,时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许多自然的不确定的因素,干扰着人生过程,因此我们人生的经历,就有了千差万别的内容。经历人生是辛苦,也是幸福!如果这个过程中,我们反省自我:不必拘泥于个人的得意、失意和磨难,也无必要在意物质的获得和失去,因为许多都是身外之物;如果看透这一点,我们的修道就有了真正的成就。历史上曾有许多修道成就卓越的人物:比如创造“三国”鼎立之势的蜀汉宰相诸葛亮,盛唐时唐太宗高度评价、“有经国之才”的魏征,蒙元时“万里西行”而“一言止杀”的长春真人邱祖,他们都是著名的高道,不仅是修道人榜样,也是社会大众的楷模。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位现代人士的事迹,为与会有缘共享:中国道协曾有一位经历磨难的王伟一秘书长,他不是道士,而是一位老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机缘巧合,到了初创的中国道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人探寻他对磨难岁月的认识心路,王老很平静地说:“我们现在已踏入人生的晚年,为人民工作的时间不会太多了,还有多少时间去纠缠过去呢?”他说:“要向前看。”

请见拙作《这是大写的人生》。

他还对我本人说过:“人的一生有得意也有委曲,得意不能忘本,委曲要能忍受。不要不服气,更不要硬顶。”

请见拙作《令我难忘的人》。

我觉得这种坦然就是“修道”,这就是王老的修为和境界!这位老先生十余年前即已羽化,我会任会长为他题词“死而不亡”

《道德经》第33章内容:“死而不亡者寿”。

以赞之!人品、人格的超越和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生境界的不断完美!当然,这在理论上说较轻松,实际中做起来,当然非常不容易!这就需要在修道中不断提升修为和境界。婴儿呱呱坠地之后,人就在不断地失去童真;这个五光十色、五味杂陈、五彩缤芬、纷繁美妙的世界,试想处身其中的人,肉骨凡胎、七情六欲、私心杂志与生俱来,何去何从?仅凭自然而然的机缘和造化当然不行!

四、人的诚信

道祖告诉我们说: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道德经》第19章。

汉代高道河上公解释说:“见素”就是“抱朴守真”,不追求作秀的花绡;“抱朴”是展示“质朴”的真实,这才是有用的内涵。“少私”:河上公释义为“正无私”;我认为道祖是客观的哲人,“正”派不是绝对地无私,而提出的是“少私”,这是一个相比较而论的概念,就好比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放在一起去选择,那当然是要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这是不能含糊的道理;“寡欲”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知耻”、“知足”的道理。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确是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今年5月“北大”的一个研究所,就此别开生面地开了一次“世界诚信大会”,我也应邀与会发表感想。崭新的21世纪,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便捷的联系,使地球真正成为宇宙间的一个村落和大家庭,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多,接触更为频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物质生活的提升,多元一体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但是忙碌的人们精神上、心灵中,似乎又缺少了什么:熟人间似乎陌生了,人们彼此间难以坦诚,难以交心了。人类社会明显出现人心浮躁,自身紧张,烦躁脆弱,情绪不宁;急功近利,不计久远;人性游离,真情缺失;见利忘义,私欲膨胀。从个体说:人与人之间缺失了真心实意,坦诚互信;往整体讲:国与国之间则纷争不断,凌弱欺小;确实有一些人在道德良心上出了问题,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诚信”缺失,因此导致人类有些人在前行中陷入迷茫。人的社会:需要信任、支持、关爱、认同和谅解;人的生活:需要符合春夏秋冬时令的自然规律;人的接触:更要真心实意;人的事业:需要开诚布公诚实不欺地分享和创造;人与自然:需要尊重、保护和遵循规律。当此之时,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社会迫切需要增进人类共有之“诚信”美德。

请见拙作《注重世风道德,提振社会诚信》。

道祖的教旨就是:要人们“真诚朴实”,“心境纯粹”。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

道教还要求人不得“口是心非”,而要“推诚万物”。

见《道藏辑要、初真戒律》。

教人“精诚”,认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只有“精诚之至”,才能真正与人沟通心灵

见《庄子•渔父》。

道教还告诉我们,真信善言与花言巧语区别在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见《道德经》81章。

道教劝人在生活中行善积德,关心和帮助弱势,认为福缘使然、“有物无过错”,但是“富饶当施惠”

见《化胡经》。

并且帮助人要“施恩不求报,与人莫追悔”

见《太上感应篇》。

还用戒律规定:“不得贪积珍宝,勿肯施舍!”

见《太上十戒》。

道教更是珍视生命的宗教,将人类与其他生命视作同等地位,道书说:“人者,裸虫也。”“人与鸟兽昆虫,共浮天地之中,一气而已。”

见《无能子》。

企盼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待之以善意诚信,以尊重友好的方式,加强相互的交往联系,在诚实的交往中达成理解、认同、黙契和共识。道教的思想理念,对当代世界的和平发展,我们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价值显然、意义重大!

五、人心净化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既需要充电加油、提神给力,更需要清理洗涤、扬弃净化,这样我们的前行才能既后劲充沛,也阳光朝气;所以我们道教徒不仅要读经修悟,还应该发挥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积极作用,帮助社会培育和气、净化风气、聚集人气、引导正气;使来道教场所的人,心灵都能获得净化的效果,使与我们道教徒接触的人,都能一起共享“心灵环保”的效果。道教中有关“心灵环保”、人心净化的经籍法宝非常丰富;有使用于教团内部方面的经籍文献内容,比如《清静经》:告诫道教徒,要获“真道”,就要抛弃“烦恼妄想”;这就要求加强修持,要求道教徒“遣欲”以“澄心”,从而以“心静”而达到“神清”的境界;如此就能“真常应物”,而“应物”不迷,就能够“常应常静”,而“常清静”;如此“真道”就可以获得。又如《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是教徒“丹道”修持的法门:经意告诉我们,“神气精”这“三品”之“上药”,都在人自身中拥有,但需要我们修道者自己去反复不断地揣摸、去实践,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感悟,从而使心智豁然开朗;最终获得“丹道”之成就。又比如《邱祖垂训文》,更表达了祖师对道教徒的严格要求。邱祖说:

吾教门人后辈知悉:尔等悟士,既投玄门之大道,必通夙世之善根,一证今生之善果;二修屡劫之不坠;实有出世之真心,当尊太上之法律!

邱祖用这篇近九百个文字的《垂训文》,对教徒门人既有训诫,也有规劝,表达了祖师对道教前途的关注、忧患,面对道教当时的现实状况,提出具体制度措施。至于道教对教内和社会,共同心灵环保和净化的关注,则相关的经籍内容更多:如《太上感应篇》和诸多的劝善文。我们北京东岳庙瞻岱门上,有一则文辞精炼的《东岳大帝宝诰》,其内容简短,但劝善意境非常透彻,现抄录与大众共享。东岳大帝说:

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运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做。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自速。谛听吾言,神人鉴服。

六、结语

围绕“做人的实践与修道”,来谈“抱朴守真与心灵环保”这个主题,我想要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试想人生的过程如此的复杂,我们人实际上既伟大,也十分的渺小。我发现社会中许多人,他们面对贫病以及死亡,所表现出的痛苦和无奈,私心与善念,一时的冲动与长期的感动,短期的热情与持久的孝敬,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比较中能够见证人性人品。“狠斗私字一闪念”这句话,用于世俗社会未免苛刻,实际上这是对修道人所说。相比较而言,应该还是我们宗教徒生活得豁达一些吧?早几天与一位僧人交流,他与我谈“无念、无心、无相”的佛法,又说“闻如未闻,见如未见”的层次,果能如他所述,确实值得赞佩的至高境界!无论宗教徒,还是普通的社会人,要能拥有那种可以“拿得起”、也“放得下”的随意状态,那真超脱!道教关注的还是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人,道士还在修道,并非已经“出世”的神仙,还是听听唐代高道药王孙思邈的话吧!他以医家观念阐述关注社会和人的道理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关于医者治病,孙思邈认为“胆欲大而心欲小”;而办事则要“智欲圆而行欲方”;由此我们体悟到古人所谓“既为良医亦即良相”的道理。他处理病患过程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和谨慎,对于具体操办社会事务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