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瀚青,范玉凤,刘     时间:2012-12-19 09:51:05      繁體中文版     

葛洪的师道、体育主张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此探讨,以期对葛洪教育思想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一、论教师与学生

葛洪师道理论的内容比较丰富,他强调教师的作用,主张择师慎重、尊敬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教学要讲究方法等,形成较完整的师道理论体系。

葛洪特别重视教师在学道中的作用,他认为即便是志诚信仙的人,如果不能得遇明师指点,不得仙道法术之精髓,就绝不会实现成仙的目的。因为仙道修炼的秘诀全靠师传,不见于书,学道者必须投师学道,否则不会有什么结果。葛洪说:“诚欲为道,而不能勤求明师,……而但昼夜诵讲不要之书,数千百卷,诣老无益。”①这是因为修道之书,“指归深远,虽得其书而不师投,犹仰不见首,俯不知跟”②。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问候色也。不尽力明师道,有罪不可除也。学道得明师事之,害乱不得发也”③。可见,在修道中有无明师指导是不一样的。但观其书,而没有老师指导,是绝对不能得道成仙的。

教师在修道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择师务必慎重。况且当时“窃道士之号以诳骗世人者”甚多,所以“务学不如择师”④,“将来之学者,虽当以求师为务,亦不可以不详择为急也”⑤。只有选择明师,才可达到求学目的,否则“承师问道不得其人,委去则迟迟冀于有获,守之则终已竟无所成,虚费事妨功,后虽痛悔,亦不及已”⑥。庸师误人,实为可叹。因此,葛洪对庸师大加痛斥:“所以学者,不得远识渊潭之门,而值孤陋寡闻之人,彼所知素狭,源短流促,倒装与人,则靳靳不舍,分损以授,则浅薄无奇能,其所室宿已不精,若复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 ”⑦因此,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慎择明师。

尊师重道是葛洪师道观的重要内容。他把“不敬所师”作为“夺算”的恶事之一⑧,要求学生对老师应尊敬。“帝王之贵”,对老师“犹且卑降以敬事之”⑨,何况常人呢? 芽因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 ”⑩教师之恩比天高,比地厚,重于父母,自然应给以崇高的地位。在葛洪心目中的教师地位,比荀况的天地君亲师又提高了一步。原因在于:“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11)父母使人生存,却没给免死的能力。只有明师授以度世之道,生命才不会昙花一现。从道教修炼的意义而言,教师的地位超过了天地父母。尊师的主要表现是给教师以优厚的待遇,使教师能安心于传道授业。即所谓:“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12)葛洪列奉夏侯胜给汉太后讲《尚书》、张禹给汉成帝讲《论语》及桓荣给汉章帝讲《孝经》等事例,说明给教师优厚待遇,从内心敬重老师,是弟子应遵守的基本道德。

在教学中,葛洪强调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因材施教。教师授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它需要用浅白的语言讲明道理,不可“隐而难晓”。他说:“书优言也,若入谈语,故为知有(疑作音),胡越之接,终不相解。以此教诫,人岂知之哉? 若言以易晓为辨,则书何故以难知为好哉? ”(13)无论教学还是著书,都应以通俗易晓为原则。否则象胡越之人见面,说的话别人都不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同时,葛洪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依据是,各人的先天素质及后天发展各不相同。”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暗于自料,强欲兼之,违才易务,故不免嗤也。”(14)基于此,葛洪主张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却寒以温,除热以冷,期于救死存身而已。岂可诣者逐一道,如齐、楚而不改路乎? ”(15)葛洪以治病百方而针灸无常为喻,说明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思想,以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在探讨师道理论的同时,葛洪也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他主张严格选择学生,以确立学习主体。他说:“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犹当拣选至精者乃教之。”(16)“此道至重,必授以贤”。(17)贤德之士,是葛洪选择学生的标准。只有贤者,才配授之以道。”道必当传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辄教之;如非其人,……虽寸断肢解,而道犹不出也。”(18)还说:“苟非其人,虽裂地连城,金壁满堂,不妄以示之。”(19)得其人,无条件传之。非其人,虽死不授。可见,葛洪选择教育对象十分严格。严格的标准是什么呢? 葛洪提出两条:第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天赋自然,各有不同。而“盛阳不能荣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20)。对于没有接受能力的人,不宜作为教育对象。第二,学生要志好仙道。清心寡欲,不为物累。葛洪强调:“书为晓者传,事为识者贵”。(21)只有志好仙道的人,才不会亵渎仙道,才可能矢志不移而求之。葛洪从求知欲的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选择,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考验是选择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考察。葛洪为了选出真正求仙学道的人,要求传教者“详观来者变态,试以淹久,故不告之,以测其志。则若此之人,情伪行露,亦终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尽言吐实”(22)。对考验合格的学生,还要履行一定的手续。”传之歃血而盟,魏质为约。”(23)即登坛歃血,海誓山盟。葛洪为使仙道代代相传,不致沾污,把择人看成与传道同等严肃的事情。要求传道者格外小心,“传丹经不得其人,身必不吉”(24)。“传非其人,戒在天罚”(25)。他把择人与传教者本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就是要提醒传道者,择人是传教的首要职责,切不可漠然视之!否则就会祸及自身,必遭天罚。这种择人施教的原则,即是对孟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孔子因材施教原则的发展。择善而教的原则方法,确是社会、教育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予以重视,以确立能动学习的主体。但也要摈弃那些虚伪奸诈、至要不传的封建教育陋习,使人类的文化遗产能被更广泛地继承和发扬。

葛洪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围绕他的道教核心——学道成仙展开的。无论是择明师,还是选学生都以是否能得道成仙为前提。这是我们在研究葛洪师道观时应特别注意的。这样,葛洪的师道理论便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师道思想既有一定联系,更有明显区别。从而使葛洪的师道思想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其宗教色彩更加显明。

二、论体育

道教重养生,有丰富的体育思想。葛洪虽然是神仙道教的创始人,但对体育锻炼也十分重视,积累了宝贵的体育锻炼经验。

葛洪的道教哲学是重生的哲学。他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26)这同《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中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肯定人类的生存欲望,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葛洪说:“《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古人岂欺我哉!(27)” 人的生命存亡,年寿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决定于天命。也就是说自己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远。这不仅一反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而且同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也截然不同,是葛洪提倡与自然抗争,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

葛洪把体育锻炼的目标规定为“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28)这一目标既有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的内容,也有情绪稳定、精神愉悦的规定。说明葛洪已意识到身体健康既包括肉体、也涵括精神,与今天的健康标准一致。这就决定了体育的内容既有形体的锻炼,也有精神的养护。

在形体锻炼方面,葛洪特别重视禹步法。禹步法是葛洪倡导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方法,在《抱朴子·内篇》中有两处作了明确记载。其一,“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29)其二,“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30)其二比其一的记载更具体、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因传说是在禹治水时创立的,故称为禹步。从葛洪的记载看,类似于太极拳一类的锻炼方式,也可能是太极拳的雏形。此外,葛洪还有坚齿、聪耳、明目的方法。坚齿方法:“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31)每天早晨叩齿咽津,对牙齿有保健作用;聪耳之法:“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俛地仰,令赤黄之景,不去洞房,猿据兔惊,千二百至,则聪不损也。”(32)这种模仿龙、虎、熊、龟、燕、蛇、鸟、猿、兔的导引术,是对华佗五禽戏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导引炼形,使精血充盈,肾气旺盛,耳朵听力自然就会好。明目之道:“能引三焦之升景,召大火于南离,洗之以明石,熨之以阳光,及烧丙丁洞视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书也。”(33)这是以导引除三焦之热,并辅以药剂,不仅可以治疗眼疾,且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形体锻炼的同时,还要注意精神调养。做到:“遐栖幽遁,韬鳞掩藻,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德之声,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专气致柔,镇以恬素,遣欢戚之邪情,外得失之荣辱,害厚生之腊毒,谧多言于枢机,反听而后所闻彻,内视而后见无朕,养灵根于冥钧,除诱慕于接物,削斥浅务,御以愉膜,为乎无为,以全天理尔。”(34)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喜忧所伤,淡泊宁静,泰然无为,使精神常处安怡状态,自然有益身体健康。葛洪强调精神养护“以不伤为本”。他列举了不利于养生的各种伤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为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吹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35)这些内容既有精神养护,又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在道教养生家眼中,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和实践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