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道教之音整理 蓬莱外史

2016-05-11 15:46:00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刘多生,道号素云道人,又号符合子,祖居山东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明代迁至直隶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道光三十年(1850年)定居京师。后因其才识为怡亲王所赏识,被诏入内侍,赐名增禄,又字德印。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授予总管六宫事务之职,曾受园亭骑马乘舟回寓、疾时加赐黄金药品之宠。光绪二十年(1894年)万寿庆典时恩赏三品顶戴,惠及三代。清同治年间,刘多生皈依道教,从此与北京道教宫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适逢师阐教而得皈依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刘多生之所以能与道教发生关系,据《素云刘先师碑记》载:“戊辰因奉差至白云观,适南阳张律师阐教观中,一见相洽,殷勤展拜,执弟子礼甚恭,此师皈依道教之始也。”《素云真人道行碑铭》载:“南阳张真人传戒白云观中,公适因公至观,遂执弟子礼焉。”同治年间慈禧太后之母去世,其棺寄存在白云观,刘多生因料理“皇姥姥殡”事,与白云观第十九代方丈张耕云(张云樵,名圆璿,号耕云)结识,一见相洽,拜张耕云为师。戊辰年(1868年)是同治七年,由此可知,刘多生是同治七年皈依道教。同治八年,张圆璿传戒,被聘为护坛大师。据刘诚印碑铭,他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皈依道教。后来成为白云观第二十代律师。

据传,慈禧太后宠信北京白云观全真道士,这是晚清政局中一个公开的秘密。太监内部传说,慈禧的母亲去世后,需要找一个寺庙停灵,当时尚未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派大太监刘诚印到北京贤良寺等佛寺寻访,这些寺院的住持僧大都不甚热情。慈禧甚为恼火,后转往北京白云观,受到白云观道士的热情接待。此后,慈禧与白云观来往日益密切,大太监刘诚印亦在白云观皈依了道教。“更令人惊讶的是,刘承(诚)印拜白云观方丈刘宗玄为师,也在白云观“挂单”,同时被称作名誉“方丈”,成为了全真道第24代传人。(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自此,太监到白云观受戒蔚然成风。

以上传说,道教界也颇为认同,据《太上律脉源流》记载:道教全真龙门派高道张宗璿“庚午(1870年)再请传戒,时值皇亲照公府太夫人灵寄观中,师为虔诵《血盆经》。一藏百天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后,恩赐紫袍玉冠,揖金助坛开大戒场,伯子公侯,接踵而来,请谒声名,播于远方”。

据《重建紫竹院碑记》载:“……兹有余同戒刘素云者,修建庙宇,济危救困,不可枚举。至于舍药施茶,乃其馀事,可推谓功德之主也。其人生而聪慧,长而博学,言行忠信,作事仁慈,忠孝耿耿,儒道兼优,乐善好施,可谓首屈一指……愿将此庙奉送于刘素云羽士,永为梵修住持之所也。”由此可见刘诚印的功德无量,有目共睹。

二、捐资勒碑并创会以供香果,造无量之功德被举为护坛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刘诚印祖师事迹碑

刘多生对白云观的主要贡献有捐巨资传戒、重勒碑志、拓修云集山房、创建和捐助长春永久供会及刊版印经等。

张圆璿律师在白云观传戒时,刘多生被举为护坛。同治十年(1871年)张圆璿律师传戒,刘多生募捐五千余金为传戒费,受戒者367人;高云溪(高明峒,字云溪,又名仁峒,号寿山子)为白云观住持时,屡开戒坛,刘多生均为保举大师监戒。光绪八年(1882年)募捐七千余金,为衣钵口粮传戒费,受戒者400人。光绪十年(1884年),募捐九千余金,为传戒费,受戒者525人。这样,在同治十年、光绪八年、光绪十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四次传戒中,刘多生慷慨募捐了以万计的薪粮履之资,受戒者共计1642人。

白云观是长春祖师阐教处所,数百年来,殿宇频增,碑志林立。由于担心旧碑磨灭,孟豁一任方丈时就有重勒诸碑的想法,但心愿未遂而仙去。张耕云律师主持白云观时,托付刘多生实现孟公重勒碑志的夙愿。据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多生捐资重勒白云观重修碑(后士殿前西)、长春邱真人道行碑(老律殿前东)、白云观重修碑(罗祖塔前西)、白云观重修碑(后士殿前东)、重修白云观碑记(南极殿前东),立罗真人道行碑(罗祖塔前)、重勒诸碑记(祠堂前西)、七真道行碑(老律殿前西)等。上述诸碑,据笔者2008年8月调查,赵士贤撰《白云观重修碑》在白云观西路元辰殿前西、张瓒撰《长春邱真人道行碑》在老律堂前东、顾颐寿撰《白云观重修碑》在西路元辰殿前东、王常月撰《重修白云观碑记》在东路雷祖殿前东、孟珙撰《七真道行碑》在老律堂前西。

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多生及诸大护法,慷慨捐资,庀材鸠工,利用白云观后余地,修筑了云集山房及戒台、游廊、假山、亭台等,游廊曲折幽深,树木葱郁繁茂,颇有江南园林的景致,以此作为接待宾客、道侣集讲处所。其中,刘多生捐助修园墙楼房银一万五千两。

由于燕九、九皇祖师两圣诞香供澹泊,刘多生敬约善信张诚明、张诚五及内宫信官助善者百余人,于光绪八年(1882年)建立了长春永久供会,每年香供费用约需三百余金。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会中积蓄已经不多,刘多生担心其失传,又自捐三千二百六十金,在昌平州购置土地四十五顷有奇,每年收租三百三十金交白云观作为二会香供灯果费。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道教之音整理 蓬莱外史

    2016-05-11 15:46:00

    |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刘多生,道号素云道人,又号符合子,祖居山东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明代迁至直隶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道光三十年(1850年)定居京师。后因其才识为怡亲王所赏识,被诏入内侍,赐名增禄,又字德印。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授予总管六宫事务之职,曾受园亭骑马乘舟回寓、疾时加赐黄金药品之宠。光绪二十年(1894年)万寿庆典时恩赏三品顶戴,惠及三代。清同治年间,刘多生皈依道教,从此与北京道教宫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适逢师阐教而得皈依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刘多生之所以能与道教发生关系,据《素云刘先师碑记》载:“戊辰因奉差至白云观,适南阳张律师阐教观中,一见相洽,殷勤展拜,执弟子礼甚恭,此师皈依道教之始也。”《素云真人道行碑铭》载:“南阳张真人传戒白云观中,公适因公至观,遂执弟子礼焉。”同治年间慈禧太后之母去世,其棺寄存在白云观,刘多生因料理“皇姥姥殡”事,与白云观第十九代方丈张耕云(张云樵,名圆璿,号耕云)结识,一见相洽,拜张耕云为师。戊辰年(1868年)是同治七年,由此可知,刘多生是同治七年皈依道教。同治八年,张圆璿传戒,被聘为护坛大师。据刘诚印碑铭,他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皈依道教。后来成为白云观第二十代律师。

    据传,慈禧太后宠信北京白云观全真道士,这是晚清政局中一个公开的秘密。太监内部传说,慈禧的母亲去世后,需要找一个寺庙停灵,当时尚未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派大太监刘诚印到北京贤良寺等佛寺寻访,这些寺院的住持僧大都不甚热情。慈禧甚为恼火,后转往北京白云观,受到白云观道士的热情接待。此后,慈禧与白云观来往日益密切,大太监刘诚印亦在白云观皈依了道教。“更令人惊讶的是,刘承(诚)印拜白云观方丈刘宗玄为师,也在白云观“挂单”,同时被称作名誉“方丈”,成为了全真道第24代传人。(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自此,太监到白云观受戒蔚然成风。

    以上传说,道教界也颇为认同,据《太上律脉源流》记载:道教全真龙门派高道张宗璿“庚午(1870年)再请传戒,时值皇亲照公府太夫人灵寄观中,师为虔诵《血盆经》。一藏百天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后,恩赐紫袍玉冠,揖金助坛开大戒场,伯子公侯,接踵而来,请谒声名,播于远方”。

    据《重建紫竹院碑记》载:“……兹有余同戒刘素云者,修建庙宇,济危救困,不可枚举。至于舍药施茶,乃其馀事,可推谓功德之主也。其人生而聪慧,长而博学,言行忠信,作事仁慈,忠孝耿耿,儒道兼优,乐善好施,可谓首屈一指……愿将此庙奉送于刘素云羽士,永为梵修住持之所也。”由此可见刘诚印的功德无量,有目共睹。

    二、捐资勒碑并创会以供香果,造无量之功德被举为护坛

    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

    刘诚印祖师事迹碑

    刘多生对白云观的主要贡献有捐巨资传戒、重勒碑志、拓修云集山房、创建和捐助长春永久供会及刊版印经等。

    张圆璿律师在白云观传戒时,刘多生被举为护坛。同治十年(1871年)张圆璿律师传戒,刘多生募捐五千余金为传戒费,受戒者367人;高云溪(高明峒,字云溪,又名仁峒,号寿山子)为白云观住持时,屡开戒坛,刘多生均为保举大师监戒。光绪八年(1882年)募捐七千余金,为衣钵口粮传戒费,受戒者400人。光绪十年(1884年),募捐九千余金,为传戒费,受戒者525人。这样,在同治十年、光绪八年、光绪十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四次传戒中,刘多生慷慨募捐了以万计的薪粮履之资,受戒者共计1642人。

    白云观是长春祖师阐教处所,数百年来,殿宇频增,碑志林立。由于担心旧碑磨灭,孟豁一任方丈时就有重勒诸碑的想法,但心愿未遂而仙去。张耕云律师主持白云观时,托付刘多生实现孟公重勒碑志的夙愿。据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多生捐资重勒白云观重修碑(后士殿前西)、长春邱真人道行碑(老律殿前东)、白云观重修碑(罗祖塔前西)、白云观重修碑(后士殿前东)、重修白云观碑记(南极殿前东),立罗真人道行碑(罗祖塔前)、重勒诸碑记(祠堂前西)、七真道行碑(老律殿前西)等。上述诸碑,据笔者2008年8月调查,赵士贤撰《白云观重修碑》在白云观西路元辰殿前西、张瓒撰《长春邱真人道行碑》在老律堂前东、顾颐寿撰《白云观重修碑》在西路元辰殿前东、王常月撰《重修白云观碑记》在东路雷祖殿前东、孟珙撰《七真道行碑》在老律堂前西。

    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多生及诸大护法,慷慨捐资,庀材鸠工,利用白云观后余地,修筑了云集山房及戒台、游廊、假山、亭台等,游廊曲折幽深,树木葱郁繁茂,颇有江南园林的景致,以此作为接待宾客、道侣集讲处所。其中,刘多生捐助修园墙楼房银一万五千两。

    由于燕九、九皇祖师两圣诞香供澹泊,刘多生敬约善信张诚明、张诚五及内宫信官助善者百余人,于光绪八年(1882年)建立了长春永久供会,每年香供费用约需三百余金。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会中积蓄已经不多,刘多生担心其失传,又自捐三千二百六十金,在昌平州购置土地四十五顷有奇,每年收租三百三十金交白云观作为二会香供灯果费。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