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中岳嵩山,钟灵神秀。前有新天师教主寇谦之,驻足嵩山三十年,开一代教风,成为国师,使新天师道传遍北方。无独有 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驻足嵩岳五十年,扇茅山宗风,遂使之传遍天下;皇帝皇后,驾临嵩山,询道问教,几 与国师无异。

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寇谦之死后,其新天师道,不久即销声匿迹;而潘师正死后,继 而有人,且能发扬光大,永传不衰。值得后人深思。

一 拜名师 隋宫玄坛

潘师正,字子真,赵州赞皇(今河 北赵县)人,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生后发现他脚板上有灵龟的纹路,实为神异之象,又发 现他双手过膝,更是奇特。

潘师正五岁时,其父死于攻打南朝·陈的战场上,家道由此衰落,其母鲁氏带着他 回归赞皇老家,母子相依为命。此后,在信仰道教的母亲的教育下,常诵《道德经》。潘师正十三岁那年,母亲去世,为母守 墓,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大业年间,茅山道士刘爱道北上传道,见到了潘师正。二人见面,谈话十分投机。当面赞 扬潘师正说:“三清道上奔驰的良马,除了你还有谁能够驾乘呢?”潘师正随即就要拜刘爱道为师,刘爱道没有立 即荅应,停了停对潘师正说:“我不是不愿收你为徒,从内心里感到你很不错,但是,象你这样根器很厚的优秀人才, 要成就大道,证得正果,非远知道长不可。”说罢,就带着潘师正起身前往洛阳。

随焬帝杨广在隋开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镇扬州时,曾具礼招迎茅山道士王远知,到扬州问道,不久,又回茅山,开度后学。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炀帝征高丽,派人迎请王远知,后在涿郡临朔宫召见,执弟子礼,并咨询神仙事。炀帝回洛阳,在宫内置玉清玄坛,让王远知 居住,一时名重朝野。刘爱道本是受命到北方传道的,一见到潘师正,感到他不是一般人,于是,特意向王远知举荐。

当刘爱道引见了风姿绰约的潘师正时,王远知顿感喜出望外,便对刘爱道说:“今日又有了潘仙子,这是我教的大圣 事呵!”不久,王远知就度潘师正为道士,授他三清教法,三洞真诀,兼受正一法与灵宝道法。潘师正精进神速,尽得 三洞隐诀真传。炀帝大业末年,王远知预知隋朝国运将终,请辞谢洛阳,还复茅山。朝廷批准后,王远知随同潘师正回到茅山 。

潘师正在茅山修道时间不久,就又受师王远知的命令,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开拓茅山宗阵地,坚决与佛教相 抗衡。这一天,王远知把心愿告诉潘师正:“我原想把你留在身边,但中岳嵩阳观正是你施展才能、修真正道之处,你 应立即前往,不容迟疑!”

就这样,潘师正受师之命便携同刘爱道一起北上洛阳,进住中岳嵩阳观。

二 受师命 传道嵩山

潘师正与刘爱道一起入中岳后,隐居于双泉岭嵩阳观。不久,陈州宛丘人刘道合来到嵩山,与潘 师正同隐嵩阳观。潘师正为了报效师命,精研道经、佛理、儒义,尽可能的融会贯通,尤其在精修三清教法中太清之道,三中 真之道,六下真之道,下了最大力气,为此,前后十年,深入嵩山逍遥谷,潜心修研。同时,还研习内外丹法,呼吸吐纳,以 天地元阳精华,入炼为体内玄丹。又炼辟谷导引之法,夜卧藤床,餐松饵,与自然默契钩通,以期达到三清上境。

潘 师正北瞻太室,峻极于天,西望少室,莲花覆地,日复一日,年过一年,性炼返朴,命归自然。他从不放松对知识的积累与融 汇。数年间在这里,他通过广览博采,完成了自己认为的道教仙谱。他时刻牢记师命,传播茅山道法,广收弟子,宣经弘道。

唐高宗体弱多病,听说嵩山刘道合能炼九阳还丹,便下诏在嵩山建太乙观,让刘居住,后又召他进宫,以礼相见,刘 道合在京期间,曾引荐潘师正,高宗得知,倾慕之情,溢于言表。上元三年(公元676年),高宗幸洛阳,召见潘师正,并请 他制作佛书,潘师正以“道有所伸,貴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却借口不解而推辞。高宗又问他在山中所 需可代置于办,以表安慰,潘师正说:“茙松清泉,臣之所需,即不乏矣”。高宗深羡其,志向高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体玄先生——潘师正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体玄先生——潘师正
    |

    中岳嵩山,钟灵神秀。前有新天师教主寇谦之,驻足嵩山三十年,开一代教风,成为国师,使新天师道传遍北方。无独有 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驻足嵩岳五十年,扇茅山宗风,遂使之传遍天下;皇帝皇后,驾临嵩山,询道问教,几 与国师无异。

    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寇谦之死后,其新天师道,不久即销声匿迹;而潘师正死后,继 而有人,且能发扬光大,永传不衰。值得后人深思。

    一 拜名师 隋宫玄坛

    潘师正,字子真,赵州赞皇(今河 北赵县)人,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生后发现他脚板上有灵龟的纹路,实为神异之象,又发 现他双手过膝,更是奇特。

    潘师正五岁时,其父死于攻打南朝·陈的战场上,家道由此衰落,其母鲁氏带着他 回归赞皇老家,母子相依为命。此后,在信仰道教的母亲的教育下,常诵《道德经》。潘师正十三岁那年,母亲去世,为母守 墓,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大业年间,茅山道士刘爱道北上传道,见到了潘师正。二人见面,谈话十分投机。当面赞 扬潘师正说:“三清道上奔驰的良马,除了你还有谁能够驾乘呢?”潘师正随即就要拜刘爱道为师,刘爱道没有立 即荅应,停了停对潘师正说:“我不是不愿收你为徒,从内心里感到你很不错,但是,象你这样根器很厚的优秀人才, 要成就大道,证得正果,非远知道长不可。”说罢,就带着潘师正起身前往洛阳。

    随焬帝杨广在隋开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镇扬州时,曾具礼招迎茅山道士王远知,到扬州问道,不久,又回茅山,开度后学。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炀帝征高丽,派人迎请王远知,后在涿郡临朔宫召见,执弟子礼,并咨询神仙事。炀帝回洛阳,在宫内置玉清玄坛,让王远知 居住,一时名重朝野。刘爱道本是受命到北方传道的,一见到潘师正,感到他不是一般人,于是,特意向王远知举荐。

    当刘爱道引见了风姿绰约的潘师正时,王远知顿感喜出望外,便对刘爱道说:“今日又有了潘仙子,这是我教的大圣 事呵!”不久,王远知就度潘师正为道士,授他三清教法,三洞真诀,兼受正一法与灵宝道法。潘师正精进神速,尽得 三洞隐诀真传。炀帝大业末年,王远知预知隋朝国运将终,请辞谢洛阳,还复茅山。朝廷批准后,王远知随同潘师正回到茅山 。

    潘师正在茅山修道时间不久,就又受师王远知的命令,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开拓茅山宗阵地,坚决与佛教相 抗衡。这一天,王远知把心愿告诉潘师正:“我原想把你留在身边,但中岳嵩阳观正是你施展才能、修真正道之处,你 应立即前往,不容迟疑!”

    就这样,潘师正受师之命便携同刘爱道一起北上洛阳,进住中岳嵩阳观。

    二 受师命 传道嵩山

    潘师正与刘爱道一起入中岳后,隐居于双泉岭嵩阳观。不久,陈州宛丘人刘道合来到嵩山,与潘 师正同隐嵩阳观。潘师正为了报效师命,精研道经、佛理、儒义,尽可能的融会贯通,尤其在精修三清教法中太清之道,三中 真之道,六下真之道,下了最大力气,为此,前后十年,深入嵩山逍遥谷,潜心修研。同时,还研习内外丹法,呼吸吐纳,以 天地元阳精华,入炼为体内玄丹。又炼辟谷导引之法,夜卧藤床,餐松饵,与自然默契钩通,以期达到三清上境。

    潘 师正北瞻太室,峻极于天,西望少室,莲花覆地,日复一日,年过一年,性炼返朴,命归自然。他从不放松对知识的积累与融 汇。数年间在这里,他通过广览博采,完成了自己认为的道教仙谱。他时刻牢记师命,传播茅山道法,广收弟子,宣经弘道。

    唐高宗体弱多病,听说嵩山刘道合能炼九阳还丹,便下诏在嵩山建太乙观,让刘居住,后又召他进宫,以礼相见,刘 道合在京期间,曾引荐潘师正,高宗得知,倾慕之情,溢于言表。上元三年(公元676年),高宗幸洛阳,召见潘师正,并请 他制作佛书,潘师正以“道有所伸,貴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却借口不解而推辞。高宗又问他在山中所 需可代置于办,以表安慰,潘师正说:“茙松清泉,臣之所需,即不乏矣”。高宗深羡其,志向高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