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道部之一(2)

道教之音整理 李昉

2013-12-19 17:47:37

《太上丹简》曰:凡学道居真人之位者,名入南宫。

《三五顺行经》曰:合德入道,号曰真人。太上遣四极真人来迎,授三天灵录之文於上清宫。

《上清八景经》曰: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也。

葛玄《五千文序》曰:精思远感而上远,则太上遣真人下授希微之旨。

又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有;体洽道德,则百神震服。

《大洞雌一篇》曰:金姿曜於东华,玉形悦於帝门,神映五老,腾跃三元,顶负宝曜浮游九晨,分形散景,位为上真。

《升玄经》曰:惟须忠直寻道求真,改恶从善,得为真人。

《三元玉检经》曰:岁庚寅九月九日甲辰,元始於上清宫告盟,授三元玉检,使付后学。有玄名应为上清真人者。

道部二竟

道部三

真人下

《集仙录》曰:王母者,龟山金母也。西华至精之气化而生金母,生而飞翔,处极阴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所居宫阙在舂山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楼十二,非台车羽轮不可到也。蓬发虎齿,非西母之真形,盖金方之神也。元始授以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众真,总诸天之羽仪,天帝朝宴之会,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预。黄帝在位,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授以地图。其后舜在位,遣使献白玉环及益地图。遂广黄帝九州为十二州,又遣献舜玉管,吹之以和八风。

又《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於昆仑之阙。·王褒字子登斋戒三月,王母授以琼花宝曜七晨素经。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童散四方。泊周穆王驾鼋鼉、鱼鳌为梁以济弱水,而升昆仑玄圃阆苑之野,而会于王母,歌白云之谣,刻石纪迹于弇山之下而还。

汉武帝好长生之道,元封元年,登嵩岳筑寻真之台,斋戒思道。王母於七月七日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金光奕奕,结飞云文绶,戴天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天姿奄蔼,真绝世之人也。下车扶二侍女登床,东向而坐,命侍女取桃,以玉盘盛至七枚,四与帝食,母自食三。帝欲收核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岁一实,中土地薄,种之不生。问长生之道,母曰:贱荣乐卑,自复佳尔。养性之道,理身之要,在不息耳。欲长生者,先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青白分明适泥丸,三宫备卫在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此所谓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之道也。至若太上灵药,上帝之奇物也。下阴生重云妙草,皆神仙之药也。得上品者,后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宝。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后天而游,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及。其次药有九丹金液、紫虹华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玄霜绛雪,腾跃三黄,东瀛白香,玄洲飞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胆,东沧青钱,高丘余根积石琼田,太灵还丹,盛以金兰、长光绛草、云童飞于,此飞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闻也。其下药,狭苓、昌蒲、巨胜、黄精之类,服之可以延年,虽不得长享无期,亦以身生光泽,得为地仙。求道者要先凭此阶,渐而能致远胜也,若能呼吸服御,保固神气,此上品自然之要道也。且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气,万物草木亦如之。身以道为本,岂可不养神固气以全尔形也?形神俱全,上圣所贵。王母命上元夫人出八会之书、五岳真图、五帝六甲灵飞之符,凡十二事以授帝,不能用其道而多所惑焉。后三祠王母复下降所授之书,置柏梁台上,为天灾所焚。李少君解形而去,巫蛊事起,帝愈悔恨。

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葛青童并从王母降於茅盈之室。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第茅固、茅衷太霄隐书。其后,紫灵元君魏华存斋戒於阳洛山隐元之台,王母与金阙圣君降於台中,乘八景之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四卷以授魏夫人。时太虚真人等歌太极歌,王母曰:逍遥玄精际,万流无暂停。一辰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体被自然道,寂观合大冥。南岳挺真干,玉映耀颖精。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绛河曲,相与乐未央。王母复还龟台。

《三一经》曰: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见天真皇人以苍玉为屋,黄玉为林,翠罗之帷,侍者皆天人。

又曰:高丘子,商时人也,好道,入六景山。积年,但读黄素道经,服饵木。后服鸿丹,得陆仙,游行五岳。复饮金液,为中岳真人。

又曰:郭崇子,商时人也,彭真人弟子。尝山行,盗困崇,诸子弟欲追擒之,崇不子曰:纵去。其盗后仕官,而崇子誉之。数数往,彼谢之曰:我昔盗也,不可受大君子之誉。遂自杀。后崇子得道,太极真人以为有杀人之罪,不得为真人。此为善之过,尚致人自毙,况为恶乎。

又曰:楚庄公时,市长宋莱子常洒扫一市。久时,有一乞食翁入市,经日行歌道中曰:天庭发双华,山源彰阴邪。清晨案天马,来诣太真家。真人无奈隐,又以灭百魔。常歌此乞食,市人无解此者,独莱子悟疑其真人,然未全解其歌耳。遂师此翕而去。积十余年,翁遂授以中仙之道。莱子今在中岳也。乞食翁者,西岳真人冯延寿,周宣王时人也。天庭,任两眉之下,是彻视之津梁,亦谓之华庭也。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入谷中也。天马,手也。以手按鼻下,则杜绝百邪。

又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为关令,少好学,善天文秘纬,鬼神无以匿其情状,瓖杰不检,荣戚不形於色。志怀逍遥,天性玄湛。忽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喜曰:夫阳数度尽,九星度值,合岁月并,正应有异人过此。乃斋戒扫道以俟之。及老子度关,喜先诫关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果至。吏白,愿少止。喜带印绶,设师事之礼,老子重辞之。喜日:愿为我着书,说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於是着《道德经》上下二篇。喜於是俱去玄洲上卿。

《苏林传》曰:林字子玄,濮阳曲水人也。父秀,含德隐曜,居於恒山。林少禀异操,至赵师琴高先生,授炼气益命之道。又师华山仇先生,授还神之术,曰子真人也。当学真道,乃致林於涓子。未遂,告林真诀。先生曰:必作地上真人,当先去三尸。林后授紫阳真人道诀凡二百余事。至于守玄丹洞房,三元真人具标上焉。林为中岳真人。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肠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娇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木,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割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屦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母於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於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於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束治句曲山。於是天皇大帝遣授黄金紫玉,策为太元真人束岳上卿,司命神君仗紫毛之节,十绝灵幡,巾藕华冠,绣羽紫被,丹青飞草,斑龙舆素,虎耕曲晨,宝盖琼帷,绿宝执神,流火双珠,月明锦旌,白羽玄千,金钟玉盘,紫琳之腴,玉浆金婴二治赤城山玉洞之府,上编上清,下宴太极,

封掌昊越,司校太山死生录,朝籍众真,定策金名,领授学道,试校群仙。时茅君弟吏二千石,当之官,乡人多送之,茅君亦在座,曰:余亦有职,某月日当之官。宾客曰:愿奉送茅君。言不须有所损费,吾有以供帐。至期大作宴会,皆青缣,帷喔,下铺重白毡,奇饥异果,罗列妓乐合奏,闻数里,从者千余人。文吏则朱衣素带,武吏则戎备曜日,茅君乃登羽盖车去。以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夜,初降杨君家,着青锦绣裙,紫毛被巾芙蓉冠。侍从七人入户,一人执紫毛节,一人执十绝幡,一人带绿章囊,一人握流金铃,三人奉白牙箱并朱衣。以后数数来降,弟子迎候。仙人李遵撰传,光显於世间也。

《三洞珠囊》曰:王褒字子登,前汉王陵七世孙。服青精她饭,趁步峻峰如飞乌,无津梁直度积水。又服云碧晨飞丹腴,视见甚远。太上大道君遣正一左玄执盖郎,封璋音,赐王君素明琼讦、丹绂绵旌,号清虚真人。

《真诰》曰:赤松子,黄帝时雨师,号太极真人。

又曰: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师中岳宋德玄。德玄者,周宣王时人也,服灵飞六甲得道,能远行,数变隐,得玄灵之道。今在嵩山。伟远久而随得其道九疑真人。

又曰:裴玄仁,右扶风阳夏人也,汉文帝二年始生焉。裴君得道,将入室,弟子邓云亦得道,将邓登太华山,入西洞玄石室中。积三十二年,忽见五老人赐裴君神芝之卫,亦号清虚真人。

又曰:中岳真人王仲甫,少好仙道,常吸引二景及餐霞法。四十余年都不觉益,其子亦服之,十八年仙去。后南真人忽降仲甫家而教之曰:子脑众亏臧,津液不注,虽接真景以餐霞,故未为身益。仲甫遂因药治病,兼修真道。又积年方成。今在玄洲受书,为中岳真人,领九玄之司。

又曰:范伯慈,桂阳人也,家本事俗,忽得狂病,经年不愈。闻沈道士治病多验,乃奔家求疗。五十日病愈。后入天目山,饵胡麻,精思十七年。又服丹砂得道,为玄一真人。

又曰:许谧字思玄,一名穆。晋简文皇帝以为护军长史,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得为上清真人。

又曰: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玉清虚弟子,名华存,杨司命之师也。任城人晋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年二十四,适南阳刘幼彦。幼彦为汲县修武,夫人斋戒念道,入室百日。十二月夜半,青童君及王君四真人同降,授上经三十一卷。至洛阳乱,夫人渡江居豫章,随於璞往江州安城郡,因居彼。年八十三,以成帝咸和九年,青童清虚又降,授剑解之道,称疾

隐化,乘谲囃阳洛山。明日,有四十七真人降,教道法。积十六年,西母与金阙南极同降迎夫人,北诣上清宫玉阙下,受神凤章龙,衣虎带,丹飞裙,十绝华幡,流金火铃,九盖芝饼,九色之节,双珠月明,神虎之符,锦旅虎旌,给西华玉女,八景飞舆,玄景九龙。又受扶桑大帝君玉割金文,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主诸学道,死生图籍,摄御三官,关校罪考。又受金阙圣君青琼板丹箓文,位为南缶夫人,给曲晨飞盖,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下训奉道教授当为真仙者。一月再登玉清,三登太素,四谒玉晨,遨宴扶桑,仰招天真,总括神箓,刊书九天,佐命束华,吁翼帝晨,飞步太霞,参辔九虚,以兴宁中降扬君。又授许缘上经。自此后,数数来降也。玉清虚令弟子范邈作内传显於世也。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真妃,晋兴宁三年,年十三四,着云锦裙,上丹下青,腰丝绣带,右带系十余小铃,铃子青色。又黄色相闲,左带玉佩,指着金镮,白珠约臂,作髻在顶中,余发垂至腰。一侍女朱衣带青章,襄长尺余,以盛书。书可十余卷,白玉检囊,口上刻字,玉清神虚内真紫元丹章。一侍女赤衣,捧白玉箱,绛带络之,年并十七八。自此后数数来降,授书作诗。

《真人传》曰:马明生者,齐国临淄人也。本姓帛,名和,字君贤。为县吏捕贼所伤,遇太真元君,与药即愈。随至太山石室中,金床玉几;珍物奇伟,人迹所不能及。事之勤亦至矣,太真乃授以长生之方,曰:我所受服太和自然龙胎之体,适所以授三天真人,不可以教始学者。后随安期先生服饵仙去,为真人。裴真人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学真道,余学仙道。

道部三竟

道部四

天仙

《天仙品》曰: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神仙众真戒经》曰:大方诸山,对会稽之东,上有天仙宫室,金玉杂为楝宇。

《金根经》曰:天阙上有层楼玉台,主众仙出入之所也。

《玉清刻石隐铭》曰:佩玉帝隐文者得为上仙。

《戒文经》曰:天西北有仙堂,差次职署则度名,着九宫五斗仙府。中天上有东西南北及中央也,皆有石城,应其方位,百官曹局皆在斗中列纪。

《后圣列纪》曰:若斗中有玄玉箓籍者,皆为上仙。

《登真隐诀》曰: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於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随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并有左右。凡称太上者,皆一宫之所尊。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莱左仙公,太极仙侯,真伯仙监、仙郎、仙宾。

《皇民谱录》曰:自三象明曜已来,至于累亿劫会,天地成败,非可胜载。数极唐尧,是为小劫。丁亥之后,甲申之年,阳九百六之气离合,壬辰之始,数有九周。至庚子之年,赤星见于东方,白彗见于月窟。唐尧之后四十六丁亥,是小劫之;周又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大劫之;周也六合冥一,二道盈亏,时运周劫,始转一仙阶。

《金根下经》曰:有学仙品目进叔退降簿录,侍仙玉晨之典祀。

《集仙箓》曰:后汉南阳公主降驸马都尉王咸。公主素尚至道,属汉末乱离,谓咸曰:但当自保,必可延生。若碌碌随时,与世进退,恐不兔乖离之苦,奔迫之患也。咸眼倪世利,未从其言。公主遂入华阴山长往。咸入山追之,无见。忽於岭上见朱履一双,前取之,化为石,谓其山为公主峰。

又曰:张正礼,汉末在衡山学道,服黄精,受西城君虹景丹。患药之难得,至广州为道士,遂得内外洞彻砂,兼修守一之法。仙去。

《真请》曰:章震,南郡人,少学经昼,周幽王时人,而常叹曰:人生世闲,日失一日,去生转远。乃着道书百余篇。精於五行,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为旨。后入崆峒山仙去。

又曰: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累迁至中散大夫。博学,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汉桓帝嗣位,闻之,连诏不出,使郡国逼载以至京师,但低头闭口不苔。诏乃题宫门板四百余字,皆说方来。帝恶之,归乡里,同郡故太尉公陈耽为方平驾道室,日一夕事之。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后语耽云:吾当去。明日日中发。至明日果卒。耽知仙去,日:先生舍我矣。

又曰:严青,会稽人,家贫,常於山中作炭。忽有一人与青语,不知其异人也。临别以一卷书与青曰:汝得长生,故以相授,当以洁器盛之,置於高处。青受之。后得其术,入霍山仙去。

又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本大儒,晚学长生之道,得九鼎丹经。闻蜀中多名山,乃入呜鹄山,着道书二十余篇。仙去。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来渡江入剡小白山中。学道,受左慈玄中之道,并彻视法。如此积年,周行郡国,或卖药,人莫知也。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仙去。

又曰:郭景世,晋初学道於庐江济山中,受孟德然口诀,兼服胡麻玄丹,仙去矣。

又曰:赵伯威,东郡人也,少学於郸郢张先生。晚在中岳,受玉佩金珰经。道成,仙去。主仙籍,并记学道者。

又曰:李方回,晋武帝时人也。学道在华山,受管成子蒸丹饵木法。又受苏门周寿陵丹霞之法。五十年清心内视,仙去。

又曰:李修着书四十篇,名曰《道源》。其书曰:弱能制强,阴能蔽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朽,长生之道也。年四百岁,颜色不衰。后仙去。

刘向《列仙传》曰:马师皇者,黄帝马师。后数有病,龙出於水治之。一旦仙去。

又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呜。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仙去。

葛洪《神仙传》曰:苏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时人也。家濮阳曲水。林少孤,以仁孝闻。贫,常自牧牛。得道,母食思鲜,仙公以匕着置器中,携钱去即以鲜至。母曰:便县有鱼,去此百余里,汝欺我哉!仙公跪曰:不妄。明日舅至,云昨见仙公便县市鲜。母方骇其神异。后仙去。有白鹤来止郡城束北楼,以爪画楼板,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于今仙公故第犹在,丁令威亦如此。

又曰:沈文泰者,九疑人,得红泉神丹法,去土符还年之道,服之甚效。欲之昆仑,留息积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去,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受其秘要,后亦仙去。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黄神去三尸法。

又曰:沉羲,昊郡人,学道於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后遇羽衣持节人,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羲不能读。须臾大雾,雾解失其人。羲还,后仙去。

又曰:陈安世,京兆人,为灌叔本佣,禀性慈仁,叔本好道,有二道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叔本不知其异人也,久而益息。书生乃问安世曰:尔好道否?曰:无绿知之。曰: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无所见。曰:书生诈我哉?三期,安世辄早至,乃以药授安世,后仙去。

又曰:昊睦,长安人,少为县吏,掌局枉克人。民讼之,睦逃去入山林。饥累日,行至石室,遇孙先生,令学种黍及胡麻,扫除驱使。经四年,先生遂授其道,后服丹仙去。

又曰:董威辇,不知何许人,晋武帝末,在洛阳白社中,寝息土上。衣服篮缕,常吞一石子,经日不食。或市乞佣作,人或往观之,亦不与言。时或着诗,莫知所终。

又曰:萧史,秦缪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鹊。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遂教弄玉作凤呜,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仙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雍宫,世有萧声。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汉孝景时,结草庵於河上。帝读老子经,景帝好其言,有所不解,闻公以问之。以素书二卷与帝曰:读此析疑,勿示於非人。公后仙去。

又曰:黄子阳,少知长生之道,隐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饮石泉。后逢司马季主。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度世仙去。

又曰:王生,阳城人,居壶谷中,不知时。汉武帝登蒿山,东方朔等从,忽见一神人,长丈余。帝礼而问之,曰:某,九疑山人也,闻中岳有石菖蒲,一寸九节,食可长生,故来采之。忽失神人。帝遂采服之。帝性热烦闷不快,从官皆服,皆能迟久。.惟王生闻神人教服,遂采食之,仙去。

又曰: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少明五经,汉成帝时人也。入嵩山石室峻绝之处。尝曰:上药有九转还丹,太一金液,次有云母雄黄之属,亦可长生。次乃草木之药,能治病益气。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必欲长生,即先定心志,除嗜欲,乃可授神方五色篇根。后入鸡头山,仙去。

又曰:阴长生,新野人,后汉阴皇后之属籍也。少居富贵,不好荣利。知马明生得度世之术,乃寻求之,遂相见,执御者之礼事之。十余年不懈。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入青城山授以太清神丹经,告别,后於平都山仙去。

《风俗通》曰:汉明帝时,尚书郎王乔为叶令。月朔,常诣朝堂。明帝知其来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亮从东南飞来,使因见凫,举罗得一舄,使尚方识之,乃四年所赐尚书官履也。每朝,叶门下鼓不击自呜,闻於京师。后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厅前,乔曰:天帝召我。沐浴寝其中,盖便上覆,葬於城东,土自成坟。百姓为立祠,号叶君祠。

《三洞珠囊》曰: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於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费长房为市令,知其人。后诣公,公携长房去,授以治病之术,令还。士亚公后仙去。戴公柏有太微黄书十余卷,即壶公之师也。

又曰:乐子长,齐人也,少好道,到霍林山,服巨胜赤松散,方去仙。

又曰: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子度世入山见父,叔卿语曰:吾齐书室西北塘大柱下有玉函,中有书,取而按合服之。度世归,果如言。饵五色云母,仙去。

又曰:魏伯阳者,昊人也。好道不仕,封己养高,后入山,饵神丹,仙去。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又曰:尹轨,字公度,太原人。博极草书,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年百余岁,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效。入太和山,仙去。

又曰:东郭延年者,山阳人也。服灵飞散,能在暗室中夜书。又身生光,远照小物,见其采色。一旦,数十人乘虎豹来迎之,延年遂诣昆仑山,仙去。

又曰:王真,上党人,七十九乃学道,徐行若飞,有兼人之力。邮元节事真十余年,真以蒸丹小饵法授之,容常不衰。乡人计真之年,以四百余岁。后登女几山,仙去。

又曰:平中节,河东人,晋以羯胡乱华,遂隐苍梧山,受宋君存心之道。积四十五年,精思不懈,体有真气,后仙去。

又曰:葛玄,善於变幻,拙於用身。初在长山,近入盖竹,亦能乘虎使鬼,但未得受职耳。常与谢稚坚、黄子阳、郭声子相随也。葛玄是抱朴子从祖,即郑思远之师也。时人莫测所处,传言东海中仙人寄书,呼为仙公。

又曰:鲁妙典者,九疑山女道士也。生而好道,忽谓母曰:人之上寿所传,得者稀。喜乐悲哀,日以相害,况埋没真性,混于流浴乎?有道士过其门,授以大洞黄庭经,谓曰: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不惟有玄科之责,亦将苦报无穷也。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累有魔试,介特不挠。山上一石盆中有泉,用之不竭。又有大铁臼,不知何处来。今并在山中石坛上,宛然有仙履迹及古镜一,广三尺。古锺一,形如偃月,在无为观中,妙典后仙去。

又曰:谢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其形。自然因拜礼,不愿下山。母从之,乃迁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於开元观受紫虚宝筹,於金泉山居之。山有石坛,烟箩修竹。一十三年,昼夜不寐,两膝上忽有印,似小於人闲官印,四堧若朱,有古篆六字,集如白玉。忽於金泉道场有云气遮匝,一川散慢弥久。仙去。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闲壁记。时有朱书注其字下日:降世为某官某职。又自然於所居堂束壁上书数字,皆道德之意,真迹有焉。

又曰:王奉仙,宣州当涂县民家女也。得其道,尝以忠孝正直之道、清挣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训于人,故远近瞻仰,金玉委前,奔而不顾。后入洞庭山,无病而化。有云鹤异香之瑞,仙去。

道部四竟

道部五

地仙

《史记》曰:蓬莱、方丈、瀛洲,左渤梅中,去人不远,盖常有至者,诸仙及灵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未至,望之如云。

《秘要经》曰: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抱朴子》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太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益劳苦耳。故不切於升腾,而止乎人问者八百年。

《述异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俯眄而杳不见底。晋咸康中,江州刺史庚亮迎昊猛,将弟子登山游览,因过此梁,见一爷坐桂树下,以玉枉承甘露,与猛,猛分赐弟子。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金玉房宇,器物不可识。与猛言,若旧设玉膏终日。

《裴君傅》西玄三洞周千里,西山有柑连各一宫,金城九重,潜通洞道,距玄洲昆仑,非人迹所及。裴君、周君分处其内。

《五岳图》曰:青城山洞周二千里,蜀郡界黄帝拜五为岳丈人。

又《名山记》曰:北接嶓冢,南接峨媚,东至成都,山形似城。其山有赤壁,张天师所治处,今遗迹犹存。

《魏夫人传》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五岳图》云:此山在会稽罗江,其西北有赤城。按《茅君传》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齐永明中,忽有大群鸽从西北来,下集霍门溪,溪谷填塞,弥漫数里,多所踏籍。状如为物所惊,一夕还飞向西北,计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罗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诰呼为层城。葛洪交州远停此解化。

《茅君传》曰:句曲山洞周一百五十里,秦时名为句金之坛。汉时三茅君得道,来治此山。

《五符》曰:林屋山周四百里,一名苞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於此。吴王阖闾使龙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

《真诰》云:包山下有石室银房,方圆百里。又有白芝隐泉,泉水紫色。

又曰:城玉山洞周三千里,周司命先在恒山中。太玄玉女语令往西城师王君,於是往焉,即此山也。

又曰:厚载之中,有洞天三十六所。又八海中,诸山亦有洞宫。或方千里、五百里,非三十六洞天之例也。五岳名山皆有洞宫,或三十里二十里,并舍神仙,又非小天之数也。

《名山记》曰:岳洞方百里,在终南太一闲。或名桂阳宫,多诸灵异。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天。按《王君内传》云:在河内沁水县界,济水所出之源也。北有太行,东南有北郁嵩山,内洞天口,日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无异矣。宫阙相映,金玉镂饰,皆地仙所处,即清虚王君所居也。

《真诰》云:此诸天所谓阳台也,诸得道者皆诣焉。委羽山在海中,司马季主所处也。

又曰:括苍山洞周三百里,东岳佐命也,在会稽东南,群帝之所游。山多神异,又有缙云堂,孤峰直耸,岩岭秀杰,特冠群山。山中茅玄岭独高处,有司命埋丹砂六千斤,深二丈,盘石填上。其山左右泉皆小赤色,人饮之寿。茅山天帝坛石正当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昔东海青童君乘风陲w轮车,按行洞天,曾来於此。

刘向《列仙传》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仙去。

又曰:渥佺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瞳,能飞行。

又曰:广成子,古仙也,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闻而造焉,问其道要,广成子曰:帝治天下,云不待族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语至道?黄帝退居三日,顺风再拜。广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靖必清。吾将去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

又曰:白石先生者,中黄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根,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饮酒食谷。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

又曰: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百余岁有少容。彭祖去,乃追论其言为经。

又曰:《上清六甲经》曰:宋玄德,周宣时人也。服六甲灵飞符,得真灵之道,止嵩高山。

又曰:李意期,蜀人也,世常见之。衍道行於人,於蜀城角穴土居之。当刘备欲东伐昊,报关羽之怨,使迎意期到,甚重之。问其伐吴,不苔,而求纸画兵马器仗万数,乃一一裂坏之。又画一尊官,掘地埋之,乃径去。备不悦。后果为吴所破,大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还,器甲军资略尽。备患怒病,终於永安宫。意期少言,人有所问,不对。蜀中人有忧患,往问之,曰:吉凶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惨悦耳?后入琅琊山,不复出。

又曰:封君达,陇西人,服黄连五十年余。入乌鼠山中,服练百余岁,往来故里。常骑青牛施药愈病人,惟呼青牛道士。居人问积年,后入虎丘山,仙去。

又曰:王仲都,西汉人也。少修道德孝文,以积寒之日,令仲都单衣载四马於上林昆明,环水而驰。御者原衣狐裘而寒栗垂死,仲都色曾不变,体和气溢如焰。及盛暑,围以烈火,体亦不汗。后不知所之。

又曰:有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也。汉武帝东巡狩至泰山,稷丘公乃冠章甫衣黄,拥琴来迎。上曰:陛下勿上也,恐伤足。帝必欲上,及数里,果如言,但讳之。故但祠而还,为稷丘公立祠,复百户使奉承之也。

又曰: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入华山及武当山,受裴君玉佩金珰经及受石精金光符。复有太微黄书,能周旋名山。

又曰: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明五经,通星气,见汉祚衰微,乃学道精思於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是太清中经法也。师李仲甫。又葛玄师於慈,曹操闻而召之,问学道之由。慈不苔,操怒,欲规杀之。乃为置酒,俄失慈。建安末渡江,寻山入洞,在小括山,颜色甚好。

又曰:王遥,字伯辽,鄱阳人也。颇行治病,皆愈。遥有筐长数寸,一弟子姓钱,随遥十数年,未尝见开之。夕,天雨晦冥,遥使钱以九节杖负此箧,将钱出行,所道非所曾经。度行十数里,登一小山,入石室中。先有二人,遥见既至取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三人各鼓一簧,良久,复内箧中,辞石室中人。及还家,着奋葛单衣及自负竹箧而去,遂不复还。后三十,弟子见遥在马蹄山下,颜更少,盖地仙也。

又曰:陈子皇,济阴人也,得饵术方,服之绝谷。初,年七十余,衰老。及服饵,反少。在民闲积年,入霍山去。

又曰:葛洪,字稚川,琅邪人。不好荣爵,闭门却扫。尚神仙道术,未尝交游。於余杭山见何多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从祖玄,昊时学道得成,以其炼丹术授弟子郑隐,字思远,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道学传》曰:鲍靓,字太玄,以太兴元年八月二十日步道上京。行达龙山,见前有一少年,姿容整茂,徒行甚,而去殊疾。说垂名马,密逐数里,终不能及,意甚异之。及问曰:视君似有道者。少年答曰:我中山阴长生也。

又曰:介像,字元则,会稽人也。学通五经,能属文。后学道,闻有《还丹经》,周疑天下,求之不得。其师乃入山精思,遇一人授以《还丹经》,告曰:得此便仙,勿复他为也。乃辞归。像尝往弟子骆延雅舍帷下,平床中,有诸生论左氏义不平,像傍闻为辨正。诸生知非常人,密表荐於昊主。像欲去,吴主诏至武昌,甚尊异之,称为介君。为赐第供帐,黄金千斤。像后告病,须臾便死。诏葬之,为立庙。先生时躬祭,常有白鹤集座上,徘徊而去。

又曰:李根,字子侧,许昌人也。昔往寿春吴太文家,弟子知根有道术,穷窃视其器,见《素书》一卷,自记学道,服药时日。又太文说根自瞳子方,根乃地仙耳。

又曰;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华山中二百年,不到人家,即言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临见。又知方来吉凶。

又曰:刘政,沛人也,高才博物,寻考异闻。苟胜己,虽隶奴必师事之,求养生之术饵丹,年四百余岁。

又曰:王烈,字长休邯郸人也。常黄精及铅二百余岁,行步苦飞,博极群书,嵇甚重之数数学,共入太行山,见山裂,有青石髓流出。烈取髓,丸之成石,气如米饭,嚼之亦然。烈因携少归,欲遗康。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康即与往视断山,山已如故。烈入河东抱犊山,见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莫识其字。暗记数十字以示康,康尽识之。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至其所,失其石室。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来合得道故也。按《神仙经》云:神仙五百年山辄一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老。烈后莫知所之。

又曰:步正者,字玄真,巴东人也。说秦始皇时事,了如目前。汉末,将数十弟子入吴,授以服气及石髓方小丹法,年四百岁。

又曰:焦光,字孝然,河东人也。常食白石,煮如芋。每入山伐薪,负之与人。魏受禅,与人别去不知所适。

又曰:孙登,不知何许人,常止山门,穴地而坐,弹琴读《易》。冬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被发丈余,自覆身。历世见之、颜色如故。更无余资,亦不食。时杨骏为太傅,使迎,问之不苔,驳遗布袍,登出门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骏门下,知骏当伏诛。时会稽、嵇康曾诣登,登不与语。康乃扣难之,登弹琴自若。久之,康退。登曰:康才高识寡,劣於保身。

又曰: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入地肺山,事董奉。奉以行气服木法授之,告和曰:吾道尽此,不能得神丹金沙,周游天下,无山不往。汝今少壮,广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北壁。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着石壁。和讽诵其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日:作地仙在林虑山。

又曰:宫嵩,琅邪人也,能文,着道书二百卷,服云母为地仙。

又曰:李常在,蜀郡人也,少治道卫,世常见之在虎寿山下。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屋宇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

《真诰》曰:刘凭,沛人也,学道於稷丘子,常服石英,年三百余岁,有少容。尝到长安,诸贵人闻凭有道,乃往拜见之。又有百余人随凭,语贼曰:汝辈作人,何豺狼其心。相教断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飨乌鸢之法。一贼忽顿伏骇去。凭后入太白山,数十年归乡里,颜色更少。

又曰:尹思,字少龙,安定人。晋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夜,坐屋中,遣儿视月中有异物否。兄曰:今当有大水,月中有一人披蓑带剑。思自视之曰:月中人乃带剑伏矛当大乱,三十年复当小清。思后不知所之。

又曰:皇初平者,丹溪人,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寻索,历年后,见市中一道士言其处。初起即随去,得见。语毕,问羊何在,曰:近在东耳。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初平乃往叱石,为羊数万头。初起知得仙道,便奔家共服松脂狭苓,至五百岁。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赤鲁班。

又曰:吕恭,字文敬,於太行山采药,忽逢人授以仙方。得道,因遣恭去,曰:可视卿里。及孙吕习者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恭传言到习家,扣门问讯。奴出,问公从何来,恭曰:此是家。习闻,惊喜出拜。恭乃以神方授习而去。习时已年八十,服之还少。至二百岁,乃入山中,子孙世不复老。又曰:沈建,丹阳人,世为长吏。建好道不仕,学服饵之卫,能治病飞行,或去还。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

又曰:许远游第三男名口,字翔,小名王斧。糠枇世务,居雷平山下,修业精勤。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诣北洞,以梁太和六年於茅山旧宅,年三十而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园馆中,常去来四平方台。后为上清仙去。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遇太真以灵丸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在世五百年,汉灵帝光和中去世。

《集仙录》曰:杨平,不知名姓,在杨平山居,多变化之术。或问之,乃曰:我杨平洞中仙人耳。称每岁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善恶,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开报洞中。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洞中仙曹,如人闲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言讫而去。

道部五竟

道部六

尸解

《西城王真人传》曰:解化之道,尸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宝剑上经》曰: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从一旁出者;有形存而无骨者。

又曰:夫尸解者,本真之炼蜕也,五属之隐适也。虽仙品之下第,其禀受亦不轻也。所谓隐回三光,白日陆沉者也。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此谓上解之道也。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闲隙,虽获隐运,世志未厌,又不得返归,故游柄不定也。

又曰:以丸药和水而饮之,又并抱草而卧,则伤死於空室中,谓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纪,受而不行,余皆白日尸解,得为飞仙。

《登真隐诀》曰:尸解者,当死之时,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切,不异世人也。既死之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示。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时服气炼形,年百余岁不老。常见诬系狱,尸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汉高祖时卒也。至光武时故不老,后尸解去。

《真诰》曰:顾欢,字玄平,吴郡人。齐永平中,卒於剡山,葬盐官乐附里。木连理生墓,县令江山图表状,欢尸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字延期,陇西定谷人。好道,行渡秦川长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张祖常者,彭城人,吴时北来,行入方山洞室中,托形堕车,隐化幽馆而修守一之业。

又曰:刘平河者,无名字,汉末为九江平河长。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居於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气,颜貌甚少。后尸解而去。

又曰:受大戒者死,灭度炼神,上补天官,谓之尸解。

又曰:人死,必视其形。如生人,视足不青,皮不皱,目光不毁者,皆尸解也。白日尸解,自是仙也,非尸解之例,其用药得尸解,非是。用灵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乡,三官执之也。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晚暮之际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也。

《琼文四纪篇》曰:得九真中经者白日尸解。或曰:飞行羽经轻也。又《六纪篇》曰:灵书紫芝或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

《神仙传》曰:介象字元则,会稽人也。吴先主甚重之,常谓曰:介君象速求去。先主不听。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赐美梨一奁。须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祀谓杨君曰:可寻解剑之道,作吉终之术。自尽出嘿之,会隐显之迹。

又曰:葛玄,字孝先,从左慈受九丹金液经,常饵木,语弟子张奉曰:当尸解去,八月十二日时当发。至期,玄衣冠而外,无气而色不变,尸解而去。

又曰:士亚公谢元,历阳人也,费长房师之。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积年,长房及两弟子皆隐变解化。

又曰:鲍说,字太玄,琅邪人,晋明帝时人。葛洪妻父阴君授其尸解法。一说云:靓,上党人,汉司隶鲍宣之后,修身养性,年过七十而解去。有徐宁者,师事说。宁夜闻说室有琴声而问焉,苔曰:嵇叔夜昔示迹东市,而实兵解耳。

《晋中兴书》曰:葛洪赴岣嵝令,行至广州,其刺史邓岱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中,炼丹积年。忽与岱书,当远行寻药。岱得书径往别,而洪已亡。年八十一,颜色如平生,入棺轻如空衣,尸解而去。

《道学传》曰:吴猛,字云世,有道术。庚亮闻其神异,厚礼迎之来武昌。寻求归,辞以算尽,请具棺。庚公闵然,即日发遣。未达家五十里而终,形状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尚少,入中品,以为尸解遁变也。降此以下,是正服御。功行浅劣,则入阶下阶。胜者则灭度更生。更生之后,修道随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书》曰:修学上法,时入山林,服饵灵药,因绿应过,虽复尸解和光世,礼与世大异者,不棺不椁,拂山平之上,扫深树之下,单衾覆於地。

《太上太真科》曰:若祠祀先人,应知归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孙仁孝,则化形来游,故所设也。亦尸解之类。

《金阙圣君传》曰:灵书紫文者,或日《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行之者成道。

《东海青�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平御览道部之一(2)

    道教之音整理 李昉

    2013-12-19 17:47:37

    |
    太平御览道部之一(2)
    |

    《太上丹简》曰:凡学道居真人之位者,名入南宫。

    《三五顺行经》曰:合德入道,号曰真人。太上遣四极真人来迎,授三天灵录之文於上清宫。

    《上清八景经》曰: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也。

    葛玄《五千文序》曰:精思远感而上远,则太上遣真人下授希微之旨。

    又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有;体洽道德,则百神震服。

    《大洞雌一篇》曰:金姿曜於东华,玉形悦於帝门,神映五老,腾跃三元,顶负宝曜浮游九晨,分形散景,位为上真。

    《升玄经》曰:惟须忠直寻道求真,改恶从善,得为真人。

    《三元玉检经》曰:岁庚寅九月九日甲辰,元始於上清宫告盟,授三元玉检,使付后学。有玄名应为上清真人者。

    道部二竟

    道部三

    真人下

    《集仙录》曰:王母者,龟山金母也。西华至精之气化而生金母,生而飞翔,处极阴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所居宫阙在舂山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楼十二,非台车羽轮不可到也。蓬发虎齿,非西母之真形,盖金方之神也。元始授以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众真,总诸天之羽仪,天帝朝宴之会,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预。黄帝在位,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授以地图。其后舜在位,遣使献白玉环及益地图。遂广黄帝九州为十二州,又遣献舜玉管,吹之以和八风。

    又《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於昆仑之阙。·王褒字子登斋戒三月,王母授以琼花宝曜七晨素经。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童散四方。泊周穆王驾鼋鼉、鱼鳌为梁以济弱水,而升昆仑玄圃阆苑之野,而会于王母,歌白云之谣,刻石纪迹于弇山之下而还。

    汉武帝好长生之道,元封元年,登嵩岳筑寻真之台,斋戒思道。王母於七月七日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金光奕奕,结飞云文绶,戴天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天姿奄蔼,真绝世之人也。下车扶二侍女登床,东向而坐,命侍女取桃,以玉盘盛至七枚,四与帝食,母自食三。帝欲收核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岁一实,中土地薄,种之不生。问长生之道,母曰:贱荣乐卑,自复佳尔。养性之道,理身之要,在不息耳。欲长生者,先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青白分明适泥丸,三宫备卫在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此所谓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之道也。至若太上灵药,上帝之奇物也。下阴生重云妙草,皆神仙之药也。得上品者,后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宝。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后天而游,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及。其次药有九丹金液、紫虹华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玄霜绛雪,腾跃三黄,东瀛白香,玄洲飞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胆,东沧青钱,高丘余根积石琼田,太灵还丹,盛以金兰、长光绛草、云童飞于,此飞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闻也。其下药,狭苓、昌蒲、巨胜、黄精之类,服之可以延年,虽不得长享无期,亦以身生光泽,得为地仙。求道者要先凭此阶,渐而能致远胜也,若能呼吸服御,保固神气,此上品自然之要道也。且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气,万物草木亦如之。身以道为本,岂可不养神固气以全尔形也?形神俱全,上圣所贵。王母命上元夫人出八会之书、五岳真图、五帝六甲灵飞之符,凡十二事以授帝,不能用其道而多所惑焉。后三祠王母复下降所授之书,置柏梁台上,为天灾所焚。李少君解形而去,巫蛊事起,帝愈悔恨。

    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葛青童并从王母降於茅盈之室。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第茅固、茅衷太霄隐书。其后,紫灵元君魏华存斋戒於阳洛山隐元之台,王母与金阙圣君降於台中,乘八景之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四卷以授魏夫人。时太虚真人等歌太极歌,王母曰:逍遥玄精际,万流无暂停。一辰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体被自然道,寂观合大冥。南岳挺真干,玉映耀颖精。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绛河曲,相与乐未央。王母复还龟台。

    《三一经》曰: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见天真皇人以苍玉为屋,黄玉为林,翠罗之帷,侍者皆天人。

    又曰:高丘子,商时人也,好道,入六景山。积年,但读黄素道经,服饵木。后服鸿丹,得陆仙,游行五岳。复饮金液,为中岳真人。

    又曰:郭崇子,商时人也,彭真人弟子。尝山行,盗困崇,诸子弟欲追擒之,崇不子曰:纵去。其盗后仕官,而崇子誉之。数数往,彼谢之曰:我昔盗也,不可受大君子之誉。遂自杀。后崇子得道,太极真人以为有杀人之罪,不得为真人。此为善之过,尚致人自毙,况为恶乎。

    又曰:楚庄公时,市长宋莱子常洒扫一市。久时,有一乞食翁入市,经日行歌道中曰:天庭发双华,山源彰阴邪。清晨案天马,来诣太真家。真人无奈隐,又以灭百魔。常歌此乞食,市人无解此者,独莱子悟疑其真人,然未全解其歌耳。遂师此翕而去。积十余年,翁遂授以中仙之道。莱子今在中岳也。乞食翁者,西岳真人冯延寿,周宣王时人也。天庭,任两眉之下,是彻视之津梁,亦谓之华庭也。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入谷中也。天马,手也。以手按鼻下,则杜绝百邪。

    又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为关令,少好学,善天文秘纬,鬼神无以匿其情状,瓖杰不检,荣戚不形於色。志怀逍遥,天性玄湛。忽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喜曰:夫阳数度尽,九星度值,合岁月并,正应有异人过此。乃斋戒扫道以俟之。及老子度关,喜先诫关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果至。吏白,愿少止。喜带印绶,设师事之礼,老子重辞之。喜日:愿为我着书,说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於是着《道德经》上下二篇。喜於是俱去玄洲上卿。

    《苏林传》曰:林字子玄,濮阳曲水人也。父秀,含德隐曜,居於恒山。林少禀异操,至赵师琴高先生,授炼气益命之道。又师华山仇先生,授还神之术,曰子真人也。当学真道,乃致林於涓子。未遂,告林真诀。先生曰:必作地上真人,当先去三尸。林后授紫阳真人道诀凡二百余事。至于守玄丹洞房,三元真人具标上焉。林为中岳真人。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肠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娇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木,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割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屦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母於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於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於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束治句曲山。於是天皇大帝遣授黄金紫玉,策为太元真人束岳上卿,司命神君仗紫毛之节,十绝灵幡,巾藕华冠,绣羽紫被,丹青飞草,斑龙舆素,虎耕曲晨,宝盖琼帷,绿宝执神,流火双珠,月明锦旌,白羽玄千,金钟玉盘,紫琳之腴,玉浆金婴二治赤城山玉洞之府,上编上清,下宴太极,

    封掌昊越,司校太山死生录,朝籍众真,定策金名,领授学道,试校群仙。时茅君弟吏二千石,当之官,乡人多送之,茅君亦在座,曰:余亦有职,某月日当之官。宾客曰:愿奉送茅君。言不须有所损费,吾有以供帐。至期大作宴会,皆青缣,帷喔,下铺重白毡,奇饥异果,罗列妓乐合奏,闻数里,从者千余人。文吏则朱衣素带,武吏则戎备曜日,茅君乃登羽盖车去。以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夜,初降杨君家,着青锦绣裙,紫毛被巾芙蓉冠。侍从七人入户,一人执紫毛节,一人执十绝幡,一人带绿章囊,一人握流金铃,三人奉白牙箱并朱衣。以后数数来降,弟子迎候。仙人李遵撰传,光显於世间也。

    《三洞珠囊》曰:王褒字子登,前汉王陵七世孙。服青精她饭,趁步峻峰如飞乌,无津梁直度积水。又服云碧晨飞丹腴,视见甚远。太上大道君遣正一左玄执盖郎,封璋音,赐王君素明琼讦、丹绂绵旌,号清虚真人。

    《真诰》曰:赤松子,黄帝时雨师,号太极真人。

    又曰: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师中岳宋德玄。德玄者,周宣王时人也,服灵飞六甲得道,能远行,数变隐,得玄灵之道。今在嵩山。伟远久而随得其道九疑真人。

    又曰:裴玄仁,右扶风阳夏人也,汉文帝二年始生焉。裴君得道,将入室,弟子邓云亦得道,将邓登太华山,入西洞玄石室中。积三十二年,忽见五老人赐裴君神芝之卫,亦号清虚真人。

    又曰:中岳真人王仲甫,少好仙道,常吸引二景及餐霞法。四十余年都不觉益,其子亦服之,十八年仙去。后南真人忽降仲甫家而教之曰:子脑众亏臧,津液不注,虽接真景以餐霞,故未为身益。仲甫遂因药治病,兼修真道。又积年方成。今在玄洲受书,为中岳真人,领九玄之司。

    又曰:范伯慈,桂阳人也,家本事俗,忽得狂病,经年不愈。闻沈道士治病多验,乃奔家求疗。五十日病愈。后入天目山,饵胡麻,精思十七年。又服丹砂得道,为玄一真人。

    又曰:许谧字思玄,一名穆。晋简文皇帝以为护军长史,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得为上清真人。

    又曰: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玉清虚弟子,名华存,杨司命之师也。任城人晋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年二十四,适南阳刘幼彦。幼彦为汲县修武,夫人斋戒念道,入室百日。十二月夜半,青童君及王君四真人同降,授上经三十一卷。至洛阳乱,夫人渡江居豫章,随於璞往江州安城郡,因居彼。年八十三,以成帝咸和九年,青童清虚又降,授剑解之道,称疾

    隐化,乘谲囃阳洛山。明日,有四十七真人降,教道法。积十六年,西母与金阙南极同降迎夫人,北诣上清宫玉阙下,受神凤章龙,衣虎带,丹飞裙,十绝华幡,流金火铃,九盖芝饼,九色之节,双珠月明,神虎之符,锦旅虎旌,给西华玉女,八景飞舆,玄景九龙。又受扶桑大帝君玉割金文,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主诸学道,死生图籍,摄御三官,关校罪考。又受金阙圣君青琼板丹箓文,位为南缶夫人,给曲晨飞盖,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下训奉道教授当为真仙者。一月再登玉清,三登太素,四谒玉晨,遨宴扶桑,仰招天真,总括神箓,刊书九天,佐命束华,吁翼帝晨,飞步太霞,参辔九虚,以兴宁中降扬君。又授许缘上经。自此后,数数来降也。玉清虚令弟子范邈作内传显於世也。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真妃,晋兴宁三年,年十三四,着云锦裙,上丹下青,腰丝绣带,右带系十余小铃,铃子青色。又黄色相闲,左带玉佩,指着金镮,白珠约臂,作髻在顶中,余发垂至腰。一侍女朱衣带青章,襄长尺余,以盛书。书可十余卷,白玉检囊,口上刻字,玉清神虚内真紫元丹章。一侍女赤衣,捧白玉箱,绛带络之,年并十七八。自此后数数来降,授书作诗。

    《真人传》曰:马明生者,齐国临淄人也。本姓帛,名和,字君贤。为县吏捕贼所伤,遇太真元君,与药即愈。随至太山石室中,金床玉几;珍物奇伟,人迹所不能及。事之勤亦至矣,太真乃授以长生之方,曰:我所受服太和自然龙胎之体,适所以授三天真人,不可以教始学者。后随安期先生服饵仙去,为真人。裴真人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学真道,余学仙道。

    道部三竟

    道部四

    天仙

    《天仙品》曰: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神仙众真戒经》曰:大方诸山,对会稽之东,上有天仙宫室,金玉杂为楝宇。

    《金根经》曰:天阙上有层楼玉台,主众仙出入之所也。

    《玉清刻石隐铭》曰:佩玉帝隐文者得为上仙。

    《戒文经》曰:天西北有仙堂,差次职署则度名,着九宫五斗仙府。中天上有东西南北及中央也,皆有石城,应其方位,百官曹局皆在斗中列纪。

    《后圣列纪》曰:若斗中有玄玉箓籍者,皆为上仙。

    《登真隐诀》曰: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於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随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并有左右。凡称太上者,皆一宫之所尊。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莱左仙公,太极仙侯,真伯仙监、仙郎、仙宾。

    《皇民谱录》曰:自三象明曜已来,至于累亿劫会,天地成败,非可胜载。数极唐尧,是为小劫。丁亥之后,甲申之年,阳九百六之气离合,壬辰之始,数有九周。至庚子之年,赤星见于东方,白彗见于月窟。唐尧之后四十六丁亥,是小劫之;周又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大劫之;周也六合冥一,二道盈亏,时运周劫,始转一仙阶。

    《金根下经》曰:有学仙品目进叔退降簿录,侍仙玉晨之典祀。

    《集仙箓》曰:后汉南阳公主降驸马都尉王咸。公主素尚至道,属汉末乱离,谓咸曰:但当自保,必可延生。若碌碌随时,与世进退,恐不兔乖离之苦,奔迫之患也。咸眼倪世利,未从其言。公主遂入华阴山长往。咸入山追之,无见。忽於岭上见朱履一双,前取之,化为石,谓其山为公主峰。

    又曰:张正礼,汉末在衡山学道,服黄精,受西城君虹景丹。患药之难得,至广州为道士,遂得内外洞彻砂,兼修守一之法。仙去。

    《真请》曰:章震,南郡人,少学经昼,周幽王时人,而常叹曰:人生世闲,日失一日,去生转远。乃着道书百余篇。精於五行,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为旨。后入崆峒山仙去。

    又曰: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累迁至中散大夫。博学,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汉桓帝嗣位,闻之,连诏不出,使郡国逼载以至京师,但低头闭口不苔。诏乃题宫门板四百余字,皆说方来。帝恶之,归乡里,同郡故太尉公陈耽为方平驾道室,日一夕事之。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后语耽云:吾当去。明日日中发。至明日果卒。耽知仙去,日:先生舍我矣。

    又曰:严青,会稽人,家贫,常於山中作炭。忽有一人与青语,不知其异人也。临别以一卷书与青曰:汝得长生,故以相授,当以洁器盛之,置於高处。青受之。后得其术,入霍山仙去。

    又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本大儒,晚学长生之道,得九鼎丹经。闻蜀中多名山,乃入呜鹄山,着道书二十余篇。仙去。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来渡江入剡小白山中。学道,受左慈玄中之道,并彻视法。如此积年,周行郡国,或卖药,人莫知也。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仙去。

    又曰:郭景世,晋初学道於庐江济山中,受孟德然口诀,兼服胡麻玄丹,仙去矣。

    又曰:赵伯威,东郡人也,少学於郸郢张先生。晚在中岳,受玉佩金珰经。道成,仙去。主仙籍,并记学道者。

    又曰:李方回,晋武帝时人也。学道在华山,受管成子蒸丹饵木法。又受苏门周寿陵丹霞之法。五十年清心内视,仙去。

    又曰:李修着书四十篇,名曰《道源》。其书曰:弱能制强,阴能蔽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朽,长生之道也。年四百岁,颜色不衰。后仙去。

    刘向《列仙传》曰:马师皇者,黄帝马师。后数有病,龙出於水治之。一旦仙去。

    又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呜。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仙去。

    葛洪《神仙传》曰:苏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时人也。家濮阳曲水。林少孤,以仁孝闻。贫,常自牧牛。得道,母食思鲜,仙公以匕着置器中,携钱去即以鲜至。母曰:便县有鱼,去此百余里,汝欺我哉!仙公跪曰:不妄。明日舅至,云昨见仙公便县市鲜。母方骇其神异。后仙去。有白鹤来止郡城束北楼,以爪画楼板,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于今仙公故第犹在,丁令威亦如此。

    又曰:沈文泰者,九疑人,得红泉神丹法,去土符还年之道,服之甚效。欲之昆仑,留息积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去,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受其秘要,后亦仙去。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黄神去三尸法。

    又曰:沉羲,昊郡人,学道於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后遇羽衣持节人,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羲不能读。须臾大雾,雾解失其人。羲还,后仙去。

    又曰:陈安世,京兆人,为灌叔本佣,禀性慈仁,叔本好道,有二道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叔本不知其异人也,久而益息。书生乃问安世曰:尔好道否?曰:无绿知之。曰: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无所见。曰:书生诈我哉?三期,安世辄早至,乃以药授安世,后仙去。

    又曰:昊睦,长安人,少为县吏,掌局枉克人。民讼之,睦逃去入山林。饥累日,行至石室,遇孙先生,令学种黍及胡麻,扫除驱使。经四年,先生遂授其道,后服丹仙去。

    又曰:董威辇,不知何许人,晋武帝末,在洛阳白社中,寝息土上。衣服篮缕,常吞一石子,经日不食。或市乞佣作,人或往观之,亦不与言。时或着诗,莫知所终。

    又曰:萧史,秦缪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鹊。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遂教弄玉作凤呜,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仙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雍宫,世有萧声。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汉孝景时,结草庵於河上。帝读老子经,景帝好其言,有所不解,闻公以问之。以素书二卷与帝曰:读此析疑,勿示於非人。公后仙去。

    又曰:黄子阳,少知长生之道,隐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饮石泉。后逢司马季主。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度世仙去。

    又曰:王生,阳城人,居壶谷中,不知时。汉武帝登蒿山,东方朔等从,忽见一神人,长丈余。帝礼而问之,曰:某,九疑山人也,闻中岳有石菖蒲,一寸九节,食可长生,故来采之。忽失神人。帝遂采服之。帝性热烦闷不快,从官皆服,皆能迟久。.惟王生闻神人教服,遂采食之,仙去。

    又曰: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少明五经,汉成帝时人也。入嵩山石室峻绝之处。尝曰:上药有九转还丹,太一金液,次有云母雄黄之属,亦可长生。次乃草木之药,能治病益气。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必欲长生,即先定心志,除嗜欲,乃可授神方五色篇根。后入鸡头山,仙去。

    又曰:阴长生,新野人,后汉阴皇后之属籍也。少居富贵,不好荣利。知马明生得度世之术,乃寻求之,遂相见,执御者之礼事之。十余年不懈。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入青城山授以太清神丹经,告别,后於平都山仙去。

    《风俗通》曰:汉明帝时,尚书郎王乔为叶令。月朔,常诣朝堂。明帝知其来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亮从东南飞来,使因见凫,举罗得一舄,使尚方识之,乃四年所赐尚书官履也。每朝,叶门下鼓不击自呜,闻於京师。后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厅前,乔曰:天帝召我。沐浴寝其中,盖便上覆,葬於城东,土自成坟。百姓为立祠,号叶君祠。

    《三洞珠囊》曰: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於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费长房为市令,知其人。后诣公,公携长房去,授以治病之术,令还。士亚公后仙去。戴公柏有太微黄书十余卷,即壶公之师也。

    又曰:乐子长,齐人也,少好道,到霍林山,服巨胜赤松散,方去仙。

    又曰: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子度世入山见父,叔卿语曰:吾齐书室西北塘大柱下有玉函,中有书,取而按合服之。度世归,果如言。饵五色云母,仙去。

    又曰:魏伯阳者,昊人也。好道不仕,封己养高,后入山,饵神丹,仙去。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又曰:尹轨,字公度,太原人。博极草书,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年百余岁,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效。入太和山,仙去。

    又曰:东郭延年者,山阳人也。服灵飞散,能在暗室中夜书。又身生光,远照小物,见其采色。一旦,数十人乘虎豹来迎之,延年遂诣昆仑山,仙去。

    又曰:王真,上党人,七十九乃学道,徐行若飞,有兼人之力。邮元节事真十余年,真以蒸丹小饵法授之,容常不衰。乡人计真之年,以四百余岁。后登女几山,仙去。

    又曰:平中节,河东人,晋以羯胡乱华,遂隐苍梧山,受宋君存心之道。积四十五年,精思不懈,体有真气,后仙去。

    又曰:葛玄,善於变幻,拙於用身。初在长山,近入盖竹,亦能乘虎使鬼,但未得受职耳。常与谢稚坚、黄子阳、郭声子相随也。葛玄是抱朴子从祖,即郑思远之师也。时人莫测所处,传言东海中仙人寄书,呼为仙公。

    又曰:鲁妙典者,九疑山女道士也。生而好道,忽谓母曰:人之上寿所传,得者稀。喜乐悲哀,日以相害,况埋没真性,混于流浴乎?有道士过其门,授以大洞黄庭经,谓曰: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不惟有玄科之责,亦将苦报无穷也。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累有魔试,介特不挠。山上一石盆中有泉,用之不竭。又有大铁臼,不知何处来。今并在山中石坛上,宛然有仙履迹及古镜一,广三尺。古锺一,形如偃月,在无为观中,妙典后仙去。

    又曰:谢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其形。自然因拜礼,不愿下山。母从之,乃迁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於开元观受紫虚宝筹,於金泉山居之。山有石坛,烟箩修竹。一十三年,昼夜不寐,两膝上忽有印,似小於人闲官印,四堧若朱,有古篆六字,集如白玉。忽於金泉道场有云气遮匝,一川散慢弥久。仙去。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闲壁记。时有朱书注其字下日:降世为某官某职。又自然於所居堂束壁上书数字,皆道德之意,真迹有焉。

    又曰:王奉仙,宣州当涂县民家女也。得其道,尝以忠孝正直之道、清挣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训于人,故远近瞻仰,金玉委前,奔而不顾。后入洞庭山,无病而化。有云鹤异香之瑞,仙去。

    道部四竟

    道部五

    地仙

    《史记》曰:蓬莱、方丈、瀛洲,左渤梅中,去人不远,盖常有至者,诸仙及灵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未至,望之如云。

    《秘要经》曰: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抱朴子》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太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益劳苦耳。故不切於升腾,而止乎人问者八百年。

    《述异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俯眄而杳不见底。晋咸康中,江州刺史庚亮迎昊猛,将弟子登山游览,因过此梁,见一爷坐桂树下,以玉枉承甘露,与猛,猛分赐弟子。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金玉房宇,器物不可识。与猛言,若旧设玉膏终日。

    《裴君傅》西玄三洞周千里,西山有柑连各一宫,金城九重,潜通洞道,距玄洲昆仑,非人迹所及。裴君、周君分处其内。

    《五岳图》曰:青城山洞周二千里,蜀郡界黄帝拜五为岳丈人。

    又《名山记》曰:北接嶓冢,南接峨媚,东至成都,山形似城。其山有赤壁,张天师所治处,今遗迹犹存。

    《魏夫人传》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五岳图》云:此山在会稽罗江,其西北有赤城。按《茅君传》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齐永明中,忽有大群鸽从西北来,下集霍门溪,溪谷填塞,弥漫数里,多所踏籍。状如为物所惊,一夕还飞向西北,计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罗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诰呼为层城。葛洪交州远停此解化。

    《茅君传》曰:句曲山洞周一百五十里,秦时名为句金之坛。汉时三茅君得道,来治此山。

    《五符》曰:林屋山周四百里,一名苞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於此。吴王阖闾使龙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

    《真诰》云:包山下有石室银房,方圆百里。又有白芝隐泉,泉水紫色。

    又曰:城玉山洞周三千里,周司命先在恒山中。太玄玉女语令往西城师王君,於是往焉,即此山也。

    又曰:厚载之中,有洞天三十六所。又八海中,诸山亦有洞宫。或方千里、五百里,非三十六洞天之例也。五岳名山皆有洞宫,或三十里二十里,并舍神仙,又非小天之数也。

    《名山记》曰:岳洞方百里,在终南太一闲。或名桂阳宫,多诸灵异。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天。按《王君内传》云:在河内沁水县界,济水所出之源也。北有太行,东南有北郁嵩山,内洞天口,日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无异矣。宫阙相映,金玉镂饰,皆地仙所处,即清虚王君所居也。

    《真诰》云:此诸天所谓阳台也,诸得道者皆诣焉。委羽山在海中,司马季主所处也。

    又曰:括苍山洞周三百里,东岳佐命也,在会稽东南,群帝之所游。山多神异,又有缙云堂,孤峰直耸,岩岭秀杰,特冠群山。山中茅玄岭独高处,有司命埋丹砂六千斤,深二丈,盘石填上。其山左右泉皆小赤色,人饮之寿。茅山天帝坛石正当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昔东海青童君乘风陲w轮车,按行洞天,曾来於此。

    刘向《列仙传》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仙去。

    又曰:渥佺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瞳,能飞行。

    又曰:广成子,古仙也,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闻而造焉,问其道要,广成子曰:帝治天下,云不待族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语至道?黄帝退居三日,顺风再拜。广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靖必清。吾将去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

    又曰:白石先生者,中黄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根,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饮酒食谷。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

    又曰: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百余岁有少容。彭祖去,乃追论其言为经。

    又曰:《上清六甲经》曰:宋玄德,周宣时人也。服六甲灵飞符,得真灵之道,止嵩高山。

    又曰:李意期,蜀人也,世常见之。衍道行於人,於蜀城角穴土居之。当刘备欲东伐昊,报关羽之怨,使迎意期到,甚重之。问其伐吴,不苔,而求纸画兵马器仗万数,乃一一裂坏之。又画一尊官,掘地埋之,乃径去。备不悦。后果为吴所破,大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还,器甲军资略尽。备患怒病,终於永安宫。意期少言,人有所问,不对。蜀中人有忧患,往问之,曰:吉凶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惨悦耳?后入琅琊山,不复出。

    又曰:封君达,陇西人,服黄连五十年余。入乌鼠山中,服练百余岁,往来故里。常骑青牛施药愈病人,惟呼青牛道士。居人问积年,后入虎丘山,仙去。

    又曰:王仲都,西汉人也。少修道德孝文,以积寒之日,令仲都单衣载四马於上林昆明,环水而驰。御者原衣狐裘而寒栗垂死,仲都色曾不变,体和气溢如焰。及盛暑,围以烈火,体亦不汗。后不知所之。

    又曰:有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也。汉武帝东巡狩至泰山,稷丘公乃冠章甫衣黄,拥琴来迎。上曰:陛下勿上也,恐伤足。帝必欲上,及数里,果如言,但讳之。故但祠而还,为稷丘公立祠,复百户使奉承之也。

    又曰: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入华山及武当山,受裴君玉佩金珰经及受石精金光符。复有太微黄书,能周旋名山。

    又曰: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明五经,通星气,见汉祚衰微,乃学道精思於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是太清中经法也。师李仲甫。又葛玄师於慈,曹操闻而召之,问学道之由。慈不苔,操怒,欲规杀之。乃为置酒,俄失慈。建安末渡江,寻山入洞,在小括山,颜色甚好。

    又曰:王遥,字伯辽,鄱阳人也。颇行治病,皆愈。遥有筐长数寸,一弟子姓钱,随遥十数年,未尝见开之。夕,天雨晦冥,遥使钱以九节杖负此箧,将钱出行,所道非所曾经。度行十数里,登一小山,入石室中。先有二人,遥见既至取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三人各鼓一簧,良久,复内箧中,辞石室中人。及还家,着奋葛单衣及自负竹箧而去,遂不复还。后三十,弟子见遥在马蹄山下,颜更少,盖地仙也。

    又曰:陈子皇,济阴人也,得饵术方,服之绝谷。初,年七十余,衰老。及服饵,反少。在民闲积年,入霍山去。

    又曰:葛洪,字稚川,琅邪人。不好荣爵,闭门却扫。尚神仙道术,未尝交游。於余杭山见何多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从祖玄,昊时学道得成,以其炼丹术授弟子郑隐,字思远,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道学传》曰:鲍靓,字太玄,以太兴元年八月二十日步道上京。行达龙山,见前有一少年,姿容整茂,徒行甚,而去殊疾。说垂名马,密逐数里,终不能及,意甚异之。及问曰:视君似有道者。少年答曰:我中山阴长生也。

    又曰:介像,字元则,会稽人也。学通五经,能属文。后学道,闻有《还丹经》,周疑天下,求之不得。其师乃入山精思,遇一人授以《还丹经》,告曰:得此便仙,勿复他为也。乃辞归。像尝往弟子骆延雅舍帷下,平床中,有诸生论左氏义不平,像傍闻为辨正。诸生知非常人,密表荐於昊主。像欲去,吴主诏至武昌,甚尊异之,称为介君。为赐第供帐,黄金千斤。像后告病,须臾便死。诏葬之,为立庙。先生时躬祭,常有白鹤集座上,徘徊而去。

    又曰:李根,字子侧,许昌人也。昔往寿春吴太文家,弟子知根有道术,穷窃视其器,见《素书》一卷,自记学道,服药时日。又太文说根自瞳子方,根乃地仙耳。

    又曰;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华山中二百年,不到人家,即言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临见。又知方来吉凶。

    又曰:刘政,沛人也,高才博物,寻考异闻。苟胜己,虽隶奴必师事之,求养生之术饵丹,年四百余岁。

    又曰:王烈,字长休邯郸人也。常黄精及铅二百余岁,行步苦飞,博极群书,嵇甚重之数数学,共入太行山,见山裂,有青石髓流出。烈取髓,丸之成石,气如米饭,嚼之亦然。烈因携少归,欲遗康。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康即与往视断山,山已如故。烈入河东抱犊山,见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莫识其字。暗记数十字以示康,康尽识之。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至其所,失其石室。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来合得道故也。按《神仙经》云:神仙五百年山辄一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老。烈后莫知所之。

    又曰:步正者,字玄真,巴东人也。说秦始皇时事,了如目前。汉末,将数十弟子入吴,授以服气及石髓方小丹法,年四百岁。

    又曰:焦光,字孝然,河东人也。常食白石,煮如芋。每入山伐薪,负之与人。魏受禅,与人别去不知所适。

    又曰:孙登,不知何许人,常止山门,穴地而坐,弹琴读《易》。冬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被发丈余,自覆身。历世见之、颜色如故。更无余资,亦不食。时杨骏为太傅,使迎,问之不苔,驳遗布袍,登出门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骏门下,知骏当伏诛。时会稽、嵇康曾诣登,登不与语。康乃扣难之,登弹琴自若。久之,康退。登曰:康才高识寡,劣於保身。

    又曰: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入地肺山,事董奉。奉以行气服木法授之,告和曰:吾道尽此,不能得神丹金沙,周游天下,无山不往。汝今少壮,广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北壁。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着石壁。和讽诵其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日:作地仙在林虑山。

    又曰:宫嵩,琅邪人也,能文,着道书二百卷,服云母为地仙。

    又曰:李常在,蜀郡人也,少治道卫,世常见之在虎寿山下。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屋宇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

    《真诰》曰:刘凭,沛人也,学道於稷丘子,常服石英,年三百余岁,有少容。尝到长安,诸贵人闻凭有道,乃往拜见之。又有百余人随凭,语贼曰:汝辈作人,何豺狼其心。相教断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飨乌鸢之法。一贼忽顿伏骇去。凭后入太白山,数十年归乡里,颜色更少。

    又曰:尹思,字少龙,安定人。晋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夜,坐屋中,遣儿视月中有异物否。兄曰:今当有大水,月中有一人披蓑带剑。思自视之曰:月中人乃带剑伏矛当大乱,三十年复当小清。思后不知所之。

    又曰:皇初平者,丹溪人,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寻索,历年后,见市中一道士言其处。初起即随去,得见。语毕,问羊何在,曰:近在东耳。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初平乃往叱石,为羊数万头。初起知得仙道,便奔家共服松脂狭苓,至五百岁。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赤鲁班。

    又曰:吕恭,字文敬,於太行山采药,忽逢人授以仙方。得道,因遣恭去,曰:可视卿里。及孙吕习者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恭传言到习家,扣门问讯。奴出,问公从何来,恭曰:此是家。习闻,惊喜出拜。恭乃以神方授习而去。习时已年八十,服之还少。至二百岁,乃入山中,子孙世不复老。又曰:沈建,丹阳人,世为长吏。建好道不仕,学服饵之卫,能治病飞行,或去还。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

    又曰:许远游第三男名口,字翔,小名王斧。糠枇世务,居雷平山下,修业精勤。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诣北洞,以梁太和六年於茅山旧宅,年三十而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园馆中,常去来四平方台。后为上清仙去。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遇太真以灵丸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在世五百年,汉灵帝光和中去世。

    《集仙录》曰:杨平,不知名姓,在杨平山居,多变化之术。或问之,乃曰:我杨平洞中仙人耳。称每岁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善恶,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开报洞中。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洞中仙曹,如人闲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言讫而去。

    道部五竟

    道部六

    尸解

    《西城王真人传》曰:解化之道,尸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宝剑上经》曰: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从一旁出者;有形存而无骨者。

    又曰:夫尸解者,本真之炼蜕也,五属之隐适也。虽仙品之下第,其禀受亦不轻也。所谓隐回三光,白日陆沉者也。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此谓上解之道也。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闲隙,虽获隐运,世志未厌,又不得返归,故游柄不定也。

    又曰:以丸药和水而饮之,又并抱草而卧,则伤死於空室中,谓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纪,受而不行,余皆白日尸解,得为飞仙。

    《登真隐诀》曰:尸解者,当死之时,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切,不异世人也。既死之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示。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时服气炼形,年百余岁不老。常见诬系狱,尸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汉高祖时卒也。至光武时故不老,后尸解去。

    《真诰》曰:顾欢,字玄平,吴郡人。齐永平中,卒於剡山,葬盐官乐附里。木连理生墓,县令江山图表状,欢尸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字延期,陇西定谷人。好道,行渡秦川长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张祖常者,彭城人,吴时北来,行入方山洞室中,托形堕车,隐化幽馆而修守一之业。

    又曰:刘平河者,无名字,汉末为九江平河长。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居於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气,颜貌甚少。后尸解而去。

    又曰:受大戒者死,灭度炼神,上补天官,谓之尸解。

    又曰:人死,必视其形。如生人,视足不青,皮不皱,目光不毁者,皆尸解也。白日尸解,自是仙也,非尸解之例,其用药得尸解,非是。用灵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乡,三官执之也。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晚暮之际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也。

    《琼文四纪篇》曰:得九真中经者白日尸解。或曰:飞行羽经轻也。又《六纪篇》曰:灵书紫芝或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

    《神仙传》曰:介象字元则,会稽人也。吴先主甚重之,常谓曰:介君象速求去。先主不听。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赐美梨一奁。须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祀谓杨君曰:可寻解剑之道,作吉终之术。自尽出嘿之,会隐显之迹。

    又曰:葛玄,字孝先,从左慈受九丹金液经,常饵木,语弟子张奉曰:当尸解去,八月十二日时当发。至期,玄衣冠而外,无气而色不变,尸解而去。

    又曰:士亚公谢元,历阳人也,费长房师之。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积年,长房及两弟子皆隐变解化。

    又曰:鲍说,字太玄,琅邪人,晋明帝时人。葛洪妻父阴君授其尸解法。一说云:靓,上党人,汉司隶鲍宣之后,修身养性,年过七十而解去。有徐宁者,师事说。宁夜闻说室有琴声而问焉,苔曰:嵇叔夜昔示迹东市,而实兵解耳。

    《晋中兴书》曰:葛洪赴岣嵝令,行至广州,其刺史邓岱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中,炼丹积年。忽与岱书,当远行寻药。岱得书径往别,而洪已亡。年八十一,颜色如平生,入棺轻如空衣,尸解而去。

    《道学传》曰:吴猛,字云世,有道术。庚亮闻其神异,厚礼迎之来武昌。寻求归,辞以算尽,请具棺。庚公闵然,即日发遣。未达家五十里而终,形状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尚少,入中品,以为尸解遁变也。降此以下,是正服御。功行浅劣,则入阶下阶。胜者则灭度更生。更生之后,修道随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书》曰:修学上法,时入山林,服饵灵药,因绿应过,虽复尸解和光世,礼与世大异者,不棺不椁,拂山平之上,扫深树之下,单衾覆於地。

    《太上太真科》曰:若祠祀先人,应知归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孙仁孝,则化形来游,故所设也。亦尸解之类。

    《金阙圣君传》曰:灵书紫文者,或日《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行之者成道。

    《东海青�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