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卷之六

道教之音整理 (元)李道纯

2017-02-27 15:12:06

中和集卷之六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沁园春(六首)

得遇真传,便知下手,成功不难。待癸生之际,抽铅添汞。火休太燥,水莫令寒。鼓动巽风,搧开炉韛,武炼文烹不等闲。金炉内、个两般灵物,煅炼成丸。

先须打破疑团,方透归根复命关。使赤子乘龙,离宫取水,金公跨虎,运火烧山。金公无言,姹女敛袂,一个时辰炼就丹。浑吞了,证金刚不坏,超出人间。

身处玄门,不遇真师,徒尔劳辛!若绝学无为,争知阖辟?多闻博学,宁脱根尘?固守自然,终成断灭,着有着无都不真。般般假、那星儿妙处,参访高人。

一言说破元因,直指出丹头精气神。问一窍玄关,本无定位,两般灵物,只在心身。动静相因,有无交入,五气朝元万善臻。幽奇处、把一元簇在,一个时辰。

道曰五行,释曰五眼,儒曰五常。矧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金木水火,土在中央。白虎青龙,玄龟朱雀,皆自勾陈五主张。天数五、人精神魂魄,意属中黄。

乾坤二五全彰,会三五归元妙莫量。火二南方,东三成五,北玄真一,西四同乡。五土中宫,合为三五,三五混融阴返阳。通玄士、把铅银砂汞,炼作金刚。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虚无妙、具形名相貌,虚里包含。

虚中密意深探,致虚极工夫问老聃。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静虚无孰有儋。诸玄眷、以虚无会道,稽首和南。

叉手者谁?合掌者谁?擎拳者谁?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

可怜后学无知,辩是是非非没了期。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判,道儒释子,一理何疑?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

说与学人,火无斤两,候无卦爻。也没抽添,也无作用,既无形象,不必烹炮。件件非真,般般是假,着意做工空谩劳。君知否、但一切声色,都是讹肴。

见闻知觉俱抛,直打并灵台无一毫。更休言炉灶,休寻药物,虚灵不昧,志力坚牢。神室虚闲,灵源澄静,就里自然天地交。全真辈、苟不全真性,劫运宁逃?

又(赠静庵口诀)

历劫元神,亘初祖气,太始元精。这三般至宝,同根并蒂,欲求端的,勿泥身形。息定神清,缘空气固,清静无为精自凝。丹头结、运阴阳符火,慢慢调停。

尤当固济持盈,把铅汞银砂一处烹。四象和合,命基永固,三元辐辏,觉性虚灵。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逍遥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

又(赠春谷清禅师)

智断坚刚,奋心决烈,便透玄关。把杀人手段,轻轻拈出,活人刀子,慢慢教看。一剑当空,万缘俱扫,方信道瞿昙即老聃。玄风播、看春生寒谷,觌面慈颜。

从他雪覆千山,那突兀孤峰青似蓝。况击竹拈花,都成骨董,扬眉瞬目,也是瞒顸。劫外风光,目前荐取,擘破面皮方罢参。如何是、那祖师的意?合掌和南。

又(赠括苍张希微号几庵)

不识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几。闻法闻经,说禅说道,执象泥文都属非。君还悟、这平常日用,总是玄机。

仍凭决烈行持,把四象五行收拾归。会两仪妙合,三元辐辏,一灵不昧,万化皈依。精气凝神,情缘返性,迸出蟾光遍界辉。形神妙、向太虚之外,独露巍巍。

曲径旁蹊,三千六百,门门不同。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亲见了方能达本宗。况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又(赠吴居士丹旨)

向上工夫,乾宫立鼎,坤位安炉。这火候幽微,元无作用,抽添进退,不费支吾。阴往阳来,云行雨施,主宰机缄总在渠。心安定、那虚灵不昧,照破昏衢。

性宗悟了玄珠,这命本成全太极图。向圈圈圈外,圆光迸出,存存存里,独见真如。一气归根,六门互用,到此全凭德行扶。混尘世、且藏锋锉锐,了事凡夫。

又(赠安闲子周高士)

真鼎真炉,不无不有,惟正惟中。向静里施工,定中斡运,寂然不动,应感潜通。老蚌含珠,螟蛉咒子,个样真机妙莫穷。只这是、若疑团打破,顿悟真空。

采铅不离坤宫,运符火须当鼓巽风。向北海波心,生擒白虎,南山火里,捉住青龙。二物相投,三关一辏,炼出神丹满鼎红。藏身处、且和光混俗,是谓玄同。

又(赠邓松溪)

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只这底便是,造玄日用,果行得去,密应神机。学解见知,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都无用、但死心蹋地,寿与天齐。【缘】

金仙不在天西,那碧眼胡儿不必题。问性宗一着,从空自悟,命基上事,务实为基。虚实相通,有无交入,混合形神圣立跻。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

又(赠损庵入静)

九转工夫,三元造化,百日立基。便打扑精神,存决定志,掀翻妄幻,绝断狐疑。剔起眉毛,放开心地,物物头头一笔挥。行功处、便横拖斗柄,倒斡璇玑。

为中会取无为,个不有中间有最奇。到恍惚之间,杳冥之际,守之即妄,纵又成非。不守不忘,不收不纵,勘这存存存底谁?只恁么、待六阳数足,抱个蟾儿。

又(赠王提点)

慧海深澄,德山高耸,主人不凡。况锉锐解纷,黜聪屏智,掀翻物我,不露机缄。立志虚无,潜心混沌,象帝之先密意参。玄玄处、老先生元姓,一贯乎三。

曾和至士玄谈,故默默昏昏契老聃。矧灵地虚闲,禅天湛寂,忘知忘识,无北无南。收拾身心,圆融造化,覆载中间总作龛。神丹就、看圆陀陀地,照耀嵩庵。

又(勉中庵执中妙用)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

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

又(赠圆庵蒋大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藏化机。那些儿妙处,都无做造,灵明不昧,慧月光辉。曰气曰神,惟精惟一,玉莹无暇天地归。通玄处、把坎中一画,移入南离。

赤龙缠定乌龟,六月里严霜果大奇。那白头老子,来婚素女,胎仙舞罢,共入黄帏。布雨行云,阳和阴畅,一载工夫养个儿。常温养、待玉宸颁诏,足蹑云归。

又(勉诸门人)

道在常人,日用之间,人自不知。奈丛识纷纷,红尘滚滚,灵源不定,心月无辉。人我山高,是非海阔,一切掀翻便造微。诸贤眷、听清庵设喻,切勿狐疑。

先将清静为基,用静定为庵自住持。以中为门户,正为床榻,诚为径路,敬作藩篱。卑顺和人,谦恭接物,服食兴居弗可违。常行此、若工夫不间,直入无为。

满江红(赠虚庵)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紫极宫中元气息,悬胎鼎内三花聚。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

缚金乌,搏玉兔,捉将来,封土釜。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又(赞谁庵殷管辖)

谁是庵儿?阿谁在、庵中撑拄?看饥来吃饭,谁知甘苦?角征宫商谁解听?青黄皂白谁能睹?向平常日用、应酬人,谁区处?

是谁行?是谁举?是谁嘿?是谁语?这些儿透得,便知宾主。外面形躯谁做造?里头门户谁来去?造无为、毕竟住谁庵?朱陵府。

又(授觉庵)

道本自然,但有为、头头是错。若一味谈空,如何摸索?无有双忘终不了,两边兼用遭缠缚。都不如、嘿嘿守其中,神逸乐。

过去事,须忘却,未来事,休详度。这见在工夫,更休泥着。六欲不生三毒灭,一阳来复群阴剥。悟真空、抱本返元虚,为真觉。

又(赠丁县尹三教一理)

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入。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道玄关,常应物,易幽微,须嘿识。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又(赠睡着李道判)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止趣,便于睡里调神气。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会。

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又(赞圆庵傅居士)

这个○儿,自历劫、以来无象。况端端正正,亭亭当当。细入微尘无影迹,大周天界难安放。更通天彻地、任纵横,无遮障。

没根宗,没形状,烁烁明,团团亮。只这个便是,本来模样。放出直超无色界,收来隐在光明藏。待顶门裂破、现圆通,金色相。

又(赠止庵张宰公)

惟正惟中,只这是、修仙秘诀。若稍有偏颇,动生差别。试向动中持得定,自然静里机通彻。会三元五气、入黄庭,金花结。

运火功,有时节,海潮生,天上月。那一升一降,复圆复缺。十月工夫无间断,一灵妙有超生灭。更问予、向上事如何?无言说。

又(赠密庵述三教)

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这一字法门,深不可测。老子谷神恒不死,仲尼心易初无画,问瞿昙、教外涅盘心,密密密。

学神仙,须定息,学圣人,忘智识。论做佛机缄,只凭慧力。道释儒流都勘破,圆明觉照工夫毕。看顶门迸破、见真如,光赫赫。

又(赠唯庵宗道人)

观复工夫,要默默、存存固守。静极中一动,便通玄牝。惚恍中间情合性,虚无谷里奇投偶。我今将、向上祖师机,为君剖。

说话底,非干口,把物底,非干手。那没脚童儿,会翻筋斗。解得个些奇特处,自然勘破无中有。问西来、的的意云何?擘鼻扭。

又(赠密庵)

一粒金丹,这出处、孰知年劫?若不识根源,怎生调燮?况是自家元有底,何须着相胡施设。我分明举似、学仙人,天机泄。【示】

软如绵,硬似铁,利如金,圆似月。又不方不圆,无亏无缺。放则迸开天地窍,收来隐在虚无穴。问不收不放作么生?应难说!

又(赠一庵)

三五真机,应用处、头头总是。况日用平常,令巍巍地。向有无中忘二见,便于罔象通三昧。却如何、成少不成多?因滞泥。

水乡铅,只一味,个便是,先天气。会蟾乌合璧,身心合意。西四归来投北了,东三便去交南二。把五般攒簇入炉中,丹完备。

又(赠孙居士)

这点虚灵,自古来、无亏无缺。更烁烁圆圆,澄澄彻彻。照破洪蒙前底事,分闲蟾窟中间穴。向庵中、养个白虾蟆,皎如雪。

那些儿,无可说,利如金,团似月。运化化生生,了无休歇。山水蒙时天癸降,地雷复处玄霜结。驾青鸾直谒广寒宫,超生灭。

又(赠嘿庵)

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只默说便是,金丹秘诀。默识潜通为大要,声闻圆觉皆虚设。向说中、认得默之根,无生灭。【缘】

会说底,非干舌,与默底,无差别。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若向不言中得趣,便于不默俱通彻。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

又(赠敬庵葛道人)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问玄关、一窍在何宫?中间觅。

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仙,不是佛。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又(授记门人)

吾道玄关,决不许、外边人入。有学者来参,防他做贼。猛把杀人刀子举,活人手段轻拈出。更单提独弄、逞神通,谁能敌?

若是个,善知识,便承当,心不惑。仗奋心刚胆,逢佛杀佛。举步便能欺十圣,口开便要吞三极。把乾坤大地尽掀翻,真奇特。

又(令门人和)

采药归来,这鼎器、乾金铸泻。那些儿道理,全凭主者。先把根尘都扫尽,从前熟处休沾惹。问行工进火、事如何?凭般若。

五雷车,青龙撦,烧山符,心匠写。更涤虑洗心,灵泉浇洒。九转功成丹道毕,一灵真性还虚也。那赤条条地法王身,无可把。

满庭芳(赠焦提举)

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贤明高士,须向定中参。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

一言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自玄宫起火,运入昆山。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工周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又(授记定庵)

学佛学仙,参禅穷理,不离玄牝中间。可怜迷谬,往往相瞒。一味寻枝摘叶,徒坐破、几个蒲团。堪伤处,外边寻觅,笑杀老瞿昙。

些儿真造化,诚能亲见,胆冷心寒。定庵高士,好向定中参。看破娘生面目,把从前学解掀翻。真空透,骷髅迸破,真主自离庵。

水调歌头(赠和庵王察判)

土釜要端正,定里问黄公。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采药堤防不及,行火休教太过,贵在得其中。执中常不易,天理感而通。

那些儿,玄妙处,实难穷。自从会得,庵中无日不春风。便把西方少女,嫁与南陵赤子,相见永和同。十月圣胎备,脱蜕烁虚空。

又(赠秋蟾周先生)

铅汞了无质,炉鼎假安名。始因动静,迷人不觉堕声闻。这个先天妙理,日用着衣吃饭,相对甚分明。接物应机处,不动感而灵。

不是心,不是佛,匪为金。明加眼力,莫教错认定盘星。片片迷云涣散,湛湛禅天独露,个是本来真。风定浪头息,月满水光清。

又(赠宝蟾子)

学佛学仙要,玄妙在中诚。真铅真汞,无非只是性和情。但得情来归性,便见铅来投汞,二物自交并。日用了无间,大药自然成。

识抽添,明进退,要持盈。坤炉乾鼎,阴符阳火慢调停。一窍玄关透了,八片顶门裂破,迸出宝蟾明。工行两圆备,谈笑谒三清。

又(赠刘居士)

在俗心不俗,尘里不沾尘。处身中正,何妨闹市与山林。践履不偏不易,日用无争无执,只此是全真。方寸莫教昧,便是上乘人。【倚】

采元精,炼元气,复元神。三元合一,自然鼎内大丹凝。更把玄风鼓动,天外迷云消散,慧月朗然明。叩我第一义,江上数峰青。

又(赠张蒙庵)

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明斯二理,自然造化合玄同。密密致虚守静,便见无中妙有,九窍一齐通。直下承当去,个是主人公。

莫着无,莫着有,莫着空。疑团打彻,只今突出妙高峰。拨置纷纷外境,收拾灵灵底个,生化了无穷。毕竟作么道,日向岭东红。

又(赠宝庵)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说与洞蟾子,定里做工夫。

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又(示众无分彼此)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还元初。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

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的端消息,采将坎有补离无。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

又(赠白籣谷)

三元秘秋水,微密实难量。未分清浊。天地人物一包藏。一乃太玄真水,二气由兹运化,三极理全彰。上下降升妙,根本在中黄。

兔怀胎,牛喘月,蚌含光。人明此理,倒提斗柄戽银潢。绝断曹溪一派,掀倒蓬莱三岛,无处不仙乡。谁为白籣谷,安寝感羲皇。

又(言道)

三元秘秋水,未悟谩猜量。诚能参透,洗心涤虑密归藏。意与身心不动,精与气神交合,天理自然彰。三善备于我,翻笑炼玄黄。

性圆融,心豁达,德辉光。牛郎织女,一时会合到天潢。堪破乘槎伎俩,密契浴沂消息,游泳有无乡。日用别无事,读易对三皇。

又(言性)

三元秘秋水,都不属思量。收来毫末,放开大地不能藏。过去未来见在,只是星儿消息,体物显然彰。本自无形象,随处见青黄。

性源清,心地静,发天光。木人半夜,倒骑铁马过银潢。正是露寒烟冷,那更风清月白,乘兴水云乡。识破梦中梦,稽首礼虚皇。

百字令(赠真蟾子叶大师)

玄关欲透做工夫,妙在一阳来复。天癸才生忙下手,采处切须虔笃。绝虑忘机,清心释累,认取虚无谷。铅银砂汞,一时辰内攒簇。

霎时天地相交,甲庚无间,龙虎齐降伏。取坎填离乾体就,阳火阴符行足。至宝凝坚,真蟾形兆,宜把灵泉沃。德圆功备,大师名注仙箓。

又(指中庵性命次序)

玄关一窍理幽深,至妙了无言说。阴极阳生初动处,便是采铅时节。地下雷轰,山头水降,满地红尘雪。行功之际,马猿休纵颠劣。

霎时虎啸龙吟,夫欢妇合,鼎内丹头结。身外有身犹未了,圆顿始能通彻。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此理应难泄。为君举似,水中捞取明月。

又(赠陈制干)

修真慕道乐清虚,任意陶陶兀兀。富贵荣华都不恋,甘分清贫彻骨。名利俱捐,是非不辨,且把身埋没。真闲真静,谁知如是消息!

为言向上机缄,玄珠罔象,火候无时刻。一窍玄关通得透,顿悟非心非佛。情念双忘,有无交入,胎备元神出。眼睛开放,光明周遍无极。

又(赠胡秀才)

亘初一点莹如如,无相无形无质。不荡不摇常正定,直是断踪绝迹。变化无方,显微无间,妙理应难测。为伊言破,屏除缘虑尘识。

放教方寸虚澄,里头宁贴,方见真端的。三五混融心月皎,照破本元来历。烁烁圆明,如如不动,运化无休息。静中拈出,蟾光烁破无极。

又(指老蟾张大夫下手)

金丹大要不难知,妙在阳时下手。日用平常须谨独,莫纵虎龙奔走。心要安闲,身须正定,意在常存守。始终不怠,自然通透玄牝。

其间些子肴讹,为公直指,地下听雷吼。立鼎安炉非小可,运用斡旋凭斗。性本圆明,命基牢固,堪破无中有。老蟾成象,直同天地齐寿。

又(赠通庵)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剳。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又(示众破惑)

成仙捷径在玄关,一窍四通八达。说与学人先立志,悟后只消时霎。可笑迷徒,不求师指,执着傍门法。搬精搬气,到头都是兜搭。

争知大道堂堂,坦平蓦直,也要师开发。会得善行无辙迹,玄牝自然开阖。一念无生,谷神不死,九转工周匝。脱胎归去,大罗天上行踏。

西江月(赠潘道人)

真土真铅真汞,元神元气元精。三元合一药方成,个是全真上品。

动静虚灵不昧,成全实相圆明。形神俱妙乐无生,直谒虚皇绝境。

又(赠善友)

至道本无言说,全凭立志刚坚。心常不昧究根源,一月千潭普现。

会取击风捕影,便知火里栽莲。任他海水变桑田,只这本来无变。

又(赠周守正)

识破无人无我,何须求佛求仙。随时随处总安禅,一切幻尘不染。

选甚山居野处?何妨闹市门前。执中守正固三田,久久神珠出现。

炼丹砂(咏玄牝示众)

玄牝少人通,说与诸公。休言南北与西东,不在四维并上下,不在当中。

阖辟妙无穷,天地根宗。生生化化运神功,动静机缄应不息,广纳包容。

又(示众)

至道本无传,只要心坚。始终立志莫教偏,九载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

真息自绵绵,灵地平平。饥来吃饭困来眠,夏月单衣冬盖被,玄外无玄。

隐语

教外名言:

佛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是谓有造则有化,造化皆由心。人皆谓:"造化万物者,造化之工也。"予独不然。造化本无工,万物自造化也。何以故?一切万物均有是心,既有是心便有造化,岂非自造化耶?且如世间一切有形,形本无,无而生有,是谓造;有生便有灭,有灭则复归于无,是谓化。造造化化,物之常也。一真之性本有,有而无象,故无造无化道之常也。人只知无造无化为不造化,殊不知有大造化存焉,非明了者,其孰能知之!明了之士,智慧圆通,则能万事见空,一心归寂,超然独存,故无造化也。若不明了,外着于身心世事,内住于受想行识,所以随世变迁,随形生灭也。目所见者谓之色。领纳在心谓之受。既受之在心谓之想。想而不已,至于作为,谓之行。随行善恶各有报,谓之业识。业识纷纷,轮回之根本也。故不能出造化。苟有不被幻缘缠缚、不被法尘染污、不被迷情障碍、不被爱欲苦恼,则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造化何有?此即是"涅盘妙心"也。予谓"造化由心",复何疑哉?

道书云:"有无相生。"是谓无生有,造也;有生无,化也。又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谓观复知化也,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安得有造?非洞观无碍者,孰能及此?洞达之士,清静光明,故能堪破身心世事,因虚幻中有。有则为物,物极则返,返则复归于虚幻也。作是观者,则知无象之象,乃是实象。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至于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无造化也。执着之者,身心不定,念虑交攻,所以丧其无象,散其无体,故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也。苟有收拾身心,屏除念虑,内境勿令出,外境勿令入,内外清静,名为照了。至于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一真洞然如太虚,廓然无碍,造化又何有焉?

儒书云:"不忮不求","无咎无誉。"是谓不忮不求则不受造也,无咎无誉则不受化也。《易系》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予谓远取诸物,则知万缘虚假;近取诸身,则知五蕴皆空。外屏万缘,内消五蕴,故能顺天地施运,欢乐于天,知物之始终,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乐天故不忧,尽性故不疑。非致知者,孰能及此?致知者,诚明静定,故知生灭不停者,幻形也;差别不平者,妄心也;迁变不定者,时世也;败坏不久者,事务也。观炼纯熟,是名圣功,一以贯之,故无造化。若不致知,则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则随物变迁,性命安在?苟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故天地合乎我,万物备于我。至于复见天心,万有归一无,则造化息矣。譬如乾坤不变动,日月不运行,六子何有?六子不交重,阴阳不升降,万物何有?乾坤之体纯一不杂,倒正不变,故无造化。造无造之造,大造也。化无化之化,大化也。作是见者,故知世间万物皆是假合,阴阳运用无非幻妄,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于此?

观之三教惟心也,造化由心也,出造化亦由心也。

学佛之要,在乎见性。若欲见性,必先以决定之志,夺习俗之气,以严持之力,保洞然之明,然后照破种种空妄,心不着物,念不随情。念是烦恼根,心是法尘种。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息则一切烦恼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念起即止,皆由自心。至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见性也。今之学者不能见性者,为事理二障所碍也。非大观则不能解理障,非大止则不能除事障。大观谓智断也,大止谓力制也。智断纯熟,则理理皆空;力制纯熟,则事事皆空。了三空之大空,知一真之至真,此大观之至也。即时身心世事念虑情识,一齐都止,此大止之至也。非上上智,其孰能与于此?

学道在乎存性。若欲存性,必先以慧剑斩群魔,火符消六欲,次以定力。忘情绝虑,释累清心。至于心清累释,虑绝情忘,是谓存性。真性既存,则无造化。今之学者,为情识之所夺也。欲去情识,先除生灭心。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去生灭心,必自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纯熟,足可致无生。无梦乃见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无生则不造,无梦则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灭也。非高上之士,其孰能与于此?

儒学之要,在乎尽性。若欲尽性,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有定则能忘物我。艮卦辞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忘其心也。不获其身,忘我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忘物也。三者既忘,何咎之有?此知止之至也。知止故能忘物我而全天理,是谓尽性也。今人不能尽性者,为身心之累也,既有累,便有窒碍,必以刚断,果决刚断,故能忘物。果决故能忘我。物我两忘,尽性至命,定矣。非神德圣功,其孰能与于此?

予见世人,多以此身为有我,其不思之甚也!且如此身,因造而有,未造之前,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既化之后,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前后两既俱无,安得中间偏执者有我耶?殊不知身心世事本来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过去杳然何在?只今念念变迁,未来决定如是。历劫以来大梦幻中,坚执妄缘,结成轮回种子,是以出生入死无有了期。若复有人于此梦幻境中证明了知,而善消遣,岂非至人乎?

予一日举此公案令门人参。二三子稍合符节,故作此书以赠之。以心传心,若能直下承当,潜通默会,即时知止,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只今,三者混成,得大自在,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且道唤甚么做向上事?咦!掀翻无字脚,粉碎虚空,方为了事汉。秘之!秘之!

绝学无忧篇(并叙)

所为绝学者,非不学也。若以不学为绝学,则罔无所知,只同常流也。此所谓绝学者,博学而至于绝学也。盖由世人多学为奇特,转学转不会也!圣人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又云:"多则惑,少则得。"正谓此也。前儒云:"有为终日息,无为便不息。"即此意也。故作是篇以证之,使学徒不为声闻缘觉、学解见知所累也。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兴来自逍遣,困来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中和集全文终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无上】

只这两个字,一经之义尽矣。首章云不动无为;次章云溟目忘耳;下章云无象无体,都是这个题目。虽然却不可作有无会,亦不可作无无会,无中不无,方是真无,学者要识这个真无。当知体象是幻垢,色声是根尘。外空色声,内空体象,内外俱空,真一常存,岂非不无中无乎?太上云: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易系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川老云:有象有求皆是妄,无形无象堕偏枯。堂堂真体何曾问,一道寒光烁太虚。以此观之,三教先师皆以真无发明后学,使学者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无上可上也,故曰无上。

【赤文】

赤者,虚无空炁也。文者,焕然普照也。释氏以赤身为空身,以赤手为空手,以赤地为空地,以赤洒洒为空象,故之赤者,空之喻也。说卦云:乾为赤,乾天也。亦是空之义,故知赤文乃是空炁,度人经云:五文开廓,又云无文不度等语,皆谓焕然之明也。学者诚能抱本归根入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曰:赤文也。

【洞古】

洞,观也。古,始也。观其古始则知其终,即是原始返终之说。太上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学者但能忘目泯耳,收视返听,则自然光溢无极,心识常渊深不可测也。作是观者名为了照,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曰洞古。

【真经】

经,径也。众所通行之大路,是谓最上一乘之妙。虚无空炁之玄作,洞观无碍之法门,造原始返终之关奥,超无生之捷径,真出世之要津也。读是经者切不可寻行数墨,当于言句之外会意可也,苟或嘿而悟之,使自得之,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横渠云: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动有静,静有动,神也。老子云:无为无不为。予谓:不动中动,真动也。无为中为,真为也。

【神归则万物芸寂,气泯则万物无生】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释云:心灭种种法灭。予谓:潜神于绝境,万物芸然而不动息于中虚,万物寂然而无生。

【神神相受,物物相资】

《易系》云:生生不穷之谓道。予谓:以神感神,以物感物,皆无穷。

【厥本归根,嘿而悟之】

《易系》云:嘿而成之,不言而信。予谓:存真一于木之根,谓之本。存真一于木之梢,谓之末。神领意会者,则能穷根悟本。

【我自殖之,入乎无间】

《易系》: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予谓:殖者,埋藏也。委身于绝境,则能入乎无间之域。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易系》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心经云:不生不灭。予谓生死乃昼夜之常,昼夜自昼夜,死生自死生,作如是见者,与天地为一。

上操真章

不动之动,无为之为,操真之体也。神归炁泯,相受相滋,操真之用也。归根自殖,与天地为一,操真之圣功。故授之以入圣章,颂曰:神从不动动中动,道向无为为处为。见得动中为底个,先天造化总归伊。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

老子云: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予谓:目不视则神光普照,耳不外闻则心识弘深。

【两机俱忘,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滓滓合乎无伦。】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先贤云:浑浑沦沦。度人经云:溟滓大梵,寥廓无光。予谓: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纯乎纯一,全乎全真,委身寂然,委心混然,故能超今越古,出乎无伦。

【天地虽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易系》云:效法莫大乎天地。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予谓:天动地静,我得总持,万物之众,统之则一。

【曷有终,穷以语,其弊哉】

先儒云:天地人物不可终穷苟言可者,岂非弊乎。予谓:一以贯之,其理自尽。

上入圣章

忘目泯耳,色声无碍,则能与天地混而为一。若于万物有所窒碍,不造理者也。深造理者一以贯之,三才总持,所以长久。故次之以住世章,颂曰:无闻无见终为妄,随色随声又属尘。二理总持方入圣,功深力到造全真。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老子云:大象无形。又云:外其身而身存。予谓: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

【全真相济,可以长久】

先儒云:纯一无伪。予谓:纯一,谓之全。无伪,谓之真。全真相济,长生久视之道也。

【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

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予谓:不自生,忘形也,故能全其本真,与天地齐久。

【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予谓: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化,故着于体象皆是妄幻,终有败坏。

【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开禅师云:才涉有无,丧身命。予谓: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贪着故也。贪着者,为物欲所转,故与物俱化,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上住世章

养其无象,守其无体,故长久。执着之者,丧其本真,故早巳。有形终有坏,无形故长在,万有归一无,故全其本真;一无归万有,故失其本真。去彼取此者,是谓至人。可以留形住世,可以长生久视。虽然更有出世无生道在,且道如何是出?是无生底道?咄!幻体有形终有坏,法身无相故长存,有形无相都空尽,方是如如不动尊。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世界众生受无极苦恼,婉转世间;轮回生死;深根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本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着空见,清净六根。断除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渡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着。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曰妙道。

【尔时元始天尊】

元始谓元始祖气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释教所谓无上,道不动尊,故曰天尊。

【在七宝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便谓之七宝林。

【五明宫内】

即中宫黄庭,内境虚明普照,故曰五明宫。

【与无极圣众俱】

谓种种变化也。

【放无极光明】

谓种种知见也。

【照无极世界】

谓种种境界也。

【观无极众生】

谓种种幻妄也。

【受无极苦恼】

谓种种缠缚也。

【婉转世间】

翻躯换壳,无有了期。

【轮回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觉。

【漂浪爱河】

爱河浪阔,飘荡者情缘之故。

【流吹欲海】

欲海波深,沉溺者贪着之故也。

【沉滞声色】

色声所眩,谓之业识。

【迷惑有无】

有无所迁,谓之根尘。

【无空有空】

无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无色有色】

无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无无有无】

无无不是无,有无即幻无。

【有有无有】

有有不是有,无有即幻有。

【终始暗昧】

才着一边,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着一边,到底不明。

【毕竟迷惑】

四者惑乱,终身不定。

上一章

开示说经之义,一切有情皆住有、无、色、空差别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说是经。设种种方便,盖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觉,故有七宝、五明之喻。若欲玉府保神,金液炼形,必先存乎元始祖气,而后检摄种种因缘,始能破一切差别;离一切境界;断一切幻妄;解一切缠缚。是以不为爱欲苦恼而永无轮转也。作是见者,是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义。

【尔等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幻生。

【从不有中有】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无中无】

一切无相,本不无。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为有】

着有为,有非有也。

【非无为无】

着无为,无非无也。

【非色为色】

见色为色,非色也。

【非空为空】

迷空为空,非可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顽空也。

【空无定空】

空岂有定体?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无定色】

色岂有定体?

【即色是空】

色不异于空

【即空是色】

空不异于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谓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谓真色。

【名为照了】

照了色空则一,了达有无不二。

【始建妙音】

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见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着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着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上二章

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反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达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双眼,参学事毕矣。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渡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于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于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渡之津梁

【离诸染着】

是谓洗尘之法尔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之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

上三章

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渡之津梁,唯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于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问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蒙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辟、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之最灵。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辟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无欲也。太上云:咎莫大于欲得,即此义也。至于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此遣欲之要也。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空既无矣,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湛然寂然,湛寂亦无,是名真静。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积渐而至顿成也。至于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着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着物耶?着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着。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太上大通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谓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无行无体谓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义。次章云如空无相,谓四通八达无所窒碍,即大通之义也。下章云无相无为广无边际,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日用之间头头显露,此所以为经也。

【先天而生】

显诸仁

【生而无形】

藏诸用

【后天而存】

所存者神

【存而无体】

神无方,易无体

【然而无体】

阴阳不测

【未尝存也】

运化不息

【故曰:不可思议】

妙用无穷

上真空一章

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无形之义也。中庸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违即后天而存,存而无体之义也。然而元体故运化生成,而无穷也,非穷理尽性者,其孰能于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静为之性】

寂然不动

【心在其中矣】

感而遂通

【动为之心】

见物便见心

【性在其中矣】

无物心不见

【心生性灭】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性现】

心灭种种法灭

【如空无相】

大象无形

【湛然圆满】

道上欲下

上玄理章

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苟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当寂,见与不见常明,一切物来相扰如片云点虚空相似,太清还受点也无,既不受点则湛然圆满,我之性天亦复如是。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

【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

无所用心,心故常存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无为则无不通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

我不逐境,境无干我

【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

我不立尘,尘不染我

【致静不动】

大定

【致和不迁】

大慧

【慧照十方】

火明

【虚变无为】

大通

上玄妙章

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经云: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即大道无相之义。孟子曰:无为其无所不为,即真性无为之义。内无相则如如自然,外无为则广大悉备。祖师谓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即此义也。对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尘出尘何缘之有?缘息则性静魔息,则心和。致静则不动,致和则不迁,二理兼持则圆明普照,神变无方也。

【颂曰:有法悟无法】

心随法生,法随心灭

【无修解有修】

性本无修,修即非性

【包含万象体】

心空性寂,无所不容。

【不挂一丝头】

才染一尘,即成渗漏。

上颂言其体用也,体之则无,用之则有。所以自有法,顿悟无法。因无修,勘破有修。至于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

三天易髓

莹蟾子李清庵撰

混然子校正

火符直指

乾坤鼎器

上柱天,下柱地,只这人是鼎器,咦!既知下手工夫简易。

潜龙勿用

一阳生,宜守静,常存诚心正定。咦!龙得潜藏勿宜轻进。

见龙在田

鼓巽风,进火功,刹那间满炉红。是么?见龙在田光遍虚空。

终日乾乾

天地交,阴阳均,汞八两铅半斤。呵呵!姹女敛伏婴儿仰承。

或跃在渊

水制火,金克木。到斯时宜沐浴。!或跃在渊,存中谨焉。

飞龙在天

五气朝,三花聚,木金交铅汞住。吽!飞龙在天,云行雨致。

亢龙有悔

体纯乾,六阳备。便住火莫拟议。住!若不持盈,亢龙有悔。

履霜至水

始生阴,莫妄行,牢执捉谨守城。仔细!防微杜渐,履霜至水。

直方大

逢六二,渐渐退,阴正中阳伏位。!烟雨蒙蒙,不习自利。

含章可贞

白雪凝,黄芽生,牢爱护莫驰情,收!阳炉固济,含章可贞。

括囊无咎

汞要飞,铅要走,至斯时宜谨守,啊!把没底囊括结其口。

黄裳元吉

群阴尽,丹道毕,至精凝元炁息,咄!收拾归中黄裳元吉。

龙战于野

阴既藏,阳再生,到这里再堤防,小心!若逢野战其血玄黄。

温养灵胎

虚其心,实其腹,守安静待阳复。咦!一刹那间周天数足。

玄珠成象

掀到鼎,踏翻炉,功备也产玄珠,归根复命,抱本还虚。

上十五颂准三五之数

道曰:「金丹」金丹者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故喻性为金丹也,丹炉鼎也,药物也。

颂曰

亘古此物无形无质无欠无余无休无息

其利如金其红如日释曰玄珠儒曰太极

道曰金丹名三体一只在目前世人不识

只这便是休更疑惑

金丹了然图(缺)

心图并绝句九首,发明命本为丹之用,注脚颂显性为丹之。

一下手

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

切忌错会春花秋月桃红李白九夏酷热

三冬下雪夏间如何无法可说咦!休更疑惑

腊月梅含玉,霜天菊吐金,风来听浪吼,月上看潮生。

二安炉

外象为炉鼎,中间是药材,诚能收拾得,即刻结灵胎。

种麻得麻无为立鼎罔象安炉鼎炉坚固

勿用工夫咄!空不空中烹至宝无为无处炼真如,

白雪未开花,黄芽先结子,欲得婴儿生,先教姹女死。

三采药

汞向南山采,铅从北海寻,调和籍坤土,制伏仗乾金。

采个甚么山头求汞海底求铅水中捞月

地下寻天呵呵,不知真种子,从尔费烹煎,

入海捉蛟龙,工夫擒日月,送入鼎中烧,炼作一团雪。

四行功

火候无多事,无非只慧刚,木金常不间,至宝愈增光。

切忌眼生花杀人手段无非铁汉提起疑团

一刀两断啊!文以怀胎武以讨饭

会举烧山火,能兴刮地风,迷云全扫尽,独现一轮红。

五持盈

火大炉难稳,铅多鼎必危,得中无过极,丹作汞无亏。

过犹不及能撰不如能使多入不如少出

常作贼心莫偷他物知么?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闭门屋里坐,自然少灾祸,家贼最难防,也须休托大。

六温养

性定金砂结,心空赤子成,更须常暖养,拈出便光明。

牢把捉温养工夫如鸡覆子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仔细看牢着脚跟放开心地

养育提携子,须凭没口婆,分毫失照顾,鹞子过新罗。

七调神

炁足婴儿蜕,提携全在娘,养教全大体,出入了无妨。

休动动着三十棒,出有入无纵横自在

放去收来廓然无碍细入微尘大周天界

赤子出天关,纵横去复还,须更游八极,倏忽过三山

八脱胎

行满功成日,神通妙无量,去来无所碍,定里谒虚皇。

当脚住根在苗先子从花后花谢子成云天其寿

石破方达玉,沙无始得金,水清鱼自现,云散月华明

九了当

踢到烧天鼎,掀翻煮海炉,虚空劈拶碎,独露一真如。

家破人亡了得一个万事全毕彻底莹然

虚空突兀咄!独角火龙飞上天惊起一声春霹雳

了时真了了,无后实无无,了了无无了,身多混太虚。

释曰圆觉

心经直指

清庵居士奉持般若心经,一日访余请益解义,余曰:夫此一卷经,未举先知何须解说?若强添注脚是头上安头也。济庵曰:然,如是。初机之人未能深解义趣,兼之诸家解多有异。同学者不能无疑,望师慈悯,开我迷云。余曰:当来世尊宣说此经,诱化群品直指玄要,自起初一句,至末后一句都不出个空字,其间语言三昧再四叮咛,反复自解使学者易为晓会,奈何后人着在文字上,或泥形体,或着空见,到底不通玄要,前代宗师不得已下个注脚,设立种种方便,随机应物,使世人随其所解而入,只为老婆心切反使上乘之人疑上添疑,正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今公有疑求解义,即是悟底根本,余今不免饶舌,谛听,谛听。且如:

【摩诃般若】大智慧也。【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心】性本也。【经】径路也,总而言之,大智慧而到彼岸也,是为见性法门,众所通行之捷径也,行斯道者向日用常行处。

【观】诀已常切照顾,念兹在兹勿令间断,久久纯熟得大【自在】四通八达造化难拘,故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则是行斯道之时也,功深力到智慧圆通,合和本来入于圆顿,超凡越圣是谓到彼岸也,当此之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万象何有?所以能【度一切厄】者也。【舍利子】者,金中之利子,子者,犹屋中之主人,是谓清净法身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经上文五蕴皆空。色,【舍】中之【利子】。【是诸法空相】与虚空同体,历劫不坏,所谓【不生不灭】者无往来也。【不垢不净】者,无染着也。【不增不减】者,无余欠也。【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此谓空相元无,五蕴亦无,六识岂有?六尘识者由眼界而所染,有眼界便有五蕴,有五蕴便有六根,有六根便有六识,有六识便有六尘也。【无眼界】尘识何有?故曰【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者,前十八界也。无此意识则【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无无明尽者,只是无明不起也。若尽无无则落顽空矣!丹书云:息念为养火,此之谓也。无明者,生死之根本,丹书云:念头起处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岂非生死之根本乎?所以无无明则【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亦【无智】慧而无愚痴,亦【无得,一无所得】一无所得,亦无所失【故】是以心法皆空也。了得心法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捶】。初机之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此谓自有入无,从粗达妙,发大智慧而破愚痴,常清净而合和本来,且于圆满极则心同太虚,廓然无碍也。既【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梦想心者,昏迷之为也,既无昏乱则法身清净,所以能【究竟涅盘】也。【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正学佛者,依是而行,发六慧智,以清净合和本来,故证无上至真,正等正觉也。以此之【故】方【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四咒也,摩诃是【大神咒】谓四大坚固身,神通莫测也,般若【是大明咒】谓智慧圆通,精进明妙也,波罗【是无上咒】谓合和本来,是最上一乘也,蜜多【是无等等咒】谓圆满极则无上可上也。了此四咒者,然后【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妄也。【故】世尊【说】此【般若蜜多咒】【即】是解【说】前四句【咒】之义也。故【曰】:【揭谛】谓人空也;又【揭谛】谓法空也;【波罗揭谛】到彼岸,心法俱空也;【波罗僧揭谛】到岸不须船也。此四揭谛神咒即身中四大也,四大俱空真常独露,故曰:【菩提萨婆诃】菩提为始也,萨婆诃谓终也,始终如一则抱本还虚,超返佛祖。

虽然如是传,济庵者要在竖起脊梁,急着眼力莫教蹉过,诚能于日用常行中筑着磕着,认得自家底,方信此经不从外得,不惟此卷心经,至于释老一大藏教典,诸子百家只消一喝,彻头彻尾都竟,其或未然,参○,只此便是休更疑惑。

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见。

阴符经

阴符经,阴阳符合之机,众所通行之义。

【观天之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执天之行,尽矣】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有五贼】五炁生万物,五炁盗万物。【见之者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贼在心】盗机在内。【施行于天】天理弗违。【宇宙在乎手】执天之行。【万化生乎身】天地即我。【天性人也】天付之与人者,性也。【人心机也】人发其机者,心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立天垂象,统设教化人。【天发杀机】天机发泄本无心,故杀中有生,意者存。【龙蛇起陆】龙蛇之,至静无欲,故能应机顺时而起。【人发杀机】人心发泄本由心,故能隐而显。【天地反复】神机妙用,故反复莫测。【天人合发】人机合天机。【万变定基】以心立基,万变俱定。【性有巧拙】物之不齐。【可以伏藏】巧拙不分。【九窍之邪】一窍不定,九窍俱邪。【在乎三要】身心意定,九窍俱通。【火生于木】犹五贼在心。【祸发必克】心为五贼客。【奸生于国】万化生身。【时动必溃】身为万化机。【知之修炼】善御寇者,谨火防奸。【谓之圣人】富国安民是谓圣人。

【天生天杀】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道之理也】生生化化,道之常理。【天地,万物之盗】天生万物亦杀万物。【万物,人之盗】万物养人亦能盗人。【人,万物之盗】人成万物亦盗万物。【三盗既宜】人能转物,三盗俱化。【三才既安】人循天理,三才俱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饮食有节,百骸俱理。【动其机,万化安】动静应机,万化俱安。【人知其神而神】认贼为子。【不知不神而所以神】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日月有数】日月盈亏因有定数。【小大有定】大小不齐自有定体。【圣功生焉】大小不分圣功全。【神明出焉】日月合德神明着。【其盗机也】不离方寸。【天下莫能见】物物全彰。【莫能知】对面不相识。【君子得之固躬】君子时中。【小人得之轻命】小人无忌惮。

【瞽者善听】声色专于耳。【聋者善视】绛色专于目。【绝利一源】绛色潜于心。【用师十倍】心专于一,克功十倍。【三反昼夜】反视反听,反身而诚。【用师万倍】旦夕不忘,克功万倍。【心生于物】心生种种法生。【死于物】心灭种种法灭。【机在目】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天之无恩】天发杀机。【而大恩生】万物遂其生。【迅雷烈风】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莫不蠢然】恐致福也。【至乐性余】常乐我净。【至静性廉】极于静,俭于动。【天之至私】有生有杀。【用之至公】无党无偏。【禽之制在炁】禽盗之制在乎御气。【生者死之根】气盛则神冥。【死者生之根】气泯则神活。【恩生于害】停曰长智。【害生于恩】擒盗获功。【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愚者不能循天理文理以为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达者以天地备于乎身,故为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不以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全真集玄秘要

清庵李道纯着

注读周易参同契

大丹妙用法乾坤

大者,极致之谓。丹者,至圆之谓。大颠云:还识这个○么?天地不能喻其大,日月不能喻其圆。圣师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知大丹者,真性之谓也。法乾坤者,即效天法地也。

乾坤运兮五行分

乾坤,即身心也。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也。乾坤运行而生五行,即身心运动五炁具也。

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

祖师云:五行顺行,法界火坑。所谓五行运动而生万物,五常之道也。五常之道,属生灭法也。

五行逆兮,丹体长灵长存。

祖师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所谓逆行者,攒簇五行真常之道也。真常之道,常存而不坏也。

一自虚无兆质

老子云:道生一。虚无自然之谓者。道自虚无生一炁,即人之虚化神也。

两仪因一开根

老子云:一生二。一炁判而两仪立焉,即人之立性立命,故也。

四象不离二体

邵子云:二分为四。易云:两仪生四象。即人之性立命,故也。

八卦互为祖孙

易云:四象生八卦。所谓祖孙者,乾坤生六子,六子生六十四卦。乾坤,祖也;诸卦,孙也。达者返穷诸己,自得之也。

万象生乎变动

八卦变动,六十四卦生焉。即人之一动,诸缘万虑生也。

吉凶悔吝兹纷

周子云: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噫!吉一而已。可不慎乎?故知吉凶悔吝,由变动而生也。

百姓不知日用

百姓日用无非此理,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为情识之所蔽也,故君子之道鲜矣!

圣人能究本源

圣人仰观俯察究本推源,体天立极,设象垂辞,易之画自此作矣。

顾易道妙尽化之体用

易之为画,尽造化之体用也。通天下之变,定天下之事,极广大,尽精微。故曰周易。

逐托象于斯文

易之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斋治平,则修斋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也。

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

否泰二卦,阴阳交际之要津也。泰卦三阳升,当此之时宜防危。否卦三阴降,当此之时宜固守。

屯蒙作则动静在朝在昏

屯蒙乃下手之初也,以年言之冬至后六日为屯,六日为蒙;以月言之初一日子至己为屯,午至亥为蒙;以身言之天癸才生曰屯,山下出泉曰蒙。

坎离为男女水火

坎为中男,离为中女,坎离交则水火既济也。平叔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

震兑乃龙虎魂魄

震为龙,为魂;兑为虎,为魄,总而言之性情也。祖师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此之谓也。

守中则黄裳元吉

守中则无过不及也,退符之时至坤六五守中行下,则无过不及之患,故曰:黄裳元吉。

遇亢则无位而尊

九谓乾上九,亢龙有悔也。进火至上九要识持盈,不识持盈前功俱废。

既末慎万物之终始

既末火候周也,周而复始,故曰慎,万物之终始。

复媾昭二炁之归奔

乾坤为八卦之门,复媾为六十四卦之,二炁往来无穷无息,造化成焉。

月亏盈应精神之衰盛

月亏盈,表抽添加减之则。

日出没合荣卫之寒温

日出没表,运养调燮之法。

本立言以明蒙

立言明蒙者,鼎用乾坤,药须乌兔之类是也。

既得象以忘言

金丹之道,种种异名皆是比喻。欲知其要,当咀言玩味;既得其要,忘其言可也。

犹设象以指意

既得其象,犹当求其意。

悟其言则象须捐

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达者惟简惟易

乾生物之道易,坤成物之道简。达者推而行之,易简之理得矣。

迷者愈烦愈难

苟或执象安炉,按图索骏,愈烦愈难,终身无成矣。

故知修真志士,读参同契不在乎泥象执文。

修真高士读参同契者,当咀味求玄必得之也,执文泥象奚益者哉。

太极图解

无极而太极

○者,虚无自然之谓也。始于无始,名于无名,亦无言说,因说不得强名曰○。圣人有以示天下后世,沂流求源不忘其本,故立象垂辞,字之曰无极而太极,是谓莫知其极而极,非私意揣度可知也。亦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达者但于而字上着意,自然见之也。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即此意也。老子所谓:象帝之先。亦谓此也。大颠云:还识这个○么?天地不能喻其大,日月不能喻其明,收来小者无内,放开大者无外,此非太极之妙乎?返穷诸己,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也,物之大者终有边际,惟神之大,周流无方化成天地,无有加焉。由其妙有难量,故字之曰:“神”神也者,无极之真乎!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者,太极之变也。太极未判,动静之理已存;二炁肇分,动静之机始发。太极动而生阳,太极变动也,动而复静,阳变阴也。静而生阴,静而复动,阴变阳也。互为其根者,阴错阳而阳错阴也。一动一静分阴分阳,清升浊沦二炁判矣。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动地静二炁运行,变化之迹不可拼也,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此谓玄牝阖辟而生天生地,玄牝即阴阳动静之机也,反穷诸己则知虚化神,有神则有感,神感动而生炁,即动而生阳也。炁聚而生精,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也。精化而有形,即静极而复动也。精炁相生性命立,身心判矣。炁运乎心,天道所以行也;精主乎身,地道所以立也。是知身心即两仪也,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也。

者,两仪之变也。两者,二也。不言二而言两者,何也?两者配合之谓也,合则有感,感则变通也,阳变阴合,阴阳感合而生五行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生数也。五行运化机缄不已,四时行而百物生焉。以身言之,身心立而精炁流行,五脏生而五神具矣。天一生水,精藏于肾也;地二生火,神藏于心也;天三生木,魂藏于肝也;地四生金,魄藏于肺也;天五生土,意藏于脾也,五行运动而四端发矣。达是理者,则能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天一、天三、天五,阳数也。地二、地四,阴数也。故曰:五行一阴阳也,阳者太极之动,阴者太极之静,动静不二则返本,故阴阳一太极也。返本则合乎元虚,故曰:太极本无极也。修炼之士,运炁回还,周而复始,惟神不变,由其不变故运化无穷,攒簇五行者,神也。会合阴阳者,亦神也。神本虚也。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谓之返本还元。还元者,复归于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各一其性者,谓五行各具一太极也。五行生数各以五数加之,即成数也。天一生水加五,地六成水也;地二生火加五,天七成火也;天三生木加五,地八成木也;地四生金加五,天九成金也;天五生土加五,地十成土也,是谓五行各具五行也。前文谓五行一阴一阳也,阴阳一太极者,言其体也。此谓五行各一其性者,言其用。言其体,则五行同一太极;言其用,则五行各具一太极也。言其体返本还元也,言其用设施之广也。体者逆数也,用者顺数也,逆数知其所始,顺数知其所终。知始而不知终,则不能致广大;知终而不知始则,不能尽精微。原其始,则浑浑沦沦,合乎无极;推其终;则生生化化运乎无穷;逆顺相须,则始终不二;显微无间,则性理融通,是谓体用兼而合道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无极之真者,元神之妙应也。二五之精者,五行之妙合也。妙合而凝者,作成万有也。大哉无极之真也,先天之祖,太乙之根,三元之母,众妙之尊,上下不变,古今常存。天得之确然而定位,地得之陨然而立形。乾定位而万物资始,坤立形而万物资生。至哉二五之精也,非有非无;非浊非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妙乎无体;合乎无伦;天地由之而立位;日月由之而运行;一炁由之而融化;万物由之而生成。人只知受天地之生,而不知受炁于无极之真;人只知立天地之中,而不知立形于二五之精。无极之精而不变,神不足以化炁;二五之精不妙合,炁不足以变形。欲炼其神必先保真,欲固其形必先保精,真精不泄,炁固神灵,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圣人之能事毕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者,人之极也。人之生也,得乾道则成男,得坤道则成女。以卦言之乾初爻交坤成震,震为长男;坤初爻交乾成巽,巽为长女;乾中爻交坤成坎,为中男;坤中爻交乾成离,离为中女;乾上爻交坤成艮,艮为少男;坤上爻交乾成兑,兑为少女。六子者,乾坤之互体也,六子互交六十四卦备矣。六十四卦变动无穷,万物生生化化而无息也。以身言之乾为首,坤为腹,天地定位也。离为目坎为耳,水火不相射也,震为足巽为手,雷风相薄也,艮为鼻兑为口,山泽通炁也,此形体之八卦也。若以性情言之,乾坤身心也,坎离精神也,震兑魂魄也,艮巽意炁也,八卦成列神行乎其中矣,有无交入内外感动,诸缘万虑自此出矣,非一身之万物乎?易系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正谓此也。天地生成运化不息,万物生生化化而无穷也,○者万物之太极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炁感动善恶分,而万事出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位乎中。天地万物父母,人于万物最灵者,得其中和之正,故神与道浑浑沦沦一而不离也。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即身心立而神行乎其中矣。天人初不间,人自以为小何也?盖由不知其原也,推其本原人之未生之先,抱养于太初,纯纯全全未尝须夷离也。人之既生,炁变有形,形生炁聚,神发知矣。本元灵觉之真,即无极之真也。五炁感动真机妙应,发于外也。精感于耳谓之听也,地六成水也。神感于口谓之言,天七成火也。魂感于目谓之视,地八成木也。魄感鼻谓之嗅,天九成金也。意感于身谓之动,地十成土也。真机一发邪正分,万事自此出矣,若复有人收拾身心,消遣情识聚五攒三,抱元守一,收视返听缄炁调息,外境勿令入,内境勿令出,一炁归虚潜神入寂,又岂有善恶之分也?至于抱二五之精,含太和之液,复无极之真,造虚无之域,是谓返本还元,归根复命。玉蟾曰:父母未生以前,尽有无穷活路,身心不动之后,复有无极真机。其斯之谓欤!

圣人定之中正仁义

圣人钩深致远,动必循理,理之在乎天下莫能与之较,故进修德业必先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以中正仁义为本,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极设教也。中正者,人性也,仁义者,天性之发也。贯天充地,斡运枢机。寂然不动体物无违,曰中;坦平蓦直,柔顺大方,安常主静,应物无疆,曰正;克己复礼,普济搏施,成全委曲,接物无私,曰仁;出处语默,感应随顺,利己利人,与物无兢,曰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正也者,天下之至常也;仁也者,天下之大公也;义也者,天下之至和也。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物足以和义。是知仁义,进修德业之要也;中正者,穷理尽性之要也。中正仁义包罗天地,揆之叙万类。以之修身,则身修;以之治国,则国治。周旋四海,经纬天地,巨细纤洪无不具备,修进君子诚能三反昼夜,用志不分,吾见其成道也易矣。

而主于静立人极焉

所谓静者,非不动,若以不动为静,土石皆可圣也。通书云:动无静,物也。是谓动中之静真静也。立冬后闭塞而成冬,谓静也。日月星辰运行而不息,谓之不动可乎?冬至日闭关示民,以静待动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变化之机也。静极而动天心可见矣。子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知万物之本莫贵乎静,静而又静,神得其正理。所以穷性,所以尽以至于命,超凡越圣。老子所谓清净为天下正。大学云:定而后静。人生以静者,天性也,若复有人以静立基,向平常践履处摄动心,除妄情,息正炁,养元精,自然于寂然不动中,感通于万物也。恁么则静亦静,动亦静。动而应物其体常静,是谓真静。真静久久则明妙,明妙而后莹彻,莹彻而后灵通,莹彻灵通十方无碍,是谓至清静也。心清净则身清净定矣,一身清净则多身清净,多身清净则山河大地一切清净,一切清净则天下将自正。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此之谓也。古圣人云:而主于静立人极焉,此圣人教人之功也,非观复知化者,孰能及此?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圣人之于天下,犹天之于万物也。故与天地齐德,日月齐明,四时合序,造化合机也。圣人体阴阳之运,达事物之理。先天地,君子法则圣人奉顺天时,后天也,先天者天理自然,不我违也。后天者,我弗敢违乎天也,文言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小人背理违义,肆情逐妄而悖之,故常凶。修之之要贵在顺时,顺时之要莫若静,静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合圣,合圣而后知先天之道,至是复矣。广成子云:无视无听,抱神而静,静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汝神守形,形乃长生。是知静者,入圣之基也。圣哉周夫子一言以蔽之,主于静,其为万世人天之师欤。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之乾坤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之乾坤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乾坤也,是谓三才肇形,各具一天地也,各具一太极也,各有变化也。推原其始则本同一太极也,反穷诸己三才之道一身备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心之神炁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身之精魄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之情性也,身心意定,三花聚而圣功成矣。

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

原其始,则万物同出于一太极也;反其终,则万物复归于一太极也。反穷诸己,元炁乃身之始也;原乎元炁,先天而生后天而存,周流六虚;弥满八极;彻地通天;透金贯石,三才由之而立位,圣人体之而归根复命。返性之初,恍惚之中,千和万合自然成真,一切有形得之则生,失之则亡,卷之则藏于一毫端上,放之充塞太虚之表,包括万有至大难量,原其所自先乎覆载,混然成真,身之元也。由其始物强名曰元炁,故身。此身因炁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变而有死,生者炁之聚,万物出于机者也,死者,炁之散,万物入于机者也,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也。动必终于静。出必终于反,生必终于死,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也。惟神莫测其始,莫知其终,历千万世而不变不易,无古无今,不生不灭,由其不变故能运化生成,无休无息也。神也者,圣而不可知之者也。达是理者,静坐而养神,安寝以养炁,冥情于寂,潜心于极,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在天下无时不变,无时不化。生生化化而无穷者,易之妙也。神无方,易无体,通天下之变者,易也。尽天下之变者,神也。易系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者,变化之始也。两仪者,太极之变也,四象者,两仪之变也。八卦者,四象之变也。吉凶者,八卦之变也。六十四卦万事万理,一切有情皆八卦之变。始终不变者,易也。由其不变,故变易无穷也。原其始也,一炁生万有。反是终也,万有归一无。始终不变者,神也。由其不变,故能运化不息也。散一无于万有者,神也,会万有归一无者,亦神也。神也,易也,至矣大矣。

清庵莹蟾子语录

作家话靶,打头相遇,便把自家屋里话拈出,此岂非道中之作家者乎。予自幼业儒,壮爱谈空,虽愚贱者,有能道酸咸气话。亦不以儒自高,必屈己下问,但未能遇作家尔。一日归茅山旧隐,清庵莹蟾子李君来访,座未温,发数语,字字无烟火气,继而讲羲皇未画以前易,透祖师过,不切底阐,把三教纸上语,扫得赤洒洒,将我辈瞎漠眼,点出圆陀陀。清气袭人,和光满座,恍不知移蟾窟于予身中耶,抑予潜身入蟾窟中耶。是夜,惊喜万倍,整心虑,焚心香,拜于床下曰:“真我师也,真作家也。”师不我弃,愿加警诲。是后从师日久,问答颇多,集成一编,时为展敬,直待向清庵座下,踢翻玄妙寨,粉碎太虚空,方为了事。漠于斯时也,若有个出来问清庵老曰:到这里要这骨董做甚?必则曰:“便是我打头遇作家底话靶。”时至元戊子夏季大雨时行日,茅山道士嘿庵广蟾子,稽首谨书。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中和集卷之六

道教之音整理 (元)李道纯

2017-02-27 15:12:06

|
中和集卷之六
|

中和集卷之六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沁园春(六首)

得遇真传,便知下手,成功不难。待癸生之际,抽铅添汞。火休太燥,水莫令寒。鼓动巽风,搧开炉韛,武炼文烹不等闲。金炉内、个两般灵物,煅炼成丸。

先须打破疑团,方透归根复命关。使赤子乘龙,离宫取水,金公跨虎,运火烧山。金公无言,姹女敛袂,一个时辰炼就丹。浑吞了,证金刚不坏,超出人间。

身处玄门,不遇真师,徒尔劳辛!若绝学无为,争知阖辟?多闻博学,宁脱根尘?固守自然,终成断灭,着有着无都不真。般般假、那星儿妙处,参访高人。

一言说破元因,直指出丹头精气神。问一窍玄关,本无定位,两般灵物,只在心身。动静相因,有无交入,五气朝元万善臻。幽奇处、把一元簇在,一个时辰。

道曰五行,释曰五眼,儒曰五常。矧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金木水火,土在中央。白虎青龙,玄龟朱雀,皆自勾陈五主张。天数五、人精神魂魄,意属中黄。

乾坤二五全彰,会三五归元妙莫量。火二南方,东三成五,北玄真一,西四同乡。五土中宫,合为三五,三五混融阴返阳。通玄士、把铅银砂汞,炼作金刚。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虚无妙、具形名相貌,虚里包含。

虚中密意深探,致虚极工夫问老聃。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静虚无孰有儋。诸玄眷、以虚无会道,稽首和南。

叉手者谁?合掌者谁?擎拳者谁?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

可怜后学无知,辩是是非非没了期。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判,道儒释子,一理何疑?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

说与学人,火无斤两,候无卦爻。也没抽添,也无作用,既无形象,不必烹炮。件件非真,般般是假,着意做工空谩劳。君知否、但一切声色,都是讹肴。

见闻知觉俱抛,直打并灵台无一毫。更休言炉灶,休寻药物,虚灵不昧,志力坚牢。神室虚闲,灵源澄静,就里自然天地交。全真辈、苟不全真性,劫运宁逃?

又(赠静庵口诀)

历劫元神,亘初祖气,太始元精。这三般至宝,同根并蒂,欲求端的,勿泥身形。息定神清,缘空气固,清静无为精自凝。丹头结、运阴阳符火,慢慢调停。

尤当固济持盈,把铅汞银砂一处烹。四象和合,命基永固,三元辐辏,觉性虚灵。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逍遥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

又(赠春谷清禅师)

智断坚刚,奋心决烈,便透玄关。把杀人手段,轻轻拈出,活人刀子,慢慢教看。一剑当空,万缘俱扫,方信道瞿昙即老聃。玄风播、看春生寒谷,觌面慈颜。

从他雪覆千山,那突兀孤峰青似蓝。况击竹拈花,都成骨董,扬眉瞬目,也是瞒顸。劫外风光,目前荐取,擘破面皮方罢参。如何是、那祖师的意?合掌和南。

又(赠括苍张希微号几庵)

不识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几。闻法闻经,说禅说道,执象泥文都属非。君还悟、这平常日用,总是玄机。

仍凭决烈行持,把四象五行收拾归。会两仪妙合,三元辐辏,一灵不昧,万化皈依。精气凝神,情缘返性,迸出蟾光遍界辉。形神妙、向太虚之外,独露巍巍。

曲径旁蹊,三千六百,门门不同。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亲见了方能达本宗。况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又(赠吴居士丹旨)

向上工夫,乾宫立鼎,坤位安炉。这火候幽微,元无作用,抽添进退,不费支吾。阴往阳来,云行雨施,主宰机缄总在渠。心安定、那虚灵不昧,照破昏衢。

性宗悟了玄珠,这命本成全太极图。向圈圈圈外,圆光迸出,存存存里,独见真如。一气归根,六门互用,到此全凭德行扶。混尘世、且藏锋锉锐,了事凡夫。

又(赠安闲子周高士)

真鼎真炉,不无不有,惟正惟中。向静里施工,定中斡运,寂然不动,应感潜通。老蚌含珠,螟蛉咒子,个样真机妙莫穷。只这是、若疑团打破,顿悟真空。

采铅不离坤宫,运符火须当鼓巽风。向北海波心,生擒白虎,南山火里,捉住青龙。二物相投,三关一辏,炼出神丹满鼎红。藏身处、且和光混俗,是谓玄同。

又(赠邓松溪)

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只这底便是,造玄日用,果行得去,密应神机。学解见知,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都无用、但死心蹋地,寿与天齐。【缘】

金仙不在天西,那碧眼胡儿不必题。问性宗一着,从空自悟,命基上事,务实为基。虚实相通,有无交入,混合形神圣立跻。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

又(赠损庵入静)

九转工夫,三元造化,百日立基。便打扑精神,存决定志,掀翻妄幻,绝断狐疑。剔起眉毛,放开心地,物物头头一笔挥。行功处、便横拖斗柄,倒斡璇玑。

为中会取无为,个不有中间有最奇。到恍惚之间,杳冥之际,守之即妄,纵又成非。不守不忘,不收不纵,勘这存存存底谁?只恁么、待六阳数足,抱个蟾儿。

又(赠王提点)

慧海深澄,德山高耸,主人不凡。况锉锐解纷,黜聪屏智,掀翻物我,不露机缄。立志虚无,潜心混沌,象帝之先密意参。玄玄处、老先生元姓,一贯乎三。

曾和至士玄谈,故默默昏昏契老聃。矧灵地虚闲,禅天湛寂,忘知忘识,无北无南。收拾身心,圆融造化,覆载中间总作龛。神丹就、看圆陀陀地,照耀嵩庵。

又(勉中庵执中妙用)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

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

又(赠圆庵蒋大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藏化机。那些儿妙处,都无做造,灵明不昧,慧月光辉。曰气曰神,惟精惟一,玉莹无暇天地归。通玄处、把坎中一画,移入南离。

赤龙缠定乌龟,六月里严霜果大奇。那白头老子,来婚素女,胎仙舞罢,共入黄帏。布雨行云,阳和阴畅,一载工夫养个儿。常温养、待玉宸颁诏,足蹑云归。

又(勉诸门人)

道在常人,日用之间,人自不知。奈丛识纷纷,红尘滚滚,灵源不定,心月无辉。人我山高,是非海阔,一切掀翻便造微。诸贤眷、听清庵设喻,切勿狐疑。

先将清静为基,用静定为庵自住持。以中为门户,正为床榻,诚为径路,敬作藩篱。卑顺和人,谦恭接物,服食兴居弗可违。常行此、若工夫不间,直入无为。

满江红(赠虚庵)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紫极宫中元气息,悬胎鼎内三花聚。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

缚金乌,搏玉兔,捉将来,封土釜。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又(赞谁庵殷管辖)

谁是庵儿?阿谁在、庵中撑拄?看饥来吃饭,谁知甘苦?角征宫商谁解听?青黄皂白谁能睹?向平常日用、应酬人,谁区处?

是谁行?是谁举?是谁嘿?是谁语?这些儿透得,便知宾主。外面形躯谁做造?里头门户谁来去?造无为、毕竟住谁庵?朱陵府。

又(授觉庵)

道本自然,但有为、头头是错。若一味谈空,如何摸索?无有双忘终不了,两边兼用遭缠缚。都不如、嘿嘿守其中,神逸乐。

过去事,须忘却,未来事,休详度。这见在工夫,更休泥着。六欲不生三毒灭,一阳来复群阴剥。悟真空、抱本返元虚,为真觉。

又(赠丁县尹三教一理)

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入。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道玄关,常应物,易幽微,须嘿识。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又(赠睡着李道判)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止趣,便于睡里调神气。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会。

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又(赞圆庵傅居士)

这个○儿,自历劫、以来无象。况端端正正,亭亭当当。细入微尘无影迹,大周天界难安放。更通天彻地、任纵横,无遮障。

没根宗,没形状,烁烁明,团团亮。只这个便是,本来模样。放出直超无色界,收来隐在光明藏。待顶门裂破、现圆通,金色相。

又(赠止庵张宰公)

惟正惟中,只这是、修仙秘诀。若稍有偏颇,动生差别。试向动中持得定,自然静里机通彻。会三元五气、入黄庭,金花结。

运火功,有时节,海潮生,天上月。那一升一降,复圆复缺。十月工夫无间断,一灵妙有超生灭。更问予、向上事如何?无言说。

又(赠密庵述三教)

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这一字法门,深不可测。老子谷神恒不死,仲尼心易初无画,问瞿昙、教外涅盘心,密密密。

学神仙,须定息,学圣人,忘智识。论做佛机缄,只凭慧力。道释儒流都勘破,圆明觉照工夫毕。看顶门迸破、见真如,光赫赫。

又(赠唯庵宗道人)

观复工夫,要默默、存存固守。静极中一动,便通玄牝。惚恍中间情合性,虚无谷里奇投偶。我今将、向上祖师机,为君剖。

说话底,非干口,把物底,非干手。那没脚童儿,会翻筋斗。解得个些奇特处,自然勘破无中有。问西来、的的意云何?擘鼻扭。

又(赠密庵)

一粒金丹,这出处、孰知年劫?若不识根源,怎生调燮?况是自家元有底,何须着相胡施设。我分明举似、学仙人,天机泄。【示】

软如绵,硬似铁,利如金,圆似月。又不方不圆,无亏无缺。放则迸开天地窍,收来隐在虚无穴。问不收不放作么生?应难说!

又(赠一庵)

三五真机,应用处、头头总是。况日用平常,令巍巍地。向有无中忘二见,便于罔象通三昧。却如何、成少不成多?因滞泥。

水乡铅,只一味,个便是,先天气。会蟾乌合璧,身心合意。西四归来投北了,东三便去交南二。把五般攒簇入炉中,丹完备。

又(赠孙居士)

这点虚灵,自古来、无亏无缺。更烁烁圆圆,澄澄彻彻。照破洪蒙前底事,分闲蟾窟中间穴。向庵中、养个白虾蟆,皎如雪。

那些儿,无可说,利如金,团似月。运化化生生,了无休歇。山水蒙时天癸降,地雷复处玄霜结。驾青鸾直谒广寒宫,超生灭。

又(赠嘿庵)

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只默说便是,金丹秘诀。默识潜通为大要,声闻圆觉皆虚设。向说中、认得默之根,无生灭。【缘】

会说底,非干舌,与默底,无差别。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若向不言中得趣,便于不默俱通彻。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

又(赠敬庵葛道人)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问玄关、一窍在何宫?中间觅。

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仙,不是佛。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又(授记门人)

吾道玄关,决不许、外边人入。有学者来参,防他做贼。猛把杀人刀子举,活人手段轻拈出。更单提独弄、逞神通,谁能敌?

若是个,善知识,便承当,心不惑。仗奋心刚胆,逢佛杀佛。举步便能欺十圣,口开便要吞三极。把乾坤大地尽掀翻,真奇特。

又(令门人和)

采药归来,这鼎器、乾金铸泻。那些儿道理,全凭主者。先把根尘都扫尽,从前熟处休沾惹。问行工进火、事如何?凭般若。

五雷车,青龙撦,烧山符,心匠写。更涤虑洗心,灵泉浇洒。九转功成丹道毕,一灵真性还虚也。那赤条条地法王身,无可把。

满庭芳(赠焦提举)

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贤明高士,须向定中参。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

一言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自玄宫起火,运入昆山。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工周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又(授记定庵)

学佛学仙,参禅穷理,不离玄牝中间。可怜迷谬,往往相瞒。一味寻枝摘叶,徒坐破、几个蒲团。堪伤处,外边寻觅,笑杀老瞿昙。

些儿真造化,诚能亲见,胆冷心寒。定庵高士,好向定中参。看破娘生面目,把从前学解掀翻。真空透,骷髅迸破,真主自离庵。

水调歌头(赠和庵王察判)

土釜要端正,定里问黄公。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采药堤防不及,行火休教太过,贵在得其中。执中常不易,天理感而通。

那些儿,玄妙处,实难穷。自从会得,庵中无日不春风。便把西方少女,嫁与南陵赤子,相见永和同。十月圣胎备,脱蜕烁虚空。

又(赠秋蟾周先生)

铅汞了无质,炉鼎假安名。始因动静,迷人不觉堕声闻。这个先天妙理,日用着衣吃饭,相对甚分明。接物应机处,不动感而灵。

不是心,不是佛,匪为金。明加眼力,莫教错认定盘星。片片迷云涣散,湛湛禅天独露,个是本来真。风定浪头息,月满水光清。

又(赠宝蟾子)

学佛学仙要,玄妙在中诚。真铅真汞,无非只是性和情。但得情来归性,便见铅来投汞,二物自交并。日用了无间,大药自然成。

识抽添,明进退,要持盈。坤炉乾鼎,阴符阳火慢调停。一窍玄关透了,八片顶门裂破,迸出宝蟾明。工行两圆备,谈笑谒三清。

又(赠刘居士)

在俗心不俗,尘里不沾尘。处身中正,何妨闹市与山林。践履不偏不易,日用无争无执,只此是全真。方寸莫教昧,便是上乘人。【倚】

采元精,炼元气,复元神。三元合一,自然鼎内大丹凝。更把玄风鼓动,天外迷云消散,慧月朗然明。叩我第一义,江上数峰青。

又(赠张蒙庵)

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明斯二理,自然造化合玄同。密密致虚守静,便见无中妙有,九窍一齐通。直下承当去,个是主人公。

莫着无,莫着有,莫着空。疑团打彻,只今突出妙高峰。拨置纷纷外境,收拾灵灵底个,生化了无穷。毕竟作么道,日向岭东红。

又(赠宝庵)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说与洞蟾子,定里做工夫。

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又(示众无分彼此)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还元初。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

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的端消息,采将坎有补离无。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

又(赠白籣谷)

三元秘秋水,微密实难量。未分清浊。天地人物一包藏。一乃太玄真水,二气由兹运化,三极理全彰。上下降升妙,根本在中黄。

兔怀胎,牛喘月,蚌含光。人明此理,倒提斗柄戽银潢。绝断曹溪一派,掀倒蓬莱三岛,无处不仙乡。谁为白籣谷,安寝感羲皇。

又(言道)

三元秘秋水,未悟谩猜量。诚能参透,洗心涤虑密归藏。意与身心不动,精与气神交合,天理自然彰。三善备于我,翻笑炼玄黄。

性圆融,心豁达,德辉光。牛郎织女,一时会合到天潢。堪破乘槎伎俩,密契浴沂消息,游泳有无乡。日用别无事,读易对三皇。

又(言性)

三元秘秋水,都不属思量。收来毫末,放开大地不能藏。过去未来见在,只是星儿消息,体物显然彰。本自无形象,随处见青黄。

性源清,心地静,发天光。木人半夜,倒骑铁马过银潢。正是露寒烟冷,那更风清月白,乘兴水云乡。识破梦中梦,稽首礼虚皇。

百字令(赠真蟾子叶大师)

玄关欲透做工夫,妙在一阳来复。天癸才生忙下手,采处切须虔笃。绝虑忘机,清心释累,认取虚无谷。铅银砂汞,一时辰内攒簇。

霎时天地相交,甲庚无间,龙虎齐降伏。取坎填离乾体就,阳火阴符行足。至宝凝坚,真蟾形兆,宜把灵泉沃。德圆功备,大师名注仙箓。

又(指中庵性命次序)

玄关一窍理幽深,至妙了无言说。阴极阳生初动处,便是采铅时节。地下雷轰,山头水降,满地红尘雪。行功之际,马猿休纵颠劣。

霎时虎啸龙吟,夫欢妇合,鼎内丹头结。身外有身犹未了,圆顿始能通彻。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此理应难泄。为君举似,水中捞取明月。

又(赠陈制干)

修真慕道乐清虚,任意陶陶兀兀。富贵荣华都不恋,甘分清贫彻骨。名利俱捐,是非不辨,且把身埋没。真闲真静,谁知如是消息!

为言向上机缄,玄珠罔象,火候无时刻。一窍玄关通得透,顿悟非心非佛。情念双忘,有无交入,胎备元神出。眼睛开放,光明周遍无极。

又(赠胡秀才)

亘初一点莹如如,无相无形无质。不荡不摇常正定,直是断踪绝迹。变化无方,显微无间,妙理应难测。为伊言破,屏除缘虑尘识。

放教方寸虚澄,里头宁贴,方见真端的。三五混融心月皎,照破本元来历。烁烁圆明,如如不动,运化无休息。静中拈出,蟾光烁破无极。

又(指老蟾张大夫下手)

金丹大要不难知,妙在阳时下手。日用平常须谨独,莫纵虎龙奔走。心要安闲,身须正定,意在常存守。始终不怠,自然通透玄牝。

其间些子肴讹,为公直指,地下听雷吼。立鼎安炉非小可,运用斡旋凭斗。性本圆明,命基牢固,堪破无中有。老蟾成象,直同天地齐寿。

又(赠通庵)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剳。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又(示众破惑)

成仙捷径在玄关,一窍四通八达。说与学人先立志,悟后只消时霎。可笑迷徒,不求师指,执着傍门法。搬精搬气,到头都是兜搭。

争知大道堂堂,坦平蓦直,也要师开发。会得善行无辙迹,玄牝自然开阖。一念无生,谷神不死,九转工周匝。脱胎归去,大罗天上行踏。

西江月(赠潘道人)

真土真铅真汞,元神元气元精。三元合一药方成,个是全真上品。

动静虚灵不昧,成全实相圆明。形神俱妙乐无生,直谒虚皇绝境。

又(赠善友)

至道本无言说,全凭立志刚坚。心常不昧究根源,一月千潭普现。

会取击风捕影,便知火里栽莲。任他海水变桑田,只这本来无变。

又(赠周守正)

识破无人无我,何须求佛求仙。随时随处总安禅,一切幻尘不染。

选甚山居野处?何妨闹市门前。执中守正固三田,久久神珠出现。

炼丹砂(咏玄牝示众)

玄牝少人通,说与诸公。休言南北与西东,不在四维并上下,不在当中。

阖辟妙无穷,天地根宗。生生化化运神功,动静机缄应不息,广纳包容。

又(示众)

至道本无传,只要心坚。始终立志莫教偏,九载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

真息自绵绵,灵地平平。饥来吃饭困来眠,夏月单衣冬盖被,玄外无玄。

隐语

教外名言:

佛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是谓有造则有化,造化皆由心。人皆谓:"造化万物者,造化之工也。"予独不然。造化本无工,万物自造化也。何以故?一切万物均有是心,既有是心便有造化,岂非自造化耶?且如世间一切有形,形本无,无而生有,是谓造;有生便有灭,有灭则复归于无,是谓化。造造化化,物之常也。一真之性本有,有而无象,故无造无化道之常也。人只知无造无化为不造化,殊不知有大造化存焉,非明了者,其孰能知之!明了之士,智慧圆通,则能万事见空,一心归寂,超然独存,故无造化也。若不明了,外着于身心世事,内住于受想行识,所以随世变迁,随形生灭也。目所见者谓之色。领纳在心谓之受。既受之在心谓之想。想而不已,至于作为,谓之行。随行善恶各有报,谓之业识。业识纷纷,轮回之根本也。故不能出造化。苟有不被幻缘缠缚、不被法尘染污、不被迷情障碍、不被爱欲苦恼,则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造化何有?此即是"涅盘妙心"也。予谓"造化由心",复何疑哉?

道书云:"有无相生。"是谓无生有,造也;有生无,化也。又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谓观复知化也,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安得有造?非洞观无碍者,孰能及此?洞达之士,清静光明,故能堪破身心世事,因虚幻中有。有则为物,物极则返,返则复归于虚幻也。作是观者,则知无象之象,乃是实象。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至于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无造化也。执着之者,身心不定,念虑交攻,所以丧其无象,散其无体,故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也。苟有收拾身心,屏除念虑,内境勿令出,外境勿令入,内外清静,名为照了。至于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一真洞然如太虚,廓然无碍,造化又何有焉?

儒书云:"不忮不求","无咎无誉。"是谓不忮不求则不受造也,无咎无誉则不受化也。《易系》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予谓远取诸物,则知万缘虚假;近取诸身,则知五蕴皆空。外屏万缘,内消五蕴,故能顺天地施运,欢乐于天,知物之始终,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乐天故不忧,尽性故不疑。非致知者,孰能及此?致知者,诚明静定,故知生灭不停者,幻形也;差别不平者,妄心也;迁变不定者,时世也;败坏不久者,事务也。观炼纯熟,是名圣功,一以贯之,故无造化。若不致知,则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则随物变迁,性命安在?苟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故天地合乎我,万物备于我。至于复见天心,万有归一无,则造化息矣。譬如乾坤不变动,日月不运行,六子何有?六子不交重,阴阳不升降,万物何有?乾坤之体纯一不杂,倒正不变,故无造化。造无造之造,大造也。化无化之化,大化也。作是见者,故知世间万物皆是假合,阴阳运用无非幻妄,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于此?

观之三教惟心也,造化由心也,出造化亦由心也。

学佛之要,在乎见性。若欲见性,必先以决定之志,夺习俗之气,以严持之力,保洞然之明,然后照破种种空妄,心不着物,念不随情。念是烦恼根,心是法尘种。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息则一切烦恼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念起即止,皆由自心。至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见性也。今之学者不能见性者,为事理二障所碍也。非大观则不能解理障,非大止则不能除事障。大观谓智断也,大止谓力制也。智断纯熟,则理理皆空;力制纯熟,则事事皆空。了三空之大空,知一真之至真,此大观之至也。即时身心世事念虑情识,一齐都止,此大止之至也。非上上智,其孰能与于此?

学道在乎存性。若欲存性,必先以慧剑斩群魔,火符消六欲,次以定力。忘情绝虑,释累清心。至于心清累释,虑绝情忘,是谓存性。真性既存,则无造化。今之学者,为情识之所夺也。欲去情识,先除生灭心。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去生灭心,必自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纯熟,足可致无生。无梦乃见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无生则不造,无梦则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灭也。非高上之士,其孰能与于此?

儒学之要,在乎尽性。若欲尽性,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有定则能忘物我。艮卦辞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忘其心也。不获其身,忘我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忘物也。三者既忘,何咎之有?此知止之至也。知止故能忘物我而全天理,是谓尽性也。今人不能尽性者,为身心之累也,既有累,便有窒碍,必以刚断,果决刚断,故能忘物。果决故能忘我。物我两忘,尽性至命,定矣。非神德圣功,其孰能与于此?

予见世人,多以此身为有我,其不思之甚也!且如此身,因造而有,未造之前,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既化之后,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前后两既俱无,安得中间偏执者有我耶?殊不知身心世事本来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过去杳然何在?只今念念变迁,未来决定如是。历劫以来大梦幻中,坚执妄缘,结成轮回种子,是以出生入死无有了期。若复有人于此梦幻境中证明了知,而善消遣,岂非至人乎?

予一日举此公案令门人参。二三子稍合符节,故作此书以赠之。以心传心,若能直下承当,潜通默会,即时知止,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只今,三者混成,得大自在,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且道唤甚么做向上事?咦!掀翻无字脚,粉碎虚空,方为了事汉。秘之!秘之!

绝学无忧篇(并叙)

所为绝学者,非不学也。若以不学为绝学,则罔无所知,只同常流也。此所谓绝学者,博学而至于绝学也。盖由世人多学为奇特,转学转不会也!圣人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又云:"多则惑,少则得。"正谓此也。前儒云:"有为终日息,无为便不息。"即此意也。故作是篇以证之,使学徒不为声闻缘觉、学解见知所累也。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兴来自逍遣,困来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中和集全文终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无上】

只这两个字,一经之义尽矣。首章云不动无为;次章云溟目忘耳;下章云无象无体,都是这个题目。虽然却不可作有无会,亦不可作无无会,无中不无,方是真无,学者要识这个真无。当知体象是幻垢,色声是根尘。外空色声,内空体象,内外俱空,真一常存,岂非不无中无乎?太上云: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易系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川老云:有象有求皆是妄,无形无象堕偏枯。堂堂真体何曾问,一道寒光烁太虚。以此观之,三教先师皆以真无发明后学,使学者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无上可上也,故曰无上。

【赤文】

赤者,虚无空炁也。文者,焕然普照也。释氏以赤身为空身,以赤手为空手,以赤地为空地,以赤洒洒为空象,故之赤者,空之喻也。说卦云:乾为赤,乾天也。亦是空之义,故知赤文乃是空炁,度人经云:五文开廓,又云无文不度等语,皆谓焕然之明也。学者诚能抱本归根入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曰:赤文也。

【洞古】

洞,观也。古,始也。观其古始则知其终,即是原始返终之说。太上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学者但能忘目泯耳,收视返听,则自然光溢无极,心识常渊深不可测也。作是观者名为了照,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曰洞古。

【真经】

经,径也。众所通行之大路,是谓最上一乘之妙。虚无空炁之玄作,洞观无碍之法门,造原始返终之关奥,超无生之捷径,真出世之要津也。读是经者切不可寻行数墨,当于言句之外会意可也,苟或嘿而悟之,使自得之,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横渠云: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动有静,静有动,神也。老子云:无为无不为。予谓:不动中动,真动也。无为中为,真为也。

【神归则万物芸寂,气泯则万物无生】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释云:心灭种种法灭。予谓:潜神于绝境,万物芸然而不动息于中虚,万物寂然而无生。

【神神相受,物物相资】

《易系》云:生生不穷之谓道。予谓:以神感神,以物感物,皆无穷。

【厥本归根,嘿而悟之】

《易系》云:嘿而成之,不言而信。予谓:存真一于木之根,谓之本。存真一于木之梢,谓之末。神领意会者,则能穷根悟本。

【我自殖之,入乎无间】

《易系》: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予谓:殖者,埋藏也。委身于绝境,则能入乎无间之域。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易系》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心经云:不生不灭。予谓生死乃昼夜之常,昼夜自昼夜,死生自死生,作如是见者,与天地为一。

上操真章

不动之动,无为之为,操真之体也。神归炁泯,相受相滋,操真之用也。归根自殖,与天地为一,操真之圣功。故授之以入圣章,颂曰:神从不动动中动,道向无为为处为。见得动中为底个,先天造化总归伊。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

老子云: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予谓:目不视则神光普照,耳不外闻则心识弘深。

【两机俱忘,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滓滓合乎无伦。】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先贤云:浑浑沦沦。度人经云:溟滓大梵,寥廓无光。予谓: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纯乎纯一,全乎全真,委身寂然,委心混然,故能超今越古,出乎无伦。

【天地虽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易系》云:效法莫大乎天地。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予谓:天动地静,我得总持,万物之众,统之则一。

【曷有终,穷以语,其弊哉】

先儒云:天地人物不可终穷苟言可者,岂非弊乎。予谓:一以贯之,其理自尽。

上入圣章

忘目泯耳,色声无碍,则能与天地混而为一。若于万物有所窒碍,不造理者也。深造理者一以贯之,三才总持,所以长久。故次之以住世章,颂曰:无闻无见终为妄,随色随声又属尘。二理总持方入圣,功深力到造全真。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老子云:大象无形。又云:外其身而身存。予谓: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

【全真相济,可以长久】

先儒云:纯一无伪。予谓:纯一,谓之全。无伪,谓之真。全真相济,长生久视之道也。

【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

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予谓:不自生,忘形也,故能全其本真,与天地齐久。

【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予谓: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化,故着于体象皆是妄幻,终有败坏。

【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开禅师云:才涉有无,丧身命。予谓: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贪着故也。贪着者,为物欲所转,故与物俱化,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上住世章

养其无象,守其无体,故长久。执着之者,丧其本真,故早巳。有形终有坏,无形故长在,万有归一无,故全其本真;一无归万有,故失其本真。去彼取此者,是谓至人。可以留形住世,可以长生久视。虽然更有出世无生道在,且道如何是出?是无生底道?咄!幻体有形终有坏,法身无相故长存,有形无相都空尽,方是如如不动尊。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世界众生受无极苦恼,婉转世间;轮回生死;深根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本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着空见,清净六根。断除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渡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着。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曰妙道。

【尔时元始天尊】

元始谓元始祖气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释教所谓无上,道不动尊,故曰天尊。

【在七宝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便谓之七宝林。

【五明宫内】

即中宫黄庭,内境虚明普照,故曰五明宫。

【与无极圣众俱】

谓种种变化也。

【放无极光明】

谓种种知见也。

【照无极世界】

谓种种境界也。

【观无极众生】

谓种种幻妄也。

【受无极苦恼】

谓种种缠缚也。

【婉转世间】

翻躯换壳,无有了期。

【轮回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觉。

【漂浪爱河】

爱河浪阔,飘荡者情缘之故。

【流吹欲海】

欲海波深,沉溺者贪着之故也。

【沉滞声色】

色声所眩,谓之业识。

【迷惑有无】

有无所迁,谓之根尘。

【无空有空】

无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无色有色】

无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无无有无】

无无不是无,有无即幻无。

【有有无有】

有有不是有,无有即幻有。

【终始暗昧】

才着一边,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着一边,到底不明。

【毕竟迷惑】

四者惑乱,终身不定。

上一章

开示说经之义,一切有情皆住有、无、色、空差别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说是经。设种种方便,盖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觉,故有七宝、五明之喻。若欲玉府保神,金液炼形,必先存乎元始祖气,而后检摄种种因缘,始能破一切差别;离一切境界;断一切幻妄;解一切缠缚。是以不为爱欲苦恼而永无轮转也。作是见者,是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义。

【尔等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幻生。

【从不有中有】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无中无】

一切无相,本不无。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为有】

着有为,有非有也。

【非无为无】

着无为,无非无也。

【非色为色】

见色为色,非色也。

【非空为空】

迷空为空,非可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顽空也。

【空无定空】

空岂有定体?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无定色】

色岂有定体?

【即色是空】

色不异于空

【即空是色】

空不异于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谓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谓真色。

【名为照了】

照了色空则一,了达有无不二。

【始建妙音】

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见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着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着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上二章

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反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达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双眼,参学事毕矣。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渡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于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于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渡之津梁

【离诸染着】

是谓洗尘之法尔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之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

上三章

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渡之津梁,唯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于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问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蒙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辟、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之最灵。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辟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无欲也。太上云:咎莫大于欲得,即此义也。至于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此遣欲之要也。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空既无矣,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湛然寂然,湛寂亦无,是名真静。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积渐而至顿成也。至于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着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着物耶?着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着。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太上大通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谓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无行无体谓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义。次章云如空无相,谓四通八达无所窒碍,即大通之义也。下章云无相无为广无边际,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日用之间头头显露,此所以为经也。

【先天而生】

显诸仁

【生而无形】

藏诸用

【后天而存】

所存者神

【存而无体】

神无方,易无体

【然而无体】

阴阳不测

【未尝存也】

运化不息

【故曰:不可思议】

妙用无穷

上真空一章

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无形之义也。中庸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违即后天而存,存而无体之义也。然而元体故运化生成,而无穷也,非穷理尽性者,其孰能于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静为之性】

寂然不动

【心在其中矣】

感而遂通

【动为之心】

见物便见心

【性在其中矣】

无物心不见

【心生性灭】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性现】

心灭种种法灭

【如空无相】

大象无形

【湛然圆满】

道上欲下

上玄理章

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苟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当寂,见与不见常明,一切物来相扰如片云点虚空相似,太清还受点也无,既不受点则湛然圆满,我之性天亦复如是。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

【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

无所用心,心故常存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无为则无不通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

我不逐境,境无干我

【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

我不立尘,尘不染我

【致静不动】

大定

【致和不迁】

大慧

【慧照十方】

火明

【虚变无为】

大通

上玄妙章

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经云: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即大道无相之义。孟子曰:无为其无所不为,即真性无为之义。内无相则如如自然,外无为则广大悉备。祖师谓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即此义也。对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尘出尘何缘之有?缘息则性静魔息,则心和。致静则不动,致和则不迁,二理兼持则圆明普照,神变无方也。

【颂曰:有法悟无法】

心随法生,法随心灭

【无修解有修】

性本无修,修即非性

【包含万象体】

心空性寂,无所不容。

【不挂一丝头】

才染一尘,即成渗漏。

上颂言其体用也,体之则无,用之则有。所以自有法,顿悟无法。因无修,勘破有修。至于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

三天易髓

莹蟾子李清庵撰

混然子校正

火符直指

乾坤鼎器

上柱天,下柱地,只这人是鼎器,咦!既知下手工夫简易。

潜龙勿用

一阳生,宜守静,常存诚心正定。咦!龙得潜藏勿宜轻进。

见龙在田

鼓巽风,进火功,刹那间满炉红。是么?见龙在田光遍虚空。

终日乾乾

天地交,阴阳均,汞八两铅半斤。呵呵!姹女敛伏婴儿仰承。

或跃在渊

水制火,金克木。到斯时宜沐浴。!或跃在渊,存中谨焉。

飞龙在天

五气朝,三花聚,木金交铅汞住。吽!飞龙在天,云行雨致。

亢龙有悔

体纯乾,六阳备。便住火莫拟议。住!若不持盈,亢龙有悔。

履霜至水

始生阴,莫妄行,牢执捉谨守城。仔细!防微杜渐,履霜至水。

直方大

逢六二,渐渐退,阴正中阳伏位。!烟雨蒙蒙,不习自利。

含章可贞

白雪凝,黄芽生,牢爱护莫驰情,收!阳炉固济,含章可贞。

括囊无咎

汞要飞,铅要走,至斯时宜谨守,啊!把没底囊括结其口。

黄裳元吉

群阴尽,丹道毕,至精凝元炁息,咄!收拾归中黄裳元吉。

龙战于野

阴既藏,阳再生,到这里再堤防,小心!若逢野战其血玄黄。

温养灵胎

虚其心,实其腹,守安静待阳复。咦!一刹那间周天数足。

玄珠成象

掀到鼎,踏翻炉,功备也产玄珠,归根复命,抱本还虚。

上十五颂准三五之数

道曰:「金丹」金丹者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故喻性为金丹也,丹炉鼎也,药物也。

颂曰

亘古此物无形无质无欠无余无休无息

其利如金其红如日释曰玄珠儒曰太极

道曰金丹名三体一只在目前世人不识

只这便是休更疑惑

金丹了然图(缺)

心图并绝句九首,发明命本为丹之用,注脚颂显性为丹之。

一下手

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

切忌错会春花秋月桃红李白九夏酷热

三冬下雪夏间如何无法可说咦!休更疑惑

腊月梅含玉,霜天菊吐金,风来听浪吼,月上看潮生。

二安炉

外象为炉鼎,中间是药材,诚能收拾得,即刻结灵胎。

种麻得麻无为立鼎罔象安炉鼎炉坚固

勿用工夫咄!空不空中烹至宝无为无处炼真如,

白雪未开花,黄芽先结子,欲得婴儿生,先教姹女死。

三采药

汞向南山采,铅从北海寻,调和籍坤土,制伏仗乾金。

采个甚么山头求汞海底求铅水中捞月

地下寻天呵呵,不知真种子,从尔费烹煎,

入海捉蛟龙,工夫擒日月,送入鼎中烧,炼作一团雪。

四行功

火候无多事,无非只慧刚,木金常不间,至宝愈增光。

切忌眼生花杀人手段无非铁汉提起疑团

一刀两断啊!文以怀胎武以讨饭

会举烧山火,能兴刮地风,迷云全扫尽,独现一轮红。

五持盈

火大炉难稳,铅多鼎必危,得中无过极,丹作汞无亏。

过犹不及能撰不如能使多入不如少出

常作贼心莫偷他物知么?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闭门屋里坐,自然少灾祸,家贼最难防,也须休托大。

六温养

性定金砂结,心空赤子成,更须常暖养,拈出便光明。

牢把捉温养工夫如鸡覆子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仔细看牢着脚跟放开心地

养育提携子,须凭没口婆,分毫失照顾,鹞子过新罗。

七调神

炁足婴儿蜕,提携全在娘,养教全大体,出入了无妨。

休动动着三十棒,出有入无纵横自在

放去收来廓然无碍细入微尘大周天界

赤子出天关,纵横去复还,须更游八极,倏忽过三山

八脱胎

行满功成日,神通妙无量,去来无所碍,定里谒虚皇。

当脚住根在苗先子从花后花谢子成云天其寿

石破方达玉,沙无始得金,水清鱼自现,云散月华明

九了当

踢到烧天鼎,掀翻煮海炉,虚空劈拶碎,独露一真如。

家破人亡了得一个万事全毕彻底莹然

虚空突兀咄!独角火龙飞上天惊起一声春霹雳

了时真了了,无后实无无,了了无无了,身多混太虚。

释曰圆觉

心经直指

清庵居士奉持般若心经,一日访余请益解义,余曰:夫此一卷经,未举先知何须解说?若强添注脚是头上安头也。济庵曰:然,如是。初机之人未能深解义趣,兼之诸家解多有异。同学者不能无疑,望师慈悯,开我迷云。余曰:当来世尊宣说此经,诱化群品直指玄要,自起初一句,至末后一句都不出个空字,其间语言三昧再四叮咛,反复自解使学者易为晓会,奈何后人着在文字上,或泥形体,或着空见,到底不通玄要,前代宗师不得已下个注脚,设立种种方便,随机应物,使世人随其所解而入,只为老婆心切反使上乘之人疑上添疑,正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今公有疑求解义,即是悟底根本,余今不免饶舌,谛听,谛听。且如:

【摩诃般若】大智慧也。【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心】性本也。【经】径路也,总而言之,大智慧而到彼岸也,是为见性法门,众所通行之捷径也,行斯道者向日用常行处。

【观】诀已常切照顾,念兹在兹勿令间断,久久纯熟得大【自在】四通八达造化难拘,故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则是行斯道之时也,功深力到智慧圆通,合和本来入于圆顿,超凡越圣是谓到彼岸也,当此之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万象何有?所以能【度一切厄】者也。【舍利子】者,金中之利子,子者,犹屋中之主人,是谓清净法身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经上文五蕴皆空。色,【舍】中之【利子】。【是诸法空相】与虚空同体,历劫不坏,所谓【不生不灭】者无往来也。【不垢不净】者,无染着也。【不增不减】者,无余欠也。【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此谓空相元无,五蕴亦无,六识岂有?六尘识者由眼界而所染,有眼界便有五蕴,有五蕴便有六根,有六根便有六识,有六识便有六尘也。【无眼界】尘识何有?故曰【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者,前十八界也。无此意识则【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无无明尽者,只是无明不起也。若尽无无则落顽空矣!丹书云:息念为养火,此之谓也。无明者,生死之根本,丹书云:念头起处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岂非生死之根本乎?所以无无明则【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亦【无智】慧而无愚痴,亦【无得,一无所得】一无所得,亦无所失【故】是以心法皆空也。了得心法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捶】。初机之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此谓自有入无,从粗达妙,发大智慧而破愚痴,常清净而合和本来,且于圆满极则心同太虚,廓然无碍也。既【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梦想心者,昏迷之为也,既无昏乱则法身清净,所以能【究竟涅盘】也。【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正学佛者,依是而行,发六慧智,以清净合和本来,故证无上至真,正等正觉也。以此之【故】方【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四咒也,摩诃是【大神咒】谓四大坚固身,神通莫测也,般若【是大明咒】谓智慧圆通,精进明妙也,波罗【是无上咒】谓合和本来,是最上一乘也,蜜多【是无等等咒】谓圆满极则无上可上也。了此四咒者,然后【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妄也。【故】世尊【说】此【般若蜜多咒】【即】是解【说】前四句【咒】之义也。故【曰】:【揭谛】谓人空也;又【揭谛】谓法空也;【波罗揭谛】到彼岸,心法俱空也;【波罗僧揭谛】到岸不须船也。此四揭谛神咒即身中四大也,四大俱空真常独露,故曰:【菩提萨婆诃】菩提为始也,萨婆诃谓终也,始终如一则抱本还虚,超返佛祖。

虽然如是传,济庵者要在竖起脊梁,急着眼力莫教蹉过,诚能于日用常行中筑着磕着,认得自家底,方信此经不从外得,不惟此卷心经,至于释老一大藏教典,诸子百家只消一喝,彻头彻尾都竟,其或未然,参○,只此便是休更疑惑。

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见。

阴符经

阴符经,阴阳符合之机,众所通行之义。

【观天之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执天之行,尽矣】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有五贼】五炁生万物,五炁盗万物。【见之者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贼在心】盗机在内。【施行于天】天理弗违。【宇宙在乎手】执天之行。【万化生乎身】天地即我。【天性人也】天付之与人者,性也。【人心机也】人发其机者,心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立天垂象,统设教化人。【天发杀机】天机发泄本无心,故杀中有生,意者存。【龙蛇起陆】龙蛇之,至静无欲,故能应机顺时而起。【人发杀机】人心发泄本由心,故能隐而显。【天地反复】神机妙用,故反复莫测。【天人合发】人机合天机。【万变定基】以心立基,万变俱定。【性有巧拙】物之不齐。【可以伏藏】巧拙不分。【九窍之邪】一窍不定,九窍俱邪。【在乎三要】身心意定,九窍俱通。【火生于木】犹五贼在心。【祸发必克】心为五贼客。【奸生于国】万化生身。【时动必溃】身为万化机。【知之修炼】善御寇者,谨火防奸。【谓之圣人】富国安民是谓圣人。

【天生天杀】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道之理也】生生化化,道之常理。【天地,万物之盗】天生万物亦杀万物。【万物,人之盗】万物养人亦能盗人。【人,万物之盗】人成万物亦盗万物。【三盗既宜】人能转物,三盗俱化。【三才既安】人循天理,三才俱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饮食有节,百骸俱理。【动其机,万化安】动静应机,万化俱安。【人知其神而神】认贼为子。【不知不神而所以神】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日月有数】日月盈亏因有定数。【小大有定】大小不齐自有定体。【圣功生焉】大小不分圣功全。【神明出焉】日月合德神明着。【其盗机也】不离方寸。【天下莫能见】物物全彰。【莫能知】对面不相识。【君子得之固躬】君子时中。【小人得之轻命】小人无忌惮。

【瞽者善听】声色专于耳。【聋者善视】绛色专于目。【绝利一源】绛色潜于心。【用师十倍】心专于一,克功十倍。【三反昼夜】反视反听,反身而诚。【用师万倍】旦夕不忘,克功万倍。【心生于物】心生种种法生。【死于物】心灭种种法灭。【机在目】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天之无恩】天发杀机。【而大恩生】万物遂其生。【迅雷烈风】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莫不蠢然】恐致福也。【至乐性余】常乐我净。【至静性廉】极于静,俭于动。【天之至私】有生有杀。【用之至公】无党无偏。【禽之制在炁】禽盗之制在乎御气。【生者死之根】气盛则神冥。【死者生之根】气泯则神活。【恩生于害】停曰长智。【害生于恩】擒盗获功。【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愚者不能循天理文理以为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达者以天地备于乎身,故为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不以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全真集玄秘要

清庵李道纯着

注读周易参同契

大丹妙用法乾坤

大者,极致之谓。丹者,至圆之谓。大颠云:还识这个○么?天地不能喻其大,日月不能喻其圆。圣师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知大丹者,真性之谓也。法乾坤者,即效天法地也。

乾坤运兮五行分

乾坤,即身心也。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也。乾坤运行而生五行,即身心运动五炁具也。

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

祖师云:五行顺行,法界火坑。所谓五行运动而生万物,五常之道也。五常之道,属生灭法也。

五行逆兮,丹体长灵长存。

祖师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所谓逆行者,攒簇五行真常之道也。真常之道,常存而不坏也。

一自虚无兆质

老子云:道生一。虚无自然之谓者。道自虚无生一炁,即人之虚化神也。

两仪因一开根

老子云:一生二。一炁判而两仪立焉,即人之立性立命,故也。

四象不离二体

邵子云:二分为四。易云:两仪生四象。即人之性立命,故也。

八卦互为祖孙

易云:四象生八卦。所谓祖孙者,乾坤生六子,六子生六十四卦。乾坤,祖也;诸卦,孙也。达者返穷诸己,自得之也。

万象生乎变动

八卦变动,六十四卦生焉。即人之一动,诸缘万虑生也。

吉凶悔吝兹纷

周子云: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噫!吉一而已。可不慎乎?故知吉凶悔吝,由变动而生也。

百姓不知日用

百姓日用无非此理,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为情识之所蔽也,故君子之道鲜矣!

圣人能究本源

圣人仰观俯察究本推源,体天立极,设象垂辞,易之画自此作矣。

顾易道妙尽化之体用

易之为画,尽造化之体用也。通天下之变,定天下之事,极广大,尽精微。故曰周易。

逐托象于斯文

易之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斋治平,则修斋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也。

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

否泰二卦,阴阳交际之要津也。泰卦三阳升,当此之时宜防危。否卦三阴降,当此之时宜固守。

屯蒙作则动静在朝在昏

屯蒙乃下手之初也,以年言之冬至后六日为屯,六日为蒙;以月言之初一日子至己为屯,午至亥为蒙;以身言之天癸才生曰屯,山下出泉曰蒙。

坎离为男女水火

坎为中男,离为中女,坎离交则水火既济也。平叔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

震兑乃龙虎魂魄

震为龙,为魂;兑为虎,为魄,总而言之性情也。祖师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此之谓也。

守中则黄裳元吉

守中则无过不及也,退符之时至坤六五守中行下,则无过不及之患,故曰:黄裳元吉。

遇亢则无位而尊

九谓乾上九,亢龙有悔也。进火至上九要识持盈,不识持盈前功俱废。

既末慎万物之终始

既末火候周也,周而复始,故曰慎,万物之终始。

复媾昭二炁之归奔

乾坤为八卦之门,复媾为六十四卦之,二炁往来无穷无息,造化成焉。

月亏盈应精神之衰盛

月亏盈,表抽添加减之则。

日出没合荣卫之寒温

日出没表,运养调燮之法。

本立言以明蒙

立言明蒙者,鼎用乾坤,药须乌兔之类是也。

既得象以忘言

金丹之道,种种异名皆是比喻。欲知其要,当咀言玩味;既得其要,忘其言可也。

犹设象以指意

既得其象,犹当求其意。

悟其言则象须捐

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达者惟简惟易

乾生物之道易,坤成物之道简。达者推而行之,易简之理得矣。

迷者愈烦愈难

苟或执象安炉,按图索骏,愈烦愈难,终身无成矣。

故知修真志士,读参同契不在乎泥象执文。

修真高士读参同契者,当咀味求玄必得之也,执文泥象奚益者哉。

太极图解

无极而太极

○者,虚无自然之谓也。始于无始,名于无名,亦无言说,因说不得强名曰○。圣人有以示天下后世,沂流求源不忘其本,故立象垂辞,字之曰无极而太极,是谓莫知其极而极,非私意揣度可知也。亦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达者但于而字上着意,自然见之也。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即此意也。老子所谓:象帝之先。亦谓此也。大颠云:还识这个○么?天地不能喻其大,日月不能喻其明,收来小者无内,放开大者无外,此非太极之妙乎?返穷诸己,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也,物之大者终有边际,惟神之大,周流无方化成天地,无有加焉。由其妙有难量,故字之曰:“神”神也者,无极之真乎!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者,太极之变也。太极未判,动静之理已存;二炁肇分,动静之机始发。太极动而生阳,太极变动也,动而复静,阳变阴也。静而生阴,静而复动,阴变阳也。互为其根者,阴错阳而阳错阴也。一动一静分阴分阳,清升浊沦二炁判矣。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动地静二炁运行,变化之迹不可拼也,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此谓玄牝阖辟而生天生地,玄牝即阴阳动静之机也,反穷诸己则知虚化神,有神则有感,神感动而生炁,即动而生阳也。炁聚而生精,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也。精化而有形,即静极而复动也。精炁相生性命立,身心判矣。炁运乎心,天道所以行也;精主乎身,地道所以立也。是知身心即两仪也,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也。

者,两仪之变也。两者,二也。不言二而言两者,何也?两者配合之谓也,合则有感,感则变通也,阳变阴合,阴阳感合而生五行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生数也。五行运化机缄不已,四时行而百物生焉。以身言之,身心立而精炁流行,五脏生而五神具矣。天一生水,精藏于肾也;地二生火,神藏于心也;天三生木,魂藏于肝也;地四生金,魄藏于肺也;天五生土,意藏于脾也,五行运动而四端发矣。达是理者,则能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天一、天三、天五,阳数也。地二、地四,阴数也。故曰:五行一阴阳也,阳者太极之动,阴者太极之静,动静不二则返本,故阴阳一太极也。返本则合乎元虚,故曰:太极本无极也。修炼之士,运炁回还,周而复始,惟神不变,由其不变故运化无穷,攒簇五行者,神也。会合阴阳者,亦神也。神本虚也。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谓之返本还元。还元者,复归于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各一其性者,谓五行各具一太极也。五行生数各以五数加之,即成数也。天一生水加五,地六成水也;地二生火加五,天七成火也;天三生木加五,地八成木也;地四生金加五,天九成金也;天五生土加五,地十成土也,是谓五行各具五行也。前文谓五行一阴一阳也,阴阳一太极者,言其体也。此谓五行各一其性者,言其用。言其体,则五行同一太极;言其用,则五行各具一太极也。言其体返本还元也,言其用设施之广也。体者逆数也,用者顺数也,逆数知其所始,顺数知其所终。知始而不知终,则不能致广大;知终而不知始则,不能尽精微。原其始,则浑浑沦沦,合乎无极;推其终;则生生化化运乎无穷;逆顺相须,则始终不二;显微无间,则性理融通,是谓体用兼而合道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无极之真者,元神之妙应也。二五之精者,五行之妙合也。妙合而凝者,作成万有也。大哉无极之真也,先天之祖,太乙之根,三元之母,众妙之尊,上下不变,古今常存。天得之确然而定位,地得之陨然而立形。乾定位而万物资始,坤立形而万物资生。至哉二五之精也,非有非无;非浊非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妙乎无体;合乎无伦;天地由之而立位;日月由之而运行;一炁由之而融化;万物由之而生成。人只知受天地之生,而不知受炁于无极之真;人只知立天地之中,而不知立形于二五之精。无极之精而不变,神不足以化炁;二五之精不妙合,炁不足以变形。欲炼其神必先保真,欲固其形必先保精,真精不泄,炁固神灵,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圣人之能事毕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者,人之极也。人之生也,得乾道则成男,得坤道则成女。以卦言之乾初爻交坤成震,震为长男;坤初爻交乾成巽,巽为长女;乾中爻交坤成坎,为中男;坤中爻交乾成离,离为中女;乾上爻交坤成艮,艮为少男;坤上爻交乾成兑,兑为少女。六子者,乾坤之互体也,六子互交六十四卦备矣。六十四卦变动无穷,万物生生化化而无息也。以身言之乾为首,坤为腹,天地定位也。离为目坎为耳,水火不相射也,震为足巽为手,雷风相薄也,艮为鼻兑为口,山泽通炁也,此形体之八卦也。若以性情言之,乾坤身心也,坎离精神也,震兑魂魄也,艮巽意炁也,八卦成列神行乎其中矣,有无交入内外感动,诸缘万虑自此出矣,非一身之万物乎?易系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正谓此也。天地生成运化不息,万物生生化化而无穷也,○者万物之太极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炁感动善恶分,而万事出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位乎中。天地万物父母,人于万物最灵者,得其中和之正,故神与道浑浑沦沦一而不离也。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即身心立而神行乎其中矣。天人初不间,人自以为小何也?盖由不知其原也,推其本原人之未生之先,抱养于太初,纯纯全全未尝须夷离也。人之既生,炁变有形,形生炁聚,神发知矣。本元灵觉之真,即无极之真也。五炁感动真机妙应,发于外也。精感于耳谓之听也,地六成水也。神感于口谓之言,天七成火也。魂感于目谓之视,地八成木也。魄感鼻谓之嗅,天九成金也。意感于身谓之动,地十成土也。真机一发邪正分,万事自此出矣,若复有人收拾身心,消遣情识聚五攒三,抱元守一,收视返听缄炁调息,外境勿令入,内境勿令出,一炁归虚潜神入寂,又岂有善恶之分也?至于抱二五之精,含太和之液,复无极之真,造虚无之域,是谓返本还元,归根复命。玉蟾曰:父母未生以前,尽有无穷活路,身心不动之后,复有无极真机。其斯之谓欤!

圣人定之中正仁义

圣人钩深致远,动必循理,理之在乎天下莫能与之较,故进修德业必先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以中正仁义为本,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极设教也。中正者,人性也,仁义者,天性之发也。贯天充地,斡运枢机。寂然不动体物无违,曰中;坦平蓦直,柔顺大方,安常主静,应物无疆,曰正;克己复礼,普济搏施,成全委曲,接物无私,曰仁;出处语默,感应随顺,利己利人,与物无兢,曰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正也者,天下之至常也;仁也者,天下之大公也;义也者,天下之至和也。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物足以和义。是知仁义,进修德业之要也;中正者,穷理尽性之要也。中正仁义包罗天地,揆之叙万类。以之修身,则身修;以之治国,则国治。周旋四海,经纬天地,巨细纤洪无不具备,修进君子诚能三反昼夜,用志不分,吾见其成道也易矣。

而主于静立人极焉

所谓静者,非不动,若以不动为静,土石皆可圣也。通书云:动无静,物也。是谓动中之静真静也。立冬后闭塞而成冬,谓静也。日月星辰运行而不息,谓之不动可乎?冬至日闭关示民,以静待动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变化之机也。静极而动天心可见矣。子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知万物之本莫贵乎静,静而又静,神得其正理。所以穷性,所以尽以至于命,超凡越圣。老子所谓清净为天下正。大学云:定而后静。人生以静者,天性也,若复有人以静立基,向平常践履处摄动心,除妄情,息正炁,养元精,自然于寂然不动中,感通于万物也。恁么则静亦静,动亦静。动而应物其体常静,是谓真静。真静久久则明妙,明妙而后莹彻,莹彻而后灵通,莹彻灵通十方无碍,是谓至清静也。心清净则身清净定矣,一身清净则多身清净,多身清净则山河大地一切清净,一切清净则天下将自正。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此之谓也。古圣人云:而主于静立人极焉,此圣人教人之功也,非观复知化者,孰能及此?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圣人之于天下,犹天之于万物也。故与天地齐德,日月齐明,四时合序,造化合机也。圣人体阴阳之运,达事物之理。先天地,君子法则圣人奉顺天时,后天也,先天者天理自然,不我违也。后天者,我弗敢违乎天也,文言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小人背理违义,肆情逐妄而悖之,故常凶。修之之要贵在顺时,顺时之要莫若静,静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合圣,合圣而后知先天之道,至是复矣。广成子云:无视无听,抱神而静,静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汝神守形,形乃长生。是知静者,入圣之基也。圣哉周夫子一言以蔽之,主于静,其为万世人天之师欤。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之乾坤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之乾坤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乾坤也,是谓三才肇形,各具一天地也,各具一太极也,各有变化也。推原其始则本同一太极也,反穷诸己三才之道一身备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心之神炁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身之精魄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之情性也,身心意定,三花聚而圣功成矣。

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

原其始,则万物同出于一太极也;反其终,则万物复归于一太极也。反穷诸己,元炁乃身之始也;原乎元炁,先天而生后天而存,周流六虚;弥满八极;彻地通天;透金贯石,三才由之而立位,圣人体之而归根复命。返性之初,恍惚之中,千和万合自然成真,一切有形得之则生,失之则亡,卷之则藏于一毫端上,放之充塞太虚之表,包括万有至大难量,原其所自先乎覆载,混然成真,身之元也。由其始物强名曰元炁,故身。此身因炁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变而有死,生者炁之聚,万物出于机者也,死者,炁之散,万物入于机者也,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也。动必终于静。出必终于反,生必终于死,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也。惟神莫测其始,莫知其终,历千万世而不变不易,无古无今,不生不灭,由其不变故能运化生成,无休无息也。神也者,圣而不可知之者也。达是理者,静坐而养神,安寝以养炁,冥情于寂,潜心于极,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在天下无时不变,无时不化。生生化化而无穷者,易之妙也。神无方,易无体,通天下之变者,易也。尽天下之变者,神也。易系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者,变化之始也。两仪者,太极之变也,四象者,两仪之变也。八卦者,四象之变也。吉凶者,八卦之变也。六十四卦万事万理,一切有情皆八卦之变。始终不变者,易也。由其不变,故变易无穷也。原其始也,一炁生万有。反是终也,万有归一无。始终不变者,神也。由其不变,故能运化不息也。散一无于万有者,神也,会万有归一无者,亦神也。神也,易也,至矣大矣。

清庵莹蟾子语录

作家话靶,打头相遇,便把自家屋里话拈出,此岂非道中之作家者乎。予自幼业儒,壮爱谈空,虽愚贱者,有能道酸咸气话。亦不以儒自高,必屈己下问,但未能遇作家尔。一日归茅山旧隐,清庵莹蟾子李君来访,座未温,发数语,字字无烟火气,继而讲羲皇未画以前易,透祖师过,不切底阐,把三教纸上语,扫得赤洒洒,将我辈瞎漠眼,点出圆陀陀。清气袭人,和光满座,恍不知移蟾窟于予身中耶,抑予潜身入蟾窟中耶。是夜,惊喜万倍,整心虑,焚心香,拜于床下曰:“真我师也,真作家也。”师不我弃,愿加警诲。是后从师日久,问答颇多,集成一编,时为展敬,直待向清庵座下,踢翻玄妙寨,粉碎太虚空,方为了事。漠于斯时也,若有个出来问清庵老曰:到这里要这骨董做甚?必则曰:“便是我打头遇作家底话靶。”时至元戊子夏季大雨时行日,茅山道士嘿庵广蟾子,稽首谨书。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