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翼附录(2)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3-08-15 20:06:27

庄子论下

学者诋周,非尧、舜、孔子。余观其书,特有所寓而言耳。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其文而不以意原之,此为周者之所以讼也。周日: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又自以为处昏上乱相之间,故穷而无所见其材。孰为周之言皆不可措乎君臣父子之问,而遭世遇主终不可使有为也。及其引太庙牺以辞楚之聘使,彼盖危言以惧衰世之常人耳。夫以周之才,岂迷出处之方,而专畏牺者哉。盖孔子所为隐居放言者,周殆其人也。然周之说其於道既反之,宜其得罪於圣人之徒也。夫中人之所及者,圣人详说而谨行之。说之不详,行之不谨,则天下弊。中人之所不及者,圣人藏乎其心而言之略,不略而详则天下惑。且夫谆谆而后喻,晓晓而后服者,岂所谓可以语上者哉。惜乎,周之能言而不通乎此也。

庄子祠堂记苏轼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闯,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皆寓言也。作《渔父》、《盗蹶》、《肚筐》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卫。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揉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於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庄、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聘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於《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於道。反而观之,得其寓言之终曰:阳子居西游於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吁吁,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鳌。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於《列御寇》之篇,日: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於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记。

赠别 潘佑

庄子有言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一及乐不能入也。佑常佩服於斯言,夫得者谓如人之生也。自一岁、二岁至於百岁,自少而得壮,自壮而得老,岁数之来,不可却也。此岂非得之者时也?失之者,亦如一岁、二岁至于百岁,若暮之失早。今之失昔,从壮而失少,从老而失壮,行年之去,不可留也。此岂非失者顺也。天下之事皆然也。来不可避,去不可留。故安时而处顺,一及乐不能入也。达人知我无奈物何,物亦无可奈我何,两不相干,故泛然之也,故浩然之也,乃自然之也。不知其然而然,故其视天下之事,如奔车之历蚁埋也,值之非得也,去之非失也,安·能分得失於其间,结哀乐於其会邪?如人一岁、二岁至于百岁,其间得失哀乐,杂然繁苛,当其时哀则戚戚而不可解,乐则熙熙而不可易。及其过而思之,乃觉觉亦梦也。则向之熙熙、戚戚,亦何妄哉。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今之失何足介旧邪?燕之南,越之北,日月所生是为中国,日月束西出没者,是为昼夜。其问含齿戴发,粒食衣玺者,是为人;一性之动,是为太易。言性移易不定也。或为人,或为异类,在性之所好而已。刚柔动植云云而无穷者,是为物以声相唤,是为名倍物相聚,是为利汇首。而云云,是为事事往而记之於心。或为喜,或为悲,或为恨,其名虽众然皆一心之变也。始则无物,终复何有哉?於是分彼我。彼谓我为彼,我谓彼为彼,彼自谓我,我亦自谓我,使其交相指皆彼也,自指射皆我也,然终不知谁为彼,谁为我也?虽圣人不能定之。且强为之治焉。於是有或名商周,或名秦汉。冶筠谷之肤,舒而裁之谓之简笺。束毫末而染丹墨而纵横之,谓之文。聚云云之事而录之,谓之典籍。后人视之谓之稽古。世世相效而不知休息,或至於道,或溺於心,谓之曰学。或曰自古及今营营於其间者,惟共一画尔。一画之间而营万世之务,何异乎?觉而忧梦,梦而忧觉也。日月星辰,丘陵山泽如故也。含齿戴发、刚柔动植者云云而不已也。往所谓商、周、秦、汉,或争而得之者,或争而失之者,今何有焉?今予视之,真觉之视梦也。岂若体道安性而清虚为任哉。天下之事,其未至也,无状也。方今无住也,已往无物也。予今营营复何求邪?然而贪欲而好利,击心於得失者,局促若辕下驹,安得悬解?如列子能言,如庄周者发言,如雷注耳,如风焚天下之辕,释天下之驹,浩浩然复归无物至於无言欤?仆旧之所言如此,足下之行也。录以赠行足下局促之甚者,其心已病矣,闻吾此言病其廖乎。

杂说王雱

圣人有议论无辩,诸子有辩无论议。论者论说而止,议者议评而止,辩者辩其事之是非如何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勿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义,圣人有论也。《春秋》议而不辩。《春秋》经世之迩,第议而已。圣人有议也。圣人之有议非得已也,岂若众人务辩以相示欤。庄子之书,两言罔两之问,影以影之为影,似待乎形,而实不相待也。而不亦者,以起坐俯仰为在形,岂知影实不待於形欤?夫以影必待形,形必待造物者,是不能冥於独化耳。能冥於独化则知影之不待形,形之不待造物,极於无有而已。故日:恶识其所以然不然。庄子以其自适,则言梦为蝴蝶;以其自乐,则言如鱼之乐。以蝴蝶微小飞扬而无所不至矣,以鱼处深渺而能活其身矣。所以寓其自适自活之意於一物,在於《齐谐》万物也。

卮言,不一之言也。言之不一则动而愈出,故曰:日出言不一,而出之必有本。故曰:和以天倪。天倪,自然之妙本也。言有其本,则应变而无极。故曰:因以曼衍。言应变无极,则古今之年有时而穷尽,而吾之所言无时而极也。故曰:所以穷年。此周之为言,虽放纵不一,而未当离於道本也。故郭象以周为知本者,所谓知庄子之深也。

万物之所道者,道也。道者,物之所道,而有不在,故在大则未尝有所过,而在细则未尝有所遗,是以万物之才性分中,亦各有所取。而此庄周之为书,而言及鲲鹏、蜩鸴、斥鴳、鹪鹩、蚁、羊、蝶、马、牛、山、木之类也。道之本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木有天地也,先天地生而不为久;自古以固存也,长於上古而不为寿。万有不同,谓之富。不同同之,之谓大富。有之谓大业。此圣人也。

有形然后有名,有名然后有分,有分然后有守。庄子曰:形名已明,分守次之。

庄子所谓不折镆铘,不怨飘瓦,与夫不怒虚舟之意同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以孔子欲无言也,则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非体道者,孰能与此。

率性者,自然也。修道者,使然也。自然者,天也。使然者,人也。在自然之中者,有也。在使然之外者,无也。人安能夺其所有,益其所无哉?故所有者,性也。所无者,庄子之所谓侈也。德者,己之所有也。於己之所有,人益之是侈也。故曰: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君子之迹有穷通,圣人之道无钝利。民之所见者,然也。君子之边有穷通,其心则无穷通之异也。故曰:穷亦乐,通亦乐,以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也。

庄子曰,无以故灭命,人道之谓故,天道之谓命。

道譬则岁也。圣譬则时也。庄周所以作《秋水》而言时至者,当其时而已。奈曲士指此而非之,宜其愤夏虫之不可以语於冰,井蛙之不可以语於海也。

庄子曰,颜回忘仁义矣,未能忘礼乐。仁义先忘而礼乐后忘,是仁义不如礼乐也。此庄子先言忘内而后忘外,仁义内也。未能忘外,礼乐外也。内外忘然后能坐忘。此其言之所以不同也。

圣人以必不必,众人以不必必。何谓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必不必也。言必信,行必果,以不必必也。庄子之言,有与圣贤相似者,不可全非而已矣。

圣人不自立意而意常存,不自有我而我常在,迫之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非有意而动也,非有我而起也,亦曰应之而已。、庄子曰物物者不物於物与?荀子精於道者,物物之言相合也。静者,本也。动者,末也。静与物为常,动与物为应者,圣人也。静与物为离,动与物为构者,众人也。圣人物物,众人物於物,如斯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庄周曰,道不可致。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庄子曰,德不可至。何也?曰:孔子言其在人,庄周言其在天。以其在天,则自然之道奚由致,而自得之?德奚由至,以其在人,则深造之道不致,何由得道?曰新之德不至,何由得德?惟夫能致然后可以不致,惟夫能至然后可以不至。

庄周之书,究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将以去其昏昏,而易之以昭昭。此归根复命之说,剖斗折衡之言,所以由是起矣。虽然道於心而会於意,则道问而无应,又奚俟於言者欤?盖无言者,虽足以尽道之妙;而不言者,无以明故不得已。而后起感而后动,迫而后应,则驾其所说,而载之於后,而使夫学者得意则忘象,得象则忘言。此亦庄周之意有冀於世也。庄子言泽雉之处樊中,以其失於真性也。古之至人则能忘其机心,息其外虑,心与太虚齐,道以阴阳会,以天地为一朝,以旷代为一府,无人非为异,故物不得而亲,不得而疏,此其迭出於范围之外,而又非泽雉之在乎樊中也。

庄子曰:古之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得,则是圣人未尝无过也。过而不自以为悔,与天同也。若其与人同者,则有改过不吝其更也。人皆仰之者矣。冬而燠,夏而寒,天地之过也。天地且有过,死圣人乎。大恐之谓惧,小恐之谓揣。庄子曰大恐漫漫,小恐揣揣。

庄子之书,其通性命之分而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其近圣人也,自非明智不能及此明智矣。读圣人之说,亦足以及此。不足以及此,而陷溺於周之说,则其为乱大矣。

夜气存者,万虑息也。不定以存者,谓不能朝彻也。能朝彻,则所谓复德之本也。

神有甚於圣,而鼓舞万物者神也。与万物同忧者,圣也。神不圣则不行,圣不行不藏。庄周之言,尚神而贱圣,矫枉之过也。

庄子曰,自本自根。本者,一在於木下。根者,木止於艮旁。本出於根,而根附於本。相须而生也。故本者,命也。根者,性也。老子曰:归根曰静,以言性也。静曰复命,以言本也。

庄子之书,有言真人、至人者。以真者谓乎其性也,至者人道之至也。

明者,神之散;神者,明之藏。是明由神之所致也。故曰明不胜神。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庄子翼卷之八
    下一篇:弘道录序
    |

    庄子翼附录(2)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3-08-15 20:06:27

    |
    庄子翼附录(2)
    |

    庄子论下

    学者诋周,非尧、舜、孔子。余观其书,特有所寓而言耳。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其文而不以意原之,此为周者之所以讼也。周日: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又自以为处昏上乱相之间,故穷而无所见其材。孰为周之言皆不可措乎君臣父子之问,而遭世遇主终不可使有为也。及其引太庙牺以辞楚之聘使,彼盖危言以惧衰世之常人耳。夫以周之才,岂迷出处之方,而专畏牺者哉。盖孔子所为隐居放言者,周殆其人也。然周之说其於道既反之,宜其得罪於圣人之徒也。夫中人之所及者,圣人详说而谨行之。说之不详,行之不谨,则天下弊。中人之所不及者,圣人藏乎其心而言之略,不略而详则天下惑。且夫谆谆而后喻,晓晓而后服者,岂所谓可以语上者哉。惜乎,周之能言而不通乎此也。

    庄子祠堂记苏轼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闯,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皆寓言也。作《渔父》、《盗蹶》、《肚筐》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卫。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揉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於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庄、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聘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於《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於道。反而观之,得其寓言之终曰:阳子居西游於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吁吁,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鳌。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於《列御寇》之篇,日: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於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记。

    赠别 潘佑

    庄子有言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一及乐不能入也。佑常佩服於斯言,夫得者谓如人之生也。自一岁、二岁至於百岁,自少而得壮,自壮而得老,岁数之来,不可却也。此岂非得之者时也?失之者,亦如一岁、二岁至于百岁,若暮之失早。今之失昔,从壮而失少,从老而失壮,行年之去,不可留也。此岂非失者顺也。天下之事皆然也。来不可避,去不可留。故安时而处顺,一及乐不能入也。达人知我无奈物何,物亦无可奈我何,两不相干,故泛然之也,故浩然之也,乃自然之也。不知其然而然,故其视天下之事,如奔车之历蚁埋也,值之非得也,去之非失也,安·能分得失於其间,结哀乐於其会邪?如人一岁、二岁至于百岁,其间得失哀乐,杂然繁苛,当其时哀则戚戚而不可解,乐则熙熙而不可易。及其过而思之,乃觉觉亦梦也。则向之熙熙、戚戚,亦何妄哉。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今之失何足介旧邪?燕之南,越之北,日月所生是为中国,日月束西出没者,是为昼夜。其问含齿戴发,粒食衣玺者,是为人;一性之动,是为太易。言性移易不定也。或为人,或为异类,在性之所好而已。刚柔动植云云而无穷者,是为物以声相唤,是为名倍物相聚,是为利汇首。而云云,是为事事往而记之於心。或为喜,或为悲,或为恨,其名虽众然皆一心之变也。始则无物,终复何有哉?於是分彼我。彼谓我为彼,我谓彼为彼,彼自谓我,我亦自谓我,使其交相指皆彼也,自指射皆我也,然终不知谁为彼,谁为我也?虽圣人不能定之。且强为之治焉。於是有或名商周,或名秦汉。冶筠谷之肤,舒而裁之谓之简笺。束毫末而染丹墨而纵横之,谓之文。聚云云之事而录之,谓之典籍。后人视之谓之稽古。世世相效而不知休息,或至於道,或溺於心,谓之曰学。或曰自古及今营营於其间者,惟共一画尔。一画之间而营万世之务,何异乎?觉而忧梦,梦而忧觉也。日月星辰,丘陵山泽如故也。含齿戴发、刚柔动植者云云而不已也。往所谓商、周、秦、汉,或争而得之者,或争而失之者,今何有焉?今予视之,真觉之视梦也。岂若体道安性而清虚为任哉。天下之事,其未至也,无状也。方今无住也,已往无物也。予今营营复何求邪?然而贪欲而好利,击心於得失者,局促若辕下驹,安得悬解?如列子能言,如庄周者发言,如雷注耳,如风焚天下之辕,释天下之驹,浩浩然复归无物至於无言欤?仆旧之所言如此,足下之行也。录以赠行足下局促之甚者,其心已病矣,闻吾此言病其廖乎。

    杂说王雱

    圣人有议论无辩,诸子有辩无论议。论者论说而止,议者议评而止,辩者辩其事之是非如何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勿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义,圣人有论也。《春秋》议而不辩。《春秋》经世之迩,第议而已。圣人有议也。圣人之有议非得已也,岂若众人务辩以相示欤。庄子之书,两言罔两之问,影以影之为影,似待乎形,而实不相待也。而不亦者,以起坐俯仰为在形,岂知影实不待於形欤?夫以影必待形,形必待造物者,是不能冥於独化耳。能冥於独化则知影之不待形,形之不待造物,极於无有而已。故日:恶识其所以然不然。庄子以其自适,则言梦为蝴蝶;以其自乐,则言如鱼之乐。以蝴蝶微小飞扬而无所不至矣,以鱼处深渺而能活其身矣。所以寓其自适自活之意於一物,在於《齐谐》万物也。

    卮言,不一之言也。言之不一则动而愈出,故曰:日出言不一,而出之必有本。故曰:和以天倪。天倪,自然之妙本也。言有其本,则应变而无极。故曰:因以曼衍。言应变无极,则古今之年有时而穷尽,而吾之所言无时而极也。故曰:所以穷年。此周之为言,虽放纵不一,而未当离於道本也。故郭象以周为知本者,所谓知庄子之深也。

    万物之所道者,道也。道者,物之所道,而有不在,故在大则未尝有所过,而在细则未尝有所遗,是以万物之才性分中,亦各有所取。而此庄周之为书,而言及鲲鹏、蜩鸴、斥鴳、鹪鹩、蚁、羊、蝶、马、牛、山、木之类也。道之本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木有天地也,先天地生而不为久;自古以固存也,长於上古而不为寿。万有不同,谓之富。不同同之,之谓大富。有之谓大业。此圣人也。

    有形然后有名,有名然后有分,有分然后有守。庄子曰:形名已明,分守次之。

    庄子所谓不折镆铘,不怨飘瓦,与夫不怒虚舟之意同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以孔子欲无言也,则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非体道者,孰能与此。

    率性者,自然也。修道者,使然也。自然者,天也。使然者,人也。在自然之中者,有也。在使然之外者,无也。人安能夺其所有,益其所无哉?故所有者,性也。所无者,庄子之所谓侈也。德者,己之所有也。於己之所有,人益之是侈也。故曰: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君子之迹有穷通,圣人之道无钝利。民之所见者,然也。君子之边有穷通,其心则无穷通之异也。故曰:穷亦乐,通亦乐,以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也。

    庄子曰,无以故灭命,人道之谓故,天道之谓命。

    道譬则岁也。圣譬则时也。庄周所以作《秋水》而言时至者,当其时而已。奈曲士指此而非之,宜其愤夏虫之不可以语於冰,井蛙之不可以语於海也。

    庄子曰,颜回忘仁义矣,未能忘礼乐。仁义先忘而礼乐后忘,是仁义不如礼乐也。此庄子先言忘内而后忘外,仁义内也。未能忘外,礼乐外也。内外忘然后能坐忘。此其言之所以不同也。

    圣人以必不必,众人以不必必。何谓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必不必也。言必信,行必果,以不必必也。庄子之言,有与圣贤相似者,不可全非而已矣。

    圣人不自立意而意常存,不自有我而我常在,迫之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非有意而动也,非有我而起也,亦曰应之而已。、庄子曰物物者不物於物与?荀子精於道者,物物之言相合也。静者,本也。动者,末也。静与物为常,动与物为应者,圣人也。静与物为离,动与物为构者,众人也。圣人物物,众人物於物,如斯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庄周曰,道不可致。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庄子曰,德不可至。何也?曰:孔子言其在人,庄周言其在天。以其在天,则自然之道奚由致,而自得之?德奚由至,以其在人,则深造之道不致,何由得道?曰新之德不至,何由得德?惟夫能致然后可以不致,惟夫能至然后可以不至。

    庄周之书,究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将以去其昏昏,而易之以昭昭。此归根复命之说,剖斗折衡之言,所以由是起矣。虽然道於心而会於意,则道问而无应,又奚俟於言者欤?盖无言者,虽足以尽道之妙;而不言者,无以明故不得已。而后起感而后动,迫而后应,则驾其所说,而载之於后,而使夫学者得意则忘象,得象则忘言。此亦庄周之意有冀於世也。庄子言泽雉之处樊中,以其失於真性也。古之至人则能忘其机心,息其外虑,心与太虚齐,道以阴阳会,以天地为一朝,以旷代为一府,无人非为异,故物不得而亲,不得而疏,此其迭出於范围之外,而又非泽雉之在乎樊中也。

    庄子曰:古之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得,则是圣人未尝无过也。过而不自以为悔,与天同也。若其与人同者,则有改过不吝其更也。人皆仰之者矣。冬而燠,夏而寒,天地之过也。天地且有过,死圣人乎。大恐之谓惧,小恐之谓揣。庄子曰大恐漫漫,小恐揣揣。

    庄子之书,其通性命之分而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其近圣人也,自非明智不能及此明智矣。读圣人之说,亦足以及此。不足以及此,而陷溺於周之说,则其为乱大矣。

    夜气存者,万虑息也。不定以存者,谓不能朝彻也。能朝彻,则所谓复德之本也。

    神有甚於圣,而鼓舞万物者神也。与万物同忧者,圣也。神不圣则不行,圣不行不藏。庄周之言,尚神而贱圣,矫枉之过也。

    庄子曰,自本自根。本者,一在於木下。根者,木止於艮旁。本出於根,而根附於本。相须而生也。故本者,命也。根者,性也。老子曰:归根曰静,以言性也。静曰复命,以言本也。

    庄子之书,有言真人、至人者。以真者谓乎其性也,至者人道之至也。

    明者,神之散;神者,明之藏。是明由神之所致也。故曰明不胜神。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