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静功练习法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一、 静功总说

道 家修炼筑基法,先从开始。其实修炼过程的每一小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 入手、最末了手,还是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个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 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的称为静功。

静功,在道家修 炼功法之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 差别,由此可见。

二、 静功之道

1、 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 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 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 ,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 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 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 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 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 ,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 。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 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 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 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 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 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 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 。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 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 ,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 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 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 抱诀,两手的掐诀,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 ”,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这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这时,男子左手抱右 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的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的居内。 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 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 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 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 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 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 ”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 ,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 ,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 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 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 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 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 “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 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 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 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 “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 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 ”,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 “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 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 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 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 ,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 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 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 ,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 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 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 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 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 ”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 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 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 。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 。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 。由此参悟真静。

三、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 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 以至于有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乃至做 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 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 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 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 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这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 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 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 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 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 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 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 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 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 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 “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 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 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 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 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 ”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 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 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 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 ”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 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 ”,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 为静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 ”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 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 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 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 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 之示。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 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和的人 ,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 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 用法者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 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三种“顺其 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 优。故以第一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四、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身静,身体不动 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工,总要周身放松 ,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紧 ,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 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 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 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2、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 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 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起念, 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3、意静,不知有我谓 之意静。

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 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一 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 。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 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 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 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 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 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 达中层。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 于此可见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 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 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 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 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 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气、炼 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这*。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精 气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 ,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 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 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 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气;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 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气。因此虽为修“性”,其 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气合一,进入化境。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家丹道静功练习法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道家丹道静功练习法
|

  一、 静功总说

道 家修炼筑基法,先从开始。其实修炼过程的每一小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 入手、最末了手,还是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个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 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的称为静功。

静功,在道家修 炼功法之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 差别,由此可见。

二、 静功之道

1、 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 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 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 ,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 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 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 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 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 ,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 。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 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 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 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 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 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 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 。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 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 ,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 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 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 抱诀,两手的掐诀,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 ”,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这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这时,男子左手抱右 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的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的居内。 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 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 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 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 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 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 ”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 ,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 ,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 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 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 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 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 “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 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 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 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 “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 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 ”,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 “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 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 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 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 ,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 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 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 ,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 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 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 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 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 ”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 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 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 。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 。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 。由此参悟真静。

三、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 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 以至于有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乃至做 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 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 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 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 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这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 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 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 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 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 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 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 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 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 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 “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 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 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 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 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 ”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 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 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 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 ”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 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 ”,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 为静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 ”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 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 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 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 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 之示。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 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和的人 ,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 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 用法者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 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三种“顺其 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 优。故以第一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四、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身静,身体不动 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工,总要周身放松 ,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紧 ,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 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 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 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2、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 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 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起念, 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3、意静,不知有我谓 之意静。

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 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一 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 。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 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 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 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 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 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 达中层。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 于此可见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 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 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 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 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 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气、炼 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这*。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精 气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 ,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 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 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 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气;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 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气。因此虽为修“性”,其 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气合一,进入化境。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