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道教论集》观点述评

网络 赖全

2011-04-09 23:32:39

内容摘要:丁煌先生集合六篇文章编辑成《汉唐道教论集》一书,探究了江南与道教的地缘关系、太清宫制度、叶法善在道教史上的地位、高道周思德之研究等有学术价值的议题,使人们对道教历史有一些新的认识。全书主要关注的是几个历史时期中的正一道的衍化发展,并且通过对典型的道教事物进行研究而使这种衍化发展表现出来。本文写作的目的即是用短小的篇幅介绍《汉唐道教论集》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江南道教、唐代道教、叶法善、周思德

 2009年一月,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有关道教的研究著作——《汉唐道教论集》,作者是丁煌先生。台湾学者的道教研究有着久远的传统和丰硕的成果,而丁煌先生是其中成就斐然的大家之一。《汉唐道教论集》选取了丁煌先生极具代表性的六篇论文汇编成书,这六篇论文分别是:《汉末三国道教发展与江南地缘关系初探》、《唐高祖太宗对符瑞的运用及其对道教的态度》、《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道教的“沐浴”探究》、《台北藏明宣德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初研》。
      《汉末三国道教发展与江南地缘关系初探》一文有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张陵天师的出生地考据、江南巫俗与道教的关系以及孙吴政权与道教的关系。关于张陵出生地的判定,有一说法为江东吴地天目山,且与史书所载张陵故里在沛国丰邑一事无矛盾之处。通过引证大量的典籍,可知张陵出生于天目山的说法由来已久。道门中张宇初所作《汉天师世家》有张陵出生于天目山地区的详细记录,虽然张宇初已经是明代人物,可是其写作《汉天师世家》非为臆造,乃依据《天师世传》而来。而且南宋时地方志颇多张陵生于吴地之记载,此类古籍为史家及地理学者所采信,以其无虚诞之语。由此,丁煌先生认为道书和地方志各有源流却俱有相关记载,而唐以前地方志多散佚于历史长河,没有直接的有力证据推翻“天目山传说”,应当暂且遵从。在论及“天目山传说”之余,丁煌先生还详细述说了汉武帝开创的移封南岳于淮地天柱山的历史传统,以此来说明滨海地区的宗教地缘环境。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说明了江南在道教发展中的地缘优势,丁煌先生对此深表赞同,并且从典籍中深入探究江南巫俗所培育的宗教传统对道教诸方面的影响,同时反对把孙策杀方士于吉这一特殊事件当作孙吴政权压制宗教的典型,而是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三国时期方士从中原汇流江东六郡这一现象。由此汉代诸种方术皆盛行于东吴,南朝道教得以逐渐形成完备的教理教义与宗教派别皆源于此。丁煌先生在道教的地缘关系上主张突出江南的特殊地位,而反对卿希泰先生、汤一介先生、钱安靖先生的“巴蜀说”。钱安靖先生从南诏和羌民族皆崇拜天、地、神中看出天师道天、地、水“三官”信仰的渊源,丁煌先生则认为汉民族向来有祭祀天地传统,对水神的信仰也是由来已久,因此“三官”信仰为张陵入蜀前已经形成的宗教思想,与西南少数民族信仰没有关联。丁煌先生所论皇天、后土、水神信仰为汉民族从来就有的宗教内容,可谓确论。但是,除了五斗米道把天地水统合为“三官”信仰,汉民族未曾有合祀的传统。由此可知,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受西南巫俗启发之处可谓深远。张陵生于吴越,行于巴蜀,由他所创立的五斗米道自然也就同时带有吴越和巴蜀的信仰印记。自五斗米道创立后,巴蜀作为道教发展的重镇之地位从未中断。在与道教的地缘关系上,江南和西南从来是不分伯仲。

丁煌先生在《唐高祖太宗对符瑞的运用及其对道教的态度》中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李渊父子在开国过程中对符瑞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转变,从原本的因势利导转变为逐渐的贬弃;以及唐初的皇家对道教持纯粹的利用态度,因为攀附为老君的后裔而不得不进行一些对道教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李渊入关中据长安时,因救世主李弘为民间崇信之机借重老君造势,援引宗教力量为其逐鹿天下,此为终唐之世道教得大发展之肇始。因而给人们一个表面印象:唐高祖、唐太宗开启了皇家崇道的传统,这两位皇帝笃信道教。丁煌先生从大量的史书记载中整理出线索和脉络,拨开历史的迷雾,把李家父子的帝王心术展现出来。丁煌先生在史传中发现李渊父子屡次主张道家神仙之说虚妄不可信,从这两位皇帝的诗文中亦看出二人早期在思想上倾向于佛教,考察其统治时代的社会状况所得出的结果也是寺庙比宫观多。综合各种资料,丁煌先生认为李渊父子对符瑞与道教的态度根源于符瑞从东汉至六朝颇为兴盛,唐初广泛流行,一时之间不易禁绝,而善加利用有助于唐政权的巩固。由此,也就明了唐初在皇家尊老君为祖的情况下佛教昌盛如斯,道教相形见绌的缘由了。

丁煌先生认为唐代道教真正的全面兴盛始于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的政治动乱时期,成于唐明皇当政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崇道活动。在唐明皇所有推崇道教的宗教政策中,丁煌先生特别看重对道教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之作用的太清宫制度。《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一文对太清宫制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从创立的时代背景到名称缘起,再到历史沿革和组织管理,甚至于繁杂的资料中把执掌人员名单搜集出来并整理成简表。严谨的治学方法,坚毅的治学精神,使文章散发着令人折服不已的学术魅力。叙述时代背景,则以大历史的眼界联系唐以来的政治局势变化和国家的宗教信仰状况全面发掘太清宫制度创立的影响因素;阐明历史沿革,则从东汉桓帝首次行祭老君之礼开始考据,直至北宋真宗记亳州太清宫地望一事,史无阙疑;考《唐六典》诸古籍以明太清宫之组织设置,引清代徐松之《唐两京城防考》以得太清宫占地规模。丁煌先生对太清宫制度的考察是全方位的,通过运用考据的功夫把正史没有记录的国家宗教宗教制度完整地再现了出来。丁煌先生认为,堪比全真道教团制度的太清宫制度,对道门的兴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对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涵的崇玄学和道学科为道门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巩固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丁煌先生以一己之力艰苦专研,为人间又添一学术成果。
       人们向来知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开了张天师一脉,而丁煌先生则在《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天师道历史上还有叶天师一脉。张鲁献降曹魏之后,天师道教权日益分化,张氏失却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天师之号为寇谦之等高道承继。因此成就了众多的道门世家,其中又以诸代学道的士族门第之葛氏家族为典型,形成江南道教发展中家族传承的传统风气。叶氏家族即是这样的道门世家、仙宗门第,叶国重、叶慧明金石留名,叶法善、叶净能书文纪行,叶藏质承继家风,践行玄道,可谓满门风流羽客。唐宋以降,叶氏后裔依卯山道场而居,成为当地一大姓氏,其中以黄冠祖业名世的道士多见载誉史册。《道教宝鉴》中条列出叶文诗、叶光大、叶克承、叶梅卿等一批原籍浙江丽水一带的叶氏高道,由此可印证丁煌先生所说就道教史而言除江西龙虎山张氏一家之外则属叶氏一族最盛为不虚之语。叶氏家族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其中又以叶法善天师贡献最大。故丁煌先生以叶氏家族累世传道为背景,集中探讨了唐代高道叶法善生平和宗教地位的相关问题。高道叶法善的历史形迹一直模糊不清,一些史书记载常常把叶法善和叶净能相互混淆,致使史实窜乱,不识本来面目。丁煌先生以渊博的文献学知识为背景,从多种史料资源入手,深入分析,把叶法善与叶净能剥离开来,还原了一幅清晰的叶法善行道人间的历史图卷。从叶法善五世祖开始,叶氏家族修行天师道术渐成家门风尚,因此叶法善依道门世家惯例,于七岁离家习道,至百岁高寿而仙逝。叶法善精于正一道法,在宗教思想方面,极力反对外丹术,排斥佛法,提倡禁绝巫术;在传播道教方面,行迹达于神州诸多名山,传箓弟子从皇家贵族到家族宗亲约有千百之数;不但热心弘扬道法,还积极参与皇家政治斗争,对政局转变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叶法善道法高深,名重一时,为皇家所信,为乡邻所亲,加之生前所居之处多舍为宫观,于是在其羽化之后多处为之立祠祭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叶真人信仰”。在丁煌先生的考究下,叶法善的历史地位突破了普通道士的局限,重塑起一代宗师的道门形象,并且使叶氏家族从道教史深厚的沉淀中突显出来。丁煌先生专注于江南与道教的地缘关系,在研究江南地域对道教发展的深刻影响的过程中,发现了叶法善的特殊贡献,并且给道教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课题——探讨卯山道场的道教活动。
       “香汤沐浴”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名词,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却是很多人所没有想到的。丁煌先生在《道教的“沐浴”探究》一文中把“香汤沐浴”作为道教的一种仪式所包涵的宗教内容全面地告诉给大家。“沐浴”在道教的意义范畴里有很多种内涵,不仅仅是指“香汤沐浴”。丁煌先生指出,在道教中有为亡灵超度的宗教意象化“沐浴”,有炼养家按摩全身的“干沐浴”,有吞津润内脏的内丹道“神水沐浴”,有把纯洁心灵的沉思称为“沐浴”的,有把外丹家卯酉之时研磨丹药叫做“沐浴”的,由此可管窥道教用语之神秘主义风格。丁煌先生主要论述的非以上方面内容,集中探究的还是肉身的“香汤沐浴”。“沐浴”的宗教意义发源于巫俗,在华夏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宗教神圣仪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把“沐浴”援引过来,并且加上一些新的解释,使“沐浴”完成了从巫到仙的转变。丁煌先生仔细考察了道教“沐浴”的一系列法仪、禁忌和“香汤”的配药调制,“斋戒沐浴”这一组合词汇很形象的概括了整个宗教活动的过程。通过对“香汤沐浴”的全面考察,丁煌先生不自觉之间把道教与医学的关系做了梳理,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丁煌先生作《台北藏明宣德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初研》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实为研究明代道士周思德,围绕周思德展开了三个论述主题:《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考据、周思德生平及思想研究、大德观历史考据。周思德为神宵派王文卿一脉在明代永乐年间的重要传人,常年主持大德观,《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即是其所撰集。《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刊刻不多,流传不广,如今仅存有两部,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本为明代宣德八年四十卷本,极为珍贵。该书是研究周思德宗教思想和神宵派雷法的重要依据,故丁煌先生对之进行了版本学考察。周思德作为神宵派在明代的代表人物,丁煌先生对其着墨最多,用力最深,从所处时代的宗教环境到生平、思想和道术师承,宏观与微观并重,以期达到整体认识的目的。关于周思德所处之宗教环境,丁煌先生着重说明了明太祖的道教政策。明太祖对道教诸派进行分别对待,恩宠道门高士而严密控制正一道,以其与民间百姓宗教实践联系紧密;宽纵全真道而不加扶持,以其出家远离尘俗;在寺观数目、僧道名额、严惩不法等关键处绝不容情。在这样的宗教政策下,周思德借有利之条件,化解不利之状况,使大德观香火兴旺,王灵官信仰盛行天下。在宗教思想上,周思德主张“人能弘道,亦当弘道”,认为道的玄妙需要人来阐明;受金丹派南宗影响,用“性命”解释“灵宝”,认为“灵者,性也”,“宝者,命也”。对周思德的研究,丁煌先生在甚短的篇幅里,紧紧抓住要点,把这位明代高道之相关问题阐述得十分清楚明白。大德观为周思德长期主持之宫观,原名“天将庙”,祭祀的主神是王灵官,是神宵派在明代传承的重要据点,皇家甚为重视,常给予资金资助与政策关照。欲得神宵派明清两朝发展状况,对大德观进行研究是无法回避的课题,丁煌先生的学术成果完成了前期的奠基工程。
       江南对道教发展的地缘优势、太清宫制度对道教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作用、叶氏家族在道教历史中的地位、神宵派在明代对道教信仰持续性影响——丁煌先生以独到的眼力,穿透纷繁的文献资料,勾画出了道教的历史拼图中重要的版块。在行文中,丁煌先生还关注到皇家对道教的提倡不一定是出于信仰的初衷,并且对唐初和明初的宗教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当的阐释。保持宗教势力的平衡,发挥各派宗教的积极意义是古代社会合理的宗教政策的共同特点。在《汉唐道教论集》这本书中,丁煌先生以正一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先后为序,选取正一道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时期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学术论证,得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光文主编.道教宝鉴[M] .台北:中华道教出版社,1998年.
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赖全,200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于同年九月进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为学习宗教学的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现已独立或与人合作发表数篇论文。

      原发日期:2011-1-5  http://www.grtc.cn/Show_yj.asp?id=21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汉唐道教论集》观点述评

网络 赖全

2011-04-09 23:32:39

|
《汉唐道教论集》观点述评
|

内容摘要:丁煌先生集合六篇文章编辑成《汉唐道教论集》一书,探究了江南与道教的地缘关系、太清宫制度、叶法善在道教史上的地位、高道周思德之研究等有学术价值的议题,使人们对道教历史有一些新的认识。全书主要关注的是几个历史时期中的正一道的衍化发展,并且通过对典型的道教事物进行研究而使这种衍化发展表现出来。本文写作的目的即是用短小的篇幅介绍《汉唐道教论集》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江南道教、唐代道教、叶法善、周思德

 2009年一月,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有关道教的研究著作——《汉唐道教论集》,作者是丁煌先生。台湾学者的道教研究有着久远的传统和丰硕的成果,而丁煌先生是其中成就斐然的大家之一。《汉唐道教论集》选取了丁煌先生极具代表性的六篇论文汇编成书,这六篇论文分别是:《汉末三国道教发展与江南地缘关系初探》、《唐高祖太宗对符瑞的运用及其对道教的态度》、《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道教的“沐浴”探究》、《台北藏明宣德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初研》。
      《汉末三国道教发展与江南地缘关系初探》一文有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张陵天师的出生地考据、江南巫俗与道教的关系以及孙吴政权与道教的关系。关于张陵出生地的判定,有一说法为江东吴地天目山,且与史书所载张陵故里在沛国丰邑一事无矛盾之处。通过引证大量的典籍,可知张陵出生于天目山的说法由来已久。道门中张宇初所作《汉天师世家》有张陵出生于天目山地区的详细记录,虽然张宇初已经是明代人物,可是其写作《汉天师世家》非为臆造,乃依据《天师世传》而来。而且南宋时地方志颇多张陵生于吴地之记载,此类古籍为史家及地理学者所采信,以其无虚诞之语。由此,丁煌先生认为道书和地方志各有源流却俱有相关记载,而唐以前地方志多散佚于历史长河,没有直接的有力证据推翻“天目山传说”,应当暂且遵从。在论及“天目山传说”之余,丁煌先生还详细述说了汉武帝开创的移封南岳于淮地天柱山的历史传统,以此来说明滨海地区的宗教地缘环境。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说明了江南在道教发展中的地缘优势,丁煌先生对此深表赞同,并且从典籍中深入探究江南巫俗所培育的宗教传统对道教诸方面的影响,同时反对把孙策杀方士于吉这一特殊事件当作孙吴政权压制宗教的典型,而是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三国时期方士从中原汇流江东六郡这一现象。由此汉代诸种方术皆盛行于东吴,南朝道教得以逐渐形成完备的教理教义与宗教派别皆源于此。丁煌先生在道教的地缘关系上主张突出江南的特殊地位,而反对卿希泰先生、汤一介先生、钱安靖先生的“巴蜀说”。钱安靖先生从南诏和羌民族皆崇拜天、地、神中看出天师道天、地、水“三官”信仰的渊源,丁煌先生则认为汉民族向来有祭祀天地传统,对水神的信仰也是由来已久,因此“三官”信仰为张陵入蜀前已经形成的宗教思想,与西南少数民族信仰没有关联。丁煌先生所论皇天、后土、水神信仰为汉民族从来就有的宗教内容,可谓确论。但是,除了五斗米道把天地水统合为“三官”信仰,汉民族未曾有合祀的传统。由此可知,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受西南巫俗启发之处可谓深远。张陵生于吴越,行于巴蜀,由他所创立的五斗米道自然也就同时带有吴越和巴蜀的信仰印记。自五斗米道创立后,巴蜀作为道教发展的重镇之地位从未中断。在与道教的地缘关系上,江南和西南从来是不分伯仲。

丁煌先生在《唐高祖太宗对符瑞的运用及其对道教的态度》中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李渊父子在开国过程中对符瑞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转变,从原本的因势利导转变为逐渐的贬弃;以及唐初的皇家对道教持纯粹的利用态度,因为攀附为老君的后裔而不得不进行一些对道教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李渊入关中据长安时,因救世主李弘为民间崇信之机借重老君造势,援引宗教力量为其逐鹿天下,此为终唐之世道教得大发展之肇始。因而给人们一个表面印象:唐高祖、唐太宗开启了皇家崇道的传统,这两位皇帝笃信道教。丁煌先生从大量的史书记载中整理出线索和脉络,拨开历史的迷雾,把李家父子的帝王心术展现出来。丁煌先生在史传中发现李渊父子屡次主张道家神仙之说虚妄不可信,从这两位皇帝的诗文中亦看出二人早期在思想上倾向于佛教,考察其统治时代的社会状况所得出的结果也是寺庙比宫观多。综合各种资料,丁煌先生认为李渊父子对符瑞与道教的态度根源于符瑞从东汉至六朝颇为兴盛,唐初广泛流行,一时之间不易禁绝,而善加利用有助于唐政权的巩固。由此,也就明了唐初在皇家尊老君为祖的情况下佛教昌盛如斯,道教相形见绌的缘由了。

丁煌先生认为唐代道教真正的全面兴盛始于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的政治动乱时期,成于唐明皇当政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崇道活动。在唐明皇所有推崇道教的宗教政策中,丁煌先生特别看重对道教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之作用的太清宫制度。《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一文对太清宫制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从创立的时代背景到名称缘起,再到历史沿革和组织管理,甚至于繁杂的资料中把执掌人员名单搜集出来并整理成简表。严谨的治学方法,坚毅的治学精神,使文章散发着令人折服不已的学术魅力。叙述时代背景,则以大历史的眼界联系唐以来的政治局势变化和国家的宗教信仰状况全面发掘太清宫制度创立的影响因素;阐明历史沿革,则从东汉桓帝首次行祭老君之礼开始考据,直至北宋真宗记亳州太清宫地望一事,史无阙疑;考《唐六典》诸古籍以明太清宫之组织设置,引清代徐松之《唐两京城防考》以得太清宫占地规模。丁煌先生对太清宫制度的考察是全方位的,通过运用考据的功夫把正史没有记录的国家宗教宗教制度完整地再现了出来。丁煌先生认为,堪比全真道教团制度的太清宫制度,对道门的兴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对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涵的崇玄学和道学科为道门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巩固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丁煌先生以一己之力艰苦专研,为人间又添一学术成果。
       人们向来知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开了张天师一脉,而丁煌先生则在《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天师道历史上还有叶天师一脉。张鲁献降曹魏之后,天师道教权日益分化,张氏失却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天师之号为寇谦之等高道承继。因此成就了众多的道门世家,其中又以诸代学道的士族门第之葛氏家族为典型,形成江南道教发展中家族传承的传统风气。叶氏家族即是这样的道门世家、仙宗门第,叶国重、叶慧明金石留名,叶法善、叶净能书文纪行,叶藏质承继家风,践行玄道,可谓满门风流羽客。唐宋以降,叶氏后裔依卯山道场而居,成为当地一大姓氏,其中以黄冠祖业名世的道士多见载誉史册。《道教宝鉴》中条列出叶文诗、叶光大、叶克承、叶梅卿等一批原籍浙江丽水一带的叶氏高道,由此可印证丁煌先生所说就道教史而言除江西龙虎山张氏一家之外则属叶氏一族最盛为不虚之语。叶氏家族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其中又以叶法善天师贡献最大。故丁煌先生以叶氏家族累世传道为背景,集中探讨了唐代高道叶法善生平和宗教地位的相关问题。高道叶法善的历史形迹一直模糊不清,一些史书记载常常把叶法善和叶净能相互混淆,致使史实窜乱,不识本来面目。丁煌先生以渊博的文献学知识为背景,从多种史料资源入手,深入分析,把叶法善与叶净能剥离开来,还原了一幅清晰的叶法善行道人间的历史图卷。从叶法善五世祖开始,叶氏家族修行天师道术渐成家门风尚,因此叶法善依道门世家惯例,于七岁离家习道,至百岁高寿而仙逝。叶法善精于正一道法,在宗教思想方面,极力反对外丹术,排斥佛法,提倡禁绝巫术;在传播道教方面,行迹达于神州诸多名山,传箓弟子从皇家贵族到家族宗亲约有千百之数;不但热心弘扬道法,还积极参与皇家政治斗争,对政局转变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叶法善道法高深,名重一时,为皇家所信,为乡邻所亲,加之生前所居之处多舍为宫观,于是在其羽化之后多处为之立祠祭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叶真人信仰”。在丁煌先生的考究下,叶法善的历史地位突破了普通道士的局限,重塑起一代宗师的道门形象,并且使叶氏家族从道教史深厚的沉淀中突显出来。丁煌先生专注于江南与道教的地缘关系,在研究江南地域对道教发展的深刻影响的过程中,发现了叶法善的特殊贡献,并且给道教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课题——探讨卯山道场的道教活动。
       “香汤沐浴”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名词,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却是很多人所没有想到的。丁煌先生在《道教的“沐浴”探究》一文中把“香汤沐浴”作为道教的一种仪式所包涵的宗教内容全面地告诉给大家。“沐浴”在道教的意义范畴里有很多种内涵,不仅仅是指“香汤沐浴”。丁煌先生指出,在道教中有为亡灵超度的宗教意象化“沐浴”,有炼养家按摩全身的“干沐浴”,有吞津润内脏的内丹道“神水沐浴”,有把纯洁心灵的沉思称为“沐浴”的,有把外丹家卯酉之时研磨丹药叫做“沐浴”的,由此可管窥道教用语之神秘主义风格。丁煌先生主要论述的非以上方面内容,集中探究的还是肉身的“香汤沐浴”。“沐浴”的宗教意义发源于巫俗,在华夏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宗教神圣仪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把“沐浴”援引过来,并且加上一些新的解释,使“沐浴”完成了从巫到仙的转变。丁煌先生仔细考察了道教“沐浴”的一系列法仪、禁忌和“香汤”的配药调制,“斋戒沐浴”这一组合词汇很形象的概括了整个宗教活动的过程。通过对“香汤沐浴”的全面考察,丁煌先生不自觉之间把道教与医学的关系做了梳理,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丁煌先生作《台北藏明宣德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初研》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实为研究明代道士周思德,围绕周思德展开了三个论述主题:《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考据、周思德生平及思想研究、大德观历史考据。周思德为神宵派王文卿一脉在明代永乐年间的重要传人,常年主持大德观,《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即是其所撰集。《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刊刻不多,流传不广,如今仅存有两部,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本为明代宣德八年四十卷本,极为珍贵。该书是研究周思德宗教思想和神宵派雷法的重要依据,故丁煌先生对之进行了版本学考察。周思德作为神宵派在明代的代表人物,丁煌先生对其着墨最多,用力最深,从所处时代的宗教环境到生平、思想和道术师承,宏观与微观并重,以期达到整体认识的目的。关于周思德所处之宗教环境,丁煌先生着重说明了明太祖的道教政策。明太祖对道教诸派进行分别对待,恩宠道门高士而严密控制正一道,以其与民间百姓宗教实践联系紧密;宽纵全真道而不加扶持,以其出家远离尘俗;在寺观数目、僧道名额、严惩不法等关键处绝不容情。在这样的宗教政策下,周思德借有利之条件,化解不利之状况,使大德观香火兴旺,王灵官信仰盛行天下。在宗教思想上,周思德主张“人能弘道,亦当弘道”,认为道的玄妙需要人来阐明;受金丹派南宗影响,用“性命”解释“灵宝”,认为“灵者,性也”,“宝者,命也”。对周思德的研究,丁煌先生在甚短的篇幅里,紧紧抓住要点,把这位明代高道之相关问题阐述得十分清楚明白。大德观为周思德长期主持之宫观,原名“天将庙”,祭祀的主神是王灵官,是神宵派在明代传承的重要据点,皇家甚为重视,常给予资金资助与政策关照。欲得神宵派明清两朝发展状况,对大德观进行研究是无法回避的课题,丁煌先生的学术成果完成了前期的奠基工程。
       江南对道教发展的地缘优势、太清宫制度对道教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作用、叶氏家族在道教历史中的地位、神宵派在明代对道教信仰持续性影响——丁煌先生以独到的眼力,穿透纷繁的文献资料,勾画出了道教的历史拼图中重要的版块。在行文中,丁煌先生还关注到皇家对道教的提倡不一定是出于信仰的初衷,并且对唐初和明初的宗教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当的阐释。保持宗教势力的平衡,发挥各派宗教的积极意义是古代社会合理的宗教政策的共同特点。在《汉唐道教论集》这本书中,丁煌先生以正一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先后为序,选取正一道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时期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学术论证,得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光文主编.道教宝鉴[M] .台北:中华道教出版社,1998年.
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赖全,200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于同年九月进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为学习宗教学的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现已独立或与人合作发表数篇论文。

      原发日期:2011-1-5  http://www.grtc.cn/Show_yj.asp?id=21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