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道教之音 安妮

2017-12-25 21:04:3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华年代!

时代在变换,人生也是永不复返的。在这匆匆一生之中,当蓦然回首的时候,记忆中最闪耀的仍然是青春岁月。只因这是人生最纯净的时候,心充满了善良、爱和希望。这是一个为了理想和初心,从不计较付出和代价的黄金年代。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在《芳华》这部电影里,“活雷锋”刘峰把进修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听说南方的战友不吃饺子就给他们煮挂面;当何小萍遭到其他人的嘲笑没有舞伴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自告奋勇陪她跳舞的人;想到战友结婚,他就自己亲手为其做了沙发;甚至连猪跑了这种事,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他是一个“万金油”式的人物。但是他的好,没人珍惜。

命运总是捉弄人,一直被大家视为完美之人的刘峰一夜间就成了“臭流氓”。那些多得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只是成了废纸筐里的曾经。一瞬间大家再也记不起曾经受过刘峰什么帮助,他曾经是怎样的好人,最终他被自己深爱之人推向深渊。命运转折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以至于在战争中丢掉了右胳膊,退伍以后没有正经工作,老婆又跟别人跑了,自己过得颠沛流离,这样悲凄的结局和他曾经努力的付出看似并不成正比。原著中还写到刘峰曾经收留过一个妓女,一直耐心地指导她读书,让她去上课学习技能。这一情节更凸显了刘峰一贯的善的品性与好人特质。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萧穗子在何小萍受到众人孤立时这样说道:“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刘峰和何小萍仿佛是被这个集体淡忘的人。但淡忘,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善良的缘由。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冷漠,我们也总是难免要扪心自问,究竟什么才是“善良”?

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付出,不会为此而索取回报,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冷眼而改变自己行动的初衷。但善良并非是盲目、无条件的,如果连善的本体——自己——都无法保存,那么这样的善就不再具有效法的意义,何小萍这一人物正是此等盲善的表现。我们要提倡善,更要讲究如何行善。只有从心念到行动完整统一起来,才不会让我们的善良被世界冷漠以待。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触摸事件”让刘峰陷入困境,但是在战场上他还是忘我地拼命。相比之下,何小萍早就对这个集体失望,她说“他是最好最好的人”,这个“好”字的含义是复杂的。她从刘峰的身上看到这个集体的残酷,毅然装病,被发现之后,只能遵从命令调去前线救助伤员。面对眼前血淋林的伤兵,何小萍感受到了刘峰所经历的残酷。只有在面对真正的死亡时,人们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于是何小萍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直到精神崩溃。

时代在变,刘峰好像没有变,他的善良让何小萍记在心里一辈子。直到最后那句“你可以抱抱我吗?”终于说出口,所有的善良才有了被善待的资格。他的好本不应该受到命运捉弄,但现实便是如此,人心便是如此,渺小的我们又能怎样?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在善与恶、好与坏这样的人生终极命题上,没有任何人的选择和立场是绝对正确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般简单,但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我们是值得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与人为善,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个性所在。道教中提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提到的“善”,最主要的一个含义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善待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内心。

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芳华》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何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因为真正的善,首先带来的是自我内心的富足,这是一切功行所具有的基本意义。

只是请原谅我不想看到你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永远芬芳的年华和不灭的善念吧。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当灯光亮起,故事散幕,所有的人生和命运走向都将成为一段过往,我们却记住了那颗闪闪发光的善良之心。善良的人是知足的,片尾郝淑雯虽然和门当户对的陈灿结为夫妻,但是难掩她的苦恼,因为丈夫忙于挣钱而失于照顾家庭,遇到刘峰被人欺负也为他不平。也许在这个时候她才真正发现刘峰的好,这么多年都不曾变过。一如与他的善良的初相遇,难免还要怦然心动。

如果我们再也不会为善良的人们动心,这才是整个世界的悲哀,人生的芳华也就无须要铭记、书写了。

(道教之音专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道教之音 安妮

2017-12-25 21:04:34

|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华年代!

时代在变换,人生也是永不复返的。在这匆匆一生之中,当蓦然回首的时候,记忆中最闪耀的仍然是青春岁月。只因这是人生最纯净的时候,心充满了善良、爱和希望。这是一个为了理想和初心,从不计较付出和代价的黄金年代。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在《芳华》这部电影里,“活雷锋”刘峰把进修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听说南方的战友不吃饺子就给他们煮挂面;当何小萍遭到其他人的嘲笑没有舞伴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自告奋勇陪她跳舞的人;想到战友结婚,他就自己亲手为其做了沙发;甚至连猪跑了这种事,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他是一个“万金油”式的人物。但是他的好,没人珍惜。

命运总是捉弄人,一直被大家视为完美之人的刘峰一夜间就成了“臭流氓”。那些多得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只是成了废纸筐里的曾经。一瞬间大家再也记不起曾经受过刘峰什么帮助,他曾经是怎样的好人,最终他被自己深爱之人推向深渊。命运转折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以至于在战争中丢掉了右胳膊,退伍以后没有正经工作,老婆又跟别人跑了,自己过得颠沛流离,这样悲凄的结局和他曾经努力的付出看似并不成正比。原著中还写到刘峰曾经收留过一个妓女,一直耐心地指导她读书,让她去上课学习技能。这一情节更凸显了刘峰一贯的善的品性与好人特质。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萧穗子在何小萍受到众人孤立时这样说道:“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刘峰和何小萍仿佛是被这个集体淡忘的人。但淡忘,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善良的缘由。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冷漠,我们也总是难免要扪心自问,究竟什么才是“善良”?

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付出,不会为此而索取回报,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冷眼而改变自己行动的初衷。但善良并非是盲目、无条件的,如果连善的本体——自己——都无法保存,那么这样的善就不再具有效法的意义,何小萍这一人物正是此等盲善的表现。我们要提倡善,更要讲究如何行善。只有从心念到行动完整统一起来,才不会让我们的善良被世界冷漠以待。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触摸事件”让刘峰陷入困境,但是在战场上他还是忘我地拼命。相比之下,何小萍早就对这个集体失望,她说“他是最好最好的人”,这个“好”字的含义是复杂的。她从刘峰的身上看到这个集体的残酷,毅然装病,被发现之后,只能遵从命令调去前线救助伤员。面对眼前血淋林的伤兵,何小萍感受到了刘峰所经历的残酷。只有在面对真正的死亡时,人们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于是何小萍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直到精神崩溃。

时代在变,刘峰好像没有变,他的善良让何小萍记在心里一辈子。直到最后那句“你可以抱抱我吗?”终于说出口,所有的善良才有了被善待的资格。他的好本不应该受到命运捉弄,但现实便是如此,人心便是如此,渺小的我们又能怎样?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在善与恶、好与坏这样的人生终极命题上,没有任何人的选择和立场是绝对正确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般简单,但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我们是值得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与人为善,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个性所在。道教中提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提到的“善”,最主要的一个含义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善待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内心。

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芳华》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何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因为真正的善,首先带来的是自我内心的富足,这是一切功行所具有的基本意义。

只是请原谅我不想看到你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永远芬芳的年华和不灭的善念吧。

 我们“芳华”已逝,唯有“善念”永存

当灯光亮起,故事散幕,所有的人生和命运走向都将成为一段过往,我们却记住了那颗闪闪发光的善良之心。善良的人是知足的,片尾郝淑雯虽然和门当户对的陈灿结为夫妻,但是难掩她的苦恼,因为丈夫忙于挣钱而失于照顾家庭,遇到刘峰被人欺负也为他不平。也许在这个时候她才真正发现刘峰的好,这么多年都不曾变过。一如与他的善良的初相遇,难免还要怦然心动。

如果我们再也不会为善良的人们动心,这才是整个世界的悲哀,人生的芳华也就无须要铭记、书写了。

(道教之音专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