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道教

网络 佚名

2011-11-03 22:26:15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部,西北环山,东南濒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西北山脉连绵,峰峦迭起;东南丘陵缓延,平原坦荡。且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地理环境相当优越。清戚学标叙台州“山脉”云:“台州古东瓯地,为南纪山河之终。南纪之山,首自岷嶓蠕蜿蜒迤逦,缘江南北。其北为湖北襄、邓、江、黄、舒、庐、广陵诸山;其南自荆山,南逾江汉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于闽中,稍折而北达于东瓯。星传所谓:‘南为越门是也’。越门之山,以会稽为望,然括苍最钜。由括苍而东北为天台,南为雁荡;复由雁荡折而东北至盘山,台境实在台、雁之间”(1)。在中国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不说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尽在名山之间。就是多如牛毛的大小宫观,也于山川有缘。台州也是如此,陈耆卿云:“台以山名州……今以其所登载质之见闻,秀概神标,炳炳如星日。……必有灵区异境而后宅焉”(2)。确如所说,台州境内的诸如括苍、天台、委羽等山,以其“诡异巉绝独称雄于世间”和“闉闍之家,面巾帻亦他邦所无也”的条件(3),恰恰适应了道教衍生和发展的需要。

 

用历史的目光去找寻台州道教的历史与踪迹,许多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山间,均遗韵点点。

 

【大固山】在临海城内,一名龙顾山,为古城北面屏障。《嘉定赤城志》云:山“高八十丈,周回五里”。山势逶迤,上多古木,风景幽静独特。

 

【巾子山】在临海城内东南隅,亦称巾山。南濒灵江,与小固山相叠,高约100余米。上有两峰耸峙,中垂凹谷,形如巾帻。山突兀挺峻,登临眺览,“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故其胜概名天下”(4)。

 

【盖竹山】在临海城关南约三十里。《舆地志》称:“一名竹叶山”,周围为太平头、百丈岩、螺丝尖、牛牢尖等众山。山势雄伟,上杆毛竹,有香炉、天门二峰,景色十分秀美。上有一洞,洞前翠竹覆盖,洞内,一石柱砥崖而立,宛如天然门阙。前洞宽大开朗,岩壁如削;后室百孔千窍,高远莫测。清冯赓雪《台南洞林志》有云:“洞中宽敞,灵异幽奇,其中岩泉点滴,东西无定,人每以手承之,以瑞应”。陈耆卿以为“真灵区也”(5)。

 

【白鹤山】在临海城关东南二十里,俗称马角山。山上有展旗峰、洗肠潭,又有剑崖。《寰宇记》称:“山上有湖,中多盘石。前有石槌、石鼓;鼓鸣,则兵乱。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故以为名”。又《临海记》云:“山上有池泉垂溜,远望如倒挂白鹤之状。故有泉,名挂鹤”。 

 

【括苍山】在临海西南,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山绵亘于临海、黄岩、仙居之间,位于临海境内的有米筛浪、纺车岩、猫鱼岩、九洞尖、天岗尖等峰。其中米筛浪海拔1382米,为浙东第一高峰。括苍之“括”原作“栝”字,以“山多栝木,郁郁苍苍”之故。《寰宇记》云:“高一万六千丈,周回三百里”。又《五岳图序》云:“括苍山,东岳之佐”。

 

【龙符山】在临海东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釡山。《舆地志》云:“章安县东 五十里海际,有覆釡山”(6)。《临海记》与《寰宇记》也云:“东海有山,形似覆釡”。

 

【玉岘山】在临海东与椒江接壤处,本名黄石山。山中有石涧,可容数百人,四面多林木。《临海记》云:“黄石山,洩水九层, 崖如白练”。

 

【灯坛山】在临海西南六十里,北连括苍。旧经有云:上为石坛,每阴雨则有光如灯,故名。

 

【委羽山】在黄岩南五里,俗称俱依山。《嘉定赤城志》云:“地所产石无大小,百碎皆方正有棱,以煮汤可愈疾”。

 

【黄岩山】在黄岩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又云山顶有黄石,故名。

 

【三会山】在黄岩西六十里,一会两山夹一水,二会两石蹲踞如石门,上会有洞空阔尤胜。

 

【松岩】在黄岩西十五里,《嘉定赤城志》云:“其上平广,荫以古松。下有碧龙潭,出没能为云雨”。

 

【子晋岩】在黄岩西北六十里,上平夷可宴坐。

 

【丹崖山】在温岭,《嘉定赤城志》云:“岩石俱赤,有金银星焉”。

 

【王城山】在温岭,因石累叠如城,本名方城山。 

 

【天台山】在天台县之西,仙霞岭山脉东北端。本名镇亭山,又称天梯山,或称灵越,或称台岳。山之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以山形如八叶覆莲,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故称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

 

【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六里,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孙绰《天台山赋》所谓:“赤城霞起以建标”,即指此。

 

【瀑布山】在天台县西四十里,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遥望如布。 

 

【折山】在天台县东十六里,山以崖 险折,故名。

 

【芦峰】在天台县西七十里,下有芦洋、芦坑。

 

【石龛山】在仙居县东十五里。

 

【冯师山】在仙居县西二百一十里,与括苍岭相接。

 

【盖苍山】在宁海县(今属宁波)东北九十里,一名茶山。山濒大海,上有火焰岩,赤色闪烁欲动。

 

【三十六雷山】在宁海县(今属宁波)西三十里,峰峦叠叠如贯珠,凡三十有六折。

 

【狮子山】在宁海县(今属宁波)南九十里。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与以上诸山关联很大,最早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云:轩辕皇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孙绰曾在其《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环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天台山,除轩辕皇帝外,还有彭宗治赤城,伯夷、叔齐和王子乔治桐柏等传说。彭宗,字法先,彭城人。年二十岁时师事杜冲真人,得授丹经五千文,守一之道。“能三昼夜通为一息,或投水底竟日方出,或瞑目僵卧辄年不动,尘委其上积如纸。又能一气诵五千文,通为二遍。气禁蛇虎,亦能禁凶人,使手足不觉自拘或使幽灵击之。年一百五十岁,常如二十年少。周历王丙申太上遣仙官下迎为太清真人,治赤城宫”(7)。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君之子。据史籍记载,兄弟俩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朝,在武王灭商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按《众真记》,伯夷、叔齐死后为 九天仆射,掌治天台桐柏山。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柏”(8),掌吴越水旱。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 氏山巅,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又据唐天台山著名道士杜光庭之《仙传拾遗》:“天台僧陈惠虚曾游山过石桥,遂及宫阙,其门额日会真府,左日金庭,右日桐柏,三门鼎峙,皆有金楼玉窗,高百丈。其右内之西,又一高楼,题日右弼宫,见一叟,号弦老,言此神仙所都,周围百六十里,上真王君主之。列仙三千人,仙王、力士、天童、玉女各万人,为小都会之所。太上一年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王君者,周灵王之子也”。王子乔的传说影响很大,五代时封元弼真君;宋政和三年(1113年)封元应聘真人;绍兴十年(1140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台州各地的佛教寺院,更是把他作为护法伽蓝神供奉。

 

天台山其它的神话传说在一些古籍中还有记载,如《赤城事实》:“晋柏硕因驰猎深入(天台赤城山),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魏夫人传》也云:“天台山下有祠堂方三里,乃司命君府。其东南二门,有日月三辰之精光烛洞庭湖天”。唐天台山著名道士徐灵府对天台赤城玉京洞更有一番描述。他说:“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晋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国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望秩焉”(9)。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也有“王母及上元夫人、紫阳左仙公、太极仙公、清虚王君及携华存(魏夫人)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山洞宫玉宇之下”之说。

另外,天台山还有浮丘公、控鹤仙人、何凤儿、袁根、柏硕、李奉仙、王思真、阴长生、班孟等得道成仙的传说。浮丘公,住天台山。曾“降授道要”于王子乔,“使修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10)。控鹤仙人,名属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天台山元灵老君、华真仙师,遣第七仙子名属仁,秉云驾鹤游历此山,安排地仙。今人号为控鹤仙人”。何凤儿,因受控鹤仙人之遣,于天台山取籍检视各有姓名。袁根、柏硕,二人同为剡县(今浙江嵊州)人。因猎天台赤城山,“忽有石门豁然,见二女方笄,遂为室家。后谢归,女以香囊遗之。根后羽化,硕年九十余”(11)。王思真,位为太上侍经仙郎。《天台山方外志》云:“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已未正月一日,太上老君降于天台山。命思真披九光之韫,书《洞元》、《太洞》等经三十六卷,以授太极左仙公葛玄”。阴长生,生平不详。《天台山方外志》有云:“受太上之命住赤城”。班孟,能飞行,也能终日浮坐空中与人说话;又能直入地下,或含墨喷纸成字,各有意义。《台州府志》云其“饮酒饵丹,年四百余岁童颜鹤发。后入天台,不知所终”。

 

天台山神话传说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是南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所记载的一篇文字:“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遂涧,永无登路。攀授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见芜青叶从山腹流出,甚新鲜。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相谓曰:‘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绝妙,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罗账,账角垂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 ,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迷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并交。至暮,令各就一账宿,女往就之,言声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耶’?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以上的这段文字,即是著名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阮天台山遇仙》传说。这个传说,它的起讫时间从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中间相隔了321年。显然,这是神说传说中的一个“超时间经过传说”。

 

台州道教神说传说其次为临海的括苍山。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括苍之“括”原作“栝”,以“山多栝木,郁郁葱葱”之故。《寰宇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围三百里”。《混元实录》载仙人李八百“登括苍、至天台、入委羽,遍历十大洞天二百余年”。李八百,名脱,蜀人,初居筠阳的五龙岗修长生之道,历夏、商、周三世,年八百岁。又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周穆王时归四川之金堂山合九华丹,丹成后遍游三山五岳。曾长期栖止于台州境内诸山。后于四川三学山上升,号紫阳真君,封妙应真人。又《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王方平:“东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明万历《仙居县志》亦谓王方平:“三国时游括苍,过经(王之弟子蔡经)家谓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饵之。及卒,举棺甚轻,启视无有。越四年,复返。姿益少,谓家人曰:‘七月七日 王真人当来’。及期果至,驾五色云龙,旌节导从甚都。召经父兄见之,又邀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进肴膳,皆金盘玉斝,王以酒一斗勺水五升饮。经家人后尽室上升”。此外,黄岩的仙石山也有王方平的传说。按《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王方平,名远,东海人。举孝廉,历官中散大夫。博学五经,兼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盛衰吉凶如指诸掌。后学道三十余年,羽化后常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其弟子蔡经,仙居人,亦得长生成仙。蔡经仙居故宅处即称蔡仙乡,《嘉定赤城志》称:“今有石臼杵尚存”。

 

黄岩委羽山也是台州道教神话传说流传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轩辕皇帝曾“以中经所纪藏于……委羽”(12)。李八百曾“入委羽”的传说外,较著者尚有如刘奉林、赵伯玄、西灵子都、司马季主、王探、鲍叔阳、周义山、刘讽、黄子阳等传说。刘奉林,周时人。学道于嵩山四百年,三合神丹为邪魔所败,乃入俱依山。丹成后控鹤上升,坠大翮于山椒,后人因名其山为委羽。《素仙子传》说他“能闭气三日不息,至千余年犹未升仙,但服黄连得不死”。号为“大有真人”。赵伯玄,不知何许人,从万始先生受书成道。《仙苑编珠》云其“于委羽山得升为上清左司君”。西灵子都,即太玄仙女,曾于委羽山修道。《洞仙传》曰:“从之者甚众,后白日升天”。司马季主,楚人。尝卜于长安东市,后携子女入委羽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其“入委羽山大有宫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广列仙传》载他师事西灵子都,“受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其有子女二人,男名法育、女日济华,俱在委羽山得道。王探,字养伯,太原人。入委羽山修道,初遇西灵子都得“藏景化形之道”。复师司马季主,受“神化无方之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以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正月,西灵金母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理于大有宫”。鲍叔阳,广宁人。少好养生服桂屑,为汉高帝时,赵王张耳之大夫。后与司马季主同在委羽山,师西灵子都,“得尸解之道”(13)。周义山,字季道,汝阴人。自幼好道,曾来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术(14)。又于温岭方城绝顶缚茅趺坐,所种田号仙人田。后在天台桐柏山遇王子乔授《素奏丹符》得道,号为“紫阳真人”。刘讽,字伟惠,颖川人。陶弘景《真诰》云:“颖川刘伟惠,汉帝时公车司马刘讽也”。曾数至委羽山,从司马季主得服“日月精华得道”(15)。后归乡里,托形杖履而去。黄子阳,后魏人。幼即知长生之妙,初学道博落山中,后入委羽山,问道于司马季主。《登真仙诀》说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能度世”。

 

此外,在委羽山得道成仙的还有青童君、中元丈人、青谷先生、青庐子、段季正等。青童君,生平里籍无考。《委羽山志》引《石室登名记》云其“尝至委羽山修道,神光四澈。遂遍游天下,不知所终”。中元丈人,不知何许人。《委羽山志》引《总仙传》云其“得道於委羽山”。青谷先生,里籍不详。尝修九息服气之道,至委羽山从中元丈人得法。后于山合炉炼大丹,服之而成仙。青庐子,尝与青谷先生同师于中元丈人。“有变化之术”(16)。段季正,里籍亦不详。“尝在委羽山修炼得仙”(17)。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轩辕皇帝“以中经所纪藏于……委羽”。唐王瓘《广黄帝本行记》有黄帝“藏丹经于委羽之山,最后息驾返真,乘龙升天为太一君”等记载。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在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和宁海等地也还有显现。

 

临海的覆釜山(今属椒江),《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吴越春秋》载“吾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以及刘世轨记有“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还有临海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茅盈,字叔申,陕西咸阳人,十八岁时弃家修道,行服食调神养生之法。《天台山方外志》说他莅司命之任”,在“哀帝元寿间(前2~前1年),乘云驾龙至太霍赤城玉洞之府”。《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其:“治宫赤城玉洞之府”,并“给玉童、玉女各四十人,以出入太微,受事太极也”。临海巾子山上有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于山上炼丹,终于得道,后驾鹤飞升。临海城外皇华亭的金鸡石,“即皇华真人上升处。石间有泓,水极清。与报恩寺(今龙兴寺)前龙井通,昔有人浮梗井中,自石而出”(18)。临海城南盖竹山的飞霞石,石叠三层,牧孺戏其上,以手转之不坠。“旧传仙人上升于此”(19)。临海城东八十里的平岩洞,旧传有仙人所栖。《嘉定赤城志》云:“有石门、石窗、石井、石床,鼎窟之属”。临海的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20)。临海东南一百三十里的烧山(今属椒江),山中“有仙人”(21)。

 

黄岩城西 的三会山,其胜处号云庄风磴,“俗传仙人奕棋其上”(22)。黄岩城西的松岩,“有石棋盘,仙人迹焉。岩上又有剪刀痕,或云王仙姑轻举之地”(23)。黄岩城西北的子晋岩。“俗传王乔尝吹箫于此”(24)。

 

温岭的方城山(王城山),俗呼方岩。王羲之《游四郡记》云:“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巇壁立。……中有仙人濯足滩,……平旷处可百余亩,有力者垦之,号仙人田”。温岭的丹崖山,“世传仙人炼丹于此”(25)。

 

天台城东的折山,中有峰拔 立孤秀,“旧传王乔控鹤于此”(26)。

 

仙居的石龛山,《嘉定赤城志》云:“上有石室,深三丈,广踰一丈,俗传神灵栖焉”。仙居的冯师山,“旧传冯氏女学道于此”(27)。另据《宝藏名山记》:徐来勒,字元和甫。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为道士济生渡死,后白昼乘火上升。至东汉时,为太极法师,莅职洞天总司水旱罪福之籍,隐仙居括苍洞。

 

宁海(今属宁波)的盖苍山,《嘉定赤城志》云:“有仙人棋局”。宁海(今属宁波)的三十六 山,有“葛玄炼丹处也”(28)。宁海(今属宁波)的狮子山,“绝顶有巨人迹,长一尺五寸,入石一寸,世传为仙迹”(29)。

 

道教源于先秦道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神话传说和殷周时代的巫术、鬼神崇拜以及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有关。台州的道教即起始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基本上属于历史神话,就是在道教历史事实上加上神话的色彩而形成的。林惠祥先生认为:“历史和神话的界限,常不很分明,有些神话,实是根据历史的事实,不过加上神话的色彩”(30)。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浙江台州道教

网络 佚名

2011-11-03 22:26:15

|
浙江台州道教
|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部,西北环山,东南濒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西北山脉连绵,峰峦迭起;东南丘陵缓延,平原坦荡。且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地理环境相当优越。清戚学标叙台州“山脉”云:“台州古东瓯地,为南纪山河之终。南纪之山,首自岷嶓蠕蜿蜒迤逦,缘江南北。其北为湖北襄、邓、江、黄、舒、庐、广陵诸山;其南自荆山,南逾江汉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于闽中,稍折而北达于东瓯。星传所谓:‘南为越门是也’。越门之山,以会稽为望,然括苍最钜。由括苍而东北为天台,南为雁荡;复由雁荡折而东北至盘山,台境实在台、雁之间”(1)。在中国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不说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尽在名山之间。就是多如牛毛的大小宫观,也于山川有缘。台州也是如此,陈耆卿云:“台以山名州……今以其所登载质之见闻,秀概神标,炳炳如星日。……必有灵区异境而后宅焉”(2)。确如所说,台州境内的诸如括苍、天台、委羽等山,以其“诡异巉绝独称雄于世间”和“闉闍之家,面巾帻亦他邦所无也”的条件(3),恰恰适应了道教衍生和发展的需要。

 

用历史的目光去找寻台州道教的历史与踪迹,许多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山间,均遗韵点点。

 

【大固山】在临海城内,一名龙顾山,为古城北面屏障。《嘉定赤城志》云:山“高八十丈,周回五里”。山势逶迤,上多古木,风景幽静独特。

 

【巾子山】在临海城内东南隅,亦称巾山。南濒灵江,与小固山相叠,高约100余米。上有两峰耸峙,中垂凹谷,形如巾帻。山突兀挺峻,登临眺览,“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故其胜概名天下”(4)。

 

【盖竹山】在临海城关南约三十里。《舆地志》称:“一名竹叶山”,周围为太平头、百丈岩、螺丝尖、牛牢尖等众山。山势雄伟,上杆毛竹,有香炉、天门二峰,景色十分秀美。上有一洞,洞前翠竹覆盖,洞内,一石柱砥崖而立,宛如天然门阙。前洞宽大开朗,岩壁如削;后室百孔千窍,高远莫测。清冯赓雪《台南洞林志》有云:“洞中宽敞,灵异幽奇,其中岩泉点滴,东西无定,人每以手承之,以瑞应”。陈耆卿以为“真灵区也”(5)。

 

【白鹤山】在临海城关东南二十里,俗称马角山。山上有展旗峰、洗肠潭,又有剑崖。《寰宇记》称:“山上有湖,中多盘石。前有石槌、石鼓;鼓鸣,则兵乱。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故以为名”。又《临海记》云:“山上有池泉垂溜,远望如倒挂白鹤之状。故有泉,名挂鹤”。 

 

【括苍山】在临海西南,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山绵亘于临海、黄岩、仙居之间,位于临海境内的有米筛浪、纺车岩、猫鱼岩、九洞尖、天岗尖等峰。其中米筛浪海拔1382米,为浙东第一高峰。括苍之“括”原作“栝”字,以“山多栝木,郁郁苍苍”之故。《寰宇记》云:“高一万六千丈,周回三百里”。又《五岳图序》云:“括苍山,东岳之佐”。

 

【龙符山】在临海东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釡山。《舆地志》云:“章安县东 五十里海际,有覆釡山”(6)。《临海记》与《寰宇记》也云:“东海有山,形似覆釡”。

 

【玉岘山】在临海东与椒江接壤处,本名黄石山。山中有石涧,可容数百人,四面多林木。《临海记》云:“黄石山,洩水九层, 崖如白练”。

 

【灯坛山】在临海西南六十里,北连括苍。旧经有云:上为石坛,每阴雨则有光如灯,故名。

 

【委羽山】在黄岩南五里,俗称俱依山。《嘉定赤城志》云:“地所产石无大小,百碎皆方正有棱,以煮汤可愈疾”。

 

【黄岩山】在黄岩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又云山顶有黄石,故名。

 

【三会山】在黄岩西六十里,一会两山夹一水,二会两石蹲踞如石门,上会有洞空阔尤胜。

 

【松岩】在黄岩西十五里,《嘉定赤城志》云:“其上平广,荫以古松。下有碧龙潭,出没能为云雨”。

 

【子晋岩】在黄岩西北六十里,上平夷可宴坐。

 

【丹崖山】在温岭,《嘉定赤城志》云:“岩石俱赤,有金银星焉”。

 

【王城山】在温岭,因石累叠如城,本名方城山。 

 

【天台山】在天台县之西,仙霞岭山脉东北端。本名镇亭山,又称天梯山,或称灵越,或称台岳。山之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以山形如八叶覆莲,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故称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

 

【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六里,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孙绰《天台山赋》所谓:“赤城霞起以建标”,即指此。

 

【瀑布山】在天台县西四十里,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遥望如布。 

 

【折山】在天台县东十六里,山以崖 险折,故名。

 

【芦峰】在天台县西七十里,下有芦洋、芦坑。

 

【石龛山】在仙居县东十五里。

 

【冯师山】在仙居县西二百一十里,与括苍岭相接。

 

【盖苍山】在宁海县(今属宁波)东北九十里,一名茶山。山濒大海,上有火焰岩,赤色闪烁欲动。

 

【三十六雷山】在宁海县(今属宁波)西三十里,峰峦叠叠如贯珠,凡三十有六折。

 

【狮子山】在宁海县(今属宁波)南九十里。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与以上诸山关联很大,最早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云:轩辕皇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孙绰曾在其《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环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天台山,除轩辕皇帝外,还有彭宗治赤城,伯夷、叔齐和王子乔治桐柏等传说。彭宗,字法先,彭城人。年二十岁时师事杜冲真人,得授丹经五千文,守一之道。“能三昼夜通为一息,或投水底竟日方出,或瞑目僵卧辄年不动,尘委其上积如纸。又能一气诵五千文,通为二遍。气禁蛇虎,亦能禁凶人,使手足不觉自拘或使幽灵击之。年一百五十岁,常如二十年少。周历王丙申太上遣仙官下迎为太清真人,治赤城宫”(7)。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君之子。据史籍记载,兄弟俩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朝,在武王灭商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按《众真记》,伯夷、叔齐死后为 九天仆射,掌治天台桐柏山。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柏”(8),掌吴越水旱。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 氏山巅,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又据唐天台山著名道士杜光庭之《仙传拾遗》:“天台僧陈惠虚曾游山过石桥,遂及宫阙,其门额日会真府,左日金庭,右日桐柏,三门鼎峙,皆有金楼玉窗,高百丈。其右内之西,又一高楼,题日右弼宫,见一叟,号弦老,言此神仙所都,周围百六十里,上真王君主之。列仙三千人,仙王、力士、天童、玉女各万人,为小都会之所。太上一年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王君者,周灵王之子也”。王子乔的传说影响很大,五代时封元弼真君;宋政和三年(1113年)封元应聘真人;绍兴十年(1140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台州各地的佛教寺院,更是把他作为护法伽蓝神供奉。

 

天台山其它的神话传说在一些古籍中还有记载,如《赤城事实》:“晋柏硕因驰猎深入(天台赤城山),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魏夫人传》也云:“天台山下有祠堂方三里,乃司命君府。其东南二门,有日月三辰之精光烛洞庭湖天”。唐天台山著名道士徐灵府对天台赤城玉京洞更有一番描述。他说:“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晋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国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望秩焉”(9)。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也有“王母及上元夫人、紫阳左仙公、太极仙公、清虚王君及携华存(魏夫人)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山洞宫玉宇之下”之说。

另外,天台山还有浮丘公、控鹤仙人、何凤儿、袁根、柏硕、李奉仙、王思真、阴长生、班孟等得道成仙的传说。浮丘公,住天台山。曾“降授道要”于王子乔,“使修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10)。控鹤仙人,名属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天台山元灵老君、华真仙师,遣第七仙子名属仁,秉云驾鹤游历此山,安排地仙。今人号为控鹤仙人”。何凤儿,因受控鹤仙人之遣,于天台山取籍检视各有姓名。袁根、柏硕,二人同为剡县(今浙江嵊州)人。因猎天台赤城山,“忽有石门豁然,见二女方笄,遂为室家。后谢归,女以香囊遗之。根后羽化,硕年九十余”(11)。王思真,位为太上侍经仙郎。《天台山方外志》云:“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已未正月一日,太上老君降于天台山。命思真披九光之韫,书《洞元》、《太洞》等经三十六卷,以授太极左仙公葛玄”。阴长生,生平不详。《天台山方外志》有云:“受太上之命住赤城”。班孟,能飞行,也能终日浮坐空中与人说话;又能直入地下,或含墨喷纸成字,各有意义。《台州府志》云其“饮酒饵丹,年四百余岁童颜鹤发。后入天台,不知所终”。

 

天台山神话传说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是南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所记载的一篇文字:“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遂涧,永无登路。攀授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见芜青叶从山腹流出,甚新鲜。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相谓曰:‘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绝妙,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罗账,账角垂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 ,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迷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并交。至暮,令各就一账宿,女往就之,言声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耶’?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以上的这段文字,即是著名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阮天台山遇仙》传说。这个传说,它的起讫时间从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中间相隔了321年。显然,这是神说传说中的一个“超时间经过传说”。

 

台州道教神说传说其次为临海的括苍山。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括苍之“括”原作“栝”,以“山多栝木,郁郁葱葱”之故。《寰宇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围三百里”。《混元实录》载仙人李八百“登括苍、至天台、入委羽,遍历十大洞天二百余年”。李八百,名脱,蜀人,初居筠阳的五龙岗修长生之道,历夏、商、周三世,年八百岁。又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周穆王时归四川之金堂山合九华丹,丹成后遍游三山五岳。曾长期栖止于台州境内诸山。后于四川三学山上升,号紫阳真君,封妙应真人。又《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王方平:“东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明万历《仙居县志》亦谓王方平:“三国时游括苍,过经(王之弟子蔡经)家谓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饵之。及卒,举棺甚轻,启视无有。越四年,复返。姿益少,谓家人曰:‘七月七日 王真人当来’。及期果至,驾五色云龙,旌节导从甚都。召经父兄见之,又邀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进肴膳,皆金盘玉斝,王以酒一斗勺水五升饮。经家人后尽室上升”。此外,黄岩的仙石山也有王方平的传说。按《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王方平,名远,东海人。举孝廉,历官中散大夫。博学五经,兼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盛衰吉凶如指诸掌。后学道三十余年,羽化后常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其弟子蔡经,仙居人,亦得长生成仙。蔡经仙居故宅处即称蔡仙乡,《嘉定赤城志》称:“今有石臼杵尚存”。

 

黄岩委羽山也是台州道教神话传说流传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轩辕皇帝曾“以中经所纪藏于……委羽”(12)。李八百曾“入委羽”的传说外,较著者尚有如刘奉林、赵伯玄、西灵子都、司马季主、王探、鲍叔阳、周义山、刘讽、黄子阳等传说。刘奉林,周时人。学道于嵩山四百年,三合神丹为邪魔所败,乃入俱依山。丹成后控鹤上升,坠大翮于山椒,后人因名其山为委羽。《素仙子传》说他“能闭气三日不息,至千余年犹未升仙,但服黄连得不死”。号为“大有真人”。赵伯玄,不知何许人,从万始先生受书成道。《仙苑编珠》云其“于委羽山得升为上清左司君”。西灵子都,即太玄仙女,曾于委羽山修道。《洞仙传》曰:“从之者甚众,后白日升天”。司马季主,楚人。尝卜于长安东市,后携子女入委羽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其“入委羽山大有宫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广列仙传》载他师事西灵子都,“受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其有子女二人,男名法育、女日济华,俱在委羽山得道。王探,字养伯,太原人。入委羽山修道,初遇西灵子都得“藏景化形之道”。复师司马季主,受“神化无方之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以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正月,西灵金母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理于大有宫”。鲍叔阳,广宁人。少好养生服桂屑,为汉高帝时,赵王张耳之大夫。后与司马季主同在委羽山,师西灵子都,“得尸解之道”(13)。周义山,字季道,汝阴人。自幼好道,曾来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术(14)。又于温岭方城绝顶缚茅趺坐,所种田号仙人田。后在天台桐柏山遇王子乔授《素奏丹符》得道,号为“紫阳真人”。刘讽,字伟惠,颖川人。陶弘景《真诰》云:“颖川刘伟惠,汉帝时公车司马刘讽也”。曾数至委羽山,从司马季主得服“日月精华得道”(15)。后归乡里,托形杖履而去。黄子阳,后魏人。幼即知长生之妙,初学道博落山中,后入委羽山,问道于司马季主。《登真仙诀》说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能度世”。

 

此外,在委羽山得道成仙的还有青童君、中元丈人、青谷先生、青庐子、段季正等。青童君,生平里籍无考。《委羽山志》引《石室登名记》云其“尝至委羽山修道,神光四澈。遂遍游天下,不知所终”。中元丈人,不知何许人。《委羽山志》引《总仙传》云其“得道於委羽山”。青谷先生,里籍不详。尝修九息服气之道,至委羽山从中元丈人得法。后于山合炉炼大丹,服之而成仙。青庐子,尝与青谷先生同师于中元丈人。“有变化之术”(16)。段季正,里籍亦不详。“尝在委羽山修炼得仙”(17)。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轩辕皇帝“以中经所纪藏于……委羽”。唐王瓘《广黄帝本行记》有黄帝“藏丹经于委羽之山,最后息驾返真,乘龙升天为太一君”等记载。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在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和宁海等地也还有显现。

 

临海的覆釜山(今属椒江),《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吴越春秋》载“吾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以及刘世轨记有“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还有临海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茅盈,字叔申,陕西咸阳人,十八岁时弃家修道,行服食调神养生之法。《天台山方外志》说他莅司命之任”,在“哀帝元寿间(前2~前1年),乘云驾龙至太霍赤城玉洞之府”。《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其:“治宫赤城玉洞之府”,并“给玉童、玉女各四十人,以出入太微,受事太极也”。临海巾子山上有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于山上炼丹,终于得道,后驾鹤飞升。临海城外皇华亭的金鸡石,“即皇华真人上升处。石间有泓,水极清。与报恩寺(今龙兴寺)前龙井通,昔有人浮梗井中,自石而出”(18)。临海城南盖竹山的飞霞石,石叠三层,牧孺戏其上,以手转之不坠。“旧传仙人上升于此”(19)。临海城东八十里的平岩洞,旧传有仙人所栖。《嘉定赤城志》云:“有石门、石窗、石井、石床,鼎窟之属”。临海的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20)。临海东南一百三十里的烧山(今属椒江),山中“有仙人”(21)。

 

黄岩城西 的三会山,其胜处号云庄风磴,“俗传仙人奕棋其上”(22)。黄岩城西的松岩,“有石棋盘,仙人迹焉。岩上又有剪刀痕,或云王仙姑轻举之地”(23)。黄岩城西北的子晋岩。“俗传王乔尝吹箫于此”(24)。

 

温岭的方城山(王城山),俗呼方岩。王羲之《游四郡记》云:“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巇壁立。……中有仙人濯足滩,……平旷处可百余亩,有力者垦之,号仙人田”。温岭的丹崖山,“世传仙人炼丹于此”(25)。

 

天台城东的折山,中有峰拔 立孤秀,“旧传王乔控鹤于此”(26)。

 

仙居的石龛山,《嘉定赤城志》云:“上有石室,深三丈,广踰一丈,俗传神灵栖焉”。仙居的冯师山,“旧传冯氏女学道于此”(27)。另据《宝藏名山记》:徐来勒,字元和甫。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为道士济生渡死,后白昼乘火上升。至东汉时,为太极法师,莅职洞天总司水旱罪福之籍,隐仙居括苍洞。

 

宁海(今属宁波)的盖苍山,《嘉定赤城志》云:“有仙人棋局”。宁海(今属宁波)的三十六 山,有“葛玄炼丹处也”(28)。宁海(今属宁波)的狮子山,“绝顶有巨人迹,长一尺五寸,入石一寸,世传为仙迹”(29)。

 

道教源于先秦道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神话传说和殷周时代的巫术、鬼神崇拜以及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有关。台州的道教即起始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基本上属于历史神话,就是在道教历史事实上加上神话的色彩而形成的。林惠祥先生认为:“历史和神话的界限,常不很分明,有些神话,实是根据历史的事实,不过加上神话的色彩”(30)。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