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宣德朝史料中的张三丰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沈一民     时间:2020-10-22 21:32:07      繁體中文版     

摘要:有关张三丰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宣德朝。大邑县的两块石刻,以及《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禅玄显教编》等传世文献都是最早著录张三丰行止的第一手文献。从中大致可知,张三丰以“张剌闼”之名活跃于元末。至正六年(1346),张三丰获赠冷谦所绘《仙弈图》。文献中的至元六年(1269)说则是误记。洪武年间,张三丰长期活动于宝鸡金台观,武当山周边地区。洪武二十五年(1392),张三丰曾前往成都、大邑鹤鸣山等地。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朱元璋开始寻访张三丰。待至永乐元年(1403),朱棣开始专门针对张三丰进行寻访。

关键词:张三丰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仙奕图

尽管张三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道教人物之一,但是张三丰的“隐仙”特质导致他的行踪莫测,生平难寻。另一方面,通过明代皇室的推崇,张三丰被形塑成“在世真仙”的形象。这促发了各地纷纷寻找,甚至附会张三丰在本地方的活动,从而导致材料的纷杂。历经明清文献的不断创造、加工,张三丰成为一位足迹遍及全国、融传说与神话于一身的“箭垛式”人物。

由于材料的相互龃龉,张三丰的相关问题皆处于聚讼纷纭的状态,很难得出公认的结论。为了还原张三丰的历史真实面貌,必须从甄别历史文献入手,在摒弃晚出史料的基础上,依凭着明前期的文献呈现出近于历史真实的张三丰。根据现存文献的问世时间,有关张三丰的记载最早只能追溯至宣德年间。因此本文主要追索宣德年间的文献,在论证文献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尝试着勾勒更为贴近历史真实的张三丰。

一、大邑县文献中的张三丰

在现存文献中,纪年时间最早的是大邑县的两块石碑,即蒋夔所撰《张神仙祠堂记》和蔡长通所撰《迎仙阁记》,皆为宣德二年(1427)所立刻石。

《张神仙祠堂记》刻石,落款为“宣德二年吉郡蒋夔撰,临卭儒士杜□书” [1]。但原石已经不存,加之四川省大邑县最早的现存县志——乾隆《大邑县志》并未收录此文,其真实性尚有商榷之余地。

作者蒋夔,道光《德阳县志》:“太和监生。洪武中为德阳县训导,克端模范,终日寒毡,清苦自守。与诸生讲究不倦。后擢蜀府伴读。见《旧志》。”[2]雍正《四川通志》:“泰和人,德阳教谕,克端模范,清苦自甘。后升蜀府伴读。” [3]两种方志所记相差不多。蒋夔为江西泰和人,洪武时期,出任四川德阳训导。后升任蜀王伴读。第一任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蜀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蜀王椿之国成都府”。[4]蒋夔转任蜀王伴读必于1390年以后。朱元璋极为重视皇室教育。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当明朝草创之时,“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5]洪武九年(1376)二月,朱元璋完善王府官制时,“增设伴读四人,选老成、明经、慎行之士任之。侍读四人,收掌文籍。少则缺之”。[6]蒋夔能从训导一跃而成为蜀王伴读,说明他具有极高的儒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蒋夔任职四川期间,才名盛于巴蜀,各地纷纷请其撰写碑记,因此留下许多蒋夔所作长文。如铜梁县观音寺落成后,“工既就,来求篆书寺额,并记其岁月于下方,镌诸贞石。”[7]蒋夔于洪熙元年(1425)写就《龙归山观音寺石刻记》一文。汉源县《永兴寺记》和丰都县《景德观记》亦出于蒋夔之手。永兴寺重修后,“书来请记。”[8]何悟渊重修景德观三清殿之后,“间以其始末,征余记之。”[9]《张神仙祠堂记》一文亦是如此,吴伯理建成迎仙阁后,请蒋夔撰文。“宣德纪元之初,岁在丙午冬,复于阁后创祠堂三间。落成,书其颠末,来锦城请记余。” [10]这四篇文章皆为佛教和道教文献,很可能与朱椿崇奉佛教和道教有关。明人称:“仙宫佛院,成都颇盛,半创自献王之国时。” [11]借助朱椿的关系,吴伯理才会请托蒋夔撰写碑文。据此,蒋夔撰写《张神仙祠堂记》,有理有据,绝非伪作。而写作时间则是宣德元年(1426),刻石于宣德二年。

《张神仙祠堂记》一文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吴伯理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建造迎仙阁的过程。第二部分为蒋夔撰写碑记的缘由。第三部分为张三丰的传记。第四部分为吴伯理的小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张神仙祠堂记》开篇即写吴伯理来到大邑县的原因。“大明永乐十五年丁酉春正月,上清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赍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 [12]因鹤鸣山为张道陵创教之地,且张三丰曾停留于此,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特命吴伯理前往寻访张三丰。这段内容,大邑县其他文字可为佐证。嘉靖三十四年(1555),县庠生左翘所书《鹤鸣观记》:“我朝永乐十一年,遣吴伯理请三丰先生。有书。”[13]《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在鹤鸣山。嘉靖壬戌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撰书。” 嘉靖壬戌,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中写道:“(永乐)十三年,成庙遣龙虎山道人吴伯理持书诣蜀延访。” [14]时间虽有差缪,却也说明吴伯理在鹤鸣山的活动被当地人广泛记忆和传颂。随着张三丰与鹤鸣山的关系广为人知,这段记忆被广为流传。如正德年间成书的《皇明书画史》:“永乐中,来郡访张三丰,后居嘉定之鹤鸣山。”[15]王圻(1530-1615):“我文皇帝闻三丰名,遣道士吴伯理驰书即鹤鸣山招之,遂赴后山岩下隐焉。” [16]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