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与道教的研究(3)

道教之音 马西沙

2012-07-28 13:35:28

弘阳教历明清两朝,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点。教徒多活动在农村、集镇,被老百姓称为弘阳道人或红阳道人。他们部分人生活在道观,而其宗教活动则是“筑坛”、“设道场”,为人斋醮,祈福驱祸。据清档案记录:“京东一带,向有红阳教为人治病,及民间丧葬,念经发送。”大凡“偶有丧葬之家,无力延请僧道”者大都延请弘阳道人,以其收资较少的缘故。清当局亦认为该教“打醮觅食,经卷虽多,尚无悖逆语句”(《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山东按察使温承惠奏折)。

与弘阳教相类的教派还有一烛香教,虽无成套经卷,但多有口口相授的类似道情的歌词。教徒多云游四方,“说唱好话”。或于农闲之时,带着干粮及道场乐器,集于一村。这类道场仪式简单,没有正规道场的森严肃穆的气氛。所歌唱内容多为《父母恩理应赞念》之类世俗化味道极浓的歌词,在木鱼、鼓板的击打声中,和而歌之,气氛轻松和谐。这类道场,带有抒发宗教感情,调节紧张生活,以及会同教友的目的。至今,此教仍在河北、山东流行,为百姓喜闻乐道。

3 宝卷炼养思想与道教之异同

首先,民间宗教中出现炼养思想,是内丹道成为道教主流以后的事,道教炼养思想萌于先秦,成形于南北朝。唐末五代两宋内丹道大兴,体系完备,炉火纯青。唐末五代的汉钟离、吕纯阳承前代丹法,开南北两宋,著书立说;张伯端《悟真篇》、石杏林《还源篇》、薛道光《复命篇》、陈泥丸《翠虚篇》;全真七子大量著述,张三丰《玄谭集》,乃至明中叶尹真人弟子所为之《性命圭旨》等等,数百年间造成中国丹道思想的鼎盛。没有道教内丹炼养术大兴,就没有民间宗教诸新型教派出现的历史机运。宋元时代白莲教、白云宗、摩尼教是那一时期民间宗教的主体,其后衰落的因素固多,重要的因素是以内丹道炼养思想为主体的新型民间教派大量出现,取而代之的结果,也是广大民众在信仰主义领域择优汰劣的必然趋势。

新型民间教派及大量宝卷的出现,与正统道教修行特点也不无关系。历代高道,大都特立独行,专意修持。在授受关系上,单传秘授,或依教派辈分,传于嫡派或可靠之弟子。而活动场合则多依寺庙宫观,与尘世隔绝,可谓超凡脱俗。最初的民间宗教的创教者则一反此道,他们依托的是广大下层社会,面向的是求生惧死的千万民众,处处皆可参师访友,撰经写卷。宗教的炼养功夫,既服务于个人及教徒修行的需要,也是一种扩大教势,巩固教团,甚至传播教义的载体形式。在一些教派中,设有本教的印经厂、讲经房。对经卷的理解,往往决定了信徒在教中的地位。在明中末叶,聚坐谈经,成为一种风习。“四方各有教首,谬称佛祖,罗致门徒。甚至皇都重地,辄敢团坐谈经,十百成群,环视聚听”(《明神宗实录》卷五九四,万历四十八年五月)。而得有余钱,或修观以传道,或立祠以安身,以至“迩来淫祠日盛,细衣黄冠,所在如蚁”,官方不得不下令严禁:“今后敢有私创禅林道院,即行拆毁,仍惩首事之人,僧道无度牒者。系发原籍还俗”(《明光宗实录》卷三,泰昌元年八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僧、道之士或假称僧道者,遂自造经书、自创教门、自称祖师、自传道术,形成于有别正统佛、道的形形色色的宗教,以及上有教主及其家族,下有村村镇镇相网络、层层教团相依持的相对稳定的宗教组织。由此发展,则出现了千里呼吸相通,八方共为一域的大教派,无怪乎明清时代正统佛教衰落,民间宗教兴起,这种兴起自有其合理的意义。随之,宝卷的风行,则在下层社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道教的生命力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弘扬发达起来了。

其次,宝卷的炼养思想庞杂、丰富,既有合于道教炼养真精神者,也因鱼龙混杂,导致怪弊丛生的现象。

张伯端曾讲:“老氏以修炼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张伯端:《悟真篇序》)。而丘处机则认为,修行者心地不纯,魔即随身,并点出“十魔君”之患。部分民间宗教“宝卷”的修炼内容,恰患此症,甚至非以为魔,反以为正。如影响颇大的圆顿教经典《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第八品即描写了得道者在元神出窍时所遇见的种种幻像,如见到“天宫幻境,四面街道,金绳界记,玻璃河中有金银、琉璃,楼台殿阁,珊瑚阶砌,无边圣景”,又如见到了无生母、古世尊、释迦佛、弥勒佛,在蟠桃会上证金身等等,都属于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所讲的富贵魔,圣贤魔之列。更有甚者,少数修炼者走火入魔,竟产生勃勃野心,以为世界受制于他的想像,他代表着天意,在幻想中成为世界的主宰。如果再将这类幻想付诸实际,则很容易走上“称王称帝”的草头王的道路。明、清乃至近现代,多出此辈,结局也多很悲惨。

道教以为,修行者只有不认外境,方可进道。当然,如张伯端、丘处机也主张“调神出壳”、“乘风履云”、“永却长生不死”。不过,他们和许多高道的“炼神还虚”无怪异之说,而是“合三才异宝而为自然道也”。这正是道家与某些民间宗教家在炼养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一个把落脚点放在贵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上,一个则充满世俗欲望和追求。后者之所以如此,亦是社会使然。应当指出,相当多的民间宗教家亦有高尚的追求,而正统道士中亦有败类,不可一概而论。

其三,在哲学观念上,宝卷与道教分殊异同,亦不可概论。道教和哲学,炼养于一炉,逆则归元,既体现出了人本身逆死求生的过程,其哲学的依据亦不出老子从人道向常道的复归。体现了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从本体走向多元,再由多元归于本体的过程。部分民间宗教家及其撰写的宝卷,即循此思路。

但还有一部分民间宗教,有一种自成体系的天道观,这种天道观又与内丹炼养之术汇于一体,则演化成一种极有吸引力的社会政治观点、一种反传统的思潮,这就是“三教应劫”思想。三教应劫思想渊源于《弥勒下生经》等佛教经典,时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后则有佛道交相影响,由民间宗教混而成之。但就现有资料来看,到了明代这种天道观才和民间宗教的炼养思想发生融合。

相对系统的三教应劫思想,较早见于黄天道诸经内。《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三十五品云:

三世古佛,立于三教法门,三世同体,万类一真,九转一性,乃为三周说法人间,譬喻过、现、未来,三极同生。

同经三十三分云:

三元了义,无极圣祖,一佛分于三教。三教者乃三佛之体,过去燃灯,混元初祖,安天治世,立下三元。

九十六刻内按九十六亿人缘。过去佛度了二亿,此是道尼;见在佛度了二亿,乃是僧尼;释子后留九十二亿,皇极古佛本是圣人转化,全真大道乃在家菩萨,悟道成真。

到了《普静如来钥匙宝卷》中,这种思想又有了更明确的表述:

无极化燃灯,九劫立世,三叶莲,四字经,丈二金身。太极化释迦佛,一十八劫立世,五叶金莲,六字经,丈六金身。皇极化弥勒佛,八十一劫,九叶莲,十字经,丈八金身。

燃灯佛,掌教是青阳宝会;释迦佛,掌红阳,发现乾坤;弥勒佛,掌白阳,安天立地。三极佛,化三世,佛法而僧。三世佛,掌乾坤,轮流转换。

最后体系的建立则是“三佛”之上,无生老母,或无生父母的出现。在这种体系中,人类是由无生父母或无生老母所创,“无生母”,创造了天地阴阳,孕育了“婴儿姹女”,繁衍了九十六亿“皇胎儿女”——人类。人类最初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彼岸世界。但因为罪愆,被老母打发到东土尘世,尽皆迷失了本性,且遭受了无尽的劫难。无生老母于是不忍,令使者下凡,“发灵符,救度人民”。她分别在青阳劫、红阳劫、白阳劫派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下凡。在青阳、红阳期,各救度两亿。在红阳劫尽,白阳当兴之时,人类蒙受空前苦难,法力无边的弥勒佛下凡,救人类于覆灭,收度“残灵”九十二亿,重回彼岸。

人类怎样才能回归呢?要成为有缘人。而有缘人则要通过修炼内丹之术,把握“真道玄机”。这时只有名师指点,加入教门,才能“显真机,明大意”,被授予“诀点”。经过日夜精进,本性渐显,迷而复明,回归到天真之性,得了圆明之体,重新认识了“古家乡”和回归之路。这就是《皇极金丹九莲正信归真还乡宝卷》所讲的:“若有缘,遇亲传,金丹大道,点玄关,明开闭,养气存神。久久的,加精进,观空静坐,功夫到,心悟明,见性明心。神为性,气为命,本原无二;从无始,至如今,一气穿通。”最后炼到“真空出窍”,凡圣相接,打破生死,反本还源,回归家乡,恢复了下世临凡前的天真之性,本来面貌。三教应劫救世思想,就是如此与民间宗教修炼内丹之术接合起来了。这种教义成为黄天教、闻香教、八卦教、一贯道等多类教门的基本教理,对下层受苦受难者无疑颇具吸引力,成为部分民间宗教反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与道教天人合一思想最具分歧之处。

The Precious Scrolls and the Taoism

MA Xi-sha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oes,Beijing 100732,China)Abstract:The fundamental feature of Taoism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profound philosophy with its cultivation practice.Study shows that the Precious Scrolls of folk relig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is feature.These scrolls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th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aoism influences the common people.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ought cultivation between Taoism and folk religion.

Key words:the precious scrolls;the Taoism;the popular-religion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作者简介:马西沙(1943-),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评审委员,中国社科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文章转自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宝卷与道教的研究(3)

    道教之音 马西沙

    2012-07-28 13:35:28

    |
    宝卷与道教的研究(3)
    |

    弘阳教历明清两朝,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点。教徒多活动在农村、集镇,被老百姓称为弘阳道人或红阳道人。他们部分人生活在道观,而其宗教活动则是“筑坛”、“设道场”,为人斋醮,祈福驱祸。据清档案记录:“京东一带,向有红阳教为人治病,及民间丧葬,念经发送。”大凡“偶有丧葬之家,无力延请僧道”者大都延请弘阳道人,以其收资较少的缘故。清当局亦认为该教“打醮觅食,经卷虽多,尚无悖逆语句”(《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山东按察使温承惠奏折)。

    与弘阳教相类的教派还有一烛香教,虽无成套经卷,但多有口口相授的类似道情的歌词。教徒多云游四方,“说唱好话”。或于农闲之时,带着干粮及道场乐器,集于一村。这类道场仪式简单,没有正规道场的森严肃穆的气氛。所歌唱内容多为《父母恩理应赞念》之类世俗化味道极浓的歌词,在木鱼、鼓板的击打声中,和而歌之,气氛轻松和谐。这类道场,带有抒发宗教感情,调节紧张生活,以及会同教友的目的。至今,此教仍在河北、山东流行,为百姓喜闻乐道。

    3 宝卷炼养思想与道教之异同

    首先,民间宗教中出现炼养思想,是内丹道成为道教主流以后的事,道教炼养思想萌于先秦,成形于南北朝。唐末五代两宋内丹道大兴,体系完备,炉火纯青。唐末五代的汉钟离、吕纯阳承前代丹法,开南北两宋,著书立说;张伯端《悟真篇》、石杏林《还源篇》、薛道光《复命篇》、陈泥丸《翠虚篇》;全真七子大量著述,张三丰《玄谭集》,乃至明中叶尹真人弟子所为之《性命圭旨》等等,数百年间造成中国丹道思想的鼎盛。没有道教内丹炼养术大兴,就没有民间宗教诸新型教派出现的历史机运。宋元时代白莲教、白云宗、摩尼教是那一时期民间宗教的主体,其后衰落的因素固多,重要的因素是以内丹道炼养思想为主体的新型民间教派大量出现,取而代之的结果,也是广大民众在信仰主义领域择优汰劣的必然趋势。

    新型民间教派及大量宝卷的出现,与正统道教修行特点也不无关系。历代高道,大都特立独行,专意修持。在授受关系上,单传秘授,或依教派辈分,传于嫡派或可靠之弟子。而活动场合则多依寺庙宫观,与尘世隔绝,可谓超凡脱俗。最初的民间宗教的创教者则一反此道,他们依托的是广大下层社会,面向的是求生惧死的千万民众,处处皆可参师访友,撰经写卷。宗教的炼养功夫,既服务于个人及教徒修行的需要,也是一种扩大教势,巩固教团,甚至传播教义的载体形式。在一些教派中,设有本教的印经厂、讲经房。对经卷的理解,往往决定了信徒在教中的地位。在明中末叶,聚坐谈经,成为一种风习。“四方各有教首,谬称佛祖,罗致门徒。甚至皇都重地,辄敢团坐谈经,十百成群,环视聚听”(《明神宗实录》卷五九四,万历四十八年五月)。而得有余钱,或修观以传道,或立祠以安身,以至“迩来淫祠日盛,细衣黄冠,所在如蚁”,官方不得不下令严禁:“今后敢有私创禅林道院,即行拆毁,仍惩首事之人,僧道无度牒者。系发原籍还俗”(《明光宗实录》卷三,泰昌元年八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僧、道之士或假称僧道者,遂自造经书、自创教门、自称祖师、自传道术,形成于有别正统佛、道的形形色色的宗教,以及上有教主及其家族,下有村村镇镇相网络、层层教团相依持的相对稳定的宗教组织。由此发展,则出现了千里呼吸相通,八方共为一域的大教派,无怪乎明清时代正统佛教衰落,民间宗教兴起,这种兴起自有其合理的意义。随之,宝卷的风行,则在下层社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道教的生命力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弘扬发达起来了。

    其次,宝卷的炼养思想庞杂、丰富,既有合于道教炼养真精神者,也因鱼龙混杂,导致怪弊丛生的现象。

    张伯端曾讲:“老氏以修炼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张伯端:《悟真篇序》)。而丘处机则认为,修行者心地不纯,魔即随身,并点出“十魔君”之患。部分民间宗教“宝卷”的修炼内容,恰患此症,甚至非以为魔,反以为正。如影响颇大的圆顿教经典《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第八品即描写了得道者在元神出窍时所遇见的种种幻像,如见到“天宫幻境,四面街道,金绳界记,玻璃河中有金银、琉璃,楼台殿阁,珊瑚阶砌,无边圣景”,又如见到了无生母、古世尊、释迦佛、弥勒佛,在蟠桃会上证金身等等,都属于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所讲的富贵魔,圣贤魔之列。更有甚者,少数修炼者走火入魔,竟产生勃勃野心,以为世界受制于他的想像,他代表着天意,在幻想中成为世界的主宰。如果再将这类幻想付诸实际,则很容易走上“称王称帝”的草头王的道路。明、清乃至近现代,多出此辈,结局也多很悲惨。

    道教以为,修行者只有不认外境,方可进道。当然,如张伯端、丘处机也主张“调神出壳”、“乘风履云”、“永却长生不死”。不过,他们和许多高道的“炼神还虚”无怪异之说,而是“合三才异宝而为自然道也”。这正是道家与某些民间宗教家在炼养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一个把落脚点放在贵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上,一个则充满世俗欲望和追求。后者之所以如此,亦是社会使然。应当指出,相当多的民间宗教家亦有高尚的追求,而正统道士中亦有败类,不可一概而论。

    其三,在哲学观念上,宝卷与道教分殊异同,亦不可概论。道教和哲学,炼养于一炉,逆则归元,既体现出了人本身逆死求生的过程,其哲学的依据亦不出老子从人道向常道的复归。体现了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从本体走向多元,再由多元归于本体的过程。部分民间宗教家及其撰写的宝卷,即循此思路。

    但还有一部分民间宗教,有一种自成体系的天道观,这种天道观又与内丹炼养之术汇于一体,则演化成一种极有吸引力的社会政治观点、一种反传统的思潮,这就是“三教应劫”思想。三教应劫思想渊源于《弥勒下生经》等佛教经典,时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后则有佛道交相影响,由民间宗教混而成之。但就现有资料来看,到了明代这种天道观才和民间宗教的炼养思想发生融合。

    相对系统的三教应劫思想,较早见于黄天道诸经内。《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三十五品云:

    三世古佛,立于三教法门,三世同体,万类一真,九转一性,乃为三周说法人间,譬喻过、现、未来,三极同生。

    同经三十三分云:

    三元了义,无极圣祖,一佛分于三教。三教者乃三佛之体,过去燃灯,混元初祖,安天治世,立下三元。

    九十六刻内按九十六亿人缘。过去佛度了二亿,此是道尼;见在佛度了二亿,乃是僧尼;释子后留九十二亿,皇极古佛本是圣人转化,全真大道乃在家菩萨,悟道成真。

    到了《普静如来钥匙宝卷》中,这种思想又有了更明确的表述:

    无极化燃灯,九劫立世,三叶莲,四字经,丈二金身。太极化释迦佛,一十八劫立世,五叶金莲,六字经,丈六金身。皇极化弥勒佛,八十一劫,九叶莲,十字经,丈八金身。

    燃灯佛,掌教是青阳宝会;释迦佛,掌红阳,发现乾坤;弥勒佛,掌白阳,安天立地。三极佛,化三世,佛法而僧。三世佛,掌乾坤,轮流转换。

    最后体系的建立则是“三佛”之上,无生老母,或无生父母的出现。在这种体系中,人类是由无生父母或无生老母所创,“无生母”,创造了天地阴阳,孕育了“婴儿姹女”,繁衍了九十六亿“皇胎儿女”——人类。人类最初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彼岸世界。但因为罪愆,被老母打发到东土尘世,尽皆迷失了本性,且遭受了无尽的劫难。无生老母于是不忍,令使者下凡,“发灵符,救度人民”。她分别在青阳劫、红阳劫、白阳劫派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下凡。在青阳、红阳期,各救度两亿。在红阳劫尽,白阳当兴之时,人类蒙受空前苦难,法力无边的弥勒佛下凡,救人类于覆灭,收度“残灵”九十二亿,重回彼岸。

    人类怎样才能回归呢?要成为有缘人。而有缘人则要通过修炼内丹之术,把握“真道玄机”。这时只有名师指点,加入教门,才能“显真机,明大意”,被授予“诀点”。经过日夜精进,本性渐显,迷而复明,回归到天真之性,得了圆明之体,重新认识了“古家乡”和回归之路。这就是《皇极金丹九莲正信归真还乡宝卷》所讲的:“若有缘,遇亲传,金丹大道,点玄关,明开闭,养气存神。久久的,加精进,观空静坐,功夫到,心悟明,见性明心。神为性,气为命,本原无二;从无始,至如今,一气穿通。”最后炼到“真空出窍”,凡圣相接,打破生死,反本还源,回归家乡,恢复了下世临凡前的天真之性,本来面貌。三教应劫救世思想,就是如此与民间宗教修炼内丹之术接合起来了。这种教义成为黄天教、闻香教、八卦教、一贯道等多类教门的基本教理,对下层受苦受难者无疑颇具吸引力,成为部分民间宗教反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与道教天人合一思想最具分歧之处。

    The Precious Scrolls and the Taoism

    MA Xi-sha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oes,Beijing 100732,China)Abstract:The fundamental feature of Taoism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profound philosophy with its cultivation practice.Study shows that the Precious Scrolls of folk relig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is feature.These scrolls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th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aoism influences the common people.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ought cultivation between Taoism and folk religion.

    Key words:the precious scrolls;the Taoism;the popular-religion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作者简介:马西沙(1943-),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评审委员,中国社科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文章转自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