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心诚意读道经

道教之音整理 王志芹

2013-01-16 12:03:05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写经品》说:“经者,圣人垂教叙录,流通劝化,诸天出生。众圣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开度五亿天人,教化三千国土,作登真之径路,为出世之因缘。”

由此可见,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炼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提。正如经书所要求的,对于不经常使用的经书也应该认真学习,以旁通经常使用经书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加强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义的领会,并贯通于自我的修道实践中。

道教经典,简称道经。古称“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册”、“金函”、“仙经”、“丹书”、“道书”等。为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被奉为“无上经宝”。对于道经的价值,任继愈先生是这样评价的“道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宝库的地位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为重要”。

道经的历史比正统道教的历史还要早。由于道家为母体,大量的道家经典被纳入道教经典的范畴。若以道家老子学说的出现算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道经的数量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现存明代正统年间的道经总集《道藏》共有5485卷之巨。如果加上近年编纂的《藏外道书》和其它失收的道经,以及明代以后出现的道书,有学者估计不下万卷。

道经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言其“杂而多端”。然而从道教最根本的信仰去解析,仍不难分清其中的脉络,博而能约,并非杂化。以“道”的信仰去解析,则有“道学”的内容;以“神”的信仰去解析,则有道教神学的内容;连接道家与道教,道学与神学的一根纽带则是“仙”,这是“仙学”的内容。仙学将人与神,生与道相连接,是道教的无上法宝。包容仙学、道学和神学的躯壳,就是道教的宗教仪式,如科仪、规戒,祭拜、经忏、禁忌、宫观、称谓等等,这些可称为“教学”。这四门学术紧密相联,是道教不可分割的本质内容。而道教文化最根本的内容,也由此四门学术组成。道教就象一棵大树,道经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这棵大树上面找到位置,树干分明,条理清晰。

道教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敷衍大义,为学道寻真者辅以正途之由径,并使之在传承中得到积累和丰富,六朝以来,历代的道门高士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东晋葛稚川始访搜天下道书经典,作遐览著录,其目以传存于世,陆天师修静广集道书,刊而正之,以整辑遗踪,提纲振纪;梁道士孟智固作《玉纬七部经书》“盖乃总道化之教方,统玄门之正典,包罗群艺,综括众文。”唐开元年间,编成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总集《开元道藏》,不仅确立了道教的经典体系,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丰富和繁荣;宋朝时又编成《政和道藏》,并在福州雕版刊行,成为中国印刷史重要文献;元道藏的重修,再度促进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开创了道教发展的新局面:明正统《道藏》编成,综括了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载体,重新激扬了道教的文化精神,为各大名山宫观所珍藏,视为镇山镇观之宝。总之,道教所集的经书典籍,不仅是文献典籍的丰富,而且是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由凡俗通达到神仙的由径,只要潜心参究,便可寻真得道,超凡入圣。

道教的经书虽包罗至广,但其编篡和经典体系的架构都是围绕“神仙之道”这个信仰体系的,否则就不是道藏。我们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终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义无不发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启示。《度人经》说:“仙道贵生,仙道贵度,仙道贵实。信行道者,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自,齐同慈爱,咸行善心。”《道德经》则说:“道者,万物之奥,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度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正己化人。”总之,经典所载之道和教化之方,道德性命之学,长生度世之妙等等,无不备载,所有的信行修炼,教化济人的要义都是作为修道者必须参究明了的,否则如何能够承担起自己所信仰的道教事业呢? 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中说过:“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道;灵宝说经,当以定观,内观为要;太上立教,当以道德,日用为规;内而修己,则虚皇四十九章经,洞左、尤通,生天,清静诸经最为捷要;外而济世度幽,则黄帝阴符经,玉枢,北斗,消灾,救苦,五厨,生神诸经,玉枢,朝天,九幽诸忏,是皆入道之梯航,仙真之蹊径。并说:“经以敛心,经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诵不辍,消除魔障,增广道缘。”所以,作为修道者,要将诵经作为最基本的素养加强锻炼。

作为一个修道者,要想真正担负起继承道教传统,弘扬道教大业的历史责任,就首先应当潜心研究经书,习而悟之修身护命以度己,得而发之以启迪世人。也只有皈依日诵参究持之以恒,才能如《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所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诚然,奉诵经书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读出自我的心得和理解,《道德经》五千言,深邃博大,《道藏》收录了近百家研读注疏者,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故而能自成一家。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能日诵有所得,并且越来越感受到其伟大之处和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启迪。又如《度人经》中名句“齐同慈爱”,平平常常四个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谐社会人群的至理和为人度世的原则,很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上继往圣,下达来者,又是个人所得。读经可以集己之学,以为今用,二者同样重要和可贵,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也有着同样的意义。经书中的警世箴言,只要我们静心研读,必定会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对己对人对社会都影响极大。像我们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就充分认识到道教经书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更好的加强道风建设,提高教职人员的信仰素质和文化素质,坚决维护上海城隍庙的窗口形象,所以特地邀请著名道教学者陈耀庭教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给本庙道众讲授经典,与大家共同研读经书,并要求每人能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种做法确实是很好的,不但使各位道教徒的信仰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待人接物等综合素质也有所加强,而且整个庙观形象得以树立,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经之风,这对于弘道大有裨益。此举得到市民宗委,市道协甚至是中国道协有关领导的肯定,要求继续加强,不可松懈。

当然,研读经书更应付诸生活实践,就象登山一样,只知山的秀美清新,空旷幽静,险峻宏伟,物种繁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身体力行,才会有更为真切的感受,否则是不够完整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实践或修行,研读经书的心得才能得到不断升华,利益身心,并能惠及他人,否则,“于己何益”又岂能消灾散祸也哉。

道书经典的传授、研读与整理,是神圣和极为重要的,世俗社会中,不同人群都可以从中受到启益,学道修身更是由此登堂入室,了悟道意,从凡入圣,合道冀仙,精神升华。历史地看,道经的整理和《道藏》的编修,往往是道教文化承传和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开端,而这又带来道教新的兴盛局面,不仅使道教的经典体系得到确立,促进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丰富和繁荣,让道教得到“中兴”。

继承和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引导道教与时俱进,努力与社会相适应,推动道教自身发展,是每一个年轻道教徒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固本强身上狠下功夫,那就是加强道风建设,提高道士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其中,对道教典籍的研究是作为一个合格道教徒最为基本的素质,对经书不但精读、注释,而且要融合贯通,学有所得,并且能够进行讲经说法,传道布道,度人度己,济物度世,这样对于道教的宣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正如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说:“经以为经,经以载道”。让我们都来重视道经的研习和整理,传扬道教文化,让古老的道教在新世纪焕发出活力,真正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6期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志心诚意读道经

道教之音整理 王志芹

2013-01-16 12:03:05

|
志心诚意读道经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写经品》说:“经者,圣人垂教叙录,流通劝化,诸天出生。众圣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开度五亿天人,教化三千国土,作登真之径路,为出世之因缘。”

由此可见,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炼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提。正如经书所要求的,对于不经常使用的经书也应该认真学习,以旁通经常使用经书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加强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义的领会,并贯通于自我的修道实践中。

道教经典,简称道经。古称“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册”、“金函”、“仙经”、“丹书”、“道书”等。为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被奉为“无上经宝”。对于道经的价值,任继愈先生是这样评价的“道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宝库的地位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为重要”。

道经的历史比正统道教的历史还要早。由于道家为母体,大量的道家经典被纳入道教经典的范畴。若以道家老子学说的出现算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道经的数量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现存明代正统年间的道经总集《道藏》共有5485卷之巨。如果加上近年编纂的《藏外道书》和其它失收的道经,以及明代以后出现的道书,有学者估计不下万卷。

道经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言其“杂而多端”。然而从道教最根本的信仰去解析,仍不难分清其中的脉络,博而能约,并非杂化。以“道”的信仰去解析,则有“道学”的内容;以“神”的信仰去解析,则有道教神学的内容;连接道家与道教,道学与神学的一根纽带则是“仙”,这是“仙学”的内容。仙学将人与神,生与道相连接,是道教的无上法宝。包容仙学、道学和神学的躯壳,就是道教的宗教仪式,如科仪、规戒,祭拜、经忏、禁忌、宫观、称谓等等,这些可称为“教学”。这四门学术紧密相联,是道教不可分割的本质内容。而道教文化最根本的内容,也由此四门学术组成。道教就象一棵大树,道经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这棵大树上面找到位置,树干分明,条理清晰。

道教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敷衍大义,为学道寻真者辅以正途之由径,并使之在传承中得到积累和丰富,六朝以来,历代的道门高士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东晋葛稚川始访搜天下道书经典,作遐览著录,其目以传存于世,陆天师修静广集道书,刊而正之,以整辑遗踪,提纲振纪;梁道士孟智固作《玉纬七部经书》“盖乃总道化之教方,统玄门之正典,包罗群艺,综括众文。”唐开元年间,编成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总集《开元道藏》,不仅确立了道教的经典体系,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丰富和繁荣;宋朝时又编成《政和道藏》,并在福州雕版刊行,成为中国印刷史重要文献;元道藏的重修,再度促进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开创了道教发展的新局面:明正统《道藏》编成,综括了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载体,重新激扬了道教的文化精神,为各大名山宫观所珍藏,视为镇山镇观之宝。总之,道教所集的经书典籍,不仅是文献典籍的丰富,而且是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由凡俗通达到神仙的由径,只要潜心参究,便可寻真得道,超凡入圣。

道教的经书虽包罗至广,但其编篡和经典体系的架构都是围绕“神仙之道”这个信仰体系的,否则就不是道藏。我们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终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义无不发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启示。《度人经》说:“仙道贵生,仙道贵度,仙道贵实。信行道者,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自,齐同慈爱,咸行善心。”《道德经》则说:“道者,万物之奥,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度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正己化人。”总之,经典所载之道和教化之方,道德性命之学,长生度世之妙等等,无不备载,所有的信行修炼,教化济人的要义都是作为修道者必须参究明了的,否则如何能够承担起自己所信仰的道教事业呢? 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中说过:“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道;灵宝说经,当以定观,内观为要;太上立教,当以道德,日用为规;内而修己,则虚皇四十九章经,洞左、尤通,生天,清静诸经最为捷要;外而济世度幽,则黄帝阴符经,玉枢,北斗,消灾,救苦,五厨,生神诸经,玉枢,朝天,九幽诸忏,是皆入道之梯航,仙真之蹊径。并说:“经以敛心,经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诵不辍,消除魔障,增广道缘。”所以,作为修道者,要将诵经作为最基本的素养加强锻炼。

作为一个修道者,要想真正担负起继承道教传统,弘扬道教大业的历史责任,就首先应当潜心研究经书,习而悟之修身护命以度己,得而发之以启迪世人。也只有皈依日诵参究持之以恒,才能如《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所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诚然,奉诵经书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读出自我的心得和理解,《道德经》五千言,深邃博大,《道藏》收录了近百家研读注疏者,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故而能自成一家。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能日诵有所得,并且越来越感受到其伟大之处和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启迪。又如《度人经》中名句“齐同慈爱”,平平常常四个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谐社会人群的至理和为人度世的原则,很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上继往圣,下达来者,又是个人所得。读经可以集己之学,以为今用,二者同样重要和可贵,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也有着同样的意义。经书中的警世箴言,只要我们静心研读,必定会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对己对人对社会都影响极大。像我们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就充分认识到道教经书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更好的加强道风建设,提高教职人员的信仰素质和文化素质,坚决维护上海城隍庙的窗口形象,所以特地邀请著名道教学者陈耀庭教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给本庙道众讲授经典,与大家共同研读经书,并要求每人能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种做法确实是很好的,不但使各位道教徒的信仰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待人接物等综合素质也有所加强,而且整个庙观形象得以树立,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经之风,这对于弘道大有裨益。此举得到市民宗委,市道协甚至是中国道协有关领导的肯定,要求继续加强,不可松懈。

当然,研读经书更应付诸生活实践,就象登山一样,只知山的秀美清新,空旷幽静,险峻宏伟,物种繁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身体力行,才会有更为真切的感受,否则是不够完整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实践或修行,研读经书的心得才能得到不断升华,利益身心,并能惠及他人,否则,“于己何益”又岂能消灾散祸也哉。

道书经典的传授、研读与整理,是神圣和极为重要的,世俗社会中,不同人群都可以从中受到启益,学道修身更是由此登堂入室,了悟道意,从凡入圣,合道冀仙,精神升华。历史地看,道经的整理和《道藏》的编修,往往是道教文化承传和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开端,而这又带来道教新的兴盛局面,不仅使道教的经典体系得到确立,促进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丰富和繁荣,让道教得到“中兴”。

继承和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引导道教与时俱进,努力与社会相适应,推动道教自身发展,是每一个年轻道教徒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固本强身上狠下功夫,那就是加强道风建设,提高道士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其中,对道教典籍的研究是作为一个合格道教徒最为基本的素质,对经书不但精读、注释,而且要融合贯通,学有所得,并且能够进行讲经说法,传道布道,度人度己,济物度世,这样对于道教的宣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正如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说:“经以为经,经以载道”。让我们都来重视道经的研习和整理,传扬道教文化,让古老的道教在新世纪焕发出活力,真正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6期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