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从祭祀拜祖与道教根源谈起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郭刚

2013-07-21 22:10:43

在古汉语中,“祭”之义为“祀”,《说文解字》称“祀,祭无巳也”。祭之字义从月(同肉),从又(同手),从示(祀神)。意思是说,用手拿着肉(祭品)献给神明享用。《孝经·士章·疏》的解释是:“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这种解释与《说文解字》的字义训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古人的种种资料中,我们可以明白,在“祭祀”之时,人以牛羊肉之类的“牺牲”奉献于神明,且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禀告神灵,企求神明赐福,这表明了人对神明的景仰与敬畏。 

在远古时代,“祭祀”的范围颇广,从日月星辰,到大地河流,以及现实中的诸多动物、植物,只要能够给人们的生存带来利益的几乎都在先民的祭祀之列。不过,在祭祀传统中,祖先实际上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祖先标志着祭祀施行者的根源。在重视根源的民族里,自己的祖先当然是备受景仰的。 

《说文解字》谓,“祖,始庙也”,又“始兼两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故袱袍皆曰祖也”。就具体情况而言,“祖”的范围并非单一,它包括大祖先(即民族祖先)、家族祖先以及家庭祖先。 

家庭祖先指已故的上辈成员,他们在血缘上与其后代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缔结关系;而家族祖先则指本族(一般指一姓)中在血缘上隶属的最具代表的根基人物;大祖先又可称民族祖先,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共同血缘的祖先。 

在原始社会中,除了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联合进行的祖先崇拜外,更有部落共同的祖先崇拜,这就是大祖先崇拜的雏形,此等崇拜表现了先民对其创业传世公德的崇敬和族群发端的怀念。 

“大祖先崇拜”到底发生于何时!目前所存资料实际上不足以揭开其奥秘;不过,有事实显示,“黄帝”至少代表了中华民族大祖先崇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远古文化里,特别是在汉民族文化圈中,黄帝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至今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说明他在中华民族国人心目之地位乃是根深蒂固的。 

从文献上看,有虞氏、夏、殷、周等族都十分崇拜黄帝。《史记·封禅书》称,春秋末年在位的秦灵公“祭黄帝”于雍侧;战国初年齐宣王以敬慕的口吻谓“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在统治者倡导下,一些文人学士也纷纷赞美黄帝。从五行家邹衍,到齐都西门稷下学宫的一大批学者们,“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一时间,“百家言黄帝”,出现了一股“黄帝热”,以至到了如《庄子·盗跖》所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的地步。战国时期出现“百家言黄帝”,极力推崇黄帝的局面,反映了长期分裂的各国,要求大统一的历史趋势。到了汉代,有关黄帝的学术思想更风靡一时,几乎到达炽热化的程度。学术流派纷呈,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盛。 

有趣的是,黄帝在道教祭拜仪式中成为信仰的一面旗帜。考道教文献,冠以“黄帝”之名的经书不胜枚举。如《广黄帝本行纪》、《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略》、《《黄帝阴符经》、《黄帝龙首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轩辕黄帝水经药法》、《黄帝宅经》等。这些著作,或者叙说黄帝神迹,或者阐述修炼秘法,或者暗示升仙途径。其内容各有侧重点,文字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无论那一部经典,只要冠以黄帝之名或记述黄帝故事,都反映道教关于“大祖先崇拜”的心迹。上述收入《道藏》的经书,以《广黄帝本行纪》所记载的黄帝事迹最为详细。此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描述黄帝如何寻真访隐、问道求仙的故事,但在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那种崇拜民族祖先的特殊心情。在该书的末尾,作者特别追溯了黄帝之后的姓氏源流,谓“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又称黄帝之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该书由上古一直追溯到唐朝。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唐朝人,如果他是清朝人,相信他的故事将更加丰富多彩。作者进行如此的姓氏源流追溯,反映了仙道文化本来就有相当深厚的祭祀拜祖之底蕴。 

黄帝成为道教大祖先崇拜的杰出代表,这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整体民族文化的摇篮。被人们当作凝聚集体智慧于一身的英雄人物——黄帝由于诸多创造发明而享有盛誉。与此同时,黄帝把民族宗教文化逐渐融合起来,由此催生了一个统一的华夏文化体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素有崇尚“黄色”的传统,以黄为贵,配之以“中”和五行之“土”,这本身即体现了一种颇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黄帝”之“黄”正是生活于黄土地之上的华夏族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源头的象征。鉴于此等历史蕴含,人们对自己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充满了由衷的敬仰。此等因素潜移默化地积淀于历代人们心理上,成为一种牢固的、抹不去的意识现象。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在一般品行上自然打上华夏文明的烙印。故而,道教崇拜大祖先黄帝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道教以黄帝为大祖先而形成的祭拜,这是有特殊的理论根源的。道教以道家为母体,而道家本来就相当崇尚黄帝,有关黄帝传说大部分来源于道家,尤其从庄子→稷下道家→黄老道,这一脉络中更可以找到大量证据。在《庄子》中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在《列子》中则专设《黄帝篇》以叙说黄帝事迹。稷下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帝四经》,托以黄帝之名,阐述修身治国的道术。这一切都为道教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来源。道教秉承道家旨趣,以黄帝为旗帜,这无疑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故而黄帝能够频繁地出现于道教经书之中。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从祭祀拜祖与道教根源谈起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郭刚

    2013-07-21 22:10:43

    |
    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从祭祀拜祖与道教根源谈起
    |

    在古汉语中,“祭”之义为“祀”,《说文解字》称“祀,祭无巳也”。祭之字义从月(同肉),从又(同手),从示(祀神)。意思是说,用手拿着肉(祭品)献给神明享用。《孝经·士章·疏》的解释是:“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这种解释与《说文解字》的字义训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古人的种种资料中,我们可以明白,在“祭祀”之时,人以牛羊肉之类的“牺牲”奉献于神明,且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禀告神灵,企求神明赐福,这表明了人对神明的景仰与敬畏。 

    在远古时代,“祭祀”的范围颇广,从日月星辰,到大地河流,以及现实中的诸多动物、植物,只要能够给人们的生存带来利益的几乎都在先民的祭祀之列。不过,在祭祀传统中,祖先实际上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祖先标志着祭祀施行者的根源。在重视根源的民族里,自己的祖先当然是备受景仰的。 

    《说文解字》谓,“祖,始庙也”,又“始兼两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故袱袍皆曰祖也”。就具体情况而言,“祖”的范围并非单一,它包括大祖先(即民族祖先)、家族祖先以及家庭祖先。 

    家庭祖先指已故的上辈成员,他们在血缘上与其后代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缔结关系;而家族祖先则指本族(一般指一姓)中在血缘上隶属的最具代表的根基人物;大祖先又可称民族祖先,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共同血缘的祖先。 

    在原始社会中,除了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联合进行的祖先崇拜外,更有部落共同的祖先崇拜,这就是大祖先崇拜的雏形,此等崇拜表现了先民对其创业传世公德的崇敬和族群发端的怀念。 

    “大祖先崇拜”到底发生于何时!目前所存资料实际上不足以揭开其奥秘;不过,有事实显示,“黄帝”至少代表了中华民族大祖先崇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远古文化里,特别是在汉民族文化圈中,黄帝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至今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说明他在中华民族国人心目之地位乃是根深蒂固的。 

    从文献上看,有虞氏、夏、殷、周等族都十分崇拜黄帝。《史记·封禅书》称,春秋末年在位的秦灵公“祭黄帝”于雍侧;战国初年齐宣王以敬慕的口吻谓“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在统治者倡导下,一些文人学士也纷纷赞美黄帝。从五行家邹衍,到齐都西门稷下学宫的一大批学者们,“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一时间,“百家言黄帝”,出现了一股“黄帝热”,以至到了如《庄子·盗跖》所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的地步。战国时期出现“百家言黄帝”,极力推崇黄帝的局面,反映了长期分裂的各国,要求大统一的历史趋势。到了汉代,有关黄帝的学术思想更风靡一时,几乎到达炽热化的程度。学术流派纷呈,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盛。 

    有趣的是,黄帝在道教祭拜仪式中成为信仰的一面旗帜。考道教文献,冠以“黄帝”之名的经书不胜枚举。如《广黄帝本行纪》、《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略》、《《黄帝阴符经》、《黄帝龙首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轩辕黄帝水经药法》、《黄帝宅经》等。这些著作,或者叙说黄帝神迹,或者阐述修炼秘法,或者暗示升仙途径。其内容各有侧重点,文字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无论那一部经典,只要冠以黄帝之名或记述黄帝故事,都反映道教关于“大祖先崇拜”的心迹。上述收入《道藏》的经书,以《广黄帝本行纪》所记载的黄帝事迹最为详细。此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描述黄帝如何寻真访隐、问道求仙的故事,但在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那种崇拜民族祖先的特殊心情。在该书的末尾,作者特别追溯了黄帝之后的姓氏源流,谓“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又称黄帝之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该书由上古一直追溯到唐朝。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唐朝人,如果他是清朝人,相信他的故事将更加丰富多彩。作者进行如此的姓氏源流追溯,反映了仙道文化本来就有相当深厚的祭祀拜祖之底蕴。 

    黄帝成为道教大祖先崇拜的杰出代表,这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整体民族文化的摇篮。被人们当作凝聚集体智慧于一身的英雄人物——黄帝由于诸多创造发明而享有盛誉。与此同时,黄帝把民族宗教文化逐渐融合起来,由此催生了一个统一的华夏文化体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素有崇尚“黄色”的传统,以黄为贵,配之以“中”和五行之“土”,这本身即体现了一种颇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黄帝”之“黄”正是生活于黄土地之上的华夏族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源头的象征。鉴于此等历史蕴含,人们对自己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充满了由衷的敬仰。此等因素潜移默化地积淀于历代人们心理上,成为一种牢固的、抹不去的意识现象。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在一般品行上自然打上华夏文明的烙印。故而,道教崇拜大祖先黄帝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道教以黄帝为大祖先而形成的祭拜,这是有特殊的理论根源的。道教以道家为母体,而道家本来就相当崇尚黄帝,有关黄帝传说大部分来源于道家,尤其从庄子→稷下道家→黄老道,这一脉络中更可以找到大量证据。在《庄子》中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在《列子》中则专设《黄帝篇》以叙说黄帝事迹。稷下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帝四经》,托以黄帝之名,阐述修身治国的道术。这一切都为道教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来源。道教秉承道家旨趣,以黄帝为旗帜,这无疑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故而黄帝能够频繁地出现于道教经书之中。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