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 ——《道教义理学综论》之一章(五)

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李养正

2013-08-05 20:02:50

六、道教义理学五部类中的五大重点

道教义理之学,在宏观整体内容结构框架上虽可按其内涵分为天道、地道、人道、神道、仙道五大部类,各有侧重与特点;但部类之间又具备有机的密切联系,多有相互交叉、呼应、映衬、衔接之处,亦即有着共同强调、环绕、阐发的聚焦重点。我以为,其共同关注的重点有五:一曰重道(宗元),二曰重德,三曰重生,四曰重和,五曰重术。

道教经书甚多,内容融摄广泛,包罗万象,揆叙万类,诸如义理哲言、科仪规范、灵符神咒、修养方术,粲然靡所不载。但虽云丰湛,却也颇显庞杂。要对其义理规范进行清晰明辩,则务必先进行一番大致地梳理、归纳,使能对其主体内容重点,有所了解、把握。我对道教义理五大部类内容的重点,浅见如下:

(一)重道(道教宗元):它既是道教最高、最根本的信仰,也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中心。一切理论、修养、规范、科仪皆是围绕这个思想中心运作,即阐发、延伸、融摄。一切道经道书,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论证“道”的永恒常在与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的无限权威和力量。一切运作、行持,皆以尊道、循道、法道、证道、与道合一为圭旨。道教的信仰与文化体系,就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而“道”这个字,从文字解释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一个单义词,而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因所论课题之别,而含意便有别,各有所宗,亦各有所指。道教思想,渊源于我国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战国时代的方仙信仰,两汉的黄老道。它所说的“道”,除具有本原、运化规律、理念、道路、方技等意外,更具有灵性、悟性、善性、神性、阴阳变化、五行生克等宗教性含意。道教宗仰的“道”,信者认为外能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维护宇宙和谐与人世社会安宁,内则能主导人的心性、形体的安适和康健,总之,认为“道”是精奥的“真理”,最圆满的精神追求与归宿。

(二)重生:重在阐发和论证“生”与“道”的关系,“仙道贵生”,生道相依相守,有道则生,失道则死,生道合一,则长生久视;重生轻死,务生为乐;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更主生态平衡,珍视一切动植生命。其所含主要论点为:1.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道教首要宗旨,认为人生是珍贵的(载《灵宝度人经》)。2.重生轻死,生生死死,乃自然事(人寿应是180岁)。在生乐生,生活宜丰,死后祭祀、供献宜简(载《太平经》)。3.强调“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个人生命年岁的长短,全赖自身的修养和锻炼,并非“天命”所决定,能同自然灾害、疾病及衰老抗争,自然保健长寿(载《西升经》、《抱朴子内篇》)。4.人生品格价值是多层次的,上品之人,毕生为真理、为正义、为公益事业而献力,效忠祖国,济世利人;中品之人,能接受教化,清静自正,向善行善,受人尊敬,进而可修仙道;下品之人,仅有动物属性,缺少人性、理性,顽劣作恶,不接受教化,为恶人,天理国法必惩之。(载于大量道教仪范、规戒、传记、灵验记之中。)这启发人们在人生观方面要树立自尊、自爱、自重观念,无愧人生,珍视人生价值。5.为追求长生久视,发明和融汇了很丰富的古人养生保健的方术,注重肢体运动、心性修养,也重视医药卫生,为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载道教《道藏》方法、众术类中)。

(三)重和:重在阐发和论证“道法自然”则宇宙和谐。反对战争,反对以强凌弱,则社会安宁;内求阴阳调和,则体安人寿;处世“和光同尘”,则谦虚受益,自然和谐,社会和平,世人祥和,无水旱虫兵疫之灾,是人类幸福、社会发展的关键。其所含主要论点为:1.宗仰、阐扬道家“道法自然”、“冲气以为和”之说。认为大自然最为完美、最为和谐,世人应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热爱自然,勿践伐一草一木,维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最佳状态。自然和谐则风调雨顺,万物繁盛,天无灾异,地多祥瑞(载《太平经》及《戒律》)。2.反对人世间发生战争,“兵者不祥之器”,“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反对社会动乱及一切不安定因素,主张世界和平,使世人安居乐业,竟其天年(载《道德经》、《太平经》)。3.处世接物,谦和为贵,“和光同尘”,“知和曰常”,不炫己德,光而不耀,平易共处乃可益生(载《道德经》)。4.以天地为父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失者死,顺者生,故养生贵在守“和”(《云笈七签·九守》)。清净怡和,人之性,顺物不逆,自然之性,“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怡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其心,则不诱于外,自然心身康泰(《云笈七签·七部语要》)。

(四)重德:重在阐发和论证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与人之间和善相处的纲纪。修养道德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修证成仙的阶梯,劝善规过,勉人为善,功德圆满,必获吉庆;善恶报应,如影随行,天道承负,无可逃慝;醮仪祭祀,解厄度亡;慈心于物,济世利民;地狱五道,警人为恶;清规戒律,严谨修持;功过宝典,检束自律;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天有司过之神,世有惩恶之刑,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其所含主要论点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制衡和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用伦理准则、行为规范,维护社会安定的纲纪。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以“天启说”为思想来源,阐发而为名教纲常、四维八德。道教出现后,融摄世俗传统道德的内容,而与道教信仰相结合,使道德宗教化,宗教道德化,宣传“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降授《道德经》,启迪道德纲纪,“老君”即道德的化身,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楷模。认为道德原起于“道”,其后宗“道”之士,以戒、规、斋、仪、愿念、百药、百忌等形式,营构了道教的道德规范体系,成为“宗教道德”中之一系。以“道”的威严,“神”对善恶的鉴察和奖惩,用鬼神的威慑力量,遏恶扬善,定为修善证仙的途径。道教的道德规范,实质上与我国传统道德在基本内涵、社会功能上是一致的,不过更以“神”的诫命,加于信道者与社会,并逐渐使其“善恶观”、“天道承负观”、“因果报应观”融入我国的传统道德。如《初真戒说》中说:“出世于入世之中,达身于省身之内,实有佐于王化,绳人于众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心诚意之学;戒中之法,即治国齐家之化,不过欲人循文归正,借此知玄,……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道教的道德规范,对信道者以及通过道教文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扬善遏恶,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消弭动乱,是有着明显功能的;特别是在它所维护的社会安定,在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时,它的积极效果则更是不可否定的。道教道德诫条,针对社会人的禀性素质的多层次性,其规范方式与目的也相应是多层次的。认为:上品之人,身先无犯,是道德楷模;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施以教化,可塑从善;下品之人,恶心万般,有的尚可禁制,有的身同禽兽,有人形而无人心。(见《初真十戒》与《说十戒》)道教注重对中品人施以“善恶观”、“因果报应观”、“天道承负观”的教化,对下品人则重警告与禁制。“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思量修善,化为天堂善神”、“邪淫化为犬豕,仁慈化为圣贤”(《初真戒》)。《智慧上品大戒》甚至向信道者及社会发出庄严呼吁:“宁守善而死,不为恶而生?”白云观《清规榜》说:“身命为本,廉耻为重?”道教可以说是道德型宗教,它制订的戒、规、仪、斋、愿念、百药 、百忌等诸种道德教条,在《道藏》经书中收载十分丰富,我以为其中基本内容不仅仍在广大道教徒行持中存在,而且对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也是仍有一定教化导善价值的。

(五)重术:道教素重养生延命,重视性命双修之方法与众术,有“道”无“术”不行之说,亦即信行方术是修道的途径。诸如内外丹道,诸种气法,动静功夫,道医疗病,养性延命,以及形形色色的星相占验数术。其所含主要论点为:道教义理重人贵生,务长生久视之道,疏于抽象地侈谈心性,而注重于形神的实际炼养,讲究实际的炼养方法和众术。它独具特色的众多方术,便是为疗病保健、养生延命、长生久视之道服务的。其长期实践的经验,便大量载于《道藏》经书库存之中。道教的炼养方术,道教一般称之为“道功道术”,或者称之为“功夫”,在社会学术界则谓为道家的“养生文化”。它的朴质的理论与方技,在历史上对推进我国和世界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否定的积极效益。1.它有其形神、动静、内外、精气、方药全面炼养的养生理论。它的重人贵生的务实价值观,生道合一的生命观,形神统一、性命双修的内炼体系、朴质的心性精神超越思想,方药济世的科学精神,都包含有积极的思想因素。2.它的“静功”,引导修心安神,如心斋、坐忘、九守、内观、守一、自然诸功法,对澡雪精神,止欲清神,是有积极作用的。3.它的“动功”,引导人们重视形体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八段锦、五禽舞、武当内家拳术以及摩踵法、坐功法、鼓琴法等等,至今仍为爱好体育运动者所喜爱。4.它的“气功”(古称“气法”),注重呼吸锻炼,如吐故纳新法、调息法、行气法、服食法、胎息法、服气疗病法等,至今仍为医疗界及体育科学研究者所关注,并在深入研讨中。5.它所秘传的“外丹”、“内丹”,亦有其精奥的科学因素,如炼丹术与治炼学、化学,炼丹术与中医外科学,炼丹术与中医本草学、内丹三义理论学、内丹气机升降出入和药物升降学,也都在推进科技的历史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至今其精华部分,仍在现代科学文化引导下进行深入发掘与研究。6.其他修摄杂术,如导引、按摩、行走坐卧锻炼法、存思、房中卫生等,其中不少内容对养生保健颇多裨益。7.道教论述、释解的经籍道书很多,可以说是功法逾千种,五光十色,焕然多彩。其较著称者,如:《周易参同契》、《黄帝九鼎神丹经》、《太平经》、《黄庭经》、《抱朴子内篇》、《太清石壁记》、《太清丹经要诀》、《石药尔雅》、《真元妙道要略》、《抱朴子内篇》、《无上秘要》、《养性延命录》、《服气精义论》、《胎息精微论》、《坐忘论》、《悟真篇》、《元气论》、《道生论》、《庚道集》、《六根归道化》、《龙虎精微论》、《古文龙虎经》、《灵宝中和经》、《太清道林摄生法》、《三洞道士居山修炼法》、《渔庄邂逅录》、《丹房鉴源》、《混俗颐生录》、《摄生纂录》、《修真精义论》、《化书》、《神仙养生秘术》、《神气养形论》、《养生咏玄集》、《修真秘录》、《大丹直指》等等,都是好事道教传统养生文化者可资研讨的书。关于候神、守庚申、符箓、禁咒、手印、占卜、星相、风水、望气、巫蛊等术,因其较远于新时代的科学文化,故搁置不论。

乍读《道藏》,确感光怪陆离、杂而多端,但在逐渐了解一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的常识后,便也逐渐认识到它同我国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古代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发现它的珍贵资料价值,认识到它具有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特色的光彩。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曾以方仙之道对抗天命之道;曾以道家争取精神解放的思想反对封建名教纲常的桎梏;曾以古代科技鼓舞人民生活的勇气,与大自然抗争,争取长寿;曾举起“太平”的旗帜与腐败的封建统治斗争,企图建立“太平世界”;曾竭力阐扬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的安宁,显示了它爱国崇德的风范。这也都客观反映出它含蕴的“积极因素”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重入世、重实践、重经验,较为务实型的宗教,走入世的道路而求出世的目的。道教循着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生命、崇尚伦理道德的趋向走过来,对我国早期科技、养生、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近千年来遭受“妖妄”的斥责声中,它曾受到排斥和歧视,走过漫长坎坷的道路。当明清以来西方科学文明渐次传入我国,有识之士受启发,才逐渐更新观念另眼看待这独具特色的土教,转而研究《道藏》中蕴含的珍贵的古代科技资料与朴质的义理,承认我国方仙炼养者经过长期探索、实验、总结的在金丹冶炼、气法养生、中医本草、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是近代科技的先驱;它的重生、重和的义理,具有东方智慧的人生哲理与自然观,从而逐渐引起有些欧亚学者向东方道教寻找人生智慧,引起研究道教文化的热潮。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 ——《道教义理学综论》之一章(五)

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李养正

2013-08-05 20:02:50

|
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 ——《道教义理学综论》之一章(五)
|

六、道教义理学五部类中的五大重点

道教义理之学,在宏观整体内容结构框架上虽可按其内涵分为天道、地道、人道、神道、仙道五大部类,各有侧重与特点;但部类之间又具备有机的密切联系,多有相互交叉、呼应、映衬、衔接之处,亦即有着共同强调、环绕、阐发的聚焦重点。我以为,其共同关注的重点有五:一曰重道(宗元),二曰重德,三曰重生,四曰重和,五曰重术。

道教经书甚多,内容融摄广泛,包罗万象,揆叙万类,诸如义理哲言、科仪规范、灵符神咒、修养方术,粲然靡所不载。但虽云丰湛,却也颇显庞杂。要对其义理规范进行清晰明辩,则务必先进行一番大致地梳理、归纳,使能对其主体内容重点,有所了解、把握。我对道教义理五大部类内容的重点,浅见如下:

(一)重道(道教宗元):它既是道教最高、最根本的信仰,也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中心。一切理论、修养、规范、科仪皆是围绕这个思想中心运作,即阐发、延伸、融摄。一切道经道书,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论证“道”的永恒常在与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的无限权威和力量。一切运作、行持,皆以尊道、循道、法道、证道、与道合一为圭旨。道教的信仰与文化体系,就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而“道”这个字,从文字解释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一个单义词,而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因所论课题之别,而含意便有别,各有所宗,亦各有所指。道教思想,渊源于我国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战国时代的方仙信仰,两汉的黄老道。它所说的“道”,除具有本原、运化规律、理念、道路、方技等意外,更具有灵性、悟性、善性、神性、阴阳变化、五行生克等宗教性含意。道教宗仰的“道”,信者认为外能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维护宇宙和谐与人世社会安宁,内则能主导人的心性、形体的安适和康健,总之,认为“道”是精奥的“真理”,最圆满的精神追求与归宿。

(二)重生:重在阐发和论证“生”与“道”的关系,“仙道贵生”,生道相依相守,有道则生,失道则死,生道合一,则长生久视;重生轻死,务生为乐;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更主生态平衡,珍视一切动植生命。其所含主要论点为:1.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道教首要宗旨,认为人生是珍贵的(载《灵宝度人经》)。2.重生轻死,生生死死,乃自然事(人寿应是180岁)。在生乐生,生活宜丰,死后祭祀、供献宜简(载《太平经》)。3.强调“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个人生命年岁的长短,全赖自身的修养和锻炼,并非“天命”所决定,能同自然灾害、疾病及衰老抗争,自然保健长寿(载《西升经》、《抱朴子内篇》)。4.人生品格价值是多层次的,上品之人,毕生为真理、为正义、为公益事业而献力,效忠祖国,济世利人;中品之人,能接受教化,清静自正,向善行善,受人尊敬,进而可修仙道;下品之人,仅有动物属性,缺少人性、理性,顽劣作恶,不接受教化,为恶人,天理国法必惩之。(载于大量道教仪范、规戒、传记、灵验记之中。)这启发人们在人生观方面要树立自尊、自爱、自重观念,无愧人生,珍视人生价值。5.为追求长生久视,发明和融汇了很丰富的古人养生保健的方术,注重肢体运动、心性修养,也重视医药卫生,为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载道教《道藏》方法、众术类中)。

(三)重和:重在阐发和论证“道法自然”则宇宙和谐。反对战争,反对以强凌弱,则社会安宁;内求阴阳调和,则体安人寿;处世“和光同尘”,则谦虚受益,自然和谐,社会和平,世人祥和,无水旱虫兵疫之灾,是人类幸福、社会发展的关键。其所含主要论点为:1.宗仰、阐扬道家“道法自然”、“冲气以为和”之说。认为大自然最为完美、最为和谐,世人应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热爱自然,勿践伐一草一木,维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最佳状态。自然和谐则风调雨顺,万物繁盛,天无灾异,地多祥瑞(载《太平经》及《戒律》)。2.反对人世间发生战争,“兵者不祥之器”,“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反对社会动乱及一切不安定因素,主张世界和平,使世人安居乐业,竟其天年(载《道德经》、《太平经》)。3.处世接物,谦和为贵,“和光同尘”,“知和曰常”,不炫己德,光而不耀,平易共处乃可益生(载《道德经》)。4.以天地为父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失者死,顺者生,故养生贵在守“和”(《云笈七签·九守》)。清净怡和,人之性,顺物不逆,自然之性,“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怡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其心,则不诱于外,自然心身康泰(《云笈七签·七部语要》)。

(四)重德:重在阐发和论证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与人之间和善相处的纲纪。修养道德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修证成仙的阶梯,劝善规过,勉人为善,功德圆满,必获吉庆;善恶报应,如影随行,天道承负,无可逃慝;醮仪祭祀,解厄度亡;慈心于物,济世利民;地狱五道,警人为恶;清规戒律,严谨修持;功过宝典,检束自律;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天有司过之神,世有惩恶之刑,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其所含主要论点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制衡和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用伦理准则、行为规范,维护社会安定的纲纪。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以“天启说”为思想来源,阐发而为名教纲常、四维八德。道教出现后,融摄世俗传统道德的内容,而与道教信仰相结合,使道德宗教化,宗教道德化,宣传“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降授《道德经》,启迪道德纲纪,“老君”即道德的化身,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楷模。认为道德原起于“道”,其后宗“道”之士,以戒、规、斋、仪、愿念、百药、百忌等形式,营构了道教的道德规范体系,成为“宗教道德”中之一系。以“道”的威严,“神”对善恶的鉴察和奖惩,用鬼神的威慑力量,遏恶扬善,定为修善证仙的途径。道教的道德规范,实质上与我国传统道德在基本内涵、社会功能上是一致的,不过更以“神”的诫命,加于信道者与社会,并逐渐使其“善恶观”、“天道承负观”、“因果报应观”融入我国的传统道德。如《初真戒说》中说:“出世于入世之中,达身于省身之内,实有佐于王化,绳人于众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心诚意之学;戒中之法,即治国齐家之化,不过欲人循文归正,借此知玄,……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道教的道德规范,对信道者以及通过道教文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扬善遏恶,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消弭动乱,是有着明显功能的;特别是在它所维护的社会安定,在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时,它的积极效果则更是不可否定的。道教道德诫条,针对社会人的禀性素质的多层次性,其规范方式与目的也相应是多层次的。认为:上品之人,身先无犯,是道德楷模;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施以教化,可塑从善;下品之人,恶心万般,有的尚可禁制,有的身同禽兽,有人形而无人心。(见《初真十戒》与《说十戒》)道教注重对中品人施以“善恶观”、“因果报应观”、“天道承负观”的教化,对下品人则重警告与禁制。“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思量修善,化为天堂善神”、“邪淫化为犬豕,仁慈化为圣贤”(《初真戒》)。《智慧上品大戒》甚至向信道者及社会发出庄严呼吁:“宁守善而死,不为恶而生?”白云观《清规榜》说:“身命为本,廉耻为重?”道教可以说是道德型宗教,它制订的戒、规、仪、斋、愿念、百药 、百忌等诸种道德教条,在《道藏》经书中收载十分丰富,我以为其中基本内容不仅仍在广大道教徒行持中存在,而且对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也是仍有一定教化导善价值的。

(五)重术:道教素重养生延命,重视性命双修之方法与众术,有“道”无“术”不行之说,亦即信行方术是修道的途径。诸如内外丹道,诸种气法,动静功夫,道医疗病,养性延命,以及形形色色的星相占验数术。其所含主要论点为:道教义理重人贵生,务长生久视之道,疏于抽象地侈谈心性,而注重于形神的实际炼养,讲究实际的炼养方法和众术。它独具特色的众多方术,便是为疗病保健、养生延命、长生久视之道服务的。其长期实践的经验,便大量载于《道藏》经书库存之中。道教的炼养方术,道教一般称之为“道功道术”,或者称之为“功夫”,在社会学术界则谓为道家的“养生文化”。它的朴质的理论与方技,在历史上对推进我国和世界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否定的积极效益。1.它有其形神、动静、内外、精气、方药全面炼养的养生理论。它的重人贵生的务实价值观,生道合一的生命观,形神统一、性命双修的内炼体系、朴质的心性精神超越思想,方药济世的科学精神,都包含有积极的思想因素。2.它的“静功”,引导修心安神,如心斋、坐忘、九守、内观、守一、自然诸功法,对澡雪精神,止欲清神,是有积极作用的。3.它的“动功”,引导人们重视形体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八段锦、五禽舞、武当内家拳术以及摩踵法、坐功法、鼓琴法等等,至今仍为爱好体育运动者所喜爱。4.它的“气功”(古称“气法”),注重呼吸锻炼,如吐故纳新法、调息法、行气法、服食法、胎息法、服气疗病法等,至今仍为医疗界及体育科学研究者所关注,并在深入研讨中。5.它所秘传的“外丹”、“内丹”,亦有其精奥的科学因素,如炼丹术与治炼学、化学,炼丹术与中医外科学,炼丹术与中医本草学、内丹三义理论学、内丹气机升降出入和药物升降学,也都在推进科技的历史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至今其精华部分,仍在现代科学文化引导下进行深入发掘与研究。6.其他修摄杂术,如导引、按摩、行走坐卧锻炼法、存思、房中卫生等,其中不少内容对养生保健颇多裨益。7.道教论述、释解的经籍道书很多,可以说是功法逾千种,五光十色,焕然多彩。其较著称者,如:《周易参同契》、《黄帝九鼎神丹经》、《太平经》、《黄庭经》、《抱朴子内篇》、《太清石壁记》、《太清丹经要诀》、《石药尔雅》、《真元妙道要略》、《抱朴子内篇》、《无上秘要》、《养性延命录》、《服气精义论》、《胎息精微论》、《坐忘论》、《悟真篇》、《元气论》、《道生论》、《庚道集》、《六根归道化》、《龙虎精微论》、《古文龙虎经》、《灵宝中和经》、《太清道林摄生法》、《三洞道士居山修炼法》、《渔庄邂逅录》、《丹房鉴源》、《混俗颐生录》、《摄生纂录》、《修真精义论》、《化书》、《神仙养生秘术》、《神气养形论》、《养生咏玄集》、《修真秘录》、《大丹直指》等等,都是好事道教传统养生文化者可资研讨的书。关于候神、守庚申、符箓、禁咒、手印、占卜、星相、风水、望气、巫蛊等术,因其较远于新时代的科学文化,故搁置不论。

乍读《道藏》,确感光怪陆离、杂而多端,但在逐渐了解一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的常识后,便也逐渐认识到它同我国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古代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发现它的珍贵资料价值,认识到它具有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特色的光彩。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曾以方仙之道对抗天命之道;曾以道家争取精神解放的思想反对封建名教纲常的桎梏;曾以古代科技鼓舞人民生活的勇气,与大自然抗争,争取长寿;曾举起“太平”的旗帜与腐败的封建统治斗争,企图建立“太平世界”;曾竭力阐扬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的安宁,显示了它爱国崇德的风范。这也都客观反映出它含蕴的“积极因素”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重入世、重实践、重经验,较为务实型的宗教,走入世的道路而求出世的目的。道教循着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生命、崇尚伦理道德的趋向走过来,对我国早期科技、养生、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近千年来遭受“妖妄”的斥责声中,它曾受到排斥和歧视,走过漫长坎坷的道路。当明清以来西方科学文明渐次传入我国,有识之士受启发,才逐渐更新观念另眼看待这独具特色的土教,转而研究《道藏》中蕴含的珍贵的古代科技资料与朴质的义理,承认我国方仙炼养者经过长期探索、实验、总结的在金丹冶炼、气法养生、中医本草、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是近代科技的先驱;它的重生、重和的义理,具有东方智慧的人生哲理与自然观,从而逐渐引起有些欧亚学者向东方道教寻找人生智慧,引起研究道教文化的热潮。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