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太平经》的和谐观 (2)


来源: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作者:毛丽娅     时间:2013-08-07 19:31:34      繁體中文版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依据。《太平经》的作者把社会太平的最终实现置于整个宇宙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只有首先确保天地的平安,才会有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一种深层意义上的生态社会和谐观。“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③(124页)而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奉天地,顺五行,协调阴阳。《太平经》认为“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③(19页)。三者相互结合,不可或缺,才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阳气“好生”,阴气“好杀”,和气“好成”,“天地人三共同功,其事更相因缘也。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三者“相须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③(676页)。《太平经》把天地比喻为人的父母,“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③(113-114页)。又说:“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天道也。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如人者,不失人意,思乐得中和之道。”③(714-715页)如果人贼害自然,就像子女不孝顺父母。

《太平经》认为,社会太平的出现从根本上说也在于“三气”的和谐相通,“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③(19-20页)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通,君臣民三者之间“相须而立,相得乃成”③(160页)的相互关系。如果“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③(19-20页)。只有“天地和合,三气俱悦”,然后“万物莫不尽得其所”③(133页)。《太平经》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同生共荣的世界。

《太平经》一方面强调自然无为,同时也看到了人在自然面前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主张认识万物运行变化之势,因势利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三气和谐中,《太平经》强调人在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即“天地人三共同功”③(676页)。认为“人能使物兴衰进退”③(233页),万物“长而不成者”,其原因在于人为③(705页)。如果“人无大功于天地,不能治理天地之大病,通阴阳之气,无益于三光四时五行天地神灵,故天不予其不死之方仙衣也”③(138页)。在这里,《太平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是否得道成仙联系了起来。

三、人与人的和谐

《太平经》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既包括人个体之间的和谐,又包括君臣民之间、民族之间、男女之间的和谐。尤其是君臣民之间的和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社会的安定。

首先,《太平经》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处理好君臣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臣民三者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统一联系中,构成一个整体。认为君主要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取长补短;而作为臣、民,最重要的是忠、孝、顺,“故人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当顺,孝忠顺不离其身,然后死魂魄神精不见对也”③(408页),这种思想无疑有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太平经》的作者既看到了君臣与民之间的激烈对抗,也看到了君臣之间的深刻矛盾,故反复重申君臣民应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认为“君者须臣,臣须民,民须臣,臣须君,乃后成一事,不足一,使三不成也。故君而无民臣,无以名为君;有臣民而无君,亦不成臣民;臣民无君,亦乱,不能自治理,亦不能成善臣民也;此三相须而立,相得乃成,故君臣民当应天法,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③(150页)从而实现社会的太平与安宁。在《太平经》看来,社会动乱不安,其原因之一在于“君臣民失计”④(40-41页),君臣民上下不能相爱相通。当然《太平经》把实现社会安宁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个明君贤臣的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在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太平经》强调治国之道“以民为本”。认为“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③(151页)因此《太平经》特别强调社会要安宁,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人们最为迫切的饮食、男女、衣服等基本生活需要。卷三十六《守三实法》分析了“不饮不食”、“无牝牡”、“不衣”的严重后果,认为人生只有这三件事是最为重要、最为急迫之大事,称之为天下“三急”或“三实”。能否解决好“三急”,对于天下是否太平至关重要。君臣民三者必须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君明、臣良、民顺,“三合相通”,在政治上效法天地,实行道德仁治。《太平经》以“天地之性,自有格法”立论,主张“阴”、“阳”、“和”“三合相通”。认为“承天心而顺地意,可以长安国家”。③(433页)即是要仿效天“好生不伤”(“道者主生”)、地“好养万物”(“德者主养”),对人民实行德治为主、刑治为辅的统治政策,“上道德而下刑罚”③(231页),顺应民心,足其衣食,去其冤结,这是实现国家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⑤(116页)。同时,《太平经》认为,即使在和平环境下,仍要居安思危,才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即所谓“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亡乱,则可长久矣”。③(294页)其次,《太平经》强调各民族之间和睦共处。

秦汉时期,汉民族先民把周边少数民族先民统称为“夷狄”。《太平经》中有关“夷狄”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教从创教的初期,在传播其天地之道时,就主张不分社会地位和民族,致力于要将道法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中的愿望。使“天师之书,……远及夷狄”。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说“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前后贤圣之文,河洛图书神文之属,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婢,远及夷狄,皆受其奇辞殊策,合以为一语,以明天道。……故今天遣吾下,为上德道君更考文教,吾都合之。从神文圣贤辞,下及庶人奴婢夷狄。”③(348-354页)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救四海知优劣法》所云:“大人治道,以平天下,救四海,恩及夷狄,祸不得起,其善证日生,凶不得来。”③(730页)认为在道法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卷八十八《作来善宅法》说“或有四境夷狄隐人胡貊之属,其善人深知秘道者,虽知中国有大明道德之君,不能远故赍其奇文善策殊方往也。”③(331页)《太平经》不仅承认少数民族亦研习有关天地之道的经书,而且认为少数民族亦能得道成仙。“夷狄自伏法万种,其类不同,俱得老寿。天地爱之,其身无咎。所以然者,名为大顺之道,道成毕身,与天地同域。古者为之,万神自得,欲知其效,瑞应自至,凶祸自伏,帝王以治,不用筋力,能知行此,夷狄自伏。行之不已成真人。”③(725页)强调各民族道徒之间要团结一心。卷八十八《作来善宅法》云:“毕得天地人及四夷之心,大乐日至,并合为一家,共成一治者也。”③(333页)《太平经》奠定了道教对于“夷狄”的基本态度和思想,为后来的道经所发挥⑥。这种进步的思想和主张有利于民族和睦。

第三,《太平经》强调男女之间的和谐。

《太平经》认为自然界有天有地,人类有男有女,这是阴阳之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不同体现。女性作为人类社会中“阴”的象征,也是“道”的体现。《太平经》从自然生化和生命延续的高度关注妇女问题,认为天地有阴阳而生化不息,人类有男女而繁衍不绝。“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221页)认为男人继承天统,女人继承地统。《太平经》从阴阳和谐的观点出发,认为男女之间也应该和谐相处。《太平经》强调“阴阳相与合乃能生”③(678页),“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③(149页)相反,“如男女不相得,便绝无后世”③(44页)。《太平经》将阴阳和合,男女相得视为自然和社会得以生化不息的必要条件,从阴阳和合阐明了男女和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太平经》还提出了阴阳、男女“两半共成一”的思想,视女性为人类整体之“一”必不可少的一半,认为“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③(715页)。男女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整体,男女之间是平等相依的⑦。

四、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太平经》的和谐观从“道法自然”出发,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从而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因而《太平经》的和谐观还包括了个体生命的健康、平安以及身心和谐。

首先,《太平经》认为,人的生命,是神气的结合,或精气神的结合。《太平经》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为精气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使三者和谐一致即可得道成仙。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诀》说:“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③(96页)因此,要长寿,就要“爱气尊神重精”。“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③(739页)精气神都是人禀受于天、地、中和而得。“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③(716页)

其次,表现为肉体生命的健康和平安辞世。《太平经》一方面认为人有生就有死,上寿、中寿、下寿等各寿尽而死是自然之法。“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③(341页)。“人生有终,上下中各竟其天年,或有得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自然之术也。”③(372页)另一方面主张仙道可学,而且人人都有“不死成仙”的可能性。“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③(222页)

第三,强调修道与行善、积德并重。“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③(602页)卷一百十二《七十二色死尸诫》说:“务道求善,增年益寿,亦可长生。”③(669页)“天报有功,不与无德。”③(573页)主张行善立功。卷一百十《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也说:“如有大功,增命益年。”③(537页)强调行善对于成仙的意义。人欲长生不死,羽化飞升,除身形炼养功夫外,尚须道德行为的积累,两者不可偏废④,人能行善积德,“清静自居,外不妄求端正内,自与腹中王者相见”③(687页),“人心善守道,则常与吉;人心恶不守道,则常衰凶矣;心神去,则死亡矣。是故要道与德绝,人死亡,天地亦乱毁矣”③(374页)。为此,《太平经》对修道者的行为提出了诸多要求,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纳入了治身思想体系。强调孝道,认为“不孝而为道者,乃无一人得上天者也”④(656页)。人应“常怀慈仁之施,布恩有惠,利于人众”③(610页)。

总之,《太平经》的和谐观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处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主张自然无为,“万物受命于天,反养体于地”③(102页)的思想也引导人们摆正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君臣民关系的和谐,倡导民族和睦、男女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太平经》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置于整个宇宙大秩序中去考察,要求个体克制自我欲望,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维持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