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崂山上清宫

道教之音 弄玉公子

2010-06-12 19:10:00

    崂山上清宫在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此宫原在山上,名崂山庙,因与太清宫(俗称下宫)对称,又简称上宫,是崂山的主要道观。汉代大经学家郑玄曾设帐授徒于此。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宫创建于宋初,后毁于山洪,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道士李志明再次重建,后历代屡有修缮。门前的参天大树是银杏,高26米,胸径152厘米。这株大树很奇特,在它主干的周围长满了子株,其中最粗的胸径已达40厘米。这么多子株围绕着粗壮的主干,就像众多的儿孙围在一位老人身边一样,难怪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公孙树”。据说这棵树是刘若拙真人修建上清宫时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就其长势而言,是目前崂山最粗壮的一棵银杏树。前院门内东西各植古银杏一棵,枝叶繁茂,苍翠葱茏,为崂山银杏之冠。崂山上清宫

    二进院内的紫薇和金桂,树龄也在百年以上。据说清代院中曾有一株白牡丹,高约八尺,每逢春天,白花似玉,清香四溢,满院生辉。蒲松龄到这里访居时,对这株白牡丹甚为赞赏,于是在《聊斋志异》的《香玉》一文中把这株牡丹当成“白衣花神”的化身。遗憾的是,那株白牡丹因树龄过长,早已经枯死了。宫中道士为纪念蒲松龄,又补栽了一株白牡丹,并栽植了芍药、绣球等名贵花卉,使这座古老的宫院又增强了生机和活力。

    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东配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西配殿:供奉的是“北七真”,即王重阳的7位弟子。

    宫西北岩上刻有丘处机及明陈沂等人诗词与题字,岩下石间有一清泉,名曰“圣水泉”,其水甘冽澄明,为崂山一大名泉。宫前石桥名“朝真”,宫西石桥曰“迎仙”。为崂山著名道教宫观之一。

    上清宫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是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后,为粉饰太平盛世,闻崂山道士刘若拙修行有道,遂招之进京,欲留其在京。刘坚求返山,太祖遂赐封其为“华盖真人”,拨巨款修建太清宫,并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即今太平宫)。“上苑”经近10年建设,竣工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之为“太平兴国院”,上清宫竣工早于“太平兴国院”,因其地理位置高于太清宫,又因期在道教文化中上清比太清高一层境界,遂定名为上清宫。

   刘受封后主要居于“太平兴国院”,只是按时到上清宫来巡查,晚年又多在鹤山遇真庵静居,故又称上清宫为刘之“别院”。晚清到民国这一段,上清宫曾一度是崂山道教诸多庙场的首席殿堂,曾有不少年在百岁以上的道士,更使外人对此产生神秘感。

   上清宫是道教全真华山派的庙殿。从太清宫底垭口西侧登上西行的石阶步行,翻越宝珠山,就进入上清宫景区。立刻有一种与太清宫截然不同的感觉。从海上吹来的骤然变得又急又猛,山坡上的松林北风吹的涛声阵阵,路旁刻有“听涛”二字,最能表达此处景观特点。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山东崂山上清宫

道教之音 弄玉公子

2010-06-12 19:10:00

|
山东崂山上清宫
|

    崂山上清宫在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此宫原在山上,名崂山庙,因与太清宫(俗称下宫)对称,又简称上宫,是崂山的主要道观。汉代大经学家郑玄曾设帐授徒于此。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宫创建于宋初,后毁于山洪,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道士李志明再次重建,后历代屡有修缮。门前的参天大树是银杏,高26米,胸径152厘米。这株大树很奇特,在它主干的周围长满了子株,其中最粗的胸径已达40厘米。这么多子株围绕着粗壮的主干,就像众多的儿孙围在一位老人身边一样,难怪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公孙树”。据说这棵树是刘若拙真人修建上清宫时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就其长势而言,是目前崂山最粗壮的一棵银杏树。前院门内东西各植古银杏一棵,枝叶繁茂,苍翠葱茏,为崂山银杏之冠。崂山上清宫

    二进院内的紫薇和金桂,树龄也在百年以上。据说清代院中曾有一株白牡丹,高约八尺,每逢春天,白花似玉,清香四溢,满院生辉。蒲松龄到这里访居时,对这株白牡丹甚为赞赏,于是在《聊斋志异》的《香玉》一文中把这株牡丹当成“白衣花神”的化身。遗憾的是,那株白牡丹因树龄过长,早已经枯死了。宫中道士为纪念蒲松龄,又补栽了一株白牡丹,并栽植了芍药、绣球等名贵花卉,使这座古老的宫院又增强了生机和活力。

    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东配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西配殿:供奉的是“北七真”,即王重阳的7位弟子。

    宫西北岩上刻有丘处机及明陈沂等人诗词与题字,岩下石间有一清泉,名曰“圣水泉”,其水甘冽澄明,为崂山一大名泉。宫前石桥名“朝真”,宫西石桥曰“迎仙”。为崂山著名道教宫观之一。

    上清宫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是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后,为粉饰太平盛世,闻崂山道士刘若拙修行有道,遂招之进京,欲留其在京。刘坚求返山,太祖遂赐封其为“华盖真人”,拨巨款修建太清宫,并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即今太平宫)。“上苑”经近10年建设,竣工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之为“太平兴国院”,上清宫竣工早于“太平兴国院”,因其地理位置高于太清宫,又因期在道教文化中上清比太清高一层境界,遂定名为上清宫。

   刘受封后主要居于“太平兴国院”,只是按时到上清宫来巡查,晚年又多在鹤山遇真庵静居,故又称上清宫为刘之“别院”。晚清到民国这一段,上清宫曾一度是崂山道教诸多庙场的首席殿堂,曾有不少年在百岁以上的道士,更使外人对此产生神秘感。

   上清宫是道教全真华山派的庙殿。从太清宫底垭口西侧登上西行的石阶步行,翻越宝珠山,就进入上清宫景区。立刻有一种与太清宫截然不同的感觉。从海上吹来的骤然变得又急又猛,山坡上的松林北风吹的涛声阵阵,路旁刻有“听涛”二字,最能表达此处景观特点。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