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道教之音 张雪松

2013-12-18 17:50:31

道教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评议

朱越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近日由齐鲁书社出版,这是华语学界宗教学研究和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一件学术盛事,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海外学者道教研究论著的当代“艺文志”与学术发展“国别史”

《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一书,除了作为导论的“前言”外,主体部分包括了由中外学者撰写的十六篇颇具学术功力的论文,并附录《海外道教学文献目录(1945-2008)》,书后对于重要关键词还配有索引。该书主体部分的十六篇论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俄罗斯、韩国等九国的道教研究发展历程与特色传统,前言中也涉及了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除了体例原因未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道教研究外,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陆地区之外数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全部精华成果,是了解华语学界之外道教研究的百科全书。

由于语言的限制,华语学界对于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的研究成果了解现对较多,而较少能够使用荷兰文、俄文、韩文的研究成果;其他国家的道教研究学者,除了掌握本国语言和汉语外,一般也至多再掌握一两门或两三门外语,不可能完全掌握由各种文字撰写的所有道教学研究。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于开拓中国学人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同时也是其他国家学者进行道教研究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资料。

日本等海外学术界,有为青年学子编写“研究入门”的学术传统,主要是就研究内容分主题进行学术成果综述,以本国学者研究为主,兼顾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种编纂方式长于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学术回顾,但比较难于把握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整体特点与学术动向。《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一书,则与这种海外学术传统有所不同,实际上是道教研究的学术“国别史”,对道教学术研究比较发达的主要国家的学术史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剖析,让读者很容易掌握每个国家的学术优长、特色以及学术动向。

目录学是中国传统的治学门径,但假若仅仅是就书目、数据库检索而论书籍文献,目录学难免会沦为余嘉锡先生痛斥的“书衣之学”,即只涉及研究成果的外在形式,而未真正了解文献的实质内容。《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不仅是海外道教研究的当代“艺文志”,而且对所涉及到的各类研究文献都尽量置之于学术源流的脉络之中,加以阐述其内容和性质,进而指出各种文献在其产生的具体历史期间中的学术贡献,以及在当前与今后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二)建立“道教学”科学体系的借鉴与探索

欧美道教学研究以理论分析见长,日本道教研究者在考据与经典整理方面成绩突出,而当代中国大陆学者则在中国道教史、特别是道教思想史方面做出较大的学术贡献。如何在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道教学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研究研究理路、方法融为一炉,达成共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有学科体系的“道教学”,是当今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各国道教学研究者共同面临的学术难题,《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在此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亚洲学者从事道教研究,主要从经典文献、思想史和教派史入手;而欧美道教研究者,特别是法国学者,特别重视道教“非精英”信仰者,大理利用笔记小说、金石碑刻、档案报刊、仪式文本等“边缘性”材料,与各类正史材料进行对读,并且特别重视对道教的实地考察、宗教人类学研究。与当代中国学者一般将道教史纳入中国大历史的脉络中去考察不同,以法国为代表的一批欧美学者则比较自觉地从道教信仰系统的内在逻辑性与自组织的角度看待道教信仰的元素。海外道教学研究的上述诸多特点,无疑丰富和扩展了道教学这门学科。

民国著名学者傅斯年先生尝言:“外国学人善谈中国之四裔”,《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也体现出这一特点,数位作者用了不少篇幅介绍日本学者对日本道教、韩国学者对韩国道教的研究。海外学者有“四裔偏向”,中国学者则常常埋头于中国内地文史研究,这两者的互补,将会使道教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可以进一步完善道教学学科体系。

民国著名学者皇侃有一句名言:“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海外道教学研究,无论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方面都有所创见、有所发明,《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为我们在吸取上述“发明”“创见”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构建“道教学”创造了条件。

(三)对海外道教学研究的反思与跨文化交流

朱越利教授在界定“海外道教学研究”的内容是指出:“其内容包括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并介绍海外道教学成果和学者,认识各国道教学的方法论特点,编写海外道教学史,进而阐述产生海外道教学成果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心灵,以揭示包含于这些成果中的外国文化。” 海外道教学不仅是宗教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海外中国学(汉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不仅要全面介绍和掌握海外各国学者研究中国道教的成果,同时也将海外各国学者研究道教的成果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本,通过对这一文本的“解读”来反观各国文化的不同心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萨义德的“东方主义”逐渐兴起,萨义德认为西方人所构建的东方学、所描绘的“东方文化”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带有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色彩,是西方人在文化上对东方人的一种控制。虽然萨义德的许多观点颇受争议,但当今学术界早已普遍开始反思西方历史文化在近现代学科体系建设和知识结构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学者在充分尊重、虚心学习海外道教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将海外道教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宝贵的跨文化研究文本加以解读,探讨其独特的研究视域、甚至误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正如“东方”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西方”也包含了诸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不仅法国与德国道教研究思路有所不同,欧、美更是存在差异,而东正教文化传统的俄国,更是与之有别。《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展现了各国道教研究的差异性与多元性,该书论文作者中有法、美、俄、日、韩等五位海外作者,他们的论著中已有对本国道教研究反思的自觉,而其他华语作者也纷纷开始探讨造成各国道教研究风格差异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为宗教对话、跨文化交流,都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可资借鉴的范例。

俄国的道教研究始于东正教会传教士团的成员,而真正开创则是前苏联时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新一代汉学家抛弃了以往一些不必要的教条,又将俄罗斯的道教研究带入了新的时代。俄国的道教研究在不同时代,有着非常明显不同的研究氛围,这些也让俄国的道教研究者在差异中进行反思,促进了像陶奇夫“纯粹经验的宗教”这样有原创性学说的诞生,高质量宗教百科全书的出现。再如二十世纪德国的道教,其广阔的视野与理论深度,与德国深厚的日耳曼精神文化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德国研究者从哲学层面对道教神学进行归纳和演绎变得十分自然;而由于纳粹的迫害,大批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远走海外,也为扩大德国道教学的国际影响,产生国际级的学术大师带来了机遇,从而表现出了与法国、荷兰,乃至英美明显不同的道教学研究风貌。

综上所述,《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是当代华语学界,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一部全面介绍和深入凝练海外道教学研究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于今后的道教研究学术意义重大;同时该书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本线索,为我们同情地理解各国道教研究者的文化心理、文化差异建立了可靠的基础,在今后的比较与对话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是一种学术尝试,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国研究者投入到该领域中去,为迎接道教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论道教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道教之音 张雪松

2013-12-18 17:50:31

|
论道教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

道教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评议

朱越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近日由齐鲁书社出版,这是华语学界宗教学研究和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一件学术盛事,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海外学者道教研究论著的当代“艺文志”与学术发展“国别史”

《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一书,除了作为导论的“前言”外,主体部分包括了由中外学者撰写的十六篇颇具学术功力的论文,并附录《海外道教学文献目录(1945-2008)》,书后对于重要关键词还配有索引。该书主体部分的十六篇论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俄罗斯、韩国等九国的道教研究发展历程与特色传统,前言中也涉及了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除了体例原因未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道教研究外,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陆地区之外数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全部精华成果,是了解华语学界之外道教研究的百科全书。

由于语言的限制,华语学界对于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的研究成果了解现对较多,而较少能够使用荷兰文、俄文、韩文的研究成果;其他国家的道教研究学者,除了掌握本国语言和汉语外,一般也至多再掌握一两门或两三门外语,不可能完全掌握由各种文字撰写的所有道教学研究。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于开拓中国学人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同时也是其他国家学者进行道教研究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资料。

日本等海外学术界,有为青年学子编写“研究入门”的学术传统,主要是就研究内容分主题进行学术成果综述,以本国学者研究为主,兼顾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种编纂方式长于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学术回顾,但比较难于把握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整体特点与学术动向。《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一书,则与这种海外学术传统有所不同,实际上是道教研究的学术“国别史”,对道教学术研究比较发达的主要国家的学术史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剖析,让读者很容易掌握每个国家的学术优长、特色以及学术动向。

目录学是中国传统的治学门径,但假若仅仅是就书目、数据库检索而论书籍文献,目录学难免会沦为余嘉锡先生痛斥的“书衣之学”,即只涉及研究成果的外在形式,而未真正了解文献的实质内容。《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不仅是海外道教研究的当代“艺文志”,而且对所涉及到的各类研究文献都尽量置之于学术源流的脉络之中,加以阐述其内容和性质,进而指出各种文献在其产生的具体历史期间中的学术贡献,以及在当前与今后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二)建立“道教学”科学体系的借鉴与探索

欧美道教学研究以理论分析见长,日本道教研究者在考据与经典整理方面成绩突出,而当代中国大陆学者则在中国道教史、特别是道教思想史方面做出较大的学术贡献。如何在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道教学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研究研究理路、方法融为一炉,达成共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有学科体系的“道教学”,是当今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各国道教学研究者共同面临的学术难题,《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在此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亚洲学者从事道教研究,主要从经典文献、思想史和教派史入手;而欧美道教研究者,特别是法国学者,特别重视道教“非精英”信仰者,大理利用笔记小说、金石碑刻、档案报刊、仪式文本等“边缘性”材料,与各类正史材料进行对读,并且特别重视对道教的实地考察、宗教人类学研究。与当代中国学者一般将道教史纳入中国大历史的脉络中去考察不同,以法国为代表的一批欧美学者则比较自觉地从道教信仰系统的内在逻辑性与自组织的角度看待道教信仰的元素。海外道教学研究的上述诸多特点,无疑丰富和扩展了道教学这门学科。

民国著名学者傅斯年先生尝言:“外国学人善谈中国之四裔”,《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也体现出这一特点,数位作者用了不少篇幅介绍日本学者对日本道教、韩国学者对韩国道教的研究。海外学者有“四裔偏向”,中国学者则常常埋头于中国内地文史研究,这两者的互补,将会使道教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可以进一步完善道教学学科体系。

民国著名学者皇侃有一句名言:“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海外道教学研究,无论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方面都有所创见、有所发明,《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为我们在吸取上述“发明”“创见”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构建“道教学”创造了条件。

(三)对海外道教学研究的反思与跨文化交流

朱越利教授在界定“海外道教学研究”的内容是指出:“其内容包括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并介绍海外道教学成果和学者,认识各国道教学的方法论特点,编写海外道教学史,进而阐述产生海外道教学成果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心灵,以揭示包含于这些成果中的外国文化。” 海外道教学不仅是宗教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海外中国学(汉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不仅要全面介绍和掌握海外各国学者研究中国道教的成果,同时也将海外各国学者研究道教的成果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本,通过对这一文本的“解读”来反观各国文化的不同心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萨义德的“东方主义”逐渐兴起,萨义德认为西方人所构建的东方学、所描绘的“东方文化”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带有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色彩,是西方人在文化上对东方人的一种控制。虽然萨义德的许多观点颇受争议,但当今学术界早已普遍开始反思西方历史文化在近现代学科体系建设和知识结构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学者在充分尊重、虚心学习海外道教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将海外道教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宝贵的跨文化研究文本加以解读,探讨其独特的研究视域、甚至误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正如“东方”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西方”也包含了诸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不仅法国与德国道教研究思路有所不同,欧、美更是存在差异,而东正教文化传统的俄国,更是与之有别。《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展现了各国道教研究的差异性与多元性,该书论文作者中有法、美、俄、日、韩等五位海外作者,他们的论著中已有对本国道教研究反思的自觉,而其他华语作者也纷纷开始探讨造成各国道教研究风格差异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为宗教对话、跨文化交流,都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可资借鉴的范例。

俄国的道教研究始于东正教会传教士团的成员,而真正开创则是前苏联时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新一代汉学家抛弃了以往一些不必要的教条,又将俄罗斯的道教研究带入了新的时代。俄国的道教研究在不同时代,有着非常明显不同的研究氛围,这些也让俄国的道教研究者在差异中进行反思,促进了像陶奇夫“纯粹经验的宗教”这样有原创性学说的诞生,高质量宗教百科全书的出现。再如二十世纪德国的道教,其广阔的视野与理论深度,与德国深厚的日耳曼精神文化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德国研究者从哲学层面对道教神学进行归纳和演绎变得十分自然;而由于纳粹的迫害,大批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远走海外,也为扩大德国道教学的国际影响,产生国际级的学术大师带来了机遇,从而表现出了与法国、荷兰,乃至英美明显不同的道教学研究风貌。

综上所述,《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是当代华语学界,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一部全面介绍和深入凝练海外道教学研究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于今后的道教研究学术意义重大;同时该书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本线索,为我们同情地理解各国道教研究者的文化心理、文化差异建立了可靠的基础,在今后的比较与对话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是一种学术尝试,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国研究者投入到该领域中去,为迎接道教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