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道教学术研究需要平等而有尊严地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航 张翼

2014-05-19 10:56:02

“向海外道教学的方法论学习,并不是照搬照抄,更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发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教学的实际学习海外道教学的方法论,做到优势互补,中外会通。”在日前于西安举办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朱越利如是说。他的报告涉及海外道教学的理论、视角、方法以及国内学者对其了解、研究、翻译的基本情况。记者也就此采访了国内道教学研究领域的部分专家。

海外道教学的成果与方法需要正视

作为海外汉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近现代海外道教学是随着海外汉学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的。朱越利提出,道教学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走向了世界,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横跨欧亚的俄罗斯,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大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卡表示,日本、法国、美国、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对道教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进入体系化阶段,召开过几次国际性的道教学术研讨会。王卡认为,以1978年为界,之前,海外道教学者主要集中于文献研究,选题也较多集中于魏晋时期,之后,大量海外研究者亲自到中国以社会学、人类学方法来做田野调查,近年来他们又开始转向对明清和民国时期道教的研究。王卡提出,海外学者的研究,结合了中国的文化背景、民情社情,在方法、技巧和思路上的确与中国学者有些差异。另外,他们往往都有来自本国机构以及有关道教团体的较为雄厚的经费支持,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

朱越利表示,海外道教学者无论是资料爬梳还是田野考察,都获得大量发现。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考证、阐释、论证、论述、发挥和理论提炼,创见迭出。

一个多世纪以来,海外道教学有诸多学术“发明”。比如,关于道教史分期,法兰西学院马伯乐教授将六朝和六朝以前的道教称为“古道教”,将唐代以后的道教称为“民众道教”或者“近代民间宗教”。另外,荷兰莱顿大学许理和教授将道教体系区分为“硬区域和软区域”,认为硬区域就是与佛教接触之前已经充分而紧密地固定下来因而依然不受影响的思想,例如人体和长生术、存思等等;软区域指“思想要么发展得不够,要么为内在的矛盾所削弱”的那些内容。朱越利等学者提出,要向海外道教学的方法论学习。

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回忆,他二十多年前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参加过由麦谷邦夫教授主持的《周氏冥通记》研究班讨论,那次的研究会上,日本学者们认真严谨的学风、深入精细的分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樊光春认为,翻译和介绍海外相关道教学研究经典著作于国内学界或将启发和扩大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对于借鉴和学习其尚佳而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和提升国内学术水平及与国外之学术交流,极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同时强调,海外道教学研究的“另一面”也是学术史必须被记取的内容。四川大学教授张崇富指出,荷兰的道教研究与其殖民扩张、海上贸易的发展紧密相连。以全真教研究为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认为,历史地看,与中国学者相比,由于解释语境完全不同,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特别关注的全真教救世问题研究明显缺乏热情,他们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调查,属于由日本政府倡导的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调查的一部分。

国内道教学术界的学术自信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有不容忽视的基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等分歧。比如,何谓道教、道家与道教是否有必要区分,等等。朱越利将许多外国学者在研究道教时感到难以读懂的问题称为“集体困惑”,同时将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在一些学术观点上存在着的共同的分歧,称为“集体分歧”。

“目前国内道教学术界已经改变了以住‘唯外是尊’的心态,逐渐找回了学术自信,不再一味地崇外、媚外了。”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陈耀庭认为,诸如宫观道教和民众道教的区别提法,就是一些西方和日本学者自创的说法,中国的道教中人从未把没有道士参与或主持的宗教活动说成是道教的东西,更没有把民间的民俗类礼拜行为说成是道教的宗教活动。而有些西方的学者尽管可能热爱东方文化,却跳不出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的囚笼。

王卡表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道教学研究,无论从学者数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已经完全赶超了国外学者。而且,相关学科也不断得到国家和道教团体的资助和支持。王卡强调,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中,注重学术规范,把宗教当成客观对象,保持了足够的学术中立,中国道教学术研究的整体实力在迅速增强。记者注意到,即便是一度被视为我国道教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的区域性道教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出现了《西北道教史》这样的开拓之作而引起学界瞩目。

赵卫东认为,尽管海外道教研究在学术方法、学术视角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因为文化的差异,其在研究资料的掌握、研究的深度上,甚至在研究的高度上,都不如国内学者。以全真道研究为例,2000年以前,日本的全真道研究的确领先于国内,但是,自2000年以后,国内全真道研究逐步兴起,并很快成为学界热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全真道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过了海外。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海外学术研究已有足够的重视,已能够自觉地吸纳和肯定对方的研究成果,同时不断地翻译介绍大量海外著作,朱越利主编的《海外道教学译丛》被认为最具有代表性。赵卫东同时强调,出于传统的原因,也可能由于对大陆学术界的不了解,在学术傲慢心理的作用下,很多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他们没有看到国内道教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仍然以老眼光、以传统的态度来看待我们,拒斥了解或认同我们的研究成果。

赵卫东表示,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国内学者接受不接受海外道教研究成果的问题,因为这已经不是问题,而是如何让海外道教研究学者了解国内学术研究状况的问题了。记者注意到国内部分道教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已经或即将被译为外文,部分国内道教学者的著作同时出中英文版。赵卫东强调,学界目前迫切要做的,是把更多国内道教学者的优秀成果译为外文,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的研究状况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据赵卫东透露,他一直计划创办一本《中国道教研究》辑刊,把当年国内发表的具有创新性的重要道教研究成果结集以英文形式出版,以更加主动自信的姿态走在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前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推进中国道教学术研究需要平等而有尊严地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航 张翼

2014-05-19 10:56:02

|
推进中国道教学术研究需要平等而有尊严地对话
|

“向海外道教学的方法论学习,并不是照搬照抄,更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发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教学的实际学习海外道教学的方法论,做到优势互补,中外会通。”在日前于西安举办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朱越利如是说。他的报告涉及海外道教学的理论、视角、方法以及国内学者对其了解、研究、翻译的基本情况。记者也就此采访了国内道教学研究领域的部分专家。

海外道教学的成果与方法需要正视

作为海外汉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近现代海外道教学是随着海外汉学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的。朱越利提出,道教学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走向了世界,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横跨欧亚的俄罗斯,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大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卡表示,日本、法国、美国、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对道教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进入体系化阶段,召开过几次国际性的道教学术研讨会。王卡认为,以1978年为界,之前,海外道教学者主要集中于文献研究,选题也较多集中于魏晋时期,之后,大量海外研究者亲自到中国以社会学、人类学方法来做田野调查,近年来他们又开始转向对明清和民国时期道教的研究。王卡提出,海外学者的研究,结合了中国的文化背景、民情社情,在方法、技巧和思路上的确与中国学者有些差异。另外,他们往往都有来自本国机构以及有关道教团体的较为雄厚的经费支持,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

朱越利表示,海外道教学者无论是资料爬梳还是田野考察,都获得大量发现。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考证、阐释、论证、论述、发挥和理论提炼,创见迭出。

一个多世纪以来,海外道教学有诸多学术“发明”。比如,关于道教史分期,法兰西学院马伯乐教授将六朝和六朝以前的道教称为“古道教”,将唐代以后的道教称为“民众道教”或者“近代民间宗教”。另外,荷兰莱顿大学许理和教授将道教体系区分为“硬区域和软区域”,认为硬区域就是与佛教接触之前已经充分而紧密地固定下来因而依然不受影响的思想,例如人体和长生术、存思等等;软区域指“思想要么发展得不够,要么为内在的矛盾所削弱”的那些内容。朱越利等学者提出,要向海外道教学的方法论学习。

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回忆,他二十多年前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参加过由麦谷邦夫教授主持的《周氏冥通记》研究班讨论,那次的研究会上,日本学者们认真严谨的学风、深入精细的分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樊光春认为,翻译和介绍海外相关道教学研究经典著作于国内学界或将启发和扩大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对于借鉴和学习其尚佳而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和提升国内学术水平及与国外之学术交流,极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同时强调,海外道教学研究的“另一面”也是学术史必须被记取的内容。四川大学教授张崇富指出,荷兰的道教研究与其殖民扩张、海上贸易的发展紧密相连。以全真教研究为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认为,历史地看,与中国学者相比,由于解释语境完全不同,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特别关注的全真教救世问题研究明显缺乏热情,他们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调查,属于由日本政府倡导的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调查的一部分。

国内道教学术界的学术自信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有不容忽视的基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等分歧。比如,何谓道教、道家与道教是否有必要区分,等等。朱越利将许多外国学者在研究道教时感到难以读懂的问题称为“集体困惑”,同时将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在一些学术观点上存在着的共同的分歧,称为“集体分歧”。

“目前国内道教学术界已经改变了以住‘唯外是尊’的心态,逐渐找回了学术自信,不再一味地崇外、媚外了。”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陈耀庭认为,诸如宫观道教和民众道教的区别提法,就是一些西方和日本学者自创的说法,中国的道教中人从未把没有道士参与或主持的宗教活动说成是道教的东西,更没有把民间的民俗类礼拜行为说成是道教的宗教活动。而有些西方的学者尽管可能热爱东方文化,却跳不出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的囚笼。

王卡表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道教学研究,无论从学者数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已经完全赶超了国外学者。而且,相关学科也不断得到国家和道教团体的资助和支持。王卡强调,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中,注重学术规范,把宗教当成客观对象,保持了足够的学术中立,中国道教学术研究的整体实力在迅速增强。记者注意到,即便是一度被视为我国道教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的区域性道教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出现了《西北道教史》这样的开拓之作而引起学界瞩目。

赵卫东认为,尽管海外道教研究在学术方法、学术视角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因为文化的差异,其在研究资料的掌握、研究的深度上,甚至在研究的高度上,都不如国内学者。以全真道研究为例,2000年以前,日本的全真道研究的确领先于国内,但是,自2000年以后,国内全真道研究逐步兴起,并很快成为学界热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全真道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过了海外。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海外学术研究已有足够的重视,已能够自觉地吸纳和肯定对方的研究成果,同时不断地翻译介绍大量海外著作,朱越利主编的《海外道教学译丛》被认为最具有代表性。赵卫东同时强调,出于传统的原因,也可能由于对大陆学术界的不了解,在学术傲慢心理的作用下,很多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他们没有看到国内道教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仍然以老眼光、以传统的态度来看待我们,拒斥了解或认同我们的研究成果。

赵卫东表示,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国内学者接受不接受海外道教研究成果的问题,因为这已经不是问题,而是如何让海外道教研究学者了解国内学术研究状况的问题了。记者注意到国内部分道教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已经或即将被译为外文,部分国内道教学者的著作同时出中英文版。赵卫东强调,学界目前迫切要做的,是把更多国内道教学者的优秀成果译为外文,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的研究状况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据赵卫东透露,他一直计划创办一本《中国道教研究》辑刊,把当年国内发表的具有创新性的重要道教研究成果结集以英文形式出版,以更加主动自信的姿态走在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前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