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观与上九会

兰州新闻网 刘志宏

2015-03-02 13:25:35

道教之音陕西讯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的庙会。人称为“朝观”。朝观也称“上九会”。时值春早人闲,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民乐风情图。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于2006年5月25日,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玉泉观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春来杂花丛生,碧草蒙茸,堪称秦州胜景。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秦州志》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在玉泉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观上九会“朝观”活动由来已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玉泉观即有“朝山会”,后称为“朝观”、“上九会”。据《玉泉本行集经》和《搜神记》载:玉皇本为光严妙乐国王子,后抛弃王位,于普明香山中学道修真,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成为执掌天道的最高神祗。他生于丙午正月初九日,所以后世道观皆于每年此日设醮祭祀,以示纪念。每年这天,登上玉泉观进香,是古秦州盛大的庆典礼仪活动,也是天水人览胜迎春的第一要事。“上九会”在清代时期曾一度成为一个地方群众组织,有玉泉观通仙桥修复题记:“嘉庆丙子年“上九会”重修”为证。民国后期,组织自行消亡,但朝观的习俗一直延续。

对天水人来说,上九朝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秦州本土世代相袭的庆典,既是一种对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种公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从正月初七开始,观中道士就开始为“上九会”做一系列准备,扬帆、挂榜、迎神。从这天开始,市民陆续到庙观中烧香、祈福。到了正月初八晚,市民便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观前观上,爆竹喧天,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到零点时,道士供饭,人们争烧头香。钟磬声、鼓乐声、欢笑声相融相和。庞大的朝观群流光溢彩,人流迤逦半山,游乐盛况空前。夜半之后,人流渐歇。初九庙会日,远远近近的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观,掀起“朝观”的又一高潮。同时,身着古装的夹板队踏步而来,旗幡飞扬中夹板声声,使庙会气氛达到顶峰。下午道观落帆、宣榜、送神、放焰口,活动结束。这天,朝观的人上山时都必买一束冬青草(俗称吉祥草)戴于胸前,据说象征着人们祈望吉祥,过上“四季长青”般的好日子。据统计,近年来正月初八晚到正月初九晚,上九会朝观人数年年不少于十万人。

在上九会的各种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秦州夹板舞。正月初九当日,玉泉观盛大庆典活动中,由宫灯、旗幡、香伞、对联和圣像等组成的仪仗队、夹板队和鼓乐队为庙会活动增添了许多喜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州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相传当年罗玉河山洪成灾,天水市东关人祭罗玉河水神以求平安,并许愿每年“上九会”给玉皇大帝打夹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且规模越来越大。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天水“上九会”所用的夹板约有一尺五寸长。打夹板人身穿青色大襟长布衫,腰系蓝布带,扎绑裤腿,脚登青布鞋,附着旋转的舞技,将噼啪作响的夹板伴以鼓、钹、锣、箫、唢呐等民族器乐吹打,显得粗犷豪放,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

作为道教圣地,玉泉观文化庙会民俗魅力已经成为最受天水人民群众欢迎的春节文化活动之一。近年来,玉泉观“上九会”除继续传承其传统的祭祀仪式外,还增添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如猜谜、征联、武术表演等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庙会。全国数十家家网站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报刊也登载了玉泉观“上九会”文化庙会的空前盛况,称其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庙会活动”。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玉泉观与上九会

兰州新闻网 刘志宏

2015-03-02 13:25:35

|
玉泉观与上九会
|

道教之音陕西讯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的庙会。人称为“朝观”。朝观也称“上九会”。时值春早人闲,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民乐风情图。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于2006年5月25日,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玉泉观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春来杂花丛生,碧草蒙茸,堪称秦州胜景。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秦州志》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在玉泉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观上九会“朝观”活动由来已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玉泉观即有“朝山会”,后称为“朝观”、“上九会”。据《玉泉本行集经》和《搜神记》载:玉皇本为光严妙乐国王子,后抛弃王位,于普明香山中学道修真,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成为执掌天道的最高神祗。他生于丙午正月初九日,所以后世道观皆于每年此日设醮祭祀,以示纪念。每年这天,登上玉泉观进香,是古秦州盛大的庆典礼仪活动,也是天水人览胜迎春的第一要事。“上九会”在清代时期曾一度成为一个地方群众组织,有玉泉观通仙桥修复题记:“嘉庆丙子年“上九会”重修”为证。民国后期,组织自行消亡,但朝观的习俗一直延续。

对天水人来说,上九朝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秦州本土世代相袭的庆典,既是一种对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种公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从正月初七开始,观中道士就开始为“上九会”做一系列准备,扬帆、挂榜、迎神。从这天开始,市民陆续到庙观中烧香、祈福。到了正月初八晚,市民便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观前观上,爆竹喧天,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到零点时,道士供饭,人们争烧头香。钟磬声、鼓乐声、欢笑声相融相和。庞大的朝观群流光溢彩,人流迤逦半山,游乐盛况空前。夜半之后,人流渐歇。初九庙会日,远远近近的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观,掀起“朝观”的又一高潮。同时,身着古装的夹板队踏步而来,旗幡飞扬中夹板声声,使庙会气氛达到顶峰。下午道观落帆、宣榜、送神、放焰口,活动结束。这天,朝观的人上山时都必买一束冬青草(俗称吉祥草)戴于胸前,据说象征着人们祈望吉祥,过上“四季长青”般的好日子。据统计,近年来正月初八晚到正月初九晚,上九会朝观人数年年不少于十万人。

在上九会的各种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秦州夹板舞。正月初九当日,玉泉观盛大庆典活动中,由宫灯、旗幡、香伞、对联和圣像等组成的仪仗队、夹板队和鼓乐队为庙会活动增添了许多喜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州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相传当年罗玉河山洪成灾,天水市东关人祭罗玉河水神以求平安,并许愿每年“上九会”给玉皇大帝打夹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且规模越来越大。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天水“上九会”所用的夹板约有一尺五寸长。打夹板人身穿青色大襟长布衫,腰系蓝布带,扎绑裤腿,脚登青布鞋,附着旋转的舞技,将噼啪作响的夹板伴以鼓、钹、锣、箫、唢呐等民族器乐吹打,显得粗犷豪放,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

作为道教圣地,玉泉观文化庙会民俗魅力已经成为最受天水人民群众欢迎的春节文化活动之一。近年来,玉泉观“上九会”除继续传承其传统的祭祀仪式外,还增添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如猜谜、征联、武术表演等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庙会。全国数十家家网站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报刊也登载了玉泉观“上九会”文化庙会的空前盛况,称其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庙会活动”。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