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中国新闻网 余丹

2015-03-02 13:41:58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道教之音福建讯    3月1日日(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建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檀林社,鞭炮声不绝于耳,当地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食福”祭祀活动。这也是唯一流传于闽南漳州地区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食福”也称“吃福”、“十一福”。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漳州龙文区蓝田梧桥村檀林社都会举办大型“食福”祭祀活动。而这里的村民,也选择在正月十一祭拜“天公”(玉皇大帝),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上午9时,记者在檀林社现场看到,500余袋“福肉”整齐地摆放在祭台前,檀林社村民陆续到达祭拜所在地——“福山”,等候道士“做平安”,遥祭天公。

现年64岁的黄水溪是漳州龙文区道教协会副会长,主持“食福”祭祀活动已有22年。只见其身着道士服,手持供品和摇铃,在盛放着“福肉”的三张大桌间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念着经文。

外人不懂,以为道士正在给“福肉”超度,黄水溪纠正了这一种说法:“这不是‘超度’,这是给‘福肉’祈福,村民们领走‘福肉’,寓意将‘福份’领回家。”

黄水溪告诉中新网记者,一场法会做下来,大约需要2个小时。“经法师在道壇置爻后,代表‘天公’满意我们的祭祀活动,法会方能结束。”黄水溪所说的“置爻”,是指将两片竹制或木制成的爻置于地面,如果出现一正一反,则寓意吉兆。

上午11时许,在置出爻杯后,“食福”祭祀法会结束。在“福头”的主持下,村民们有序地领着各自的“福肉”、“福汤”、“福香”,回到各自的家中。等拜完家中的神明,一家人便能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食福”,尽享天伦之乐。

据漳州东乡陈氏理事会会长陈建生介绍,“食福”习俗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唐代开漳将领。

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陈政率中原府兵南下平息骚乱,其母魏敬随后与另外两个儿子带兵南下支援。当部队行进到檀林时,见这里有座种满檀香树的山坡,魏敬于是决定在此设坛,祈求天兵天将助阵。

随后唐军获胜,军民们在檀林杀猪宰羊,共祭“天公”。村民们感慨托唐军的福才有“福肉”吃,从此,“食福”风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人们把那座小山头称为“福山”,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都在山上分“福肉”,也称为“拾福份”。

檀林社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最主要的聚集地。此后,随着陈政、陈元光的后代向外播迁,并在明清时期大量迁徙到台湾,“吃福”的习俗也在海峡对岸传播开来。龙文檀林食福习俗也于2008年被列入漳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门县美术学会理事、著名雕刻大师李锡福,当日也带领家人来到檀林社感受民间“食福”活动。“台湾也有‘吃福’习俗,但没有这里那么热闹。”李锡福表示,参加完“食福”活动,沾沾“福气”,也把“福份”领回金门去。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中国新闻网 余丹

2015-03-02 13:41:58

|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

探秘两岸“食福”习俗:纪念“开漳圣王”

道教之音福建讯    3月1日日(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建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檀林社,鞭炮声不绝于耳,当地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食福”祭祀活动。这也是唯一流传于闽南漳州地区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食福”也称“吃福”、“十一福”。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漳州龙文区蓝田梧桥村檀林社都会举办大型“食福”祭祀活动。而这里的村民,也选择在正月十一祭拜“天公”(玉皇大帝),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上午9时,记者在檀林社现场看到,500余袋“福肉”整齐地摆放在祭台前,檀林社村民陆续到达祭拜所在地——“福山”,等候道士“做平安”,遥祭天公。

现年64岁的黄水溪是漳州龙文区道教协会副会长,主持“食福”祭祀活动已有22年。只见其身着道士服,手持供品和摇铃,在盛放着“福肉”的三张大桌间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念着经文。

外人不懂,以为道士正在给“福肉”超度,黄水溪纠正了这一种说法:“这不是‘超度’,这是给‘福肉’祈福,村民们领走‘福肉’,寓意将‘福份’领回家。”

黄水溪告诉中新网记者,一场法会做下来,大约需要2个小时。“经法师在道壇置爻后,代表‘天公’满意我们的祭祀活动,法会方能结束。”黄水溪所说的“置爻”,是指将两片竹制或木制成的爻置于地面,如果出现一正一反,则寓意吉兆。

上午11时许,在置出爻杯后,“食福”祭祀法会结束。在“福头”的主持下,村民们有序地领着各自的“福肉”、“福汤”、“福香”,回到各自的家中。等拜完家中的神明,一家人便能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食福”,尽享天伦之乐。

据漳州东乡陈氏理事会会长陈建生介绍,“食福”习俗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唐代开漳将领。

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陈政率中原府兵南下平息骚乱,其母魏敬随后与另外两个儿子带兵南下支援。当部队行进到檀林时,见这里有座种满檀香树的山坡,魏敬于是决定在此设坛,祈求天兵天将助阵。

随后唐军获胜,军民们在檀林杀猪宰羊,共祭“天公”。村民们感慨托唐军的福才有“福肉”吃,从此,“食福”风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人们把那座小山头称为“福山”,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都在山上分“福肉”,也称为“拾福份”。

檀林社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最主要的聚集地。此后,随着陈政、陈元光的后代向外播迁,并在明清时期大量迁徙到台湾,“吃福”的习俗也在海峡对岸传播开来。龙文檀林食福习俗也于2008年被列入漳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门县美术学会理事、著名雕刻大师李锡福,当日也带领家人来到檀林社感受民间“食福”活动。“台湾也有‘吃福’习俗,但没有这里那么热闹。”李锡福表示,参加完“食福”活动,沾沾“福气”,也把“福份”领回金门去。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