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解释中国宗教的现状与变迁

中国民族报 蓝希峰

2015-07-14 22:05:29

道教之音北京讯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不断落实和完善,中国宗教正在不断走向社会,越来越恢复常态,宗教学界、宗教事务部门和社会大众也越来越需要了解中国宗教。

2015年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大陆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主要宗教的活动场所现状与变迁作了全景式介绍。

该《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并非历史的自然延续,毋宁说是重建;中国宗教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中国宗教信仰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宗教活动场所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佛教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

“重建”的中国宗教

《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并非历史的自然延续,毋宁说是重建。

《报告》数据表明,今天各大宗教的活动场所中,基督教有一半以上的宗教活动场所,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1/3以上的宗教活动场所,佛教超过27%的宗教活动场所,都是在“文革”结束后建立起来的。

《报告》数据还表明,在调查的宗教活动场所中,1911年以来,有超过43%的被终止过宗教活动。

对于外来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风格从一方面体现了其中国化程度。《报告》中说,超过80%的基督教活动场所,超过一半以上的天主教活动场所,约40%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都是中式建筑。

《报告》认为,就各种社会历史因素而言,“文革”结束后,宗教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一片空白上重新开始。今天,无论我们赞美中国宗教的快速健康发展,还是议论中国宗教的缺陷与不足,都要对近乎零起点这一历史背景有充分的考量。

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党和政府一贯倡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和谐作出应有贡献。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宗教界发扬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报告》数据表明,2013年,将近1/3的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出钱、出物、派人或冠名等形式,参与或支持妇联、红十字会、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的活动。超过56%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慈善公益支出,从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来看,超过40%的宗教活动场所平均提供2.6个项目,最多的达120个。常见的社会服务包括扶贫助困、敬老、助学、问疾、救灾、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等。超过10%的宗教活动场所设立有慈善基金会,组织的义工人数最多的10个宗教活动场所人数在1000人以上,最多的达到6万人。此外,有超过11%的宗教活动场所开设过提升婚姻课程和青少年夏令营。可以说,宗教活动场所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

信仰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此前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宗教信仰者的主体是“老弱病妇”。《报告》指出,中国宗教信仰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老人多”已经不是事实,半数以上宗教信仰者年龄已经在60岁以下,超过15%的信徒年龄在30岁以下。不过,五大主要宗教平均超过62%的信徒是女性。文化程度低也依然是宗教信仰者的一个特征,43%的宗教信仰者学历是小学文化及以下,只有不到5%是大学及以上。

《报告》数据表明,宗教教职人员在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则有积极的呈现。大多数教职人员的年龄在30至60岁之间,11%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接受调查的4382名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中,平均年龄为55岁,女性为2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为15%。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中国的宗教教职人员已经实现了代际转换。这为中国宗教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宗教活动场所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

《报告》认为,中国宗教活动场所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从管理方式的现代性来看,《报告》中说,超过77%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民主管理委员会,34%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信徒组织的管理小组,超过55%的宗教活动场所的大额财务支出由民主管理委员会决定。当遇到重大决策等事项召开面向信徒的会议时,信徒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的比例高达54%。

银行账户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一户一证”是维护和保障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促进宗教活动场所财务规范管理的需要。《报告》数据表明,56%的宗教活动场所具有组织机构代码证,47%的宗教活动场所有自己的银行账户。

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报告》中说,超过32%的宗教活动场所可以宽带上网,有10% 的场所使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方式传教。另有10%的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时使用多媒体投影仪。

佛教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

改革开放以来,五大主要宗教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报告》多项指标表明,在五大主要宗教中,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环境适应得较好,这可能是基督教近30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基督教还是过去5年内建立新活动点最多的宗教(12%),是拥有信徒小组比例最高的宗教(52%),也是使用投影仪最多的宗教(40%)。

《报告》认为,佛教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佛教是五大主要宗教中在公益慈善方面贡献最多的宗教,平均每座佛寺每年的慈善支持为4.1万元,远高于平均数1.8万元。佛教也是使用互联网传教的比例最高的宗教(14%)。佛寺门票等经济问题经常成为舆论热点,但真实情况与此有很大差距,今天的中国佛教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出家人宗教的清修传统。

道教是中国最为本土的宗教,实际上却是具有很强国际性的宗教。有11%的道观开展了国际交流,在五大教中独占鳌头。这似乎表明今天的道教颇有几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人民越来越重视道教的价值,并很喜欢到中国一探究竟。另外,9%的道观在民政部门登记了社会服务机构,在五大教中比例最高。

闪烁着利玛窦科技传教的流风余韵,天主教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在五大主要宗教中最高。43%的教务负责人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远远超过五大主要宗教的平均数18%。

伊斯兰教则是五大教中制度建设最为完备的宗教,95%的清真寺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

中国宗教必将大放光彩

《报告》结论部分认为,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倡导人本与理性精神的中国宗教必将大放光彩。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既保持了固有宗教文化传统,又学习、汲取了世界宗教并使其成功本土化的国家。以五大主要宗教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宗教,鲜明地呈现了中国文化自信开放、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境界,正从民众的灵性、道德、心理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全球化作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中国的宗教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赢得长足进步,成为世界宗教版图中温和、健康的建设性力量。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解释中国宗教的现状与变迁

中国民族报 蓝希峰

2015-07-14 22:05:29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解释中国宗教的现状与变迁
|

道教之音北京讯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不断落实和完善,中国宗教正在不断走向社会,越来越恢复常态,宗教学界、宗教事务部门和社会大众也越来越需要了解中国宗教。

2015年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大陆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主要宗教的活动场所现状与变迁作了全景式介绍。

该《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并非历史的自然延续,毋宁说是重建;中国宗教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中国宗教信仰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宗教活动场所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佛教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

“重建”的中国宗教

《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并非历史的自然延续,毋宁说是重建。

《报告》数据表明,今天各大宗教的活动场所中,基督教有一半以上的宗教活动场所,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1/3以上的宗教活动场所,佛教超过27%的宗教活动场所,都是在“文革”结束后建立起来的。

《报告》数据还表明,在调查的宗教活动场所中,1911年以来,有超过43%的被终止过宗教活动。

对于外来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风格从一方面体现了其中国化程度。《报告》中说,超过80%的基督教活动场所,超过一半以上的天主教活动场所,约40%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都是中式建筑。

《报告》认为,就各种社会历史因素而言,“文革”结束后,宗教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一片空白上重新开始。今天,无论我们赞美中国宗教的快速健康发展,还是议论中国宗教的缺陷与不足,都要对近乎零起点这一历史背景有充分的考量。

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党和政府一贯倡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和谐作出应有贡献。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宗教界发扬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报告》数据表明,2013年,将近1/3的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出钱、出物、派人或冠名等形式,参与或支持妇联、红十字会、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的活动。超过56%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慈善公益支出,从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来看,超过40%的宗教活动场所平均提供2.6个项目,最多的达120个。常见的社会服务包括扶贫助困、敬老、助学、问疾、救灾、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等。超过10%的宗教活动场所设立有慈善基金会,组织的义工人数最多的10个宗教活动场所人数在1000人以上,最多的达到6万人。此外,有超过11%的宗教活动场所开设过提升婚姻课程和青少年夏令营。可以说,宗教活动场所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

信仰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此前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宗教信仰者的主体是“老弱病妇”。《报告》指出,中国宗教信仰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老人多”已经不是事实,半数以上宗教信仰者年龄已经在60岁以下,超过15%的信徒年龄在30岁以下。不过,五大主要宗教平均超过62%的信徒是女性。文化程度低也依然是宗教信仰者的一个特征,43%的宗教信仰者学历是小学文化及以下,只有不到5%是大学及以上。

《报告》数据表明,宗教教职人员在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则有积极的呈现。大多数教职人员的年龄在30至60岁之间,11%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接受调查的4382名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中,平均年龄为55岁,女性为2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为15%。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中国的宗教教职人员已经实现了代际转换。这为中国宗教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宗教活动场所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

《报告》认为,中国宗教活动场所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从管理方式的现代性来看,《报告》中说,超过77%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民主管理委员会,34%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信徒组织的管理小组,超过55%的宗教活动场所的大额财务支出由民主管理委员会决定。当遇到重大决策等事项召开面向信徒的会议时,信徒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的比例高达54%。

银行账户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一户一证”是维护和保障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促进宗教活动场所财务规范管理的需要。《报告》数据表明,56%的宗教活动场所具有组织机构代码证,47%的宗教活动场所有自己的银行账户。

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报告》中说,超过32%的宗教活动场所可以宽带上网,有10% 的场所使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方式传教。另有10%的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时使用多媒体投影仪。

佛教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

改革开放以来,五大主要宗教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报告》多项指标表明,在五大主要宗教中,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环境适应得较好,这可能是基督教近30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基督教还是过去5年内建立新活动点最多的宗教(12%),是拥有信徒小组比例最高的宗教(52%),也是使用投影仪最多的宗教(40%)。

《报告》认为,佛教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佛教是五大主要宗教中在公益慈善方面贡献最多的宗教,平均每座佛寺每年的慈善支持为4.1万元,远高于平均数1.8万元。佛教也是使用互联网传教的比例最高的宗教(14%)。佛寺门票等经济问题经常成为舆论热点,但真实情况与此有很大差距,今天的中国佛教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出家人宗教的清修传统。

道教是中国最为本土的宗教,实际上却是具有很强国际性的宗教。有11%的道观开展了国际交流,在五大教中独占鳌头。这似乎表明今天的道教颇有几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人民越来越重视道教的价值,并很喜欢到中国一探究竟。另外,9%的道观在民政部门登记了社会服务机构,在五大教中比例最高。

闪烁着利玛窦科技传教的流风余韵,天主教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在五大主要宗教中最高。43%的教务负责人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远远超过五大主要宗教的平均数18%。

伊斯兰教则是五大教中制度建设最为完备的宗教,95%的清真寺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

中国宗教必将大放光彩

《报告》结论部分认为,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倡导人本与理性精神的中国宗教必将大放光彩。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既保持了固有宗教文化传统,又学习、汲取了世界宗教并使其成功本土化的国家。以五大主要宗教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宗教,鲜明地呈现了中国文化自信开放、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境界,正从民众的灵性、道德、心理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全球化作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中国的宗教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赢得长足进步,成为世界宗教版图中温和、健康的建设性力量。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