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3)

澎湃新闻 张博

2015-08-18 14:13:13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

上图:当地时间2015年1月8日,法国巴黎,民众手举“我是查理”法语字样纪念查理周刊袭击案遇难者。下图:法语“我不是查理”招贴。
值得提醒的是,像你刚才说的查理周刊,西方社会有两种声音:一种说我是查理,反对任何宗教势力威胁人们的言论自由;一种说我不是查理,即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底 线,不能越过这个新闻底线去做一些扩大和激化矛盾的事,不能故意侮辱宗教。这就是说我们要有知识,要懂宗教,同时要尊重宗教。宗教的一些基本权益,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触动它——这是一个底线。在查理周刊等事件中,很遗憾,有些事情突破了这个底线,使得局势更加恶化。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使局势往良性发展,往好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让它往恶化的方向转化。

全世界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而中国社会仍然缺乏对宗教文化的理解

澎湃新闻:做了这么多年宗教工作,您觉得目前在中国开展宗教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卓新平:我做了三十多年宗教工作,感觉是步履维艰。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这样一个社会,迄今仍然缺乏对宗教研究和宗教文化的理解。虽然状况是在不断改善,要比以前好多了。但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氛围、包括中国民众的认知,对宗教的理解依然没有出现质的突破。

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人非常纠结,因为中国社会不仅对宗教仍存有偏见,而且对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有某种偏见。我这三十年酸甜苦辣尝得太多了。这种偏见就是对宗教以一种另类的眼光看待,甚至把研究宗教的人也看作另类,不仅有怀疑、否定,甚至会出现上纲上线的批评指责。这种偏见如果不改变,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难有希望,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有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

澎湃新闻:这种偏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卓新平: 根源就是过去一百多年间,我们国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偏差;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中国对自己过去的历史、对外来的思潮产生了一种抗力。因为中 国的传统宗教和封建社会有着复杂的交织,很多人把中国的落后和传统宗教尤其是儒家绑在一起,因此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宗教,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纠结。 同时,外来宗教像基督教,它的传入和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殖民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也被一并抵制。这种偏差有其历史的原因,虽正在经历重新的认知和梳 理,但还远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而在一百年以前的中国,宗教在社会上基本都属于正常现象。像在唐朝,各种宗教可以交流发展,发挥影响。真正的变化就始自关于中国有无宗教之争及对宗教的否定性看法。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以来?

卓新平: 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涉及到很多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但没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直到现在,宗教和宗教研究还在纠结中很困难地迈进。但 我觉得宗教问题非常重要,尤其在我们社会改革面向深层次发展之际,如果不正确对待宗教,不妥善、积极、科学地处理好宗教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会出大问题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且,给我们稳妥处理好宗教问题的时间和机遇也是越来越紧迫了。

宗教工作的根本是群众工作,如果不把他们积极地拉过来,而使这些群众走向我们的对立面,后果可想而知,社会还能稳定吗?我们的国际形象还能保持吗?我们的“一带一路”还能推进吗?我们和整个世界还可能合作吗?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学术歧视或社会误解,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要努力,因为宗教问题太重要了,而且现在更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困境中我们还是要奋力去改变这个局面,哪怕改变不了也要尽量使它不要恶化。

(录音整理:澎湃新闻实习生李裕晨)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3)

    澎湃新闻 张博

    2015-08-18 14:13:13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3)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

    上图:当地时间2015年1月8日,法国巴黎,民众手举“我是查理”法语字样纪念查理周刊袭击案遇难者。下图:法语“我不是查理”招贴。
    值得提醒的是,像你刚才说的查理周刊,西方社会有两种声音:一种说我是查理,反对任何宗教势力威胁人们的言论自由;一种说我不是查理,即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底 线,不能越过这个新闻底线去做一些扩大和激化矛盾的事,不能故意侮辱宗教。这就是说我们要有知识,要懂宗教,同时要尊重宗教。宗教的一些基本权益,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触动它——这是一个底线。在查理周刊等事件中,很遗憾,有些事情突破了这个底线,使得局势更加恶化。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使局势往良性发展,往好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让它往恶化的方向转化。

    全世界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而中国社会仍然缺乏对宗教文化的理解

    澎湃新闻:做了这么多年宗教工作,您觉得目前在中国开展宗教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卓新平:我做了三十多年宗教工作,感觉是步履维艰。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这样一个社会,迄今仍然缺乏对宗教研究和宗教文化的理解。虽然状况是在不断改善,要比以前好多了。但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氛围、包括中国民众的认知,对宗教的理解依然没有出现质的突破。

    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人非常纠结,因为中国社会不仅对宗教仍存有偏见,而且对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有某种偏见。我这三十年酸甜苦辣尝得太多了。这种偏见就是对宗教以一种另类的眼光看待,甚至把研究宗教的人也看作另类,不仅有怀疑、否定,甚至会出现上纲上线的批评指责。这种偏见如果不改变,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难有希望,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有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

    澎湃新闻:这种偏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卓新平: 根源就是过去一百多年间,我们国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偏差;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中国对自己过去的历史、对外来的思潮产生了一种抗力。因为中 国的传统宗教和封建社会有着复杂的交织,很多人把中国的落后和传统宗教尤其是儒家绑在一起,因此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宗教,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纠结。 同时,外来宗教像基督教,它的传入和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殖民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也被一并抵制。这种偏差有其历史的原因,虽正在经历重新的认知和梳 理,但还远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而在一百年以前的中国,宗教在社会上基本都属于正常现象。像在唐朝,各种宗教可以交流发展,发挥影响。真正的变化就始自关于中国有无宗教之争及对宗教的否定性看法。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以来?

    卓新平: 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涉及到很多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但没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直到现在,宗教和宗教研究还在纠结中很困难地迈进。但 我觉得宗教问题非常重要,尤其在我们社会改革面向深层次发展之际,如果不正确对待宗教,不妥善、积极、科学地处理好宗教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会出大问题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且,给我们稳妥处理好宗教问题的时间和机遇也是越来越紧迫了。

    宗教工作的根本是群众工作,如果不把他们积极地拉过来,而使这些群众走向我们的对立面,后果可想而知,社会还能稳定吗?我们的国际形象还能保持吗?我们的“一带一路”还能推进吗?我们和整个世界还可能合作吗?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学术歧视或社会误解,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要努力,因为宗教问题太重要了,而且现在更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困境中我们还是要奋力去改变这个局面,哪怕改变不了也要尽量使它不要恶化。

    (录音整理:澎湃新闻实习生李裕晨)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