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

道教之音 韩 骁

2013-09-10 23:18:12

道教之音浙江讯   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哲学文化研究所主办,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8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浙江省社科联、浙江万里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名教授、学者及研究生,共同参与论文的发表与学术探讨。

会议于8月11日上午举行了开幕仪式。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安伦先生做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楼含松教授、温州大学研究生部部长陈安金教授、浙江省社科联巡视员连晓鸣先生、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林先开先生等四位领导嘉宾分别作了讲话。

浙江大学的楼含松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学者和嘉宾来到杭州,并预祝会议顺利召开。楼含松教授谈到,这次会议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与温州大学联合举办,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在道教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这些学术成就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价值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浙江作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区域,其区域性的宗教和宗教历史都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学术研究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大学院校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希望各个院校和研究机构多方合作、深入交流,在地方文化研究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期望的成果。

来自温州大学的陈安金教授在讲话中重点介绍了温州的区域状况及宗教环境特点。温州是一个独特的地区,历史悠久、沿海便利却资源匮乏。因此温州人被迫走出了自己的闯荡和发展之路,同时也形成了温州社会独特的文化水平差异和复杂的宗教环境,非常值得深入考察。建校80年历史的温州大学,所年来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在人文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温州区域宗教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探索。此次会议希望仔细研读和探讨各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地交流和学习。

浙江省社科联的连晓鸣先生谈到了宗教和道教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并简介了近年来社科院一些文化研究项目和文化研讨会议的概况,以他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向学者嘉宾们传达了宗教研究在社会中越来越受重视的现状,并预祝会议以及今后的学术研究都能有所进展。

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的林先开先生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同修会和香港道教信仰情况。香港道教宫观和信众都为数众多,但深入研究者比较少。作为慈善宗教团体的同修会希望提升自己、适应时代,与学术界加强探讨和交流,加深对道教的理解,以求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开幕式结束后,第一场学术报告即在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萧霁虹教授的主持下开始,以“温州道教”为主题。第一位做报告的是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为大家演讲论文《温州道教的历史文化背景》。论文首先介绍了温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道教生存现状,揭示了温州民间道教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以及道教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继而,孔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式与成果——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收获了大量一手信息和珍贵的道教文书,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从中分析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结论。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李远国先生发表论文《论夏宗禹的丹法思想》。本篇论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著名内丹家夏宗禹的“内炼丹法”“三关三要”“奇器药物与火候”等内丹理论。李先生在演讲时还重点论述了道教中的“双修”之法,并在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讲述了夏宗禹的思想作为张伯端的传承,在后世如何继承和发展。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张泽洪教授发表论文《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研究》。论文介绍了林灵真与灵宝东华派的传承、《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编撰以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时代特点。张教授在演讲中还探讨了林灵真与温州区域道教的关系,为林灵真及其经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结合点。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叶明生先生发表论文《梨园教:傀儡戏与闾山教相融合的宗教形态》。叶先生在论文中介绍了梨园教的概况、梨园教从傀儡戏衍生而来的历史、闽浙梨园教的渊源流布、闽浙梨园教的科仪特征及其相关问题等几个方面,以戏剧和戏剧史的角度对道教中的神戏传统做了一次考察和解析。

当天下午,第二场学术报告会在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李远国先生和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继续进行,主题为“地方道教史研究丛谈”。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祁刚先生发表论文《浙南地方道教的职牒与度仪》,分析和介绍了浙江南部地区职牒文检的流传情况、注解情况和仪式形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宗教与哲学研究所的李玉用副教授发表论文《三教融合视域下的张伯端道教思想探究》,论述了生活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北宋时期的张伯端,经历人生诸多坎坷之后寻找理想境界和解脱之法的历程,以及其学术旨趣数度转变的状况,提出其思想是对时代思潮的有力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乃至中国哲学的发展。

天台山道教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尚枢先生发表论文《丰富的涉道地名资源——试论浙江道教与地名的关系之一》,论文介绍了浙江地区丰富的洞天福地资源,指出道教传说中的诸多神山之名都与浙江地方有关,而浙江的行政区划、地名也有许多涉及道教信仰。

浙江万里学院教师王巧玲博士发表论文《刘基与道教、风水关系辨析》,详细阐述了明代传奇人物刘基与道教和风水的纠葛关系,还原刘基的真实思想流派和学术倾向,并解读了百姓对传奇人物的理解角度。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解少君、陆丽丽、韩骁等分别就《近现代衢州道教历史变迁》《近代丽水道教历史变迁》《近现代湖州道教及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萧山市近现代道教史》等主题文章发表演说,介绍了浙江部分地区的近现代道教历史情况及现状,并与在座嘉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8月12日上午,第三场学术报告会以“温州道教”为主题展开,由温州大学研究生部部长陈安金教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主持。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研究生史国超发表论文《葛洪在温州的行迹及其影响新探》,该篇论文考证了葛洪在温州的道教活动及其对温州道教的影响,将一代道教宗师与区域道教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

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安伦先生发表论文《温州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了中国道教的简史及生存现状,指出道教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官方承认的五大宗教中最弱势和最颓势者,然而道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获得自身发展,并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因此需要做出种种重大的努力和改进——这为中国道教现状做出了准确的总结,并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和激励。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王鹏飞发表论文《论温州民间宗教文化与“温州模式”的关系——对“温州模式”的民俗学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批判》和《温州陈靖姑信仰文本〈灵经大传〉的故事寓意及其伦理矛盾——与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等比较》,分别以宗教社会学和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温州民间宗教文化和道教文本进行了考察和对比,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

浙江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研究馆员林子周先生、浙江苍南县灵溪文化站副研究馆员陈剑秋先生共同发表论文《林倪与苍南道教文化现象的关系初探》,阐述了历史上吴越节度使林倪在浙江苍南的活动,其深深影响了苍南的道教传统和武术盛行。论文指出,林倪对苍南宗教文化的影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并与当代宗教文化的建设以及和谐家园的构筑相结合,复兴和丰富苍南地区的道教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黄丽娜女士发表论文《论平洋木偶戏〈南游传〉的宗教价值》。论文首先介绍了闾山教教主许逊的相关信仰与闾山教教义,之后论述了道教醮仪的舞台呈现与宗教内涵之间的关系。作为将民间传统戏剧和宗教相结合的典型范例,针对道教木偶戏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韩松涛先生发表论文《两汉六朝时期的温州道教》,论文以史学的视角分别简述了两汉三国时期温州道教的起源与传说、两晋南北朝温州道教人物与传说,以及孙恩、陶弘景等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温州地区的关联,最后介绍了温州的各个洞天福地,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六朝时期温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李东发表论文《王九灵的〈周易参同契〉思想研究》。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明末时期著名道士王九灵的生平,然后对王九灵所注解的参同契版本进行了考察,从体用一源的本体论、虚心练己的功夫论、寂感如一的境界论三个方面探讨他的《周易参同契》的思想。

12日下午,以“中国道教”为主题的最后一场学术报告会在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萧霁虹教授首先发表论文《长春派与〈玉阳施食〉科仪研究》,论文针对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教长春派展开研究,通过对于刘渊然和长春派有关的碑刻资料的研读,以及对搜访到的长春派可以文献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田野访谈材料,梳理了道教长春派的历史脉络,探讨其科仪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黄建兴博士发表论文《民间法师仪式传统的教派形态探讨》。论文指出,民间法师仪式在历史上与佛道和其他宗教传统就有互动,使得宗教形态变得复杂而多彩。各地法师和法坛往往难以区别教派属性,但大致可以确定主要与其他三种科仪交叉:道教正一派科仪、道教灵宝派丧葬科仪和佛教功德科仪。本篇论文就由道教教派出发,论述法师的教派源头传说及其教派形态。

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集体发表了文章《一群笃信赤松黄大仙祖师的弟子对现在道的感观:道脉来自浙江金华山》。文章回顾了黄大仙信仰的历史和现实,表达了信仰者们对这一宗教文化的使命感,并阐述了道教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对道教在香港的发展以及价值信仰在中国社会的复兴寄语了殷切的期望。

三场学术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闭幕式学术沙龙,主题为“地方道教史研究丛谈”。福建艺术研究院叶明生先生、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萧霁虹教授、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韩松涛先生分别就福建、云南、山东、江西及浙江道教史研究发表讲话。各位与会学者和嘉宾进行了交流和畅谈,各自发表了对本次会议的感想和意见。最后,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简单梳理了两天以来各位学者嘉宾发表并演讲的论文,并对道教文化研究前途寄予期望。总结结束后,主持人宣布会议闭幕,本次“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至此圆满成功。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韩 骁(研究生)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

道教之音 韩 骁

2013-09-10 23:18:12

|
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
|

道教之音浙江讯   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哲学文化研究所主办,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8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浙江省社科联、浙江万里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名教授、学者及研究生,共同参与论文的发表与学术探讨。

会议于8月11日上午举行了开幕仪式。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安伦先生做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楼含松教授、温州大学研究生部部长陈安金教授、浙江省社科联巡视员连晓鸣先生、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林先开先生等四位领导嘉宾分别作了讲话。

浙江大学的楼含松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学者和嘉宾来到杭州,并预祝会议顺利召开。楼含松教授谈到,这次会议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与温州大学联合举办,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在道教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这些学术成就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价值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浙江作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区域,其区域性的宗教和宗教历史都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学术研究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大学院校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希望各个院校和研究机构多方合作、深入交流,在地方文化研究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期望的成果。

来自温州大学的陈安金教授在讲话中重点介绍了温州的区域状况及宗教环境特点。温州是一个独特的地区,历史悠久、沿海便利却资源匮乏。因此温州人被迫走出了自己的闯荡和发展之路,同时也形成了温州社会独特的文化水平差异和复杂的宗教环境,非常值得深入考察。建校80年历史的温州大学,所年来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在人文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温州区域宗教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探索。此次会议希望仔细研读和探讨各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地交流和学习。

浙江省社科联的连晓鸣先生谈到了宗教和道教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并简介了近年来社科院一些文化研究项目和文化研讨会议的概况,以他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向学者嘉宾们传达了宗教研究在社会中越来越受重视的现状,并预祝会议以及今后的学术研究都能有所进展。

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的林先开先生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同修会和香港道教信仰情况。香港道教宫观和信众都为数众多,但深入研究者比较少。作为慈善宗教团体的同修会希望提升自己、适应时代,与学术界加强探讨和交流,加深对道教的理解,以求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开幕式结束后,第一场学术报告即在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萧霁虹教授的主持下开始,以“温州道教”为主题。第一位做报告的是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为大家演讲论文《温州道教的历史文化背景》。论文首先介绍了温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道教生存现状,揭示了温州民间道教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以及道教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继而,孔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式与成果——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收获了大量一手信息和珍贵的道教文书,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从中分析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结论。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李远国先生发表论文《论夏宗禹的丹法思想》。本篇论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著名内丹家夏宗禹的“内炼丹法”“三关三要”“奇器药物与火候”等内丹理论。李先生在演讲时还重点论述了道教中的“双修”之法,并在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讲述了夏宗禹的思想作为张伯端的传承,在后世如何继承和发展。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张泽洪教授发表论文《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研究》。论文介绍了林灵真与灵宝东华派的传承、《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编撰以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时代特点。张教授在演讲中还探讨了林灵真与温州区域道教的关系,为林灵真及其经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结合点。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叶明生先生发表论文《梨园教:傀儡戏与闾山教相融合的宗教形态》。叶先生在论文中介绍了梨园教的概况、梨园教从傀儡戏衍生而来的历史、闽浙梨园教的渊源流布、闽浙梨园教的科仪特征及其相关问题等几个方面,以戏剧和戏剧史的角度对道教中的神戏传统做了一次考察和解析。

当天下午,第二场学术报告会在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李远国先生和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继续进行,主题为“地方道教史研究丛谈”。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祁刚先生发表论文《浙南地方道教的职牒与度仪》,分析和介绍了浙江南部地区职牒文检的流传情况、注解情况和仪式形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宗教与哲学研究所的李玉用副教授发表论文《三教融合视域下的张伯端道教思想探究》,论述了生活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北宋时期的张伯端,经历人生诸多坎坷之后寻找理想境界和解脱之法的历程,以及其学术旨趣数度转变的状况,提出其思想是对时代思潮的有力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乃至中国哲学的发展。

天台山道教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尚枢先生发表论文《丰富的涉道地名资源——试论浙江道教与地名的关系之一》,论文介绍了浙江地区丰富的洞天福地资源,指出道教传说中的诸多神山之名都与浙江地方有关,而浙江的行政区划、地名也有许多涉及道教信仰。

浙江万里学院教师王巧玲博士发表论文《刘基与道教、风水关系辨析》,详细阐述了明代传奇人物刘基与道教和风水的纠葛关系,还原刘基的真实思想流派和学术倾向,并解读了百姓对传奇人物的理解角度。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解少君、陆丽丽、韩骁等分别就《近现代衢州道教历史变迁》《近代丽水道教历史变迁》《近现代湖州道教及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萧山市近现代道教史》等主题文章发表演说,介绍了浙江部分地区的近现代道教历史情况及现状,并与在座嘉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8月12日上午,第三场学术报告会以“温州道教”为主题展开,由温州大学研究生部部长陈安金教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主持。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研究生史国超发表论文《葛洪在温州的行迹及其影响新探》,该篇论文考证了葛洪在温州的道教活动及其对温州道教的影响,将一代道教宗师与区域道教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

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安伦先生发表论文《温州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了中国道教的简史及生存现状,指出道教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官方承认的五大宗教中最弱势和最颓势者,然而道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获得自身发展,并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因此需要做出种种重大的努力和改进——这为中国道教现状做出了准确的总结,并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和激励。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王鹏飞发表论文《论温州民间宗教文化与“温州模式”的关系——对“温州模式”的民俗学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批判》和《温州陈靖姑信仰文本〈灵经大传〉的故事寓意及其伦理矛盾——与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等比较》,分别以宗教社会学和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温州民间宗教文化和道教文本进行了考察和对比,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

浙江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研究馆员林子周先生、浙江苍南县灵溪文化站副研究馆员陈剑秋先生共同发表论文《林倪与苍南道教文化现象的关系初探》,阐述了历史上吴越节度使林倪在浙江苍南的活动,其深深影响了苍南的道教传统和武术盛行。论文指出,林倪对苍南宗教文化的影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并与当代宗教文化的建设以及和谐家园的构筑相结合,复兴和丰富苍南地区的道教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黄丽娜女士发表论文《论平洋木偶戏〈南游传〉的宗教价值》。论文首先介绍了闾山教教主许逊的相关信仰与闾山教教义,之后论述了道教醮仪的舞台呈现与宗教内涵之间的关系。作为将民间传统戏剧和宗教相结合的典型范例,针对道教木偶戏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韩松涛先生发表论文《两汉六朝时期的温州道教》,论文以史学的视角分别简述了两汉三国时期温州道教的起源与传说、两晋南北朝温州道教人物与传说,以及孙恩、陶弘景等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温州地区的关联,最后介绍了温州的各个洞天福地,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六朝时期温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李东发表论文《王九灵的〈周易参同契〉思想研究》。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明末时期著名道士王九灵的生平,然后对王九灵所注解的参同契版本进行了考察,从体用一源的本体论、虚心练己的功夫论、寂感如一的境界论三个方面探讨他的《周易参同契》的思想。

12日下午,以“中国道教”为主题的最后一场学术报告会在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萧霁虹教授首先发表论文《长春派与〈玉阳施食〉科仪研究》,论文针对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教长春派展开研究,通过对于刘渊然和长春派有关的碑刻资料的研读,以及对搜访到的长春派可以文献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田野访谈材料,梳理了道教长春派的历史脉络,探讨其科仪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黄建兴博士发表论文《民间法师仪式传统的教派形态探讨》。论文指出,民间法师仪式在历史上与佛道和其他宗教传统就有互动,使得宗教形态变得复杂而多彩。各地法师和法坛往往难以区别教派属性,但大致可以确定主要与其他三种科仪交叉:道教正一派科仪、道教灵宝派丧葬科仪和佛教功德科仪。本篇论文就由道教教派出发,论述法师的教派源头传说及其教派形态。

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集体发表了文章《一群笃信赤松黄大仙祖师的弟子对现在道的感观:道脉来自浙江金华山》。文章回顾了黄大仙信仰的历史和现实,表达了信仰者们对这一宗教文化的使命感,并阐述了道教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对道教在香港的发展以及价值信仰在中国社会的复兴寄语了殷切的期望。

三场学术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闭幕式学术沙龙,主题为“地方道教史研究丛谈”。福建艺术研究院叶明生先生、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萧霁虹教授、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韩松涛先生分别就福建、云南、山东、江西及浙江道教史研究发表讲话。各位与会学者和嘉宾进行了交流和畅谈,各自发表了对本次会议的感想和意见。最后,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简单梳理了两天以来各位学者嘉宾发表并演讲的论文,并对道教文化研究前途寄予期望。总结结束后,主持人宣布会议闭幕,本次“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至此圆满成功。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韩 骁(研究生)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