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院文物碑刻拾遗(一) 御制观龙歌并序碑

道教之音 杨莹

2015-02-14 07:28:45

茅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千百年来,一代代高道宗师留下了大量的文物碑刻和文化遗迹,其中价值较高的有:梁元帝撰文并书写的《陶先生朱阳馆碑》,陶弘景撰文的《茅山曲林馆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李玄靖(静)先生碑》,唐代诗人李白撰文的《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宋真宗撰文并书写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等等。

许多文物碑刻,由于朝代的更替,道教的兴衰,大多毁于战火或遭受人为的破坏,有些碑刻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只存斑驳的残片难以辨认。尽管如此,据清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清初茅山道观碑刻仍有256通之多。茅山道院现收藏碑刻24通,保护修复文化古迹6处,其他有唐代石刻三官像,金龙玉简,宋代“镇山四宝”砖刻,明代石雕香炉,清代字画等文物多件。其中,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撰文并御书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为青石,高1.8米、宽0.8米、厚0.13米。

《茅山志》卷二十五载有宋真宗诗作《观龙歌》。其序曰: “《茅山记》云:雷平池火院宫池,并有小黑龙游其中,今少睹者。又有郭真人池,池中常有之,灵物变化,所处不一,人或取之出山,虽缄闭於器皿中,皆潜失焉。近遣中使任文庆醮祭名山,为民祈福。文庆梼取一龙来献,因将二龙以行,中路风雨,果失其一。持一龙至阙下,细观其形,诚有可异,故为歌以纪之。歌日:四灵之长惟此龙,此龙变化固难同。三茅福地旱仙宅,灵物港形在此中。池内仙人驯扰得,至今隐显谁能测。乘云蠢动独标奇,行雨嘉生皆荷力。常人竞取暂从心,才出山楹兮无处寻。中使勤求深有意,欲献明廷兮陈上瑞。初梼一龙朝魏阙,偶抱二龙离洞穴。人心龙心若符契,一去一住何神异。我睹真龙幸不惊,至诚祝龙龙好听。但期风雨年年顺,庶使仓箱处处盈。大中祥符三年六月。”

从此碑刻中不难看出真宗皇帝“但期风雨连年顺,庶使仓箱处处盈”的为民祈福的美好祝愿。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纵观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总是把自己和龙联系起来,以表明自己的尊严、高贵和神圣,民间更有天子即是龙之化身的说法。宋真宗的《观龙歌》和《御制观龙歌并序》碑使得茅山广为宣扬。碑刻中说,虽然“龙”体较小,性情温和,提取两条并非难事,若想带回家中,无论用何容器放置,加盖密藏,途中“龙”均不翼而飞。可见茅山这块福地的神异,茅山“龙”的灵异以及降福灭灾、象征祥瑞的龙文化更是深入人心。

只可惜此碑毁于清咸丰年间。值得庆幸的是,1983年8月,有人在茅山道院元符宫五层台道观遗址大龙池边发现《御制观龙歌》碑片2块,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刻与现世重见,仿佛是神的暗喻,这些珍贵的文物终于收回,并藏于元符万宁宫内。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茅山道院已在复建好的崇禧万寿宫内建成“茅山道教博物馆”,把所有收藏的文物、碑刻、拓片等陈列展出,并配以文字介绍,以供海内外广大道教学者、信徒及游客考察观赏。(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茅山道院文物碑刻拾遗(一) 御制观龙歌并序碑

道教之音 杨莹

2015-02-14 07:28:45

|
茅山道院文物碑刻拾遗(一) 御制观龙歌并序碑
|

茅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千百年来,一代代高道宗师留下了大量的文物碑刻和文化遗迹,其中价值较高的有:梁元帝撰文并书写的《陶先生朱阳馆碑》,陶弘景撰文的《茅山曲林馆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李玄靖(静)先生碑》,唐代诗人李白撰文的《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宋真宗撰文并书写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等等。

许多文物碑刻,由于朝代的更替,道教的兴衰,大多毁于战火或遭受人为的破坏,有些碑刻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只存斑驳的残片难以辨认。尽管如此,据清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清初茅山道观碑刻仍有256通之多。茅山道院现收藏碑刻24通,保护修复文化古迹6处,其他有唐代石刻三官像,金龙玉简,宋代“镇山四宝”砖刻,明代石雕香炉,清代字画等文物多件。其中,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撰文并御书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为青石,高1.8米、宽0.8米、厚0.13米。

《茅山志》卷二十五载有宋真宗诗作《观龙歌》。其序曰: “《茅山记》云:雷平池火院宫池,并有小黑龙游其中,今少睹者。又有郭真人池,池中常有之,灵物变化,所处不一,人或取之出山,虽缄闭於器皿中,皆潜失焉。近遣中使任文庆醮祭名山,为民祈福。文庆梼取一龙来献,因将二龙以行,中路风雨,果失其一。持一龙至阙下,细观其形,诚有可异,故为歌以纪之。歌日:四灵之长惟此龙,此龙变化固难同。三茅福地旱仙宅,灵物港形在此中。池内仙人驯扰得,至今隐显谁能测。乘云蠢动独标奇,行雨嘉生皆荷力。常人竞取暂从心,才出山楹兮无处寻。中使勤求深有意,欲献明廷兮陈上瑞。初梼一龙朝魏阙,偶抱二龙离洞穴。人心龙心若符契,一去一住何神异。我睹真龙幸不惊,至诚祝龙龙好听。但期风雨年年顺,庶使仓箱处处盈。大中祥符三年六月。”

从此碑刻中不难看出真宗皇帝“但期风雨连年顺,庶使仓箱处处盈”的为民祈福的美好祝愿。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纵观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总是把自己和龙联系起来,以表明自己的尊严、高贵和神圣,民间更有天子即是龙之化身的说法。宋真宗的《观龙歌》和《御制观龙歌并序》碑使得茅山广为宣扬。碑刻中说,虽然“龙”体较小,性情温和,提取两条并非难事,若想带回家中,无论用何容器放置,加盖密藏,途中“龙”均不翼而飞。可见茅山这块福地的神异,茅山“龙”的灵异以及降福灭灾、象征祥瑞的龙文化更是深入人心。

只可惜此碑毁于清咸丰年间。值得庆幸的是,1983年8月,有人在茅山道院元符宫五层台道观遗址大龙池边发现《御制观龙歌》碑片2块,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刻与现世重见,仿佛是神的暗喻,这些珍贵的文物终于收回,并藏于元符万宁宫内。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茅山道院已在复建好的崇禧万寿宫内建成“茅山道教博物馆”,把所有收藏的文物、碑刻、拓片等陈列展出,并配以文字介绍,以供海内外广大道教学者、信徒及游客考察观赏。(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