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崇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话安康道教

道教之音 王晓群

2016-02-11 18:44:10

原始崇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汞都安康

资料图

从东药王殿采风归来,我心生一念,要以这么多年来对道教思想的学习积累,与大家交流一下,谈谈我所知道的安康道教。

安康道教的历史与渊源

相传早在舜帝时期,为了给百姓生产食盐,舜让自己的儿子到大巴山巫咸国做了酋长,带领巫咸人民生产食盐。每次盐灶开锅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和表演,以许愿、祈祷的方式祈求能够出产更多的盐。当卤水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时,外人以为是在变法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水变盐的技术为“巫术”。“巫者咸也、山也、灵也”。“咸”是指盐,今大巴山中的巫溪县大宁厂为巫咸之都邑,有天然卤水,至今仍在流淌;“山”就是大巴山,最早的大巴山人基本都是巫咸国的子民;“灵”是由制盐而产生的仙道法术。在几千年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巫术逐渐演变成为大巴山特有的鬼道仙风。安康地处大巴山核心位置,大巴山主脊在安康境内横亘千里,有巴山屋脊之称。安康远古时期就包含在巫咸国范围,安康地界仅距大宁厂百里路程,后又与巫溪同属古代庸地楚域。在历史发展中,安康作为巫巴文化发源地深受其风俗影响,巫风巴俗早已沉淀在安康民众的心底,成为安康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众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巫巴文化的追崇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为后来道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太学生张道陵自称得黄帝九鼎丹术,并结合巫术在四川鹤鸣山创立“正一道”,后称其为“五斗米教”。最初,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其子张衡继承父业继续传播教义,但效果仍不明显。其孙张鲁为汉中刺史时采取政道结合的方式,在巴山汉水流域广泛传播五斗米教。也许是找到了巫巴文化与五斗米教结合的土壤,五斗米教在社会广泛传播开来,深入民众心里。后世称张道陵为道教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道内并称其为“三师”。

安康古称汉中,汉中郡治就建立在今安康城北的汉水边,辖今安康、汉中、鄂西北及重庆北部地区。公元50年汉中郡治迁移到南郑,也就是今日的汉中,但其辖地在汉朝一直没有改变。历史上汉中与安康的关系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当年张鲁传播五斗米教的汉中,就包括现整个安康。魏晋时期,五斗米教逐渐由民间活动演变为上层人士推崇的神仙道教,终于由葛洪等人集大成,完成改革并建构了中国道教文化大厦。

安康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并非偶然,除了原始文化背景之外,地理文化也是一个重要促成因素。这里山奇水秀,中药遍地。山区的地质条件变化较为频繁,“观天地法自然”的远古先民在这里容易悟出自然之道,变幻莫测的山区景观甚至能使智者顿悟宇宙法则,这方水土似乎是大自然专为道教而造设的。

安康道教与炼丹术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而道士们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以求制得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所谓丹者,其实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称水银,炼石成丹就是从矿石中提取水银。水银就是古代人一直追随的金丹,它不仅可以用于提取黄金,也可药用。武帝时刘安所著《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等药物。魏晋之后道教勃兴,许多方士成了道士,炼丹术与道教同步得到发展。一方面,炼丹术作为统治者信仰的长生术,吸引一些士族阶级加入道教;另一方面,宗教外衣的神秘性进一步增强了炼丹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历代统治者崇道,也使炼丹术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安康盛产水银,民间提炼水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汞都、中国水银山。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曾经的麇国(今白河、旬阳一带)和庸国向周天子所纳的贡品中就有丹砂。直到隋唐,向朝廷进贡的丹砂都主要来自安康的旬阳。安康开采汞矿的历史有两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秦陵地宫的水银就是源自于安康的旬阳。

道家炼丹之术首要的条件就是矿石。普通的石头是不可能练出水银的,炼丹没有汞矿石等于巧媳妇无米一般。安康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丰富的汞矿资源为道家炼丹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源。道教的渊源、物质的基础、精神与物质的最佳结合便成就了安康道教文化的地位。

历史上许多道士纷纷来到安康采石炼丹,以求得长生不老的法术。南宋年间,浙江临海的张伯端跋山涉水来到安康汉水边的紫阳县闭关修道,采石炼丹,并著《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等著作,传道天下。他倡导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禅道双融的思想。晚年与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张伯端紫阳真人,被尊为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明朝在他炼丹地建立的紫阳县就是以他法号而命名的,这使紫阳成为中国唯一以道士名称命名的县治。《兴安府志》载:宋时邑人郭尚灶卖酒与翠光台下,有位姓吕的道人常来他家饮用,数年来郭尚灶对他分文不收。一日道人授他丹药一丸投入龙窝水中,水立刻便成了酒。道人去后数年回来,带着郭尚灶一起前往香溪洞炼丹去了。在安康境内,民间传说中的炼丹修行故事,有记载的有汉阴的寂莲、石泉的胡载道、旬阳的崔仙姑等,他们都是通过炼丹修行最终得道成仙的高士。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原始崇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话安康道教

    道教之音 王晓群

    2016-02-11 18:44:10

    |
    原始崇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话安康道教
    |

    原始崇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汞都安康

    资料图

    从东药王殿采风归来,我心生一念,要以这么多年来对道教思想的学习积累,与大家交流一下,谈谈我所知道的安康道教。

    安康道教的历史与渊源

    相传早在舜帝时期,为了给百姓生产食盐,舜让自己的儿子到大巴山巫咸国做了酋长,带领巫咸人民生产食盐。每次盐灶开锅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和表演,以许愿、祈祷的方式祈求能够出产更多的盐。当卤水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时,外人以为是在变法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水变盐的技术为“巫术”。“巫者咸也、山也、灵也”。“咸”是指盐,今大巴山中的巫溪县大宁厂为巫咸之都邑,有天然卤水,至今仍在流淌;“山”就是大巴山,最早的大巴山人基本都是巫咸国的子民;“灵”是由制盐而产生的仙道法术。在几千年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巫术逐渐演变成为大巴山特有的鬼道仙风。安康地处大巴山核心位置,大巴山主脊在安康境内横亘千里,有巴山屋脊之称。安康远古时期就包含在巫咸国范围,安康地界仅距大宁厂百里路程,后又与巫溪同属古代庸地楚域。在历史发展中,安康作为巫巴文化发源地深受其风俗影响,巫风巴俗早已沉淀在安康民众的心底,成为安康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众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巫巴文化的追崇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为后来道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太学生张道陵自称得黄帝九鼎丹术,并结合巫术在四川鹤鸣山创立“正一道”,后称其为“五斗米教”。最初,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其子张衡继承父业继续传播教义,但效果仍不明显。其孙张鲁为汉中刺史时采取政道结合的方式,在巴山汉水流域广泛传播五斗米教。也许是找到了巫巴文化与五斗米教结合的土壤,五斗米教在社会广泛传播开来,深入民众心里。后世称张道陵为道教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道内并称其为“三师”。

    安康古称汉中,汉中郡治就建立在今安康城北的汉水边,辖今安康、汉中、鄂西北及重庆北部地区。公元50年汉中郡治迁移到南郑,也就是今日的汉中,但其辖地在汉朝一直没有改变。历史上汉中与安康的关系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当年张鲁传播五斗米教的汉中,就包括现整个安康。魏晋时期,五斗米教逐渐由民间活动演变为上层人士推崇的神仙道教,终于由葛洪等人集大成,完成改革并建构了中国道教文化大厦。

    安康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并非偶然,除了原始文化背景之外,地理文化也是一个重要促成因素。这里山奇水秀,中药遍地。山区的地质条件变化较为频繁,“观天地法自然”的远古先民在这里容易悟出自然之道,变幻莫测的山区景观甚至能使智者顿悟宇宙法则,这方水土似乎是大自然专为道教而造设的。

    安康道教与炼丹术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而道士们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以求制得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所谓丹者,其实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称水银,炼石成丹就是从矿石中提取水银。水银就是古代人一直追随的金丹,它不仅可以用于提取黄金,也可药用。武帝时刘安所著《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等药物。魏晋之后道教勃兴,许多方士成了道士,炼丹术与道教同步得到发展。一方面,炼丹术作为统治者信仰的长生术,吸引一些士族阶级加入道教;另一方面,宗教外衣的神秘性进一步增强了炼丹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历代统治者崇道,也使炼丹术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安康盛产水银,民间提炼水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汞都、中国水银山。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曾经的麇国(今白河、旬阳一带)和庸国向周天子所纳的贡品中就有丹砂。直到隋唐,向朝廷进贡的丹砂都主要来自安康的旬阳。安康开采汞矿的历史有两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秦陵地宫的水银就是源自于安康的旬阳。

    道家炼丹之术首要的条件就是矿石。普通的石头是不可能练出水银的,炼丹没有汞矿石等于巧媳妇无米一般。安康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丰富的汞矿资源为道家炼丹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源。道教的渊源、物质的基础、精神与物质的最佳结合便成就了安康道教文化的地位。

    历史上许多道士纷纷来到安康采石炼丹,以求得长生不老的法术。南宋年间,浙江临海的张伯端跋山涉水来到安康汉水边的紫阳县闭关修道,采石炼丹,并著《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等著作,传道天下。他倡导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禅道双融的思想。晚年与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张伯端紫阳真人,被尊为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明朝在他炼丹地建立的紫阳县就是以他法号而命名的,这使紫阳成为中国唯一以道士名称命名的县治。《兴安府志》载:宋时邑人郭尚灶卖酒与翠光台下,有位姓吕的道人常来他家饮用,数年来郭尚灶对他分文不收。一日道人授他丹药一丸投入龙窝水中,水立刻便成了酒。道人去后数年回来,带着郭尚灶一起前往香溪洞炼丹去了。在安康境内,民间传说中的炼丹修行故事,有记载的有汉阴的寂莲、石泉的胡载道、旬阳的崔仙姑等,他们都是通过炼丹修行最终得道成仙的高士。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