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和顺麻衣寺及麻衣道者考

道教之音整理 大和

2011-08-19 13:19:19

和顺麻衣寺及麻衣道者考

大  和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流散于和顺当地民间的一些传说和现存于麻衣山的遗迹,对和顺县城北古迹麻衣寺的来历进行探索性考证;集中论证麻衣道者其人其事,对麻衣道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甄别梳理;对麻衣道人在和顺麻衣山修居的几种时间做出推论。

关键词:  和顺  麻衣寺  麻衣道者   考证

引言:

和顺有“麻衣寺在县北山”(《和顺县志》1914年版),以麻衣之名而命寺继而命山的,概因一个麻衣道者(或称麻衣道人、或称麻衣和尚),那么这个麻衣道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僧?是道?姓甚名谁?生活在哪个朝代?有什么建树?山上废墟中所留的麻衣墓有几分是真?现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和证实麻衣道者确在史上存在?和顺麻衣山现存的遗迹意义有多大多重?

一、关于几种可参阅史料中记载的麻衣道者。

麻衣道者隐其名、不见正史,稗史亦不多见,鲜能将其来历理清。

第一、麻衣为李和说。

在《中州金石记》中有《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普济堂碑》是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三月立的,朱象山撰并正书,在河南内乡。碑述陈抟隐武当过此山龙君洞,从麻衣叟论易之事。    《道家金石略》中《普济宫重建麻衣子神宇铭》是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冬立的,也在内乡,这个碑与《南阳府志》记载相同,大概是《南阳府志》的蓝本。但惟有此碑铭的作者孛术鲁对此麻衣子提出质疑:“尝闻希夷子受道于麻衣道者岂度世不死,百世以下遨游人间邪?不然将两麻衣邪?”。从《普济堂重建麻衣子神宇铭》可知麻衣子李和的传说:“……距穰西百里有山曰灵堂,古麻衣子栖真之迹在焉……真人世居秦,父思温西宁令,吕穆帝升平元年 <公元357年>春二月十有五日生真人,而绀(gan,引者注:黑里透红的颜色)发美姿,膂力(lv,引者注:体力)绝等,然性明慧,好经史,契悟玄要,而绰有才誉。孝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时年二十有八,喟然太息曰:“吾年如此,犹堪秽腥腐,愚亦至矣。”以学道之志告亲请去,西宁君责留之,不为止,君曰:“吾为汝筑别室,听汝所欲为何如?

”不答,阴入祈(引者注:疑为“浙”字之误)口,坐一岩间,弥月人不知,君偕亲党求之,遂深入结庐居之……尝独行终南,逢一道者藜杖芒屩(jue,引者注:草鞋),状貌庬(引者注:同“庞”,脸盘)古,依阜危坐,谓真人曰:“吾久汝候(引者注:应为“候汝”之误)矣!”揖与语皆道秘也,由是神悟划然。道者授以秘诀戒曰“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直干之方,有山灵堂,石峒其旁,神开汝乡,汝则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汝,汝慎拊之,可以翕(xi,引者注:相合,和顺)神功于苍茫”问姓名,道者曰:“吾左元太极也。”言讫不见。真人神其言,往求灵堂于湍阳者,久之,莫晓所在。道遇樵者,相与问答所自来及所欲往,樵者欣然导至峒门,问樵何居曰此山(引者注:好像应为“问樵居此曰何山?”或“居此山曰何?”),俄顷化去,乃益喜,自是坐峒十有九年。时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3年>夏大旱,居民张奭(shi)约众计曰:“麻衣子有道者也,盍往叩之。”众诺相率诣峒,焚香置水于前祷之,真人初坐瞑目,顷之顾曰:“何为者”,众以旱请禳,却之,众旦暮请不辍,真人苦拒者亦累日,将夕有少年十许辈前请曰:“人曰纷纷何也?”真人语以其故,少年请但许之,真人托以昧妄不敢,诸少年复坚请,真人怪,诺之。翌日如诺,雨果大至,霁行山间,见十有二人睡山阴,熟睇之皆负龙状,心异之还峒,而十二人至,皆稽颡(sang,引者注:脑门,这里指头)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业有成,敕令辅师行耳。”真人后游郧(yun,引者注:地名,在湖北)乡,历宋孝武大明元年,真人行年一百有一矣,秋八月八日白鹤祥集,真人俨坐而逝,郧人即其地筑观,名以白鹤,仙坟存焉。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封真人曰惠慈广德普济真人,旌宫曰普济,果尔则太宗以迈往之。”(《中州金石记•麻衣子神宇铭》)

编纂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南阳府志》有麻衣子李和的详细记载。节录其要如下:“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顺甫,世居秦中。……晋穆帝杲(gao,引者注:应为“升”字之误)平元年<公元357年>年春三月十五日生,而绀发美姿,膂力绝等,然性明慧,好经史,契悟玄要,而绰有才誉。孝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时年二十有八,……以学道之志告亲请去,阴入浙口,坐一岩间,弥月,人不知,……尝独行终南,逢一道者……谓真人曰:“吾久候汝。”揖与语,皆道秘也。由是神悟划然。道者授以秘诀,戒曰“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有山灵堂,岩峒其旁,神开汝乡,汝则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汝,拊之,可以翕神功于苍茫间。”问其姓,道者曰:“吾左玄太极也。”言讫,不见。真人神其言,往求灵堂于湍阳者,久之,莫晓所在。道遇樵者,相与问答所自来及所欲往,樵者欣然导至峒门。……自是坐峒十有九年。时义熙十年<公元413年>其夏大旱,居民张奭谓众曰:“麻衣子有道者也,盍往叩之。”众诺。率诣峒,焚香祷之。真人瞑目,顷之顾曰:“何为者?”众以旱请,真人却之。众请不辍,真人苦拒者。亦累日,将夕,有少年十许辈前顾真人曰:“人曰,纷纷何也?”真人语以故。少年请但许之。真人以为妄昧,不敢许。诸少年复坚请,真人怪,诺之。翌日如诺,雨果大至,霁行山间,见十有二人睡山阴,熟睇之,皆负龙状,心异之,还峒,而十二人至,稽颡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业有成,敕令辅师行化耳。”……自后真人道术大行,乡人益神之。游郧乡。历宋孝武大明元年<公元457年>,真人行年一百有一矣,秋八月八日,……真人俨坐而逝.郧人即其地筑观,名以白鹤,仙坟存焉。”成书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南阳府志》亦有麻衣子李和的传记,但较正统年的《南阳府志》简明。《道藏》中辑《消摇墟经》所载传与万历四年的《南阳府志》相同,从成书年代看,《道藏》成书于明正统年间,《消摇墟经》的出现应早于正统年间,万历四年的《南阳府志》自然是抄录于此的。

对麻衣道者进行大编撰,大扩展的,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李西月。他是道教西派的创始人(或创始人之一)。据史料载李西月,字平权,号涵虚生、涵虚子,又号长乙山人,四川乐山人其著作有《张三丰先生全集》(重编)和《长乙山房稿》,生活的年代从其著作推断应该在清嘉庆<公元1796—公元1820年>到道光<公元1821—公元1850年>年间。李西月在其重编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所撰写的麻衣先生传,虽然底本与《南阳府志》、《麻衣子神宇铭》相差无几,但却扩展了不少内容,为明白起见将它抄录于下以资比较和参考:

“麻衣先生姓李名和,道号初阳,内乡人,隐石堂山。生而神奇。绀发美姿。稍长,厌世浊腐,入终南静养。遇尹文始,传以道要并相法,命往南阳湍水旁灵堂山修炼,洞居十九年。冬夏恒著麻衣,故号为麻衣子。灵(引者注:此疑漏一“堂”字)山有水,四时常温,名旸谷,时往沐浴。一夕,有少年十二人来拜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成,命吾等辅行大化’。自是有求雨者皆验。乡民谒恳甚繁,别隐歙之黄山,人称为‘黄山隐者’”。如“自是有求雨者皆验。乡民谒恳甚繁,别隐歙之黄山,人称为黄山隐者”;又说麻衣“道号初阳” 、“隐石堂山”是“内乡人”。在《南阳府志》及《消摇墟经》中提到麻衣在终南逢一道者授麻衣以道秘的人,在李撰中细撰为,逢道者尹喜“传以道要并相法”(作者提示:值得注意,李是第一个文字提出尹喜和麻衣精相法的人)于是在其《张三丰先生全集•道派》篇中,将隐仙派道统编为“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尹喜和麻衣这两个人,在这里我们先做一个小考。据目前传统公认的说法,尹喜是公元前6世纪的周代人,他是传说中老子西去函谷关,留道德五千言的受授者;而这个叫李和称麻衣子的人,据《南阳府志》记载,是生于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卒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周晋相差近(或逾)千年,李拜尹为师,从史学上讲不通,而麻衣李和卒于五世纪又不可能授道给相隔数百年后宋时的陈抟。《佛祖统记》记载:“周世宗之废佛像也,疽发于胸而殂。时太祖太宗目见之。尝访神僧麻衣和,上曰:今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麻衣曰:岂不闻三武之祸乎。又问:天下何时定乎。曰:‘赤气已兆,辰申间当有真主出兴’”。“五季之际,有方服而衣麻者,妙达易道,始发河图之秘,以授希夷,希夷始着诀传世。”这里如不是宋时也有一个叫和的麻衣,则是受《南阳府志》或李西月的影响将宋时麻衣当成李和,如是则又怎么可能授希夷呢?第二、《太华希夷志》所记的麻衣道者与陈抟元代张辂编的《太华希夷志》中有两个麻衣道者,一个是被张辂称作麻衣道友,另一个是僧人麻衣道者,他们与陈抟关系颇为密切。

“……先生(指陈抟)赋诗毕,与使者同行,留别山中麻衣道友诗一绝:‘华严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聩持和久,人是人非闻未闻?’麻衣道者答诗曰:‘独坐茅庵迥出尘,亦无衣钵日随身,逢人不语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先生得诗,默喻其旨,相别……。”这里单就文述“麻衣道友……”看好象与陈抟是同辈,但从二人唱和的诗意看,应是陈抟的老师,在陈抟密交的人中若是有两个麻衣道者的话,则在文述称呼上亦应有区别。此称“麻衣道友”可能是张氏的笔误(或失误)。

“钱文禧公若水,少谒希夷求相,邀入山斋地炉畔,见老僧拥坏衲瞑目附火。钱揖之,僧微开目而已。良久,希夷问曰:‘如何?’僧摆头曰:‘无此等骨’。后见希夷曰:‘吾始见子神貌清粹,谓子可学神仙,而此僧言子无仙骨,但可做贵公卿耳’。钱曰:‘其僧何人耶?’希夷曰:‘麻衣道者’”。上段记载亦见于《太华希夷志》。文中善相的这个老僧在张氏看来应该是陈抟的老师“麻衣道者”。
关于钱若水的这个故事,《邵氏闻见前录》(引者注:宋邵雍之子邵伯温著作)还有一种大同小异的记载:“若水为举子时,见希夷于华山,希夷曰:‘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往,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激流中湧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后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仕。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僧观之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激流中湧退去神仙不远矣。僧麻衣道者也。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人罕有见者。”

这段记载我有两点看法:一是,此文中的“命僧观之”,我想至少邵氏是不知道老僧是陈抟的老师的,或者是邵氏的笔误。老师可求、可请、可谒,怎么可“命”呢?二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人罕有见者。”这个叫李琪的华阴隐士是个什么人呢?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臧励和等著)载:“李琪,宋华阴隐士。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数来陈抟斋中”。看来当时和陈抟来往密切的还有一个自己说是唐朝开元间做过郎官的至少是百岁以上的隐士。那么邵氏记载的这个隐士李琪会不会就是“麻衣道者”?我看邵氏亦在作同样的推测。世人认为麻衣精于相法,而陈抟则承其学,麻衣道者为陈抟师则极具可能。

这里我们必须提及陈抟,因为这关系到陈抟后来留下的几部著作是受之于麻衣道者的。陈抟,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  <公元871年>,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活了118岁。字图南,号扶摇子,普州崇龛人,即今四川安岳县龙西人。是道教“太华派”或称“老华山派”的开山鼻祖。后唐长兴中<公元930年—公元933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精于道家内丹修炼。深研易经,后来的好多易图,如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都传之于陈抟。著名的相学经典《麻衣相法》和《正易心法》(注释)及《先天图》则是陈抟对麻衣道者著作的整理和注释。陈抟诗词歌赋存世颇丰,从中可见一代高道的思想境界和修为。陈抟多次婉辞太宗宣诏,华山玉柱峰下有“避诏崖”。曾云:‘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叫丹凤衔来(《华岳志》)’。陈抟是个极具智慧的人,深知“优好之处勿久恋,得志之所勿再往。”(《五朝名臣言行录•倦游杂录》)。陈抟擅睡,“炉里长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仙鉴》)后人称“睡仙” 。

麻衣道人是陈抟的老师(或老师之一)这个史学界没有争议,有好多史料可以证实此事。但是,授陈抟易秘、道要和相术的这个麻衣道人姓甚名谁,何许人氏,有些什么事迹目前还没有发现详细的史料记载。

第三、麻衣道者与吕洞宾

《道藏》所载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中述“纯阳帝君度诸仙百余人,隐显更名不一。五代时又隐华山,号无家宫,至衣麻布袍,人呼麻衣道者,以易理、参同点化陈希夷与燕国相刘玄英……纯阳作心易授希夷先生,即今传于世《麻衣心易》是也。”《历代神仙史》(王建章纂辑)纯阳仙师传记载:“尝自称九三御史,又称华州道士,又号无上宫,衣麻布袍,人呼麻衣道者,宋陈希夷与燕相刘元英(海蟾)皆事之”。纯阳帝君、纯阳仙师即是后人对吕洞宾的尊称。从以上记述似乎定衣麻布袍的吕洞宾为麻衣道者,有其合理性,但在《宋史•列传•陈抟》中记载的吕洞宾是“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应是风度超然,不是拥坏衲的老僧。故麻衣道者即吕洞宾说也显牵强。

第四:史载的另外几个麻衣道者

1、“赵麻衣不知何许人也。唐僖宗时(公元874年—公元888年)黄巢盗起,麻衣避于终南山,见道人数十居山间,麻衣无所得食,愿为佣役。由是有所遇而得道。宋高宗建炎初始来游青城山。久之乃入成都玉局,化以 籧篨(qu chu,引者注:古代指用竹和苇编的粗席)为屋而居。常服麻缕百结之衣,人因号为“麻衣” 。形如槁木而骨不露,神采湛然,昼出见凡草本之立者,行掇之,暮归则掇横于道。人莫究其意,亦不见其有所饮食也。人有具酒茗邀之,或不顾或为留以饮,馀者授人,人饮之觉芬洌异常。麻衣时时言及五代及本朝事,亹亹(wei wei,引者注:意指详细、有条理)有条理。或穷诘之,则于庋(gui,引者注:放东西的架子)上取《圆觉经》示之,曰:“尽在是也。”达官贵人招之未尝往也。或云五代尝为兵,已而免去,帖尚存。平生黧黑,一旦趺坐而化,尺宅肢体洁白如玉然”。这一段记载存于《道藏•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这个赵麻衣的生活年代及其经历与曾在和顺修炼居住过的麻衣道者有些契合,如果还要找个有姓氏的麻衣道者,我想这个可以说是也接近,是否是同一人,有待方家考证。

2、晋代有史宗者,亦号麻衣道者(《道藏•三洞群仙录》)

3、唐僖宗中和间(公元881年—公元884年)有麻衣禅师,(清沈保祯修,何绍基纂《安微通志》)

4、元代有李坚者,亦称麻衣先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5、明代也有一个赵麻衣。(万历修《莱州府志》)

6、另外东汉和明代各有一位称“麻衣仙姑”的女性。

二、关于署名(或托名)麻衣道者的几部传世著作

1、《麻衣相法全编》(亦称《麻衣神相全编》或《增补麻衣神相全编》等多种名称和版本) (“五代间有至人陈抟,……师麻衣学相论,以冬深拥炉而教之。……不以言语,用火箸画字于炉灰中以传。……又以金锁赋别有银匙歌授之,希夷尽其学焉。金锁赋、银匙歌皆为麻衣所作也。”《增补麻衣神相》卷四;“……近世所传相人之书,皆宗麻衣道者……”清倪岳《神相全编》序)

2、《正易心法》  (《佛祖统记》卷四十三:“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正易心法四十二章,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理学大家张   评《正易心法》:“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

3、《先天图》(清黄宗炎《太极图》辨:“陈(指陈抟)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

三、关于麻衣寺和麻衣道者在和顺的一种传说。

据当地人传说,在唐朝或更早时麻衣寺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时不叫“麻衣寺”而叫“双龙寺”,寺院所在的山亦叫“二龙山”。相传有青白二龙在此歇居。寺内奉祀着释迦牟尼佛,其僧侣十余人,晨钟暮鼓,礼佛诵经。不知从何时寺外悄悄地来了一位身着麻布袍的道士,由于不是同教,寺内住持便没有许其入寺,这个道人也不强求,便在离寺不远的地方搭建了一个草庐而居。每日睡个不醒,极少与人言语。有时见到礼佛来的信士怔怔地盯着看上一会,口中说些人们不解其意或不着边际的诗句,寺内的和尚也不在意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大家背后当面都习惯称他为“麻衣道人”。

一日一个砍柴的樵夫突出鼻血不止,病于山中寺旁,眼看气息奄奄,瞬隔阴阳,周围人们束手无策,这时麻衣道人端详樵夫一会,折身返回茅屋之中,在做饭的锅底和灶壁上扣了一些黑灶灰放于碗中,用水冲起,口中念念有词,朝碗中吹气一口,给病人灌了下去,一袋烟工夫,这个病人的鼻血止住了,渐渐地好了起来。此后,大家才发觉这个道人是个了不起的异人,好多人都来请他看病。有好奇而仰慕他的人,都有意与他接近,送米送面、送饭送衣,更有登门拜师的络绎不绝。但麻衣道人却对供养的人诚谢,对拜师的人婉拒。有一个来自冀州大名府携母看病的年轻人,在母病痊愈后,欲拜他为师,在草庐外长跪三天不起,定要麻衣道人收其为徒,麻衣道人叹息一声说:辅骨隆高貌清奇,年方三九居官位,省的世中孝与贤,和光同尘亦似仙。果然,此人在二十七岁时做了县官。此事一传开,大家便知道这个麻衣道人不仅善医,而且精相。求医的看相的门庭若市,紧挨着草庐的“双龙寺”也因此香火鼎盛,寺内僧众开始对麻衣道人另眼相看。住持多次邀他寺内安住,都被婉辞。麻衣道人依然住在草庐,不肯离开,身上依然穿着那件补了又补的麻布袍。寺院众僧无以回报,只能供他一日两餐斋饭,送几件僧衣与他御寒和换洗,以表感激之情。

山白了又青,草枯了又绿。也不知从哪日起,麻衣道人也常常出入寺内,经常穿起了僧衣,对佛经经典要义颇有所悟,道佛相参,境界非凡。寺内住持经常和他探讨佛道玄妙,并邀请为众僧说法。此时初识他的人,有人称他和尚,他也应喏。他给众僧说法时曾说:道宣无,佛言空,大道玄妙理相通;若然心中无挂碍,称佛称道任逍遥。看来此时他已经摒弃了执着,悟透了大道。

麻衣道人参佛理修道体,研易数演河洛,更在潜心完善自己多年总结参悟的相法体系。日复一日,过得散淡逍遥,快乐自在。

这个传说我想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至少可以说明二点:一是在麻衣未成名显世之前,这里就有寺院了,且寺院的名字叫“双龙寺”。是因麻衣道者显名于世后才改名为麻衣寺的。二是麻衣道者精道悟佛,道佛互参,才有了后来史料上显示的“麻衣道人” 、“麻衣道者”、“麻衣老僧” 、“麻衣老衲”、“麻衣和尚”是道亦是佛的多种形象和称呼。

四、关于麻衣道者生卒年代推论

综合史料记载,参照陈抟的生活年代。我们大致可以推论,麻衣道者应生于唐懿宗(公元859年—公元860年)或更早的唐宣宗(公元847年—公元858年)年间,比陈抟年长十岁到二十岁。卒年应在宋太宗(公元976年—公元995年)时,活了约130多岁。

五、关于麻衣道者在和顺的生活年代推论

一是在上华山之前即年轻时在和顺修炼,中年后或暮年入华山隐居。

持此说,可以认为麻衣道人是山西或距山西不太远的北方人。在学道初成,云游时路经
和顺择二龙山(即麻衣山)而修。后西游到华山授陈抟以易秘、相法和道法等。这样可以和宋时陈抟介绍钱若水(引者注:在民国臧励和等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钱若水条中载:“钱若水,新安人。字澹臣,一字长卿。宋太宗雍熙  <公元984年-公元988年>登第。累迁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时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若水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卒谥宣靖”)让麻衣道者看相的记载勉强相符合,因为在钱若水未仕前,也大约就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陈抟已经是逾百岁的高道了,麻衣道者已已经是110多或120多岁了的“老僧”了(或许已经仙逝),这和推断吻合,但是有点勉强。理由是,这时的陈抟应该是相法出神入化,著述完备的人了,不可能像初学者那样,相一个人不敢定论,还得请教老师。

二是从华山辗转来到和顺,即暮年归隐羽化于此。

持此说,是依据现有的遗迹(未考)和传说,麻衣道人从华山度化陈抟后,云游向东,来到二龙山修炼,并羽化于此,故才有将二龙山改名为麻衣山,将双龙寺改名为麻衣寺。和顺麻衣山有 “麻衣道人之墓” 碑,未考立于何时;有“归真之塔”,有传说的“麻衣道人墓”等等遗迹。从这些可以说明麻衣道人可能确实羽化于此。但是据本人目前能见到的史料,没有更多的佐证维持此说。唯有一种可能就是麻衣道人在晚年(120岁左右)又从华山返回和顺叶落归根,“成于斯,归于斯”在早已择好的宝地二龙山飞升。

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麻衣道人,可能就是自言“唐开元中郎官”的李琪。如果确是在和顺修炼,也应是在唐和五代<约公元880年—约公元960年>时在和顺二龙山修炼居住的,在宋太祖<公元960年—公元968年>时,即麻衣道人约八十岁左右离开麻衣山到华山的。这样才能与史实大致相符,也可以与宋太祖赵匡胤谒诏麻衣道人与二龙山的传说相吻合。如是还可以推断,麻衣道人的易学和相学著作成书或成熟(依据古时道家传承规矩,有些秘诀是不着文字的,只有口口相传)于此时此地。

如果出于和和顺现存传说和遗迹相符合,还可以演绎为麻衣道人修炼成道于和顺,云游到华山度化陈抟授以道要和易秘及相法后,又归于和顺飞升于此。这样才能与史实不矛盾。文后话: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考证更是门外之人,加之没有深入有关传说有麻衣道人行迹的地方实地考证,故以上之文多东拼西凑,纯属纸上得来的浅陋之识,推理也不一定缜密,纯属一家之陋见,必有错讹之处,祈能起抛砖引玉之功,请方家指正。

二OO八年七月盛夏草于无为斋

 

(感谢李政东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大和:和顺麻衣寺及麻衣道者考

道教之音整理 大和

2011-08-19 13:19:19

|
大和:和顺麻衣寺及麻衣道者考
|

和顺麻衣寺及麻衣道者考

大  和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流散于和顺当地民间的一些传说和现存于麻衣山的遗迹,对和顺县城北古迹麻衣寺的来历进行探索性考证;集中论证麻衣道者其人其事,对麻衣道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甄别梳理;对麻衣道人在和顺麻衣山修居的几种时间做出推论。

关键词:  和顺  麻衣寺  麻衣道者   考证

引言:

和顺有“麻衣寺在县北山”(《和顺县志》1914年版),以麻衣之名而命寺继而命山的,概因一个麻衣道者(或称麻衣道人、或称麻衣和尚),那么这个麻衣道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僧?是道?姓甚名谁?生活在哪个朝代?有什么建树?山上废墟中所留的麻衣墓有几分是真?现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和证实麻衣道者确在史上存在?和顺麻衣山现存的遗迹意义有多大多重?

一、关于几种可参阅史料中记载的麻衣道者。

麻衣道者隐其名、不见正史,稗史亦不多见,鲜能将其来历理清。

第一、麻衣为李和说。

在《中州金石记》中有《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普济堂碑》是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三月立的,朱象山撰并正书,在河南内乡。碑述陈抟隐武当过此山龙君洞,从麻衣叟论易之事。    《道家金石略》中《普济宫重建麻衣子神宇铭》是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冬立的,也在内乡,这个碑与《南阳府志》记载相同,大概是《南阳府志》的蓝本。但惟有此碑铭的作者孛术鲁对此麻衣子提出质疑:“尝闻希夷子受道于麻衣道者岂度世不死,百世以下遨游人间邪?不然将两麻衣邪?”。从《普济堂重建麻衣子神宇铭》可知麻衣子李和的传说:“……距穰西百里有山曰灵堂,古麻衣子栖真之迹在焉……真人世居秦,父思温西宁令,吕穆帝升平元年 <公元357年>春二月十有五日生真人,而绀(gan,引者注:黑里透红的颜色)发美姿,膂力(lv,引者注:体力)绝等,然性明慧,好经史,契悟玄要,而绰有才誉。孝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时年二十有八,喟然太息曰:“吾年如此,犹堪秽腥腐,愚亦至矣。”以学道之志告亲请去,西宁君责留之,不为止,君曰:“吾为汝筑别室,听汝所欲为何如?

”不答,阴入祈(引者注:疑为“浙”字之误)口,坐一岩间,弥月人不知,君偕亲党求之,遂深入结庐居之……尝独行终南,逢一道者藜杖芒屩(jue,引者注:草鞋),状貌庬(引者注:同“庞”,脸盘)古,依阜危坐,谓真人曰:“吾久汝候(引者注:应为“候汝”之误)矣!”揖与语皆道秘也,由是神悟划然。道者授以秘诀戒曰“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直干之方,有山灵堂,石峒其旁,神开汝乡,汝则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汝,汝慎拊之,可以翕(xi,引者注:相合,和顺)神功于苍茫”问姓名,道者曰:“吾左元太极也。”言讫不见。真人神其言,往求灵堂于湍阳者,久之,莫晓所在。道遇樵者,相与问答所自来及所欲往,樵者欣然导至峒门,问樵何居曰此山(引者注:好像应为“问樵居此曰何山?”或“居此山曰何?”),俄顷化去,乃益喜,自是坐峒十有九年。时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3年>夏大旱,居民张奭(shi)约众计曰:“麻衣子有道者也,盍往叩之。”众诺相率诣峒,焚香置水于前祷之,真人初坐瞑目,顷之顾曰:“何为者”,众以旱请禳,却之,众旦暮请不辍,真人苦拒者亦累日,将夕有少年十许辈前请曰:“人曰纷纷何也?”真人语以其故,少年请但许之,真人托以昧妄不敢,诸少年复坚请,真人怪,诺之。翌日如诺,雨果大至,霁行山间,见十有二人睡山阴,熟睇之皆负龙状,心异之还峒,而十二人至,皆稽颡(sang,引者注:脑门,这里指头)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业有成,敕令辅师行耳。”真人后游郧(yun,引者注:地名,在湖北)乡,历宋孝武大明元年,真人行年一百有一矣,秋八月八日白鹤祥集,真人俨坐而逝,郧人即其地筑观,名以白鹤,仙坟存焉。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封真人曰惠慈广德普济真人,旌宫曰普济,果尔则太宗以迈往之。”(《中州金石记•麻衣子神宇铭》)

编纂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南阳府志》有麻衣子李和的详细记载。节录其要如下:“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顺甫,世居秦中。……晋穆帝杲(gao,引者注:应为“升”字之误)平元年<公元357年>年春三月十五日生,而绀发美姿,膂力绝等,然性明慧,好经史,契悟玄要,而绰有才誉。孝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时年二十有八,……以学道之志告亲请去,阴入浙口,坐一岩间,弥月,人不知,……尝独行终南,逢一道者……谓真人曰:“吾久候汝。”揖与语,皆道秘也。由是神悟划然。道者授以秘诀,戒曰“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有山灵堂,岩峒其旁,神开汝乡,汝则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汝,拊之,可以翕神功于苍茫间。”问其姓,道者曰:“吾左玄太极也。”言讫,不见。真人神其言,往求灵堂于湍阳者,久之,莫晓所在。道遇樵者,相与问答所自来及所欲往,樵者欣然导至峒门。……自是坐峒十有九年。时义熙十年<公元413年>其夏大旱,居民张奭谓众曰:“麻衣子有道者也,盍往叩之。”众诺。率诣峒,焚香祷之。真人瞑目,顷之顾曰:“何为者?”众以旱请,真人却之。众请不辍,真人苦拒者。亦累日,将夕,有少年十许辈前顾真人曰:“人曰,纷纷何也?”真人语以故。少年请但许之。真人以为妄昧,不敢许。诸少年复坚请,真人怪,诺之。翌日如诺,雨果大至,霁行山间,见十有二人睡山阴,熟睇之,皆负龙状,心异之,还峒,而十二人至,稽颡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业有成,敕令辅师行化耳。”……自后真人道术大行,乡人益神之。游郧乡。历宋孝武大明元年<公元457年>,真人行年一百有一矣,秋八月八日,……真人俨坐而逝.郧人即其地筑观,名以白鹤,仙坟存焉。”成书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南阳府志》亦有麻衣子李和的传记,但较正统年的《南阳府志》简明。《道藏》中辑《消摇墟经》所载传与万历四年的《南阳府志》相同,从成书年代看,《道藏》成书于明正统年间,《消摇墟经》的出现应早于正统年间,万历四年的《南阳府志》自然是抄录于此的。

对麻衣道者进行大编撰,大扩展的,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李西月。他是道教西派的创始人(或创始人之一)。据史料载李西月,字平权,号涵虚生、涵虚子,又号长乙山人,四川乐山人其著作有《张三丰先生全集》(重编)和《长乙山房稿》,生活的年代从其著作推断应该在清嘉庆<公元1796—公元1820年>到道光<公元1821—公元1850年>年间。李西月在其重编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所撰写的麻衣先生传,虽然底本与《南阳府志》、《麻衣子神宇铭》相差无几,但却扩展了不少内容,为明白起见将它抄录于下以资比较和参考:

“麻衣先生姓李名和,道号初阳,内乡人,隐石堂山。生而神奇。绀发美姿。稍长,厌世浊腐,入终南静养。遇尹文始,传以道要并相法,命往南阳湍水旁灵堂山修炼,洞居十九年。冬夏恒著麻衣,故号为麻衣子。灵(引者注:此疑漏一“堂”字)山有水,四时常温,名旸谷,时往沐浴。一夕,有少年十二人来拜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成,命吾等辅行大化’。自是有求雨者皆验。乡民谒恳甚繁,别隐歙之黄山,人称为‘黄山隐者’”。如“自是有求雨者皆验。乡民谒恳甚繁,别隐歙之黄山,人称为黄山隐者”;又说麻衣“道号初阳” 、“隐石堂山”是“内乡人”。在《南阳府志》及《消摇墟经》中提到麻衣在终南逢一道者授麻衣以道秘的人,在李撰中细撰为,逢道者尹喜“传以道要并相法”(作者提示:值得注意,李是第一个文字提出尹喜和麻衣精相法的人)于是在其《张三丰先生全集•道派》篇中,将隐仙派道统编为“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尹喜和麻衣这两个人,在这里我们先做一个小考。据目前传统公认的说法,尹喜是公元前6世纪的周代人,他是传说中老子西去函谷关,留道德五千言的受授者;而这个叫李和称麻衣子的人,据《南阳府志》记载,是生于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卒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周晋相差近(或逾)千年,李拜尹为师,从史学上讲不通,而麻衣李和卒于五世纪又不可能授道给相隔数百年后宋时的陈抟。《佛祖统记》记载:“周世宗之废佛像也,疽发于胸而殂。时太祖太宗目见之。尝访神僧麻衣和,上曰:今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麻衣曰:岂不闻三武之祸乎。又问:天下何时定乎。曰:‘赤气已兆,辰申间当有真主出兴’”。“五季之际,有方服而衣麻者,妙达易道,始发河图之秘,以授希夷,希夷始着诀传世。”这里如不是宋时也有一个叫和的麻衣,则是受《南阳府志》或李西月的影响将宋时麻衣当成李和,如是则又怎么可能授希夷呢?第二、《太华希夷志》所记的麻衣道者与陈抟元代张辂编的《太华希夷志》中有两个麻衣道者,一个是被张辂称作麻衣道友,另一个是僧人麻衣道者,他们与陈抟关系颇为密切。

“……先生(指陈抟)赋诗毕,与使者同行,留别山中麻衣道友诗一绝:‘华严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聩持和久,人是人非闻未闻?’麻衣道者答诗曰:‘独坐茅庵迥出尘,亦无衣钵日随身,逢人不语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先生得诗,默喻其旨,相别……。”这里单就文述“麻衣道友……”看好象与陈抟是同辈,但从二人唱和的诗意看,应是陈抟的老师,在陈抟密交的人中若是有两个麻衣道者的话,则在文述称呼上亦应有区别。此称“麻衣道友”可能是张氏的笔误(或失误)。

“钱文禧公若水,少谒希夷求相,邀入山斋地炉畔,见老僧拥坏衲瞑目附火。钱揖之,僧微开目而已。良久,希夷问曰:‘如何?’僧摆头曰:‘无此等骨’。后见希夷曰:‘吾始见子神貌清粹,谓子可学神仙,而此僧言子无仙骨,但可做贵公卿耳’。钱曰:‘其僧何人耶?’希夷曰:‘麻衣道者’”。上段记载亦见于《太华希夷志》。文中善相的这个老僧在张氏看来应该是陈抟的老师“麻衣道者”。
关于钱若水的这个故事,《邵氏闻见前录》(引者注:宋邵雍之子邵伯温著作)还有一种大同小异的记载:“若水为举子时,见希夷于华山,希夷曰:‘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往,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激流中湧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后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仕。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僧观之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激流中湧退去神仙不远矣。僧麻衣道者也。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人罕有见者。”

这段记载我有两点看法:一是,此文中的“命僧观之”,我想至少邵氏是不知道老僧是陈抟的老师的,或者是邵氏的笔误。老师可求、可请、可谒,怎么可“命”呢?二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人罕有见者。”这个叫李琪的华阴隐士是个什么人呢?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臧励和等著)载:“李琪,宋华阴隐士。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数来陈抟斋中”。看来当时和陈抟来往密切的还有一个自己说是唐朝开元间做过郎官的至少是百岁以上的隐士。那么邵氏记载的这个隐士李琪会不会就是“麻衣道者”?我看邵氏亦在作同样的推测。世人认为麻衣精于相法,而陈抟则承其学,麻衣道者为陈抟师则极具可能。

这里我们必须提及陈抟,因为这关系到陈抟后来留下的几部著作是受之于麻衣道者的。陈抟,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  <公元871年>,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活了118岁。字图南,号扶摇子,普州崇龛人,即今四川安岳县龙西人。是道教“太华派”或称“老华山派”的开山鼻祖。后唐长兴中<公元930年—公元933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精于道家内丹修炼。深研易经,后来的好多易图,如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都传之于陈抟。著名的相学经典《麻衣相法》和《正易心法》(注释)及《先天图》则是陈抟对麻衣道者著作的整理和注释。陈抟诗词歌赋存世颇丰,从中可见一代高道的思想境界和修为。陈抟多次婉辞太宗宣诏,华山玉柱峰下有“避诏崖”。曾云:‘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叫丹凤衔来(《华岳志》)’。陈抟是个极具智慧的人,深知“优好之处勿久恋,得志之所勿再往。”(《五朝名臣言行录•倦游杂录》)。陈抟擅睡,“炉里长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仙鉴》)后人称“睡仙” 。

麻衣道人是陈抟的老师(或老师之一)这个史学界没有争议,有好多史料可以证实此事。但是,授陈抟易秘、道要和相术的这个麻衣道人姓甚名谁,何许人氏,有些什么事迹目前还没有发现详细的史料记载。

第三、麻衣道者与吕洞宾

《道藏》所载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中述“纯阳帝君度诸仙百余人,隐显更名不一。五代时又隐华山,号无家宫,至衣麻布袍,人呼麻衣道者,以易理、参同点化陈希夷与燕国相刘玄英……纯阳作心易授希夷先生,即今传于世《麻衣心易》是也。”《历代神仙史》(王建章纂辑)纯阳仙师传记载:“尝自称九三御史,又称华州道士,又号无上宫,衣麻布袍,人呼麻衣道者,宋陈希夷与燕相刘元英(海蟾)皆事之”。纯阳帝君、纯阳仙师即是后人对吕洞宾的尊称。从以上记述似乎定衣麻布袍的吕洞宾为麻衣道者,有其合理性,但在《宋史•列传•陈抟》中记载的吕洞宾是“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应是风度超然,不是拥坏衲的老僧。故麻衣道者即吕洞宾说也显牵强。

第四:史载的另外几个麻衣道者

1、“赵麻衣不知何许人也。唐僖宗时(公元874年—公元888年)黄巢盗起,麻衣避于终南山,见道人数十居山间,麻衣无所得食,愿为佣役。由是有所遇而得道。宋高宗建炎初始来游青城山。久之乃入成都玉局,化以 籧篨(qu chu,引者注:古代指用竹和苇编的粗席)为屋而居。常服麻缕百结之衣,人因号为“麻衣” 。形如槁木而骨不露,神采湛然,昼出见凡草本之立者,行掇之,暮归则掇横于道。人莫究其意,亦不见其有所饮食也。人有具酒茗邀之,或不顾或为留以饮,馀者授人,人饮之觉芬洌异常。麻衣时时言及五代及本朝事,亹亹(wei wei,引者注:意指详细、有条理)有条理。或穷诘之,则于庋(gui,引者注:放东西的架子)上取《圆觉经》示之,曰:“尽在是也。”达官贵人招之未尝往也。或云五代尝为兵,已而免去,帖尚存。平生黧黑,一旦趺坐而化,尺宅肢体洁白如玉然”。这一段记载存于《道藏•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这个赵麻衣的生活年代及其经历与曾在和顺修炼居住过的麻衣道者有些契合,如果还要找个有姓氏的麻衣道者,我想这个可以说是也接近,是否是同一人,有待方家考证。

2、晋代有史宗者,亦号麻衣道者(《道藏•三洞群仙录》)

3、唐僖宗中和间(公元881年—公元884年)有麻衣禅师,(清沈保祯修,何绍基纂《安微通志》)

4、元代有李坚者,亦称麻衣先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5、明代也有一个赵麻衣。(万历修《莱州府志》)

6、另外东汉和明代各有一位称“麻衣仙姑”的女性。

二、关于署名(或托名)麻衣道者的几部传世著作

1、《麻衣相法全编》(亦称《麻衣神相全编》或《增补麻衣神相全编》等多种名称和版本) (“五代间有至人陈抟,……师麻衣学相论,以冬深拥炉而教之。……不以言语,用火箸画字于炉灰中以传。……又以金锁赋别有银匙歌授之,希夷尽其学焉。金锁赋、银匙歌皆为麻衣所作也。”《增补麻衣神相》卷四;“……近世所传相人之书,皆宗麻衣道者……”清倪岳《神相全编》序)

2、《正易心法》  (《佛祖统记》卷四十三:“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正易心法四十二章,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理学大家张   评《正易心法》:“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

3、《先天图》(清黄宗炎《太极图》辨:“陈(指陈抟)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

三、关于麻衣寺和麻衣道者在和顺的一种传说。

据当地人传说,在唐朝或更早时麻衣寺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时不叫“麻衣寺”而叫“双龙寺”,寺院所在的山亦叫“二龙山”。相传有青白二龙在此歇居。寺内奉祀着释迦牟尼佛,其僧侣十余人,晨钟暮鼓,礼佛诵经。不知从何时寺外悄悄地来了一位身着麻布袍的道士,由于不是同教,寺内住持便没有许其入寺,这个道人也不强求,便在离寺不远的地方搭建了一个草庐而居。每日睡个不醒,极少与人言语。有时见到礼佛来的信士怔怔地盯着看上一会,口中说些人们不解其意或不着边际的诗句,寺内的和尚也不在意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大家背后当面都习惯称他为“麻衣道人”。

一日一个砍柴的樵夫突出鼻血不止,病于山中寺旁,眼看气息奄奄,瞬隔阴阳,周围人们束手无策,这时麻衣道人端详樵夫一会,折身返回茅屋之中,在做饭的锅底和灶壁上扣了一些黑灶灰放于碗中,用水冲起,口中念念有词,朝碗中吹气一口,给病人灌了下去,一袋烟工夫,这个病人的鼻血止住了,渐渐地好了起来。此后,大家才发觉这个道人是个了不起的异人,好多人都来请他看病。有好奇而仰慕他的人,都有意与他接近,送米送面、送饭送衣,更有登门拜师的络绎不绝。但麻衣道人却对供养的人诚谢,对拜师的人婉拒。有一个来自冀州大名府携母看病的年轻人,在母病痊愈后,欲拜他为师,在草庐外长跪三天不起,定要麻衣道人收其为徒,麻衣道人叹息一声说:辅骨隆高貌清奇,年方三九居官位,省的世中孝与贤,和光同尘亦似仙。果然,此人在二十七岁时做了县官。此事一传开,大家便知道这个麻衣道人不仅善医,而且精相。求医的看相的门庭若市,紧挨着草庐的“双龙寺”也因此香火鼎盛,寺内僧众开始对麻衣道人另眼相看。住持多次邀他寺内安住,都被婉辞。麻衣道人依然住在草庐,不肯离开,身上依然穿着那件补了又补的麻布袍。寺院众僧无以回报,只能供他一日两餐斋饭,送几件僧衣与他御寒和换洗,以表感激之情。

山白了又青,草枯了又绿。也不知从哪日起,麻衣道人也常常出入寺内,经常穿起了僧衣,对佛经经典要义颇有所悟,道佛相参,境界非凡。寺内住持经常和他探讨佛道玄妙,并邀请为众僧说法。此时初识他的人,有人称他和尚,他也应喏。他给众僧说法时曾说:道宣无,佛言空,大道玄妙理相通;若然心中无挂碍,称佛称道任逍遥。看来此时他已经摒弃了执着,悟透了大道。

麻衣道人参佛理修道体,研易数演河洛,更在潜心完善自己多年总结参悟的相法体系。日复一日,过得散淡逍遥,快乐自在。

这个传说我想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至少可以说明二点:一是在麻衣未成名显世之前,这里就有寺院了,且寺院的名字叫“双龙寺”。是因麻衣道者显名于世后才改名为麻衣寺的。二是麻衣道者精道悟佛,道佛互参,才有了后来史料上显示的“麻衣道人” 、“麻衣道者”、“麻衣老僧” 、“麻衣老衲”、“麻衣和尚”是道亦是佛的多种形象和称呼。

四、关于麻衣道者生卒年代推论

综合史料记载,参照陈抟的生活年代。我们大致可以推论,麻衣道者应生于唐懿宗(公元859年—公元860年)或更早的唐宣宗(公元847年—公元858年)年间,比陈抟年长十岁到二十岁。卒年应在宋太宗(公元976年—公元995年)时,活了约130多岁。

五、关于麻衣道者在和顺的生活年代推论

一是在上华山之前即年轻时在和顺修炼,中年后或暮年入华山隐居。

持此说,可以认为麻衣道人是山西或距山西不太远的北方人。在学道初成,云游时路经
和顺择二龙山(即麻衣山)而修。后西游到华山授陈抟以易秘、相法和道法等。这样可以和宋时陈抟介绍钱若水(引者注:在民国臧励和等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钱若水条中载:“钱若水,新安人。字澹臣,一字长卿。宋太宗雍熙  <公元984年-公元988年>登第。累迁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时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若水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卒谥宣靖”)让麻衣道者看相的记载勉强相符合,因为在钱若水未仕前,也大约就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陈抟已经是逾百岁的高道了,麻衣道者已已经是110多或120多岁了的“老僧”了(或许已经仙逝),这和推断吻合,但是有点勉强。理由是,这时的陈抟应该是相法出神入化,著述完备的人了,不可能像初学者那样,相一个人不敢定论,还得请教老师。

二是从华山辗转来到和顺,即暮年归隐羽化于此。

持此说,是依据现有的遗迹(未考)和传说,麻衣道人从华山度化陈抟后,云游向东,来到二龙山修炼,并羽化于此,故才有将二龙山改名为麻衣山,将双龙寺改名为麻衣寺。和顺麻衣山有 “麻衣道人之墓” 碑,未考立于何时;有“归真之塔”,有传说的“麻衣道人墓”等等遗迹。从这些可以说明麻衣道人可能确实羽化于此。但是据本人目前能见到的史料,没有更多的佐证维持此说。唯有一种可能就是麻衣道人在晚年(120岁左右)又从华山返回和顺叶落归根,“成于斯,归于斯”在早已择好的宝地二龙山飞升。

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麻衣道人,可能就是自言“唐开元中郎官”的李琪。如果确是在和顺修炼,也应是在唐和五代<约公元880年—约公元960年>时在和顺二龙山修炼居住的,在宋太祖<公元960年—公元968年>时,即麻衣道人约八十岁左右离开麻衣山到华山的。这样才能与史实大致相符,也可以与宋太祖赵匡胤谒诏麻衣道人与二龙山的传说相吻合。如是还可以推断,麻衣道人的易学和相学著作成书或成熟(依据古时道家传承规矩,有些秘诀是不着文字的,只有口口相传)于此时此地。

如果出于和和顺现存传说和遗迹相符合,还可以演绎为麻衣道人修炼成道于和顺,云游到华山度化陈抟授以道要和易秘及相法后,又归于和顺飞升于此。这样才能与史实不矛盾。文后话: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考证更是门外之人,加之没有深入有关传说有麻衣道人行迹的地方实地考证,故以上之文多东拼西凑,纯属纸上得来的浅陋之识,推理也不一定缜密,纯属一家之陋见,必有错讹之处,祈能起抛砖引玉之功,请方家指正。

二OO八年七月盛夏草于无为斋

 

(感谢李政东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