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道教之音 佚名

2019-06-10 13:54:00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道教修行往往崇尚归隐,全真派也有出家一说,但归隐或者出家之后就真的不顾人间的忠孝之本了吗?答案显然不是你想象的那般: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1、修道之人,忠孝诚信是第一要务

尽忠尽孝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儒家人伦道德的核心内容。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道教从建立教团伊始,就非常重视这些道德准则并将其吸纳到教戒中。张道陵天师向奉道者所谕教戒,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诚信不欺诈"。《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并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

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则强调: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由此可知,忠孝、诚信等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在道教中受到高度重视。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2、强调忠孝,是成仙得道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上看,道教重视的这些基本准则,与儒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反映儒家治世亦即世俗社会的道德要求。但是,由于道教与儒家的根本宗趣不同,其强调的维护社会人伦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为升仙度世奠定基础,是所谓仙道不离人道,体现的是道教齐同慈爱的上善之心。

所谓“齐同慈爱”,是要把世俗社会的人伦道德爱心上升到大慈大爱的上善境界,即《度人经》所说的"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具体来说就是《感应篇》所指出的:不欺暗室,不履邪径;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头顶三尺有神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强调的是要诚信为人,宽容待人,无为不争,淡泊名利。

《道德经》中曾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故《想尔注》尝指出:仙人道士与俗人异。所异的并不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禄为追求,仙人道士则当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爱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财货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为外物所累,要弃名利之缰索,以道德为务,使生命达到合道的境界,利益于人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常通。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道教之音 佚名

2019-06-10 13:54:00

|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道教修行往往崇尚归隐,全真派也有出家一说,但归隐或者出家之后就真的不顾人间的忠孝之本了吗?答案显然不是你想象的那般: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1、修道之人,忠孝诚信是第一要务

尽忠尽孝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儒家人伦道德的核心内容。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道教从建立教团伊始,就非常重视这些道德准则并将其吸纳到教戒中。张道陵天师向奉道者所谕教戒,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诚信不欺诈"。《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并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

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则强调: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由此可知,忠孝、诚信等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在道教中受到高度重视。

道人们都去归隐修仙了,人间忠孝谁来做?

2、强调忠孝,是成仙得道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上看,道教重视的这些基本准则,与儒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反映儒家治世亦即世俗社会的道德要求。但是,由于道教与儒家的根本宗趣不同,其强调的维护社会人伦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为升仙度世奠定基础,是所谓仙道不离人道,体现的是道教齐同慈爱的上善之心。

所谓“齐同慈爱”,是要把世俗社会的人伦道德爱心上升到大慈大爱的上善境界,即《度人经》所说的"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具体来说就是《感应篇》所指出的:不欺暗室,不履邪径;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头顶三尺有神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强调的是要诚信为人,宽容待人,无为不争,淡泊名利。

《道德经》中曾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故《想尔注》尝指出:仙人道士与俗人异。所异的并不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禄为追求,仙人道士则当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爱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财货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为外物所累,要弃名利之缰索,以道德为务,使生命达到合道的境界,利益于人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常通。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