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修行,为什么要读那些道理非常简单的劝善书呢?

道教之音 高璟

2021-09-17 10:24:49

我们修行,为什么要读那些道理非常简单的劝善书呢?

一提起修行,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会和很多世外高人的形象建立联系,从而会很容易忽略掉我们身边的日常琐事。其实,在道教的教化中,从来没有一味只鼓励人们要出世。正相反,道教中倡导的忠孝神仙、提出的功德成神等等理念,都是在告诉人们只有做好了自己为人父母、子女的人间本分,才能有机会去得道成仙。

虽然世外高人的传说不绝于耳,但我们在看祖师隐世修真的故事的同时,其实更要明白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对的,修行固然是无欲无求的,但以无为心做有为事,目的和欲求这两个词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以丘祖为例,他当年磻溪六年、龙门七载,可谓是“隐世”了,但我们想想,他之所以隐的原因是什么?一则,是认知到自己在修行上还有不足,心性不能定,大志不能坚,所以需要用隐修、甚至苦修的方式来磨练自己,来和一些魔障做斗争;二则,在隐的期间,丘祖也并非是如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躺平”,而是在做一些如背人过河、与人救济的善事。在功行双修基础上,才有了日后证道成真的前提。由此,我们便可以和道教中一直提倡的“善”的理念联系起来。

讲善,必然离不开从道教中流行开来的劝善书。顾名思义,劝善书就是记载一些经典故事和祖师的教诲,引导人们语善、视善、行善的册子。我们常见到的劝善书,以《太上感应篇》最为知名。翻开《感应篇》,可谓字字珠玑,既有行善得善报的榜样,也有行恶得恶果的警示,还有祖师言简义丰的教化在其中。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感应篇》一文在经过千年时光后,对当今的我们依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更甚者,单单开始一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已经说透了人生的根本道理。能把这一句的教化悟透彻,也就能摸到道教义理中的精髓。

在很多修道人眼中,是把《感应篇》奉为至上经典的。但也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认为这是封建时代古人的价值观,并不适合我们今天去学习。还有人说,感应篇要说的道理太浅显了,总结起来不过是因果和承负两个词,远远比不上其他探讨玄妙道理的经典更有价值。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因为只看到了以《感应篇》为代表的道教善书表面的意思,却并没有深入去理解道教劝善的原因、目的,以及人们在持善和行善过程中会经历的心性上的变化和行为上的反复等。

道教劝善,第一层意思自然是要人们努力去做到日常的语善、视善和行善,与人为善并且与己为善。做好事,这句看似十分简单、人人都能理解的话,但却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想法和原因而无法做到真心行善。也即是说,我们心中所想,和自己的行为所能达到,这二者之间还存在十分遥远的距离。因此,劝善的意思不只是在于一个“善”字,更在于一个“劝”字,通过祖师在经典的中教诲,使人们明白为善的意义,并且一步步警醒着我们的私心和惰性。

《感应篇》之类的善书,其意义不是在于读懂,而是在于能够把书中告诉的内容去日常生活中具体地实行。毕竟,神仙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此外,《感应篇》中讲述的言语虽然很浅显,但道理却是很深奥的。以善恶报应的因果观来讲,其中所涉及到的阴阳平衡与转化的道理,是包括道教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再把因果的观念扩展到承负说,这还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以及华夏农耕文明的特质;以“善”为中心理念的主导思想,更能体现出道教对理想盛世的追求以及实现的方式和方法。如此等等,并非是经文中的道理浅显,而是在于你是否能从简单的文字背后阅读出更深一层的思考。

我们常说,道经要在师父的引导下去读。有人认为这是道人故作神秘,但其实是如果没有师父的引导,很多人不但认识不到深层次的含义,更会被一些不成熟的自我理解带偏。读万遍经,只能明其义;行万遍路,才更加懂得道教为什么要劝善的理。明白了这层理,才能明白修行人为什么要倡导慈悲的情怀。

那么,你平时会按照劝善书中的教诲去为人处事吗?

(本文作者:高璟,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我们修行,为什么要读那些道理非常简单的劝善书呢?

道教之音 高璟

2021-09-17 10:24:49

|
我们修行,为什么要读那些道理非常简单的劝善书呢?
|

我们修行,为什么要读那些道理非常简单的劝善书呢?

一提起修行,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会和很多世外高人的形象建立联系,从而会很容易忽略掉我们身边的日常琐事。其实,在道教的教化中,从来没有一味只鼓励人们要出世。正相反,道教中倡导的忠孝神仙、提出的功德成神等等理念,都是在告诉人们只有做好了自己为人父母、子女的人间本分,才能有机会去得道成仙。

虽然世外高人的传说不绝于耳,但我们在看祖师隐世修真的故事的同时,其实更要明白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对的,修行固然是无欲无求的,但以无为心做有为事,目的和欲求这两个词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以丘祖为例,他当年磻溪六年、龙门七载,可谓是“隐世”了,但我们想想,他之所以隐的原因是什么?一则,是认知到自己在修行上还有不足,心性不能定,大志不能坚,所以需要用隐修、甚至苦修的方式来磨练自己,来和一些魔障做斗争;二则,在隐的期间,丘祖也并非是如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躺平”,而是在做一些如背人过河、与人救济的善事。在功行双修基础上,才有了日后证道成真的前提。由此,我们便可以和道教中一直提倡的“善”的理念联系起来。

讲善,必然离不开从道教中流行开来的劝善书。顾名思义,劝善书就是记载一些经典故事和祖师的教诲,引导人们语善、视善、行善的册子。我们常见到的劝善书,以《太上感应篇》最为知名。翻开《感应篇》,可谓字字珠玑,既有行善得善报的榜样,也有行恶得恶果的警示,还有祖师言简义丰的教化在其中。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感应篇》一文在经过千年时光后,对当今的我们依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更甚者,单单开始一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已经说透了人生的根本道理。能把这一句的教化悟透彻,也就能摸到道教义理中的精髓。

在很多修道人眼中,是把《感应篇》奉为至上经典的。但也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认为这是封建时代古人的价值观,并不适合我们今天去学习。还有人说,感应篇要说的道理太浅显了,总结起来不过是因果和承负两个词,远远比不上其他探讨玄妙道理的经典更有价值。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因为只看到了以《感应篇》为代表的道教善书表面的意思,却并没有深入去理解道教劝善的原因、目的,以及人们在持善和行善过程中会经历的心性上的变化和行为上的反复等。

道教劝善,第一层意思自然是要人们努力去做到日常的语善、视善和行善,与人为善并且与己为善。做好事,这句看似十分简单、人人都能理解的话,但却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想法和原因而无法做到真心行善。也即是说,我们心中所想,和自己的行为所能达到,这二者之间还存在十分遥远的距离。因此,劝善的意思不只是在于一个“善”字,更在于一个“劝”字,通过祖师在经典的中教诲,使人们明白为善的意义,并且一步步警醒着我们的私心和惰性。

《感应篇》之类的善书,其意义不是在于读懂,而是在于能够把书中告诉的内容去日常生活中具体地实行。毕竟,神仙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此外,《感应篇》中讲述的言语虽然很浅显,但道理却是很深奥的。以善恶报应的因果观来讲,其中所涉及到的阴阳平衡与转化的道理,是包括道教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再把因果的观念扩展到承负说,这还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以及华夏农耕文明的特质;以“善”为中心理念的主导思想,更能体现出道教对理想盛世的追求以及实现的方式和方法。如此等等,并非是经文中的道理浅显,而是在于你是否能从简单的文字背后阅读出更深一层的思考。

我们常说,道经要在师父的引导下去读。有人认为这是道人故作神秘,但其实是如果没有师父的引导,很多人不但认识不到深层次的含义,更会被一些不成熟的自我理解带偏。读万遍经,只能明其义;行万遍路,才更加懂得道教为什么要劝善的理。明白了这层理,才能明白修行人为什么要倡导慈悲的情怀。

那么,你平时会按照劝善书中的教诲去为人处事吗?

(本文作者:高璟,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