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泰山行宫碑刻拾遗

道音文化 李三余

2023-02-24 11:54:14

李三余

商丘市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黄河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建造的宫观寺院不计其数,如今亦大多保存完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目前,夏邑县共有已备案及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十五处,如关帝庙、三官庙、白衣阁、天王庙、火神庙、真武庙、宏福道观等。主祀道教神灵如:祖天师、三官大帝、关圣帝君、慈航真人、真武祖师、荧惑星君、泰山碧霞元君等。碧霞元君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女神之一。其信仰在民间极其广泛。在我国北方有着“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其道场处于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距离道家先贤庄周故里河南省商丘市仅数百里。

碧霞元君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道教神仙信仰,道教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坐镇东岳泰山,东岳即是泰山,碧霞元君即是泰山奶奶,河南民间俗称泰山老奶奶。故而,建造在夏邑县东关的碧霞元君道场,即得名“泰山庙”(民间又称泰山行宫、奶奶庙、东岳庙等)。至2013年登记宗教活动场所时,奶奶庙更名为“天王庙”,即现在的夏邑县天王庙。

夏邑县泰山庙(天王庙)历史悠久,据管委会介绍最早能追溯到汉代。因文献缺失过多,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2019年曾在庙址出土过香炉、杯子、陶罐、瓷器、塔、古碑等古代文物。河南省相关部门曾来此实地研究。相关出土文物亦被已带走做进一步研究。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夏邑县县志》,卷二,建置第二,祠庙,第79页记载:东岳庙(二),一在县东郭外迤北(现河南省夏邑县城正东偏北,即现天王庙址),一在司家道口集东(司家道口集及司家道口集东岳庙现已不存在)。

民国九年,时任夏邑县知事的黎德芬主持编写《夏邑县志》,县志卷三,第236页记载:太(泰)山庙,旧址在城东关,其基最高,古传郭东里许有无影山,右有深沟,曰黑虎涧,前人建庙于山顶。其庙貌今固严然也。黎德芬在民国九年《夏邑县志》里,对太(泰)山庙的建筑及历史传说做了一些客观分析及评论。

李三余

李三余

据《夏邑政协文史资料:乡村记忆》城关镇东关载,奶奶庙即泰山庙(古称东岳庙),泰山庙规模颇大,有前门牌坊,大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五六间,解放后曾经做过学校,后来成为文化馆。根据现在管委会负责人张登云介绍,泰山庙(天王庙)在清代同治时期,建筑面积有三亩六分六地,庙址总占地七亩。现占地约三亩左右。建筑现存中殿、配房、前殿、后殿、山门等,道观院落内现存多座明清碑刻,山门东南向有夏邑县道协纪念碑。中殿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前殿后殿重修于2013年。现均保存完好。

李三余

如今,我们沿着夏邑县东环南路至韩桑路,直行约2.2公里,至韩桑路张集村段,向东南斜路口再行数百米,即到达这座道家古观。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山门前殿和红墙黄瓦,及墙面醒目的“道法自然”“爱国爱教”字样,以及山门前竖立的夏邑县道教协会石刻碑。经过山门,我们看到的是同治年间遗留的中殿,中殿造型古朴,为青石结构,青砖青瓦,殿内地基亦是古朴的青石铺就。再向里走是后殿,后殿为近代重修建筑,殿体以朱红色为主,主体颜色虽明亮却不刺目。殿顶以琉璃瓦铺就,红色象征光明强大,黄色琉璃象征贵气,共同衬托出泰山女神无上尊严。殿顶屋坡高起,殿檐飞翘,鸱吻、脊饰布局主从分明、左右对称,反映了独具匠心的设计风采,更体现出极其鲜明的道教色彩特征。殿堂结构严谨肃穆,斗拱宏达。殿柱基座是传统莲花座。殿内供奉着泰山碧霞元君,塑像造型栩栩如生,面容神态慈悲。“泰山行宫碑”即现在后殿院落保存。

故老相传,唐代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兰陵公主曾在夏邑泰山庙修道。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与武曌封禅泰山,曾来此处留住一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季春,重修泰山庙时。有立碑为记,碑刻名曰:泰山香火圆满碑(亦称泰山行宫碑),碑身连同底座约2.5米,碑刻造型古朴,庄重大气、雍容华贵。笔法苍劲。碑文记载有:禅会稽,禹敷也,而九州分焉,豫位乎中而兖则(缺字)之东北隅也,(缺字)于五岳之东岳也,夏之先封禅会稽,周之后封禅让社首,奉之始封禅梁父,从而报地之功(缺字),则(缺字),神云出于坤,氤氲腾乎穹,若雨降以(缺字),则(缺字),时夏邑东十五里太平村(缺字),立碑于冯家泰山行宫庙门之东(缺字)等文字。

据张集村张好贤老人回忆,50年代,这块“泰山行宫碑”险些被拉去烧石灰。张好贤老人讲到,当时有识之士怜惜文物保存不易,在石碑拉去烧石灰的路上,借故将“泰山行宫碑”及另外几道古碑放在路沟里,深埋处理。期望以后能够重见天日。张好贤等多位村民曾经是当时见证者,清晰记得埋碑处。2019年,现天王庙管委会找吊车挖土机等,几经周折,将石碑挖出扶正,并拓图存档。可惜依然缺失了“泰山行宫碑”的石碑左下角,托负基座的赑屃亦尚未发掘到。

李三余

后记,县政协委员李三余道长受邀调研夏邑地方道教史。应庙管委会邀请研究“泰山行宫碑”等碑刻及破译拓本。综合多处碑刻字迹、方志、村民口述典故细节。听取了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考证了泰山庙(现天王庙)的历史沿革、宫观修葺等兴衰过程。梳理出泰山庙(现天王庙)从东岳庙-泰山庙-泰山行宫-奶奶庙-天王庙的演变过程。

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自嘉靖初年重修道观,至今已近500年,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这座躲过了烽火战乱,经历了风雨侵蚀,又几经更名的泰山庙,至今仍寄托着无数民众的信仰。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宗教方针指导下,它再次焕发出昔日光辉。它积极传递着道教爱国爱教、济世度人的理念。丰富着当地的人文历史、古建文化。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邑县道教协会李三余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夏邑泰山行宫碑刻拾遗

道音文化 李三余

2023-02-24 11:54:14

|
夏邑泰山行宫碑刻拾遗
|

李三余

商丘市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黄河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建造的宫观寺院不计其数,如今亦大多保存完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目前,夏邑县共有已备案及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十五处,如关帝庙、三官庙、白衣阁、天王庙、火神庙、真武庙、宏福道观等。主祀道教神灵如:祖天师、三官大帝、关圣帝君、慈航真人、真武祖师、荧惑星君、泰山碧霞元君等。碧霞元君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女神之一。其信仰在民间极其广泛。在我国北方有着“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其道场处于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距离道家先贤庄周故里河南省商丘市仅数百里。

碧霞元君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道教神仙信仰,道教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坐镇东岳泰山,东岳即是泰山,碧霞元君即是泰山奶奶,河南民间俗称泰山老奶奶。故而,建造在夏邑县东关的碧霞元君道场,即得名“泰山庙”(民间又称泰山行宫、奶奶庙、东岳庙等)。至2013年登记宗教活动场所时,奶奶庙更名为“天王庙”,即现在的夏邑县天王庙。

夏邑县泰山庙(天王庙)历史悠久,据管委会介绍最早能追溯到汉代。因文献缺失过多,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2019年曾在庙址出土过香炉、杯子、陶罐、瓷器、塔、古碑等古代文物。河南省相关部门曾来此实地研究。相关出土文物亦被已带走做进一步研究。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夏邑县县志》,卷二,建置第二,祠庙,第79页记载:东岳庙(二),一在县东郭外迤北(现河南省夏邑县城正东偏北,即现天王庙址),一在司家道口集东(司家道口集及司家道口集东岳庙现已不存在)。

民国九年,时任夏邑县知事的黎德芬主持编写《夏邑县志》,县志卷三,第236页记载:太(泰)山庙,旧址在城东关,其基最高,古传郭东里许有无影山,右有深沟,曰黑虎涧,前人建庙于山顶。其庙貌今固严然也。黎德芬在民国九年《夏邑县志》里,对太(泰)山庙的建筑及历史传说做了一些客观分析及评论。

李三余

李三余

据《夏邑政协文史资料:乡村记忆》城关镇东关载,奶奶庙即泰山庙(古称东岳庙),泰山庙规模颇大,有前门牌坊,大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五六间,解放后曾经做过学校,后来成为文化馆。根据现在管委会负责人张登云介绍,泰山庙(天王庙)在清代同治时期,建筑面积有三亩六分六地,庙址总占地七亩。现占地约三亩左右。建筑现存中殿、配房、前殿、后殿、山门等,道观院落内现存多座明清碑刻,山门东南向有夏邑县道协纪念碑。中殿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前殿后殿重修于2013年。现均保存完好。

李三余

如今,我们沿着夏邑县东环南路至韩桑路,直行约2.2公里,至韩桑路张集村段,向东南斜路口再行数百米,即到达这座道家古观。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山门前殿和红墙黄瓦,及墙面醒目的“道法自然”“爱国爱教”字样,以及山门前竖立的夏邑县道教协会石刻碑。经过山门,我们看到的是同治年间遗留的中殿,中殿造型古朴,为青石结构,青砖青瓦,殿内地基亦是古朴的青石铺就。再向里走是后殿,后殿为近代重修建筑,殿体以朱红色为主,主体颜色虽明亮却不刺目。殿顶以琉璃瓦铺就,红色象征光明强大,黄色琉璃象征贵气,共同衬托出泰山女神无上尊严。殿顶屋坡高起,殿檐飞翘,鸱吻、脊饰布局主从分明、左右对称,反映了独具匠心的设计风采,更体现出极其鲜明的道教色彩特征。殿堂结构严谨肃穆,斗拱宏达。殿柱基座是传统莲花座。殿内供奉着泰山碧霞元君,塑像造型栩栩如生,面容神态慈悲。“泰山行宫碑”即现在后殿院落保存。

故老相传,唐代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兰陵公主曾在夏邑泰山庙修道。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与武曌封禅泰山,曾来此处留住一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季春,重修泰山庙时。有立碑为记,碑刻名曰:泰山香火圆满碑(亦称泰山行宫碑),碑身连同底座约2.5米,碑刻造型古朴,庄重大气、雍容华贵。笔法苍劲。碑文记载有:禅会稽,禹敷也,而九州分焉,豫位乎中而兖则(缺字)之东北隅也,(缺字)于五岳之东岳也,夏之先封禅会稽,周之后封禅让社首,奉之始封禅梁父,从而报地之功(缺字),则(缺字),神云出于坤,氤氲腾乎穹,若雨降以(缺字),则(缺字),时夏邑东十五里太平村(缺字),立碑于冯家泰山行宫庙门之东(缺字)等文字。

据张集村张好贤老人回忆,50年代,这块“泰山行宫碑”险些被拉去烧石灰。张好贤老人讲到,当时有识之士怜惜文物保存不易,在石碑拉去烧石灰的路上,借故将“泰山行宫碑”及另外几道古碑放在路沟里,深埋处理。期望以后能够重见天日。张好贤等多位村民曾经是当时见证者,清晰记得埋碑处。2019年,现天王庙管委会找吊车挖土机等,几经周折,将石碑挖出扶正,并拓图存档。可惜依然缺失了“泰山行宫碑”的石碑左下角,托负基座的赑屃亦尚未发掘到。

李三余

后记,县政协委员李三余道长受邀调研夏邑地方道教史。应庙管委会邀请研究“泰山行宫碑”等碑刻及破译拓本。综合多处碑刻字迹、方志、村民口述典故细节。听取了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考证了泰山庙(现天王庙)的历史沿革、宫观修葺等兴衰过程。梳理出泰山庙(现天王庙)从东岳庙-泰山庙-泰山行宫-奶奶庙-天王庙的演变过程。

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自嘉靖初年重修道观,至今已近500年,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这座躲过了烽火战乱,经历了风雨侵蚀,又几经更名的泰山庙,至今仍寄托着无数民众的信仰。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宗教方针指导下,它再次焕发出昔日光辉。它积极传递着道教爱国爱教、济世度人的理念。丰富着当地的人文历史、古建文化。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邑县道教协会李三余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