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着要做道士,但有没有想过道教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士呢

道音文化 佚名

2023-04-22 10:37:56

你想着要做道士,但有没有想过道教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士呢

前几天,网上传播的某个视频内容火了,讲的是某地道观招收出家人,35岁以上的不收,且对前来应聘的出家者提出了种种要求。这则视频的真伪,笔者暂不知。但笔者想和大家谈谈,如果你想要做一名道士,你真的了解过道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道人吗?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道教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道教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一个宗教(不只是道教),其教化的出发点是人(信众),其主动施予和进行教化的是人(道人,或其他宗教教职人员),其信仰或效法的对象还是人(在宗教上称为神仙,在心理学上称为超人,是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因此,从宗教在现实社会中的立足、信仰、发展、教化、传承等等多方位的角度来说,关注于“人”的问题,或许才是真正关注到了宗教的根本所在。

在这个基础上,单单以作为五大宗教之一的道教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是道教需要的人才呢?笔者不才,斗胆做出一下阐释:

首先要说明一点,尽管相比以前的环境,如今的道教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可以表现在宗教环境的宽松与包容、信教群众和道教教职人员的人数增多、道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险等内容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目前的道教其实仍然面临缺人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见到有的庙里只有一两位老道长(甚至是当地的居士信士)在坚守,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结果;有一些位于景区中的道观,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正式的道人居住,从而使部分游客产生误解等;还有很多宫观中,虽然不缺人,甚至常有年轻人前来学道,却也面临着留不下人的难题。如果连基本的人员基数都不能做到稳定性,那又如何能够优中选优地去讨论人才的培养问题呢?

因此,道教谈发展,首要的一点仍然是先解决人的问题。先把基数建立起来,自然也就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畴。

于此也还要打个预防针:道教虽然缺人,但道教绝对不是没有标准和底线地收人。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先要从每一个进入到道教之宗教体系中的“人”进行基本的信仰建设和文化、道德的考核开始,使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为可用之人的保障。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根底上提升道人在文化素养上的短板。虽然道教以济度人天、慈悲救人为宗教理念,但这并不等于无限度地“收容”。缺人和择人,这两件事情其实并不冲突。如果失去了宁缺毋滥的标准,那么人数可能上去了,道教的形象却可能下来了,两厢对比,却是得不偿失。

从入门上对人进行严把关,这又对各个道观的执事者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这些执事的道长,一方面要肩负起为道教的明天负责的重担,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本宫观当下的发展和维护,实则也是两难的事情,甚至还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就要求执事道长或者当家者具备判断优劣与好坏的能力,并具有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做出决策和平衡的能力。

很多执事道长是从艰苦年代修行过来的,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可能也不高,能为祖师爷守护一方道场已经是莫大的修行。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变化,我们在肯定了老修行们的苦功的同时,不论是作为信士还是道人的身份,也都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培养人才这件事之于道教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培养好的人才的流失情况。能否以更好的心态、甚至站在整个道教的发展的高度上去思考这件事,则又是仁者见仁的结论。

而笔者也十分相信的一点是,抓紧对人才的培养是所有道长们共识,区别则在于如何培养的形式上。根据宫观发展的需要,究竟是培养经忏的人才、讲经说法的人才、管理的人才,还是其他哪个方面的人才,各有不同。道教对人才定义的不同,其实体现的正是道教修行方式的多样性。修行的路有很多,只有每个人各得其所,才能在自己的这条路上有所成就。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世人多强调后半句的“修行在个人”,但其实师父的引领作用不仅仅是把后学者领进道门,更要能带着他们在道门中走得更深、更远。

何谓人才?答案便是能够用自己的所修所学为道教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修道的人很多,只要谨遵祖师的教化,勤于立功立德,用心修行,那么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人才。诗云“不拘一格降人才”,唯当我们把对人才的定义多样化,道教的发展的方向也才能够丰富起来。

最后,笔者暂且卖个“老”,仗着自己十多年修道的经验,也劝诫一下许多新入道门的小道友:纵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有了提高,我们学习和弘道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祖师爷早就说过“多则惑”的道理,越多可能越会迷失自己修行的方向。这个迷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觉得什么都好,什么都要学;二是觉得只有自己说的做的才是最对的,凡是和自己认知不同的,都是错的。修行是让我们去除执念和欲念,“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能用纯真一念去修行,才不会愧对于“修行”这两个比肩天地之重的字。

最最后,道教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再借用当下常说的宗教人才的四项标准做个总结,即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别只把这四点当成是口号,只有你认真去做了,才会真正意识到修行的大意是什么。

请相信,世上没有躺平处,哪怕是出家,也是要卷的。放弃幻想,才能真正地接受你可能成为的道士身份,并成为道教需要的人才,为道教的发展服务,为自己的修行累功。

(道音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你想着要做道士,但有没有想过道教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士呢

道音文化 佚名

2023-04-22 10:37:56

|
你想着要做道士,但有没有想过道教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士呢
|

你想着要做道士,但有没有想过道教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士呢

前几天,网上传播的某个视频内容火了,讲的是某地道观招收出家人,35岁以上的不收,且对前来应聘的出家者提出了种种要求。这则视频的真伪,笔者暂不知。但笔者想和大家谈谈,如果你想要做一名道士,你真的了解过道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道人吗?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道教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道教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一个宗教(不只是道教),其教化的出发点是人(信众),其主动施予和进行教化的是人(道人,或其他宗教教职人员),其信仰或效法的对象还是人(在宗教上称为神仙,在心理学上称为超人,是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因此,从宗教在现实社会中的立足、信仰、发展、教化、传承等等多方位的角度来说,关注于“人”的问题,或许才是真正关注到了宗教的根本所在。

在这个基础上,单单以作为五大宗教之一的道教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是道教需要的人才呢?笔者不才,斗胆做出一下阐释:

首先要说明一点,尽管相比以前的环境,如今的道教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可以表现在宗教环境的宽松与包容、信教群众和道教教职人员的人数增多、道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险等内容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目前的道教其实仍然面临缺人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见到有的庙里只有一两位老道长(甚至是当地的居士信士)在坚守,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结果;有一些位于景区中的道观,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正式的道人居住,从而使部分游客产生误解等;还有很多宫观中,虽然不缺人,甚至常有年轻人前来学道,却也面临着留不下人的难题。如果连基本的人员基数都不能做到稳定性,那又如何能够优中选优地去讨论人才的培养问题呢?

因此,道教谈发展,首要的一点仍然是先解决人的问题。先把基数建立起来,自然也就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畴。

于此也还要打个预防针:道教虽然缺人,但道教绝对不是没有标准和底线地收人。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先要从每一个进入到道教之宗教体系中的“人”进行基本的信仰建设和文化、道德的考核开始,使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为可用之人的保障。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根底上提升道人在文化素养上的短板。虽然道教以济度人天、慈悲救人为宗教理念,但这并不等于无限度地“收容”。缺人和择人,这两件事情其实并不冲突。如果失去了宁缺毋滥的标准,那么人数可能上去了,道教的形象却可能下来了,两厢对比,却是得不偿失。

从入门上对人进行严把关,这又对各个道观的执事者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这些执事的道长,一方面要肩负起为道教的明天负责的重担,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本宫观当下的发展和维护,实则也是两难的事情,甚至还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就要求执事道长或者当家者具备判断优劣与好坏的能力,并具有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做出决策和平衡的能力。

很多执事道长是从艰苦年代修行过来的,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可能也不高,能为祖师爷守护一方道场已经是莫大的修行。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变化,我们在肯定了老修行们的苦功的同时,不论是作为信士还是道人的身份,也都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培养人才这件事之于道教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培养好的人才的流失情况。能否以更好的心态、甚至站在整个道教的发展的高度上去思考这件事,则又是仁者见仁的结论。

而笔者也十分相信的一点是,抓紧对人才的培养是所有道长们共识,区别则在于如何培养的形式上。根据宫观发展的需要,究竟是培养经忏的人才、讲经说法的人才、管理的人才,还是其他哪个方面的人才,各有不同。道教对人才定义的不同,其实体现的正是道教修行方式的多样性。修行的路有很多,只有每个人各得其所,才能在自己的这条路上有所成就。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世人多强调后半句的“修行在个人”,但其实师父的引领作用不仅仅是把后学者领进道门,更要能带着他们在道门中走得更深、更远。

何谓人才?答案便是能够用自己的所修所学为道教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修道的人很多,只要谨遵祖师的教化,勤于立功立德,用心修行,那么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人才。诗云“不拘一格降人才”,唯当我们把对人才的定义多样化,道教的发展的方向也才能够丰富起来。

最后,笔者暂且卖个“老”,仗着自己十多年修道的经验,也劝诫一下许多新入道门的小道友:纵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有了提高,我们学习和弘道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祖师爷早就说过“多则惑”的道理,越多可能越会迷失自己修行的方向。这个迷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觉得什么都好,什么都要学;二是觉得只有自己说的做的才是最对的,凡是和自己认知不同的,都是错的。修行是让我们去除执念和欲念,“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能用纯真一念去修行,才不会愧对于“修行”这两个比肩天地之重的字。

最最后,道教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再借用当下常说的宗教人才的四项标准做个总结,即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别只把这四点当成是口号,只有你认真去做了,才会真正意识到修行的大意是什么。

请相信,世上没有躺平处,哪怕是出家,也是要卷的。放弃幻想,才能真正地接受你可能成为的道士身份,并成为道教需要的人才,为道教的发展服务,为自己的修行累功。

(道音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