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道教之音 佚名

2022-06-20 10:20:55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出版信息

书名:《道藏说略(增订本)》

作者:朱越利主编

上市时间:2022年5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产品分类:道教

书号:ISBN 978-7-5596-6007-7CIP分类:B951

目标读者:道教研究者、爱好者

定价:328.00元开本:16开

成品尺寸:160mmx240mm

印张:86.5页数:1384包册数:3

印刷工艺:锁线精装,一套三册

亮点分析

1.各篇文章的撰写者均为道教研究领域的专家,朱越利、陈耀庭、王卡、胡孚琛等德高望重,广受推崇,盖建民、姜生等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其他作者也曾出版相关的著作,受到学界的认可。

2.本书以开阔的视野,紧跟学术前沿,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了近代以来学术界对于《道藏》研究的主要成就,对《道藏》这部传统文献进行现代解读。

3.《道藏说略》向大众普及准确、完整、前沿,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道经知识,为初学者阅读和使用《道藏》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指导。

4.第一版《道藏说略》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此次增订再版,除原版30篇文章进行修改外,还增加10篇文章,意在帮助更多专业领域的读者认识和使用《道藏》。

编者简介

朱越利,生于1943年。1961年—1966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学习藏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1981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学系,专攻道教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编《道教学译丛》《今日中国宗教》《中国道教宫观文化》《当代中国宗教禁忌》《道藏说略》和《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等,共同主编《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著《道教答问》《道经总论》《道教要籍概论》《道藏分类解题》《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道教考信集》和《回首集》等,合著《道教学》,校点《墨子》,译《道教(第一卷)》和《真诰校注》,合作翻译《道教(第二卷)》和《道教(第三卷)》。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内容简介

《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名人推荐

近日常盘大定推论儒道之关系,所说甚繁,仍多未能解决之问题。盖《道藏》之秘籍,迄今无专治之人,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数百年间,道教变迁传衍之始末,及其与儒佛二家互相关系之事实,尚有待于研究。此则吾国思想史上前修所遗之缺憾,更有俟于后贤追补者也。

——陈寅恪

一部《道藏》……若拿它作研究时,便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我们如果要知道我们民族的信仰与思想,这种书比了儒学正统的《十三经》重要得多。

——顾颉刚

目录

增订本序言

前言

道藏总说(朱越利)

敦煌道经说略(王卡)

藏外道书说略(陈耀庭)

洞真部道经说略(钟国发)

洞玄部道经说略(王承文)

洞神部道经说略(樊光春

太玄部道经说略(尹志华)

太平部道经说略(胡孚琛、姜守诚)

太清部道经说略(盖建民 、夏涛)

正一部道经说略(郭树森)

符图类道经说略(姜守诚)

戒律类道经说略(丁培仁)

科仪类道经说略(张泽洪

法术类道经说略(刘仲宇)

外丹经说略(容志毅)

内丹经说略(霍克功)

仙传类道经说略(杨莉)

《道藏》中的女性说略(沈文华、盛克琦)

名山宫观志说略(杨立志、王少儒)

全真派道经说略(潘显一、田晓膺、雷晓鹏)

道教南宗经典说略(盖建民)

神霄派道经说略(李远国)

净明派道经说略(郭武)

道教善书说略(唐大潮、周冶)

道藏中的儒家说略(汪桂平)

易学类道经说略(章伟文)

数术类道经说略(章伟文)

道藏中的诸子说略(吕锡琛)

道藏中的民间宗教说略(李志鸿)

道藏中的佛经说略(强昱)

道藏中的历史文献说略(刘屹)

道藏中的文学说略(蔡觉敏)

道藏中的图像说略(赵伟)

道藏中的音乐说略(甘绍成)

医药养生类道经说略(杨玉辉)

科技类道经说略(姜生、韩吉绍)

图书类道经说略(刘康乐)

道教类书说略(王宗昱)

道教碑文说略(黄海德)

禁毁道经说略(朱越利)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试读

增订版序言

《道藏说略》第一版是北京燕山出版社《说略》系列图书中的一部,2009年6月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精装本,共965千字。《道藏说略》第一版封面上印着“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两行字,封底印着“本书由下列单位资助出版  北京市东岳庙庙务民主管理委员会  苏州玄妙观  上海钦赐仰殿道观”四行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于2013年第2次印刷《道藏说略》第一版,改为豪华本,封面上又增印了“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一行。函套封面又增印了篇目和各篇作者姓名。

《道藏说略》是国学基础读物,其主要功能,一是普及国学知识,二是充当阅读道经的“向导”。因此,其应当保证提供的《道藏》知识是重要的、准确的、完整的和新鲜的。显然,不能将陈旧有误的知识向社会普及,不完整的知识不能胜任范围更广的“向导”。

日月如梭,时光流逝。为了保证《道藏说略》继续充分发挥国学基础读物的主要功能,有必要不断增订。今年出版的是《道藏说略》第一版的增订版。增订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第一版原文的增补和订正,另一类是增添新篇。

对第一版30篇原文的增补和订正,包括增补12年来有关道经研究的新成果;包括订正文字,有错尽改。增补的新成果,以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部分为限。尚未引起学界注意或尚在讨论中的新成果,一般不在增补之列。其中少数涉及重大学术问题者,则突破了增补之限,但点到为止。各篇增订内容的多寡,由各篇作者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掌握。有既增补也订正者,有只订正无增补者。

《道藏说略》增订工作启动后,已故王卡研究员的夫人尹岚宁教授,加入了“道藏说略增订”微信群,与其他作者包括增订版编辑一起商讨及交流增订工作。增订版新篇作者之一汪桂平研究员,接受尹岚宁教授授权,认认真真地代替王卡研究员增订了《敦煌道经说略》篇。

增订版聘请作者的标准与第一版完全相同。增订版新增了《〈道藏〉中的女性说略》《道教南宗经典说略》《〈道藏〉中的儒家说略》《〈道藏〉中的诸子说略》《〈道藏〉中的民间宗教说略》《〈道藏〉中的历史文献说略》《〈道藏〉中的文学说略》《〈道藏〉中的图像说略》《〈道藏〉中的音乐说略》和《图书类道经说略》等10篇,意在帮助更多专业的读者认识《道藏》或查找资料。

新增10篇,共11位作者。新增的《道教南宗经典说略》篇的作者盖建民教授,是第一版的老作者,其余10位是新作者。新作者中的9位,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另一位盛克琦道长是增订版46位新老作者中唯一的教内人士。

盛克琦道长是学者型道长,长期致力于整理道经,并加以论述。他点校了20多部道经,硕果累累,洋洋大观。盛克琦道长是活跃在体制外学术研究第一线的学者,增订版也是按照第一版作者的标准聘请他的。

撰写《道藏说略》新篇,担子沉重。11位作者肩上的本职工作担子已经相当沉重,再压上新篇的重担,可谓重上加重。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邀请,硬挤时间,殚精竭虑,向读者奉献出精美的普及性说略新篇。10位新作者对社会和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对本增订版千金一诺守信的品德,足以与第一版30篇的36位老作者们并肩媲美。

《道藏说略》由专家分篇撰写。增订版沿袭第一版的做法,全书40篇依照内容有序排列,46位作者署名,各署各篇。全书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道藏说略》增订版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全体作者要感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领导。感谢他们深入领会并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出版政策,坚定不移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支持出版优秀的宗教学术著作。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出版工作蒸蒸日上。

朱越利

2021年7月22日

《道藏》总说

《道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包含着丰富的精华。研究道教自然离不开《道藏》。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学、民俗、科技等等,《道藏》中也保存着重要的史料。

道藏的编纂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历代编修的道藏,现今只有明代万历三十五年编纂的那部《道藏》硕果仅存。我们今天一般说《道藏》,指的就是这部明《道藏》。今人对这部明《道藏》做了点校。

这部明《道藏》并没有将明代万历三十五年之前的所有道经收齐,尚遗漏不少“失收道经”游离在《道藏》之外,比如敦煌道经。已经有学者将敦煌道经整理成集。明代万历三十五年之后“新出道经”大量问世,当然更属于藏外道书之列。藏外道书是本应收入这部明《道藏》和等待收入下一部道藏的道经。已经有学者编辑出版了《藏外道书》。

从“藏”字本来意义上讲,道藏应当总括世上一切道经。换言之,道藏即“道经全书”,如同《四库全书》,如同百科全书。世上所有的道经丛书和所有分散的道经单行本,都可视为道藏的子书。历代一次次编修道藏,就是在不停地增补“新出道经”,使全书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充。但是,总括世上一切道经是无法做到的,“失收道经”总是存在的。总括世上一切道经的道藏是虚拟的,只存在于道士和道教学者的观念和想象之中。

一、《道藏》的特点和价值

按照宗教严格的说法,只有神说的话和神传的文本才能称为经。所以,许多道经不署作者姓名,声称出自神仙,或者在署作者姓名之处直接署神仙名。关于此类道经出世的神话有以下一些:第一,妙气所成,自然天书。第二,神尊口吐。第三,神尊天宫说法。第四,神神授受。第五,神帝授受。第六,天神授受。第七,神真撰或下传。第八,面壁现经。第九,神仙现世,亲授真经。第十,神真降授,记录成经。第十一,异人降授。第十二,依托祖师名人等授。这些是本义上的道经。其实,所有的宗教经典都是人写成的。这些作者为了创教、传教,塑造了神,也编写了经,隐瞒了自己的作者身份。这为我们考证作者和年代带来了困难。

有的本义上的道经,被人注释和论述。有的神仙和道士,被人撰写了传记和年谱,整理了语录。教团制定了戒律、清规、科仪,教派书写了发展史,宫观编写了宫观志、山志。还有的道士和对道教感兴趣的人士留下了有关道教的游记、诗词等。这些作品大都题署了作者的真名实姓,不少还附有序跋。这些作品也被笼统地称为道经,这些是扩大意义上的道经。为了叙述方便,我将上述本义上的道经称为第一种道经,扩大意义上的道经,我将之算为第二种。有些道士撰写了非道教内容的作品,是因人而称的道经,可算作第三种。后来编辑《道藏》的时候,把第二种、第三种道经也收录了进来。

还有第四种,既不宣扬道教教义,也非道士所作,是因收于《道藏》而称的道经。具体地说,《道藏》也收录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因此,《四库提要》贬斥《道藏》滥收充数,毫不掩饰对《道藏》的蔑视态度。道教界的陈撄宁对《四库提要》的这种态度深感愤慨,特发表《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一文予以反驳,一抒胸中块垒(见《道协会刊》第4期,1964年)。《道藏》是滥收充数?还是道家学术之全体?《四库提要》之批判与陈撄宁之辩护孰是孰非,此处不作评判。但是,要是说起明《道藏》,我们只能尊重它的本来面貌,尊重它收录了四种子书的事实。对于其他道教丛书,也应持这种态度。但是,我们只应承认前两种为真正的道经。

《道藏》中的道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道家哲学、术数、巫术、鬼神观念、自然崇拜、儒家思想、宗法宗教、佛教教义等内容,采用了数十种古代文体。从内容到形式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干,并融合有外来文化,这是《道藏》的第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博的。道教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道藏》也是广博的。内容广博,形式多样,这是《道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道教的创立方式,与世界三大宗教完全不同。道教的一些派别有创始人,有创教派的根本经典或祖经。但整个道教没有唯一的创始人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最初、最根本的一部或一批经典。我们无法指出第一部道经究竟是哪一部,也无法指出哪一部或哪一批道经可以直接代表道教所有派别的教义。道经是各时期各派分别编写的。比如,两汉产生了太平道经、五斗米道经以及一些仙传和该时期丹经等,六朝产生了魏晋五斗米道经、洞渊派经、南朝天师道经、三皇经、灵宝经、葛氏道经、上清经、陆修静总括三洞的著作、楼观派经等,隋唐五代出现了尊崇道家诸经的注疏论述、茅山派经、三洞科仪经典、重玄派经、正一派经、天童派经、道教的孝经、道教哲学诸经、该时期外丹经、该时期内丹经等,宋元出现了龙虎山天师派经、新神带来的新经、神霄派经、灵宝大法、清微派经、劝善书、全真道经、道教南宗丹经、该时期外丹经等,明清出现了明正一派经、清龙门派经、该时期内丹经等,近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道经。子书所属派别的多元化是《道藏》的另一显著特点。

道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经也越过边境,流传国外,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道藏》的价值:

1.《道藏》的宗教价值

道经作为道教信仰的文字记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受到许多统治者和广大道士、信徒的尊崇。道经是道士和信徒的读本,诵经也是一种宗教活动。《道藏》的主题是宣传对道、对神仙的信仰,诉说着道教著述家、活动家和广大信徒的自我意识、世界观、痛苦与呻吟以及人生处方。它反映了一些人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一些人对现实斗争的逃避。它凝聚着人类的某些智慧,也暴露着人类的某些愚昧,是中国历史的一面巨大的折射镜。

2.《道藏》保存了不少古籍善本

《道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成果。敦煌道经是目前已知道经中最早的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各地图书馆还收藏了一些宋版、元版道经,均很珍贵。明《道藏》源于《政和万寿道藏》,其中有唐版,宋版更多。比如《道藏》本《墨子》源于宋本,《墨子》唯赖《道藏》才得以保存。若无《道藏》,我们今天则无《墨子》可读。《道藏》之功,此为一端。《道藏》中无法判明年代的版本,至少属于明版,其中也有不少精善本。由于《道藏》中拥有大量古本、善本,故不少学者均利用《道藏》进行古籍校勘或辑佚。如孙星衍编辑《平津馆丛书》、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

3.《道藏》保存了道教对儒佛二教产生影响的资料

儒释道三家的斗争与融合,贯穿于东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在这一过程中,道经曾经吸收佛教和儒家的许多内容,同时也对佛教和儒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三教围绕着神灭、因果报应、夷夏之辨等问题展开争论。道经对佛教的攻击,客观上对佛教的中国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道教首创了以劝善书的形式宣扬善恶报应的做法,这一形式为佛教效仿。佛教施饿鬼的活动,受到道经中元思想的影响。佛教的守一禅法受道教影响很深。一些禅宗著作引用了道教资料。道经保存了不少两汉时期的谶纬资料。道教徒有不少注释“三玄”的著作,参与了玄学讨论。道教用以解释丹法的宇宙生成论对宋代理学的形成的影响更为巨大,为后者的直接思想渊源之一。许多这样的道经保存在《道藏》之中。

4.《道藏》保存了大量道教史料

道经记录了道教的全部历程。研究道教史,自然要翻阅正史和其他有关书籍。同时《道藏》中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道教史史料。如陶弘景《真诰》为上清史珍贵资料,也是研究灵宝派的主要资料。书中还有佛道交流及上清派与天师道交流的史料。正史关于早期天师道活动情况的记载很简略。陆修静所述三张科律,弥补了正史之不足。另外有些道经直接记录了历史事件和有关文件。道经中有大量的注疏序跋。有些作者具有特殊身份,他们注疏序跋道经这种举动的本身即具有研究价值。同时,注疏序跋的内容也是研究其撰著者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注疏序跋中还包含着有关道教的其他资料。《道藏》中还有许多综合性史料。

5.《道藏》保存了大量文学艺术史料

一些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流传,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因此《道藏》也是一座文学宝库,很值得从文学的角度去努力挖掘。道教中有两种文学形式,即步虚词和青词,也为道教外所采用。道教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形成与发展。《道藏》对中国古代音乐、戏曲、美术、书法、建筑、园林、雕塑、服饰等都给予了巨大影响。

6.《道藏》保存了大量医药科技史料

《道藏》和其他道教丛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中医药学著作。道经在养生方面的贡献非常突出。道经宣传的内丹术对于健身祛病是有效的。道经对气的重视和关于天人相副、人体小宇宙的观点,促进了我国古代气功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道教的黄白术和外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道经还记载了铸造法、机械制造、天文学知识等。

二、悠久的道藏编纂史

郑樵《校雠略》说:“学问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是说,研究学问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应当搞清发源和流变,研究图书应当搞清分类和目录。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是研究道藏的主要奠基著作。

(一)道藏的形成

汉魏两晋时期,方士辈出。他们撰写经典,制作符箓,比较活跃。东汉宫崇向皇帝献上其师于吉所得《太平清领书》170卷,又有记载说张陵另出《太平洞极经》144卷。东汉末年,张角怀揣《太平经》,借助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天下震动。张鲁撰写《老子想尔注》,依靠五斗米道实行地方割据,偏安一隅垂30年。黄巾起义和五斗米道割据两大社会运动,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汉代还有人撰写《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周易参同契》,记录方士烧炼外丹的方法和体会。其后,三国帛和得《三皇文》,东晋时杨羲传《上清经》,葛巢甫造《灵宝经》,各种经书愈出愈多。这些经典及符箓的宗教思想相同或相近。东晋时,一些饱学方士,大量收藏各种宣扬修炼成仙和驱邪治鬼的经典与符箓,道藏初现雏形。

道教的形成过程的总趋势是先有分散的小教,分散的小教然后逐步联合为一大教。联合为一大教后,原来的小教则成为派。简而言之,道教是先有派,后有教。南北朝时期,各小教方士逐渐觉得大家有共同语言,好似共属一教,应当联手。这种认同意识催生道藏,有人付诸行动,精心将几个小教的经典编辑为一部总集,道藏应运而生。编纂道藏者旨在推动联合,即试图以道藏向世人显示一大教的存在,并巩固和加强各小教的认同意识。那时,的确有几个小教显示了实力,具备了联合的资格和能力。

六朝末隋唐时期已将贮经之处称为“藏”,但南朝和唐代的几部道经全书还没有被称为“道藏”,而是被称为《三洞经书》《玉纬七部经书》《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等。“三洞”“七部”等名词,表达的也就是道经全书的意思。《三洞经书》等是尚无“道藏”名称的道藏。学术研究中将它们也统称为“道藏”。至宋代,“道藏”之称才开始普遍起来。

历史上编纂道藏有二十多次,以下仅介绍历代编纂的九种道藏。若欲了解其他各次编纂道藏的情况,可参阅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

(二)明代以前的道藏

1.郑隐藏书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的《遐览》篇中,按照“道经”和“诸符”两个类别,著录了其师郑隐的藏书。道经总集应具备三项最基本的特征:(1)所收道经基本齐全。(2)独自成为丛书。(3)编制了分类目录。无论是郑隐还是葛洪,均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编纂道经全书。但由于“郑隐藏书”丰富和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如同“郑隐藏书目”,使“郑隐藏书”初现道经全书的三项最基本的特征,因而可视其为道藏的雏形。之所以称其为雏形,是因为“郑隐藏书”尚有两点不足之处:第一,不仅缺斋仪之书,而且原始道教经典也遗漏很多;第二,葛洪的著录过简,并且不规范。葛洪之后,不见“郑隐藏书”的记载。

2.陆修静《三洞经书》

南朝宋明帝尊崇道教,陆修静深受宋明帝礼敬。陆修静住在明帝于北郊天印山为他修建的崇虚馆中,弘扬道教,故得以皇帝之力搜取各地道经,尽得各地经书。可见陆修静编纂道藏得到宋明帝的支持。《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将这些经书的目录称为《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大概没有为这批道经题一个总目,我们据经目称之为《三洞经书》大概是合适的。陆修静在崇虚馆以三洞分类法整理道经,对后世道藏的编纂深有影响。

3.孟法师《玉纬七部经》

南朝梁代有两位孟法师。一位是孟景翼,字辅明,平昌安丘(今属江苏)人。曾任梁武帝大道正,经常为皇帝讲法。因为他精于道教教义,时人尊称他为法师,号大孟。另一位是孟智周,丹阳建业(今属江苏)人,为陆修静弟子。梁武帝时,孟智周曾与光宝寺僧法云辩论,亦精于道教教义,时人也尊称他为法师,号小孟。由于都姓孟,都是法师,后人把他们两个弄混淆了,分不清谁是谁了。其中一人编成《玉纬七部经书目》,也有人说两人都参与了编纂,后人干脆笼统地题为“孟法师编”,兼指大小孟,随人去自由理解。从经目看,道士们对道经的汇辑、整理工作非常活跃,收集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确定了七部分类法,影响深远。当时也没有为所整理的道经题总名,但从经目看,可称为《玉纬七部经》。

4.唐《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

唐玄宗以尊崇道教而著名,道教在唐玄宗时十分兴盛。开元年间又值唐朝国富民泰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风尚、心理,还是人力、财力,都为编纂高质量的道经总集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核刊道经,是不奇怪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纂了《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并题经目曰《琼纲经目》和《玉纬别目》。后人也有将《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合称为《开元道藏》的。《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也没有保留下来,但从广泛搜集、玄宗亲自领导、卷数众多和逐级转抄来判断,这部道藏显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5.《大宋天宫宝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冬,张君房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受命专门负责编纂道经总集的工作。张君房收入旧的道经总集经本,即六朝隋唐旧经。另外又收入摩尼教经书和五代北宋新道经,故总数增加到4565卷。这部总集题曰《大宋天宫宝藏》。《大宋天宫宝藏》是第一部正式称为“藏”的道经全书。此藏名中的“大宋”二字,可有可无,亦可冠于该朝第二部《道藏》的题名前;“天宫”二字为此藏专名,不可缺。《大宋天宫宝藏》仍以七部分类法排列子书。但以千字文为函目,便于查找,是了不起的进步。《大宋天宫宝藏》完成于天禧三年(1019)春,前后费时五年半,并抄录了七部。

6.《政和万寿道藏》

宋徽宗政和初搜访道门遗书,政和五年或六年设经局,令道士校刊。雕版当在政和六年或七年,地址是福州闽县九仙山天宁万寿观。取雕版年份和地点,此藏名曰《政和万寿道藏》。“政和”二字和“万寿”二字共为此藏专名。人们亦简称之为《政和道藏》或《万寿道藏》。《政和万寿道藏》大约共收道经5481卷。《政和万寿道藏》是第一部正式称为“道藏”的道经全书。道经雕版印刷始于五代。《政和万寿道藏》也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政和万寿道藏》得以大批复制,广为流传。但《政和万寿道藏》后来失传。

7.《大金玄都宝藏》

金代统治者对道教始而疑虑,继而压制,后终于转为扶植、利用。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下诏将南京(今开封)道藏经版交给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前身),又将中都玉虚观的道经运到天长观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又赐土地扩大天长观面积,用来修建房屋以贮藏经版。并派文臣二员,协助天长观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参订经书。由于各种条件齐备,故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后,孙明道又会同诸道士,按照三洞四辅排列,商校异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藏名中的“玄都”二字指仙界的玄都玉京山,为此藏专名。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为大火焚毁,《大金玄都宝藏》的经版亦随同付之一炬。

8.《大元玄都宝藏》

元代除成吉思汗礼敬丘处机,全真道极盛一时外,其余皇帝并不过于重视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时兴盛,却也为道士自己编道藏奠定了基础。元太宗九年(1237)宋德方主持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玄都观,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议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听后,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闻讯很高兴,捐白金千两。宋德方将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这项工作。前后八年时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大功告成。宋德方、秦志安所刊刻道藏亦称《玄都宝藏》,“玄都”为此藏专名。此藏名中的“玄都”二字既指平阳玄都观,又指仙界的玄都玉京山。此专名与《大金玄都宝藏》的专名重复,为相区别,后者似可称为《大元玄都宝藏》。佛道二教的斗争在元代又趋激烈,并对道经的存亡产生了重大影响。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明代道藏

明代统治者对宗教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但在划定的框框之内,政府不仅允许宗教活动,有时还加以扶植,明成祖施政即是如此。他在政变过程中,曾得力于道士散布的谶语,故而对道教的扶植和利用要超过明太祖朱元璋。比如,他下诏寻访张三丰,大力提倡供奉真武大帝,下令在武当山大修道教宫观,召集道士在京城编修《道藏》。

有记载说,明成祖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但无下文。20世纪末,明成祖《道藏经序》被发现。《道藏经序》中,明成祖自述于永乐十七年(1419)敕武当玉虚宫提点任自垣修《道藏》,永乐二十年(1422)修成,凡464函,5134卷。但关于这部《道藏》的赐名没有记载。

《道藏》自纂修成书后的永乐末年就由内府与《永乐北藏》一起有组织、有步骤地刊刻,经洪熙(1425)、宣德(1426—1435)而告成于正统(1436—1449)初年。《道藏》刊刻后,曾颁赐道观。如正统三年(1438)敕赐姑苏弥罗阁《道藏》一部、正统八年(1443)敕赐金陵玄真观《道藏》一部,等等。及颁赐道观,或即有人指出任自垣搜罗之不周与《道藏》刊刻之差误,于是,明英宗于正统九年(1444)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点校《道藏》。邵以正的点校系校正已刊《道藏》经版之讹误,而并非刊刻五千余卷巨著。正统九年(1444)十月之后,邵氏领导的点校工作主要有四:勘正经版之误;合并短小卷帙使各函厚度大致平衡;补刻神像、题词,置于各函首尾;将新近搜辑到的170余卷道经刻版,置于正一部之后。经版于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十五日全部完成,接着印刷、装帧,选定八月十日吉日,英宗亲撰“护道藏敕”,并由翰林院修撰许彬恭记其盛,于是大肆颁赐《道藏》于天下道观。明英宗没有为这部道藏赐名,后人为方便起见,称为《正统道藏》,“正统”年号为此藏专名。《正统道藏》凡480函,5305卷。《正统道藏》校刊功成之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天下宫观。

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他于万历三十五年敕第50代天师张国祥刊印道藏。张国祥增加了54种道经,凡32函,180卷。依《开元道藏》和《正统道藏》先例,张国祥刊刻的《道藏》全藏可称为《万历道藏》。张国祥为增加的54种道经编制了《续道藏经目录》,并将此目录和增加的54种道经编排在正统九年刻印的旧经之后。宋、金、元道藏增加道经皆不后续亦不称“续”,称“续”始自张国祥。由此,后人称增加的54种道经为《万历续道藏》。因有此称,今没有称这部全藏为《万历道藏》者,仍称这部全藏为《正统道藏》或明《道藏》。古代道藏只有经张国祥增加了54种道经的这部明《道藏》保存至今。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道教之音 佚名

2022-06-20 10:20:55

|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出版信息

书名:《道藏说略(增订本)》

作者:朱越利主编

上市时间:2022年5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产品分类:道教

书号:ISBN 978-7-5596-6007-7CIP分类:B951

目标读者:道教研究者、爱好者

定价:328.00元开本:16开

成品尺寸:160mmx240mm

印张:86.5页数:1384包册数:3

印刷工艺:锁线精装,一套三册

亮点分析

1.各篇文章的撰写者均为道教研究领域的专家,朱越利、陈耀庭、王卡、胡孚琛等德高望重,广受推崇,盖建民、姜生等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其他作者也曾出版相关的著作,受到学界的认可。

2.本书以开阔的视野,紧跟学术前沿,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了近代以来学术界对于《道藏》研究的主要成就,对《道藏》这部传统文献进行现代解读。

3.《道藏说略》向大众普及准确、完整、前沿,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道经知识,为初学者阅读和使用《道藏》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指导。

4.第一版《道藏说略》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此次增订再版,除原版30篇文章进行修改外,还增加10篇文章,意在帮助更多专业领域的读者认识和使用《道藏》。

编者简介

朱越利,生于1943年。1961年—1966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学习藏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1981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学系,专攻道教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编《道教学译丛》《今日中国宗教》《中国道教宫观文化》《当代中国宗教禁忌》《道藏说略》和《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等,共同主编《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著《道教答问》《道经总论》《道教要籍概论》《道藏分类解题》《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道教考信集》和《回首集》等,合著《道教学》,校点《墨子》,译《道教(第一卷)》和《真诰校注》,合作翻译《道教(第二卷)》和《道教(第三卷)》。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内容简介

《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名人推荐

近日常盘大定推论儒道之关系,所说甚繁,仍多未能解决之问题。盖《道藏》之秘籍,迄今无专治之人,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数百年间,道教变迁传衍之始末,及其与儒佛二家互相关系之事实,尚有待于研究。此则吾国思想史上前修所遗之缺憾,更有俟于后贤追补者也。

——陈寅恪

一部《道藏》……若拿它作研究时,便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我们如果要知道我们民族的信仰与思想,这种书比了儒学正统的《十三经》重要得多。

——顾颉刚

目录

增订本序言

前言

道藏总说(朱越利)

敦煌道经说略(王卡)

藏外道书说略(陈耀庭)

洞真部道经说略(钟国发)

洞玄部道经说略(王承文)

洞神部道经说略(樊光春

太玄部道经说略(尹志华)

太平部道经说略(胡孚琛、姜守诚)

太清部道经说略(盖建民 、夏涛)

正一部道经说略(郭树森)

符图类道经说略(姜守诚)

戒律类道经说略(丁培仁)

科仪类道经说略(张泽洪

法术类道经说略(刘仲宇)

外丹经说略(容志毅)

内丹经说略(霍克功)

仙传类道经说略(杨莉)

《道藏》中的女性说略(沈文华、盛克琦)

名山宫观志说略(杨立志、王少儒)

全真派道经说略(潘显一、田晓膺、雷晓鹏)

道教南宗经典说略(盖建民)

神霄派道经说略(李远国)

净明派道经说略(郭武)

道教善书说略(唐大潮、周冶)

道藏中的儒家说略(汪桂平)

易学类道经说略(章伟文)

数术类道经说略(章伟文)

道藏中的诸子说略(吕锡琛)

道藏中的民间宗教说略(李志鸿)

道藏中的佛经说略(强昱)

道藏中的历史文献说略(刘屹)

道藏中的文学说略(蔡觉敏)

道藏中的图像说略(赵伟)

道藏中的音乐说略(甘绍成)

医药养生类道经说略(杨玉辉)

科技类道经说略(姜生、韩吉绍)

图书类道经说略(刘康乐)

道教类书说略(王宗昱)

道教碑文说略(黄海德)

禁毁道经说略(朱越利)

新书推介:《道藏说略(增订本)》

试读

增订版序言

《道藏说略》第一版是北京燕山出版社《说略》系列图书中的一部,2009年6月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精装本,共965千字。《道藏说略》第一版封面上印着“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两行字,封底印着“本书由下列单位资助出版  北京市东岳庙庙务民主管理委员会  苏州玄妙观  上海钦赐仰殿道观”四行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于2013年第2次印刷《道藏说略》第一版,改为豪华本,封面上又增印了“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一行。函套封面又增印了篇目和各篇作者姓名。

《道藏说略》是国学基础读物,其主要功能,一是普及国学知识,二是充当阅读道经的“向导”。因此,其应当保证提供的《道藏》知识是重要的、准确的、完整的和新鲜的。显然,不能将陈旧有误的知识向社会普及,不完整的知识不能胜任范围更广的“向导”。

日月如梭,时光流逝。为了保证《道藏说略》继续充分发挥国学基础读物的主要功能,有必要不断增订。今年出版的是《道藏说略》第一版的增订版。增订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第一版原文的增补和订正,另一类是增添新篇。

对第一版30篇原文的增补和订正,包括增补12年来有关道经研究的新成果;包括订正文字,有错尽改。增补的新成果,以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部分为限。尚未引起学界注意或尚在讨论中的新成果,一般不在增补之列。其中少数涉及重大学术问题者,则突破了增补之限,但点到为止。各篇增订内容的多寡,由各篇作者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掌握。有既增补也订正者,有只订正无增补者。

《道藏说略》增订工作启动后,已故王卡研究员的夫人尹岚宁教授,加入了“道藏说略增订”微信群,与其他作者包括增订版编辑一起商讨及交流增订工作。增订版新篇作者之一汪桂平研究员,接受尹岚宁教授授权,认认真真地代替王卡研究员增订了《敦煌道经说略》篇。

增订版聘请作者的标准与第一版完全相同。增订版新增了《〈道藏〉中的女性说略》《道教南宗经典说略》《〈道藏〉中的儒家说略》《〈道藏〉中的诸子说略》《〈道藏〉中的民间宗教说略》《〈道藏〉中的历史文献说略》《〈道藏〉中的文学说略》《〈道藏〉中的图像说略》《〈道藏〉中的音乐说略》和《图书类道经说略》等10篇,意在帮助更多专业的读者认识《道藏》或查找资料。

新增10篇,共11位作者。新增的《道教南宗经典说略》篇的作者盖建民教授,是第一版的老作者,其余10位是新作者。新作者中的9位,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另一位盛克琦道长是增订版46位新老作者中唯一的教内人士。

盛克琦道长是学者型道长,长期致力于整理道经,并加以论述。他点校了20多部道经,硕果累累,洋洋大观。盛克琦道长是活跃在体制外学术研究第一线的学者,增订版也是按照第一版作者的标准聘请他的。

撰写《道藏说略》新篇,担子沉重。11位作者肩上的本职工作担子已经相当沉重,再压上新篇的重担,可谓重上加重。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邀请,硬挤时间,殚精竭虑,向读者奉献出精美的普及性说略新篇。10位新作者对社会和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对本增订版千金一诺守信的品德,足以与第一版30篇的36位老作者们并肩媲美。

《道藏说略》由专家分篇撰写。增订版沿袭第一版的做法,全书40篇依照内容有序排列,46位作者署名,各署各篇。全书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道藏说略》增订版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全体作者要感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领导。感谢他们深入领会并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出版政策,坚定不移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支持出版优秀的宗教学术著作。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出版工作蒸蒸日上。

朱越利

2021年7月22日

《道藏》总说

《道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包含着丰富的精华。研究道教自然离不开《道藏》。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学、民俗、科技等等,《道藏》中也保存着重要的史料。

道藏的编纂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历代编修的道藏,现今只有明代万历三十五年编纂的那部《道藏》硕果仅存。我们今天一般说《道藏》,指的就是这部明《道藏》。今人对这部明《道藏》做了点校。

这部明《道藏》并没有将明代万历三十五年之前的所有道经收齐,尚遗漏不少“失收道经”游离在《道藏》之外,比如敦煌道经。已经有学者将敦煌道经整理成集。明代万历三十五年之后“新出道经”大量问世,当然更属于藏外道书之列。藏外道书是本应收入这部明《道藏》和等待收入下一部道藏的道经。已经有学者编辑出版了《藏外道书》。

从“藏”字本来意义上讲,道藏应当总括世上一切道经。换言之,道藏即“道经全书”,如同《四库全书》,如同百科全书。世上所有的道经丛书和所有分散的道经单行本,都可视为道藏的子书。历代一次次编修道藏,就是在不停地增补“新出道经”,使全书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充。但是,总括世上一切道经是无法做到的,“失收道经”总是存在的。总括世上一切道经的道藏是虚拟的,只存在于道士和道教学者的观念和想象之中。

一、《道藏》的特点和价值

按照宗教严格的说法,只有神说的话和神传的文本才能称为经。所以,许多道经不署作者姓名,声称出自神仙,或者在署作者姓名之处直接署神仙名。关于此类道经出世的神话有以下一些:第一,妙气所成,自然天书。第二,神尊口吐。第三,神尊天宫说法。第四,神神授受。第五,神帝授受。第六,天神授受。第七,神真撰或下传。第八,面壁现经。第九,神仙现世,亲授真经。第十,神真降授,记录成经。第十一,异人降授。第十二,依托祖师名人等授。这些是本义上的道经。其实,所有的宗教经典都是人写成的。这些作者为了创教、传教,塑造了神,也编写了经,隐瞒了自己的作者身份。这为我们考证作者和年代带来了困难。

有的本义上的道经,被人注释和论述。有的神仙和道士,被人撰写了传记和年谱,整理了语录。教团制定了戒律、清规、科仪,教派书写了发展史,宫观编写了宫观志、山志。还有的道士和对道教感兴趣的人士留下了有关道教的游记、诗词等。这些作品大都题署了作者的真名实姓,不少还附有序跋。这些作品也被笼统地称为道经,这些是扩大意义上的道经。为了叙述方便,我将上述本义上的道经称为第一种道经,扩大意义上的道经,我将之算为第二种。有些道士撰写了非道教内容的作品,是因人而称的道经,可算作第三种。后来编辑《道藏》的时候,把第二种、第三种道经也收录了进来。

还有第四种,既不宣扬道教教义,也非道士所作,是因收于《道藏》而称的道经。具体地说,《道藏》也收录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因此,《四库提要》贬斥《道藏》滥收充数,毫不掩饰对《道藏》的蔑视态度。道教界的陈撄宁对《四库提要》的这种态度深感愤慨,特发表《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一文予以反驳,一抒胸中块垒(见《道协会刊》第4期,1964年)。《道藏》是滥收充数?还是道家学术之全体?《四库提要》之批判与陈撄宁之辩护孰是孰非,此处不作评判。但是,要是说起明《道藏》,我们只能尊重它的本来面貌,尊重它收录了四种子书的事实。对于其他道教丛书,也应持这种态度。但是,我们只应承认前两种为真正的道经。

《道藏》中的道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道家哲学、术数、巫术、鬼神观念、自然崇拜、儒家思想、宗法宗教、佛教教义等内容,采用了数十种古代文体。从内容到形式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干,并融合有外来文化,这是《道藏》的第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博的。道教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道藏》也是广博的。内容广博,形式多样,这是《道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道教的创立方式,与世界三大宗教完全不同。道教的一些派别有创始人,有创教派的根本经典或祖经。但整个道教没有唯一的创始人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最初、最根本的一部或一批经典。我们无法指出第一部道经究竟是哪一部,也无法指出哪一部或哪一批道经可以直接代表道教所有派别的教义。道经是各时期各派分别编写的。比如,两汉产生了太平道经、五斗米道经以及一些仙传和该时期丹经等,六朝产生了魏晋五斗米道经、洞渊派经、南朝天师道经、三皇经、灵宝经、葛氏道经、上清经、陆修静总括三洞的著作、楼观派经等,隋唐五代出现了尊崇道家诸经的注疏论述、茅山派经、三洞科仪经典、重玄派经、正一派经、天童派经、道教的孝经、道教哲学诸经、该时期外丹经、该时期内丹经等,宋元出现了龙虎山天师派经、新神带来的新经、神霄派经、灵宝大法、清微派经、劝善书、全真道经、道教南宗丹经、该时期外丹经等,明清出现了明正一派经、清龙门派经、该时期内丹经等,近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道经。子书所属派别的多元化是《道藏》的另一显著特点。

道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经也越过边境,流传国外,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道藏》的价值:

1.《道藏》的宗教价值

道经作为道教信仰的文字记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受到许多统治者和广大道士、信徒的尊崇。道经是道士和信徒的读本,诵经也是一种宗教活动。《道藏》的主题是宣传对道、对神仙的信仰,诉说着道教著述家、活动家和广大信徒的自我意识、世界观、痛苦与呻吟以及人生处方。它反映了一些人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一些人对现实斗争的逃避。它凝聚着人类的某些智慧,也暴露着人类的某些愚昧,是中国历史的一面巨大的折射镜。

2.《道藏》保存了不少古籍善本

《道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成果。敦煌道经是目前已知道经中最早的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各地图书馆还收藏了一些宋版、元版道经,均很珍贵。明《道藏》源于《政和万寿道藏》,其中有唐版,宋版更多。比如《道藏》本《墨子》源于宋本,《墨子》唯赖《道藏》才得以保存。若无《道藏》,我们今天则无《墨子》可读。《道藏》之功,此为一端。《道藏》中无法判明年代的版本,至少属于明版,其中也有不少精善本。由于《道藏》中拥有大量古本、善本,故不少学者均利用《道藏》进行古籍校勘或辑佚。如孙星衍编辑《平津馆丛书》、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

3.《道藏》保存了道教对儒佛二教产生影响的资料

儒释道三家的斗争与融合,贯穿于东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在这一过程中,道经曾经吸收佛教和儒家的许多内容,同时也对佛教和儒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三教围绕着神灭、因果报应、夷夏之辨等问题展开争论。道经对佛教的攻击,客观上对佛教的中国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道教首创了以劝善书的形式宣扬善恶报应的做法,这一形式为佛教效仿。佛教施饿鬼的活动,受到道经中元思想的影响。佛教的守一禅法受道教影响很深。一些禅宗著作引用了道教资料。道经保存了不少两汉时期的谶纬资料。道教徒有不少注释“三玄”的著作,参与了玄学讨论。道教用以解释丹法的宇宙生成论对宋代理学的形成的影响更为巨大,为后者的直接思想渊源之一。许多这样的道经保存在《道藏》之中。

4.《道藏》保存了大量道教史料

道经记录了道教的全部历程。研究道教史,自然要翻阅正史和其他有关书籍。同时《道藏》中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道教史史料。如陶弘景《真诰》为上清史珍贵资料,也是研究灵宝派的主要资料。书中还有佛道交流及上清派与天师道交流的史料。正史关于早期天师道活动情况的记载很简略。陆修静所述三张科律,弥补了正史之不足。另外有些道经直接记录了历史事件和有关文件。道经中有大量的注疏序跋。有些作者具有特殊身份,他们注疏序跋道经这种举动的本身即具有研究价值。同时,注疏序跋的内容也是研究其撰著者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注疏序跋中还包含着有关道教的其他资料。《道藏》中还有许多综合性史料。

5.《道藏》保存了大量文学艺术史料

一些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流传,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因此《道藏》也是一座文学宝库,很值得从文学的角度去努力挖掘。道教中有两种文学形式,即步虚词和青词,也为道教外所采用。道教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形成与发展。《道藏》对中国古代音乐、戏曲、美术、书法、建筑、园林、雕塑、服饰等都给予了巨大影响。

6.《道藏》保存了大量医药科技史料

《道藏》和其他道教丛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中医药学著作。道经在养生方面的贡献非常突出。道经宣传的内丹术对于健身祛病是有效的。道经对气的重视和关于天人相副、人体小宇宙的观点,促进了我国古代气功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道教的黄白术和外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道经还记载了铸造法、机械制造、天文学知识等。

二、悠久的道藏编纂史

郑樵《校雠略》说:“学问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是说,研究学问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应当搞清发源和流变,研究图书应当搞清分类和目录。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是研究道藏的主要奠基著作。

(一)道藏的形成

汉魏两晋时期,方士辈出。他们撰写经典,制作符箓,比较活跃。东汉宫崇向皇帝献上其师于吉所得《太平清领书》170卷,又有记载说张陵另出《太平洞极经》144卷。东汉末年,张角怀揣《太平经》,借助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天下震动。张鲁撰写《老子想尔注》,依靠五斗米道实行地方割据,偏安一隅垂30年。黄巾起义和五斗米道割据两大社会运动,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汉代还有人撰写《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周易参同契》,记录方士烧炼外丹的方法和体会。其后,三国帛和得《三皇文》,东晋时杨羲传《上清经》,葛巢甫造《灵宝经》,各种经书愈出愈多。这些经典及符箓的宗教思想相同或相近。东晋时,一些饱学方士,大量收藏各种宣扬修炼成仙和驱邪治鬼的经典与符箓,道藏初现雏形。

道教的形成过程的总趋势是先有分散的小教,分散的小教然后逐步联合为一大教。联合为一大教后,原来的小教则成为派。简而言之,道教是先有派,后有教。南北朝时期,各小教方士逐渐觉得大家有共同语言,好似共属一教,应当联手。这种认同意识催生道藏,有人付诸行动,精心将几个小教的经典编辑为一部总集,道藏应运而生。编纂道藏者旨在推动联合,即试图以道藏向世人显示一大教的存在,并巩固和加强各小教的认同意识。那时,的确有几个小教显示了实力,具备了联合的资格和能力。

六朝末隋唐时期已将贮经之处称为“藏”,但南朝和唐代的几部道经全书还没有被称为“道藏”,而是被称为《三洞经书》《玉纬七部经书》《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等。“三洞”“七部”等名词,表达的也就是道经全书的意思。《三洞经书》等是尚无“道藏”名称的道藏。学术研究中将它们也统称为“道藏”。至宋代,“道藏”之称才开始普遍起来。

历史上编纂道藏有二十多次,以下仅介绍历代编纂的九种道藏。若欲了解其他各次编纂道藏的情况,可参阅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

(二)明代以前的道藏

1.郑隐藏书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的《遐览》篇中,按照“道经”和“诸符”两个类别,著录了其师郑隐的藏书。道经总集应具备三项最基本的特征:(1)所收道经基本齐全。(2)独自成为丛书。(3)编制了分类目录。无论是郑隐还是葛洪,均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编纂道经全书。但由于“郑隐藏书”丰富和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如同“郑隐藏书目”,使“郑隐藏书”初现道经全书的三项最基本的特征,因而可视其为道藏的雏形。之所以称其为雏形,是因为“郑隐藏书”尚有两点不足之处:第一,不仅缺斋仪之书,而且原始道教经典也遗漏很多;第二,葛洪的著录过简,并且不规范。葛洪之后,不见“郑隐藏书”的记载。

2.陆修静《三洞经书》

南朝宋明帝尊崇道教,陆修静深受宋明帝礼敬。陆修静住在明帝于北郊天印山为他修建的崇虚馆中,弘扬道教,故得以皇帝之力搜取各地道经,尽得各地经书。可见陆修静编纂道藏得到宋明帝的支持。《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将这些经书的目录称为《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大概没有为这批道经题一个总目,我们据经目称之为《三洞经书》大概是合适的。陆修静在崇虚馆以三洞分类法整理道经,对后世道藏的编纂深有影响。

3.孟法师《玉纬七部经》

南朝梁代有两位孟法师。一位是孟景翼,字辅明,平昌安丘(今属江苏)人。曾任梁武帝大道正,经常为皇帝讲法。因为他精于道教教义,时人尊称他为法师,号大孟。另一位是孟智周,丹阳建业(今属江苏)人,为陆修静弟子。梁武帝时,孟智周曾与光宝寺僧法云辩论,亦精于道教教义,时人也尊称他为法师,号小孟。由于都姓孟,都是法师,后人把他们两个弄混淆了,分不清谁是谁了。其中一人编成《玉纬七部经书目》,也有人说两人都参与了编纂,后人干脆笼统地题为“孟法师编”,兼指大小孟,随人去自由理解。从经目看,道士们对道经的汇辑、整理工作非常活跃,收集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确定了七部分类法,影响深远。当时也没有为所整理的道经题总名,但从经目看,可称为《玉纬七部经》。

4.唐《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

唐玄宗以尊崇道教而著名,道教在唐玄宗时十分兴盛。开元年间又值唐朝国富民泰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风尚、心理,还是人力、财力,都为编纂高质量的道经总集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核刊道经,是不奇怪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纂了《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并题经目曰《琼纲经目》和《玉纬别目》。后人也有将《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合称为《开元道藏》的。《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也没有保留下来,但从广泛搜集、玄宗亲自领导、卷数众多和逐级转抄来判断,这部道藏显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5.《大宋天宫宝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冬,张君房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受命专门负责编纂道经总集的工作。张君房收入旧的道经总集经本,即六朝隋唐旧经。另外又收入摩尼教经书和五代北宋新道经,故总数增加到4565卷。这部总集题曰《大宋天宫宝藏》。《大宋天宫宝藏》是第一部正式称为“藏”的道经全书。此藏名中的“大宋”二字,可有可无,亦可冠于该朝第二部《道藏》的题名前;“天宫”二字为此藏专名,不可缺。《大宋天宫宝藏》仍以七部分类法排列子书。但以千字文为函目,便于查找,是了不起的进步。《大宋天宫宝藏》完成于天禧三年(1019)春,前后费时五年半,并抄录了七部。

6.《政和万寿道藏》

宋徽宗政和初搜访道门遗书,政和五年或六年设经局,令道士校刊。雕版当在政和六年或七年,地址是福州闽县九仙山天宁万寿观。取雕版年份和地点,此藏名曰《政和万寿道藏》。“政和”二字和“万寿”二字共为此藏专名。人们亦简称之为《政和道藏》或《万寿道藏》。《政和万寿道藏》大约共收道经5481卷。《政和万寿道藏》是第一部正式称为“道藏”的道经全书。道经雕版印刷始于五代。《政和万寿道藏》也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政和万寿道藏》得以大批复制,广为流传。但《政和万寿道藏》后来失传。

7.《大金玄都宝藏》

金代统治者对道教始而疑虑,继而压制,后终于转为扶植、利用。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下诏将南京(今开封)道藏经版交给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前身),又将中都玉虚观的道经运到天长观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又赐土地扩大天长观面积,用来修建房屋以贮藏经版。并派文臣二员,协助天长观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参订经书。由于各种条件齐备,故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后,孙明道又会同诸道士,按照三洞四辅排列,商校异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藏名中的“玄都”二字指仙界的玄都玉京山,为此藏专名。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为大火焚毁,《大金玄都宝藏》的经版亦随同付之一炬。

8.《大元玄都宝藏》

元代除成吉思汗礼敬丘处机,全真道极盛一时外,其余皇帝并不过于重视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时兴盛,却也为道士自己编道藏奠定了基础。元太宗九年(1237)宋德方主持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玄都观,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议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听后,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闻讯很高兴,捐白金千两。宋德方将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这项工作。前后八年时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大功告成。宋德方、秦志安所刊刻道藏亦称《玄都宝藏》,“玄都”为此藏专名。此藏名中的“玄都”二字既指平阳玄都观,又指仙界的玄都玉京山。此专名与《大金玄都宝藏》的专名重复,为相区别,后者似可称为《大元玄都宝藏》。佛道二教的斗争在元代又趋激烈,并对道经的存亡产生了重大影响。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明代道藏

明代统治者对宗教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但在划定的框框之内,政府不仅允许宗教活动,有时还加以扶植,明成祖施政即是如此。他在政变过程中,曾得力于道士散布的谶语,故而对道教的扶植和利用要超过明太祖朱元璋。比如,他下诏寻访张三丰,大力提倡供奉真武大帝,下令在武当山大修道教宫观,召集道士在京城编修《道藏》。

有记载说,明成祖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但无下文。20世纪末,明成祖《道藏经序》被发现。《道藏经序》中,明成祖自述于永乐十七年(1419)敕武当玉虚宫提点任自垣修《道藏》,永乐二十年(1422)修成,凡464函,5134卷。但关于这部《道藏》的赐名没有记载。

《道藏》自纂修成书后的永乐末年就由内府与《永乐北藏》一起有组织、有步骤地刊刻,经洪熙(1425)、宣德(1426—1435)而告成于正统(1436—1449)初年。《道藏》刊刻后,曾颁赐道观。如正统三年(1438)敕赐姑苏弥罗阁《道藏》一部、正统八年(1443)敕赐金陵玄真观《道藏》一部,等等。及颁赐道观,或即有人指出任自垣搜罗之不周与《道藏》刊刻之差误,于是,明英宗于正统九年(1444)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点校《道藏》。邵以正的点校系校正已刊《道藏》经版之讹误,而并非刊刻五千余卷巨著。正统九年(1444)十月之后,邵氏领导的点校工作主要有四:勘正经版之误;合并短小卷帙使各函厚度大致平衡;补刻神像、题词,置于各函首尾;将新近搜辑到的170余卷道经刻版,置于正一部之后。经版于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十五日全部完成,接着印刷、装帧,选定八月十日吉日,英宗亲撰“护道藏敕”,并由翰林院修撰许彬恭记其盛,于是大肆颁赐《道藏》于天下道观。明英宗没有为这部道藏赐名,后人为方便起见,称为《正统道藏》,“正统”年号为此藏专名。《正统道藏》凡480函,5305卷。《正统道藏》校刊功成之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天下宫观。

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他于万历三十五年敕第50代天师张国祥刊印道藏。张国祥增加了54种道经,凡32函,180卷。依《开元道藏》和《正统道藏》先例,张国祥刊刻的《道藏》全藏可称为《万历道藏》。张国祥为增加的54种道经编制了《续道藏经目录》,并将此目录和增加的54种道经编排在正统九年刻印的旧经之后。宋、金、元道藏增加道经皆不后续亦不称“续”,称“续”始自张国祥。由此,后人称增加的54种道经为《万历续道藏》。因有此称,今没有称这部全藏为《万历道藏》者,仍称这部全藏为《正统道藏》或明《道藏》。古代道藏只有经张国祥增加了54种道经的这部明《道藏》保存至今。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