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术研究:道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道教之音 尹俐雅

2019-07-08 13:30:05

内容摘要  道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理论体系的重建和经、方、术、法等的研究推广应用;伏羲的《易》、神农的《本草经》、黄帝的《内经》、老子的《道德经》葛洪的《肘后方》《抱仆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魏华存的《黄庭经》等道家典籍都是构成完善道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典籍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全民健康普及和指导的知识依据;武当太极养生功法,鲍姑的道家灸疗术等,均是可推广普及的,并且都是能用于健身、养生、康复和疗疾的可行性方法;主要围绕“特色加优势”来探索研究、发展。

关键词  道医学 全民健康 灸疗 太极 养生

道医学是以《易》《内经》《道德经》等为主所奠定的医药学体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道医学的理论基础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道,即道医哲学研究,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二、医,即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延寿方法的研究;三、是术,以祝由、祈祷、避谷、太极、按硚、砭、灸、针、情志等各种方术的研究与应用。

道医学应用分为三个方面:一、应用于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因为道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二、应用于国民健康,如武当太极的养生功法、道家内丹修炼的各种方法及道家灸疗等均可普及应用,正确指导下的练习无毒副作用;三、应用于治病,如道家外丹,尤其是在对重大疾病和凝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自古至今有例可举有据可查,如鲍姑的灸疗和葛洪的金石丹药等等。

晋代著名的女道医学家鲍姑创艾灸疗法,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是因为灸疗的可普及性和实用性,道家灸疗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是道医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系统规范的一个重要课题。鲍姑施灸治疗最典型的案例是众所周知的“灸疗救美”的故事,女子面部的黑褐色赘瘤在鲍姑的几次熏灼之后,赘瘤脱落,姑娘美貌恢复如初,这不是道士神术的功效而是艾灸疗法的神奇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远远超出了现代医学的手术创新有瘤必割的医学观点,艾灸疗法的普及对国民健康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是研究应用方向之一。

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道士们有着不可否认的贡献,如历代编纂的《道藏》都有大量的医学类内容,而且记载详细,医理明了,医方精湛,尤其是在修炼养生治未病方面有更多的著述,并且都是修行道士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道家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修行道人们的实证经验的总结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录,《道藏》可查,给后世医学家们对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道医学与中医学本不分主次,二者同根同源是不争的事实,争不利于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医源于“圣”还是源于“道”都不是争论的焦点,既明道,又通医,又有道教信仰,既遵道又守德,又有医学研究成就的就是道医,道医之词的源起无历史资料查证,但中华传统医学兴起于“黄老之学”有据可依。

“黄老之学”兴起于战国中后期,盛兴于西汉前期,是西汉时期影响朝野的重要思潮。如《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苦帝》等,是托名黄帝的道家类书籍,其基本精神属于道家,学界称其为“黄老之学”,这一学说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是战国末期道家学术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及延续。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就分化为“庄子之学”和“黄老之学”;“黄老”是指老子和黄帝,《内经》之所以在西汉时期成编,与昌盛于西汉早中期的“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黄老之学”对其理论构建和成书的影响,不仅仅是将医药学著作托名“黄帝”的意识形态背景和文化背景,正如《淮南子·修务训》的“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之说”,也因为“黄老之学”所倡导的“道论”、“无为而治”等理念直接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发生。仅仅就“道论”而言,《内经》将“道”这一范畴引入医学领域之后,全面广泛地用来表达宇宙万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相关的理论原则,《内经》一书在269次“道”的应用中,几乎将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所有理论原则和相关规律都纳入到“道”的范畴。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全面引入并构建成了养生理论。道医学之词己在《内经》之中隐现,道与医的结合显现源于人类生命的出现。

《内经》全部内容的主旨就是在“重生”的理念之下形成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是对这一主旨的明确表达;“宝命全形”不仅道出其成书目的和构建其理论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其成书的“重生”文化背景,民众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国家的基石牢固了,国家才会强大稳固和安宁。《庄子·养生主》强调于民休养生息,《兵法.月战》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之说,《吕氏春秋》开卷首论“重生”,《循天之道》中专论养生等,无一不是“重生”这一古今中外全人类共同理念的体现,《内经》正是在这一人类共同理念的文化背景下构建其理论的,所载的有关医学和语义学的全部知识,都是“重生”的理念显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内经》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同源”“同道”的基本内涵体现于其构建的医学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阴阳同气相动”,故“天之与人有以相通”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内经》是道医学经典,是先祖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内经》理论与实用的深度研究与推广是道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汉·《黄帝内经》

2.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3. 春秋齐囯军事家孙武著《孙子兵法》

4.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学术研究:道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道教之音 尹俐雅

2019-07-08 13:30:05

|
道教学术研究:道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

内容摘要  道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理论体系的重建和经、方、术、法等的研究推广应用;伏羲的《易》、神农的《本草经》、黄帝的《内经》、老子的《道德经》葛洪的《肘后方》《抱仆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魏华存的《黄庭经》等道家典籍都是构成完善道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典籍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全民健康普及和指导的知识依据;武当太极养生功法,鲍姑的道家灸疗术等,均是可推广普及的,并且都是能用于健身、养生、康复和疗疾的可行性方法;主要围绕“特色加优势”来探索研究、发展。

关键词  道医学 全民健康 灸疗 太极 养生

道医学是以《易》《内经》《道德经》等为主所奠定的医药学体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道医学的理论基础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道,即道医哲学研究,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二、医,即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延寿方法的研究;三、是术,以祝由、祈祷、避谷、太极、按硚、砭、灸、针、情志等各种方术的研究与应用。

道医学应用分为三个方面:一、应用于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因为道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二、应用于国民健康,如武当太极的养生功法、道家内丹修炼的各种方法及道家灸疗等均可普及应用,正确指导下的练习无毒副作用;三、应用于治病,如道家外丹,尤其是在对重大疾病和凝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自古至今有例可举有据可查,如鲍姑的灸疗和葛洪的金石丹药等等。

晋代著名的女道医学家鲍姑创艾灸疗法,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是因为灸疗的可普及性和实用性,道家灸疗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是道医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系统规范的一个重要课题。鲍姑施灸治疗最典型的案例是众所周知的“灸疗救美”的故事,女子面部的黑褐色赘瘤在鲍姑的几次熏灼之后,赘瘤脱落,姑娘美貌恢复如初,这不是道士神术的功效而是艾灸疗法的神奇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远远超出了现代医学的手术创新有瘤必割的医学观点,艾灸疗法的普及对国民健康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是研究应用方向之一。

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道士们有着不可否认的贡献,如历代编纂的《道藏》都有大量的医学类内容,而且记载详细,医理明了,医方精湛,尤其是在修炼养生治未病方面有更多的著述,并且都是修行道士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道家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修行道人们的实证经验的总结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录,《道藏》可查,给后世医学家们对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道医学与中医学本不分主次,二者同根同源是不争的事实,争不利于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医源于“圣”还是源于“道”都不是争论的焦点,既明道,又通医,又有道教信仰,既遵道又守德,又有医学研究成就的就是道医,道医之词的源起无历史资料查证,但中华传统医学兴起于“黄老之学”有据可依。

“黄老之学”兴起于战国中后期,盛兴于西汉前期,是西汉时期影响朝野的重要思潮。如《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苦帝》等,是托名黄帝的道家类书籍,其基本精神属于道家,学界称其为“黄老之学”,这一学说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是战国末期道家学术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及延续。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就分化为“庄子之学”和“黄老之学”;“黄老”是指老子和黄帝,《内经》之所以在西汉时期成编,与昌盛于西汉早中期的“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黄老之学”对其理论构建和成书的影响,不仅仅是将医药学著作托名“黄帝”的意识形态背景和文化背景,正如《淮南子·修务训》的“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之说”,也因为“黄老之学”所倡导的“道论”、“无为而治”等理念直接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发生。仅仅就“道论”而言,《内经》将“道”这一范畴引入医学领域之后,全面广泛地用来表达宇宙万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相关的理论原则,《内经》一书在269次“道”的应用中,几乎将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所有理论原则和相关规律都纳入到“道”的范畴。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全面引入并构建成了养生理论。道医学之词己在《内经》之中隐现,道与医的结合显现源于人类生命的出现。

《内经》全部内容的主旨就是在“重生”的理念之下形成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是对这一主旨的明确表达;“宝命全形”不仅道出其成书目的和构建其理论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其成书的“重生”文化背景,民众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国家的基石牢固了,国家才会强大稳固和安宁。《庄子·养生主》强调于民休养生息,《兵法.月战》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之说,《吕氏春秋》开卷首论“重生”,《循天之道》中专论养生等,无一不是“重生”这一古今中外全人类共同理念的体现,《内经》正是在这一人类共同理念的文化背景下构建其理论的,所载的有关医学和语义学的全部知识,都是“重生”的理念显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内经》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同源”“同道”的基本内涵体现于其构建的医学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阴阳同气相动”,故“天之与人有以相通”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内经》是道医学经典,是先祖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内经》理论与实用的深度研究与推广是道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汉·《黄帝内经》

2.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3. 春秋齐囯军事家孙武著《孙子兵法》

4.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