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云何须乘黄鹤———张礼矩大炼师羽化纪实(4)

山幽清君博客 任宗权

2013-01-09 10:54:56

这个龙潭山是有些来历的!早在晋元兴三年(404),瓦房店境内设得利赢城,即在这个龙潭山上,属辽东城。车快到道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条崎岖的古城墙,长约4公里;山城有东西二座城门,据险而筑,城内绿树参天,遮天蔽日。这个古城墙历史很久远了,据史书说,应该始建于隋朝。

过了古城前,道院隐隐进入我们的视线。山坳处一汪碧潭,这就是龙潭山的“龙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深不可测,古复州八景之一的“龙潭灵异”说的就是这里。

我们看到灵棚就设在道观外的空地上,四周布满了花圈,花圈上书写着祭奠人名字的纸条,在海风里起落不止,哗哗作响,像是找不见亲人的小孩发出哭泣的声响。

在灵棚后有一石塔,这就是师爷的归宿地了。山上的平地上停满了车,我们的车只好下来找个空闲的位子停放。我刚下车,就看到田诚阳师兄领着弟子向灵棚的地方走去,这烈风中相互搀扶,彼此照顾。 

我们三人顺着山路上去,到了来宾签名处,签了各自的名,领取一条了白色孝带。孙子辈的还要在腰间系上一条红带,显得和别人不一样。我的学生刘宗义道长看见我们,急忙迎了上来,等我们签完名,上完礼金,系上孝带,便领着我们走向灵棚。

海风很大,呼呼中还夹杂着一丝寒冷。我几乎是颤悠悠地走到灵棚内,不到一分钟的路程,我缺觉得是很长很长的道路,就像一个长途跋涉者,将要走到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或者是忽然又回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一种感觉。

简易的灵棚正中间,悬挂着师爷那神情庄严的不知放大了多少倍的遗像,两边是当地文人书写的吊联:“太上封尊座,霞灵列仙班”。我对着遗像看了许久,直到学生刘宗义道长让我上前燃香,我才清醒过来。我不知道我究竟是怎么将那挺直的香儿燃起来的,然后又插在香炉内的。任凭那细长具有灵性的身躯里发出别样的清香,我的思维似乎恍惚地连我都不知道将要干什么,应该干些什么。想哭,但却觉得不是时候,或者不能就这样面对着德高望重的师爷,将那泪儿流出。我似乎觉得师爷的安详和自然,是那样的超乎平常。

抱拳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双手冰凉,叩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随着身躯下沉,沉甸甸的心啊,压抑着我恍惚的情绪,我不知道这世间究竟过去了多少岁月,还将要迎来多少岁月。

我知道我的头这样虔诚地叩下去,我那沉甸甸的心里必定会树立起一样东西,这东西会上对得起祖师,下可教化众生,那就是我们坚定的信仰。

思维到了这里,我的身心似乎得到了解脱,忽然觉得神清气爽。但当学生刘宗义道长把我引到石塔下,揭开墓室内的一个木质暖阁的顶部时,透过暖阁的玻璃窗户,我看到了师爷闭目安坐的慈祥的面容。

这面孔和姿势是那样是熟悉,但是却天人相隔了。隔着那木质暖阁的玻璃,我注视师爷很久。我很珍惜这次见面,这是我们爷孙最后一面了!我的心又回到了原来的感觉,泪水还是止不住留了出来。我默默地说“师爷,我来了!”我似乎真切地听到师爷的声音了:“小权回来了?去喝茶。”

当我们来到师爷丹房外的客厅的时候,见到了师爷的得意门徒王智广道长、在国外四处弘法的田诚阳师兄以及几个似曾相识的道长。当家道长接见了我们,但是我真的不认识她,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坤道,据说她跟随师爷时间也很长。大家相互问候,寒暄片刻。我看见师爷的卧室房门紧闭,切铁将军把门。就对王智广道长提出,希望能到师爷的卧室看看。

我的建议立刻得到大家的回应,大家都希望能瞻仰一下师爷的卧室,想象一下师爷最后离开房间的情形。

房门打开了,我们在这简陋的再不能简陋的房间,又一次感觉到了师爷的气息。平静、平和、平常、平心、平气……卧室中占地最大的是左上方的那个大炕,被褥叠的很整齐,像是主人刚出去,晚上还要回来躺在上面,静静地、舒适地休息。不!我忽然想起,师爷向来不会躺着休息的,他要盘腿静坐,温养丹田。几十年来,师爷换了好几个地方修行,但是,每个地方的炕上摆设都是千律一篇的。炕的一头放着日常换用的衣服和一些包裹,另一头铺着褥子,师爷就是在这简陋的炕上,给弟子和信徒们讲经说法,弘扬大道的。我们都是在炕头上静听大法,发起洪誓愿的!

  • 共12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驾云何须乘黄鹤———张礼矩大炼师羽化纪实(4)

    山幽清君博客 任宗权

    2013-01-09 10:54:56

    |
    驾云何须乘黄鹤———张礼矩大炼师羽化纪实(4)
    |

    这个龙潭山是有些来历的!早在晋元兴三年(404),瓦房店境内设得利赢城,即在这个龙潭山上,属辽东城。车快到道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条崎岖的古城墙,长约4公里;山城有东西二座城门,据险而筑,城内绿树参天,遮天蔽日。这个古城墙历史很久远了,据史书说,应该始建于隋朝。

    过了古城前,道院隐隐进入我们的视线。山坳处一汪碧潭,这就是龙潭山的“龙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深不可测,古复州八景之一的“龙潭灵异”说的就是这里。

    我们看到灵棚就设在道观外的空地上,四周布满了花圈,花圈上书写着祭奠人名字的纸条,在海风里起落不止,哗哗作响,像是找不见亲人的小孩发出哭泣的声响。

    在灵棚后有一石塔,这就是师爷的归宿地了。山上的平地上停满了车,我们的车只好下来找个空闲的位子停放。我刚下车,就看到田诚阳师兄领着弟子向灵棚的地方走去,这烈风中相互搀扶,彼此照顾。 

    我们三人顺着山路上去,到了来宾签名处,签了各自的名,领取一条了白色孝带。孙子辈的还要在腰间系上一条红带,显得和别人不一样。我的学生刘宗义道长看见我们,急忙迎了上来,等我们签完名,上完礼金,系上孝带,便领着我们走向灵棚。

    海风很大,呼呼中还夹杂着一丝寒冷。我几乎是颤悠悠地走到灵棚内,不到一分钟的路程,我缺觉得是很长很长的道路,就像一个长途跋涉者,将要走到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或者是忽然又回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一种感觉。

    简易的灵棚正中间,悬挂着师爷那神情庄严的不知放大了多少倍的遗像,两边是当地文人书写的吊联:“太上封尊座,霞灵列仙班”。我对着遗像看了许久,直到学生刘宗义道长让我上前燃香,我才清醒过来。我不知道我究竟是怎么将那挺直的香儿燃起来的,然后又插在香炉内的。任凭那细长具有灵性的身躯里发出别样的清香,我的思维似乎恍惚地连我都不知道将要干什么,应该干些什么。想哭,但却觉得不是时候,或者不能就这样面对着德高望重的师爷,将那泪儿流出。我似乎觉得师爷的安详和自然,是那样的超乎平常。

    抱拳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双手冰凉,叩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随着身躯下沉,沉甸甸的心啊,压抑着我恍惚的情绪,我不知道这世间究竟过去了多少岁月,还将要迎来多少岁月。

    我知道我的头这样虔诚地叩下去,我那沉甸甸的心里必定会树立起一样东西,这东西会上对得起祖师,下可教化众生,那就是我们坚定的信仰。

    思维到了这里,我的身心似乎得到了解脱,忽然觉得神清气爽。但当学生刘宗义道长把我引到石塔下,揭开墓室内的一个木质暖阁的顶部时,透过暖阁的玻璃窗户,我看到了师爷闭目安坐的慈祥的面容。

    这面孔和姿势是那样是熟悉,但是却天人相隔了。隔着那木质暖阁的玻璃,我注视师爷很久。我很珍惜这次见面,这是我们爷孙最后一面了!我的心又回到了原来的感觉,泪水还是止不住留了出来。我默默地说“师爷,我来了!”我似乎真切地听到师爷的声音了:“小权回来了?去喝茶。”

    当我们来到师爷丹房外的客厅的时候,见到了师爷的得意门徒王智广道长、在国外四处弘法的田诚阳师兄以及几个似曾相识的道长。当家道长接见了我们,但是我真的不认识她,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坤道,据说她跟随师爷时间也很长。大家相互问候,寒暄片刻。我看见师爷的卧室房门紧闭,切铁将军把门。就对王智广道长提出,希望能到师爷的卧室看看。

    我的建议立刻得到大家的回应,大家都希望能瞻仰一下师爷的卧室,想象一下师爷最后离开房间的情形。

    房门打开了,我们在这简陋的再不能简陋的房间,又一次感觉到了师爷的气息。平静、平和、平常、平心、平气……卧室中占地最大的是左上方的那个大炕,被褥叠的很整齐,像是主人刚出去,晚上还要回来躺在上面,静静地、舒适地休息。不!我忽然想起,师爷向来不会躺着休息的,他要盘腿静坐,温养丹田。几十年来,师爷换了好几个地方修行,但是,每个地方的炕上摆设都是千律一篇的。炕的一头放着日常换用的衣服和一些包裹,另一头铺着褥子,师爷就是在这简陋的炕上,给弟子和信徒们讲经说法,弘扬大道的。我们都是在炕头上静听大法,发起洪誓愿的!

  • 共12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