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源与流(2)

网络 欧阳学忠

2014-08-18 11:19:53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现以下文列举的事实,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人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全新的拳法。

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在手法上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在步法上含“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共计“十三势”,因而又名“太极拳十三势”。这套拳法区别于“技击为首,主于搏人,直线运动,先发制人”的少林外家拳,故而也叫“武当内家拳”。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邀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收徒传道授拳。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30年。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住持孙碧云为徒,事迹被传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他日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千万计。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微元始真君”。

张三丰一生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深得老百姓爱戴。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以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称誉。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

 

  • 共1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论太极拳的源与流(2)

    网络 欧阳学忠

    2014-08-18 11:19:53

    |
    论太极拳的源与流(2)
    |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现以下文列举的事实,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人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全新的拳法。

    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在手法上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在步法上含“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共计“十三势”,因而又名“太极拳十三势”。这套拳法区别于“技击为首,主于搏人,直线运动,先发制人”的少林外家拳,故而也叫“武当内家拳”。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邀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收徒传道授拳。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30年。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住持孙碧云为徒,事迹被传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他日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千万计。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微元始真君”。

    张三丰一生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深得老百姓爱戴。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以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称誉。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

     

  • 共1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