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2)

道教之音 陈国源

2012-02-14 11:34:29

(四)砚之收藏价值

笔墨纸砚,国之瑰宝;中华名砚,宝中之宝。因此,收藏文房四宝,要以砚为首。古人是这样评说的:“论文房四宝者,必云笔墨纸砚。惟笔不能耐久,所为老不中书;纸则置久后酥脆,难于使用;墨陈年代久了,失去胶性,而易于散碎,均难久蓄。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为留千古而永存者”。为此,我亦写了一首砚铭:“笔妙十美警世,墨奇百里可闻,纸绝千年不变,砚寿万代同辉”。另外,砚比瓷器(易碎)、字画(不易保存)、青铜器(易锈蚀)等,更易收藏、保存,年代更久远。

砚,作为宝中之宝,具有无穷之魅力。在中华名砚面前,那些权臣显贵、美酒佳酿、绝代丽人、通灵宝玉等,也都黯然失色。我在“百砚铭”中有一比:“千古人物,时隐时现;千年砚石,万世永存”、“饮酒易醉人,玩砚亦醉人;美酒佳肴,难得酒仙醉几日?!然传世名砚,则令人陶醉一生”、“知音难觅,名砚难求;红颜佳丽,昙花之秀;奇石珍砚,万古风流”、“以余之见‘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妙则妙矣,然胭脂味太重,岂有端、歙砚之古朴、灵秀”、“‘端’有眼,‘歙’有眉,端歙二君,眉清目秀,眉眼传神,羞煞潘安,喜煞文人”。

砚,作为宝中之宝,是亿万年形成又不能再生的资源。中华名砚中端石形成六亿年,歙石十亿年,因此弥足珍贵。早在北宋时,著名书法家苏东坡赋诗来形容端砚水坑开采之艰辛,物稀更为贵:“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而蔡襄又把歙砚比作和氏璧:“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近几十年来,由于端石产地超量开采,使资源越来越少。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当地政府已下令把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封坑,禁止开采,因此砚石资源更加珍贵。

砚,作为宝中之宝,如端砚、歙砚,古代被皇家列为贡砚和赐砚;如今也成为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珍品。1978年10月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将黎铿(中国艺术美术大师)创作的周总理诗词砚(《大江歌罢掉头东》),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福田赳夫首相。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将歙砚珍品“罗纹仿宋海马云边砚”,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1997年11月李鹏总理将雕刻家郑寒制作的“黄山胜迹印痕”歙砚,馈赠给日本明仁天皇。2008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暖春之旅”国事访问,端砚再次作为国礼进入首相府。胡主席送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是“端溪鼓砚”。说来如此历史巧合,福田康夫正是三十年前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儿子,而奇中有奇的事,“端溪鼓砚”的创作者,也是黎铿大师。这正是:端砚外交,大师精品;两代首相,父子共赏;中日邦交,源远流长。
在砚之诸多价值中,收藏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关系:如果说实用价值是开路先锋的话,收藏价值是殿后总管;收藏价值不仅依附于其他价值,而且是“水涨船高”,受其他价值的影响,它们的价值越高,收藏价值也就越大。

另外,收藏价值不仅与砚内诸多价值有关,而且也受砚外诸多价值的影响。近几年来,从杭州西泠印社举办的十次专场拍卖中华历代名砚来看,凡是有名人题铭、名家收藏的砚,其拍卖价位要比砚本身的种类、坑口、石品、雕工的价格,要高出数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10年春拍,北京保利公司一方澄泥虎符砚,因为有乾隆御用的附加值,竞拍到1400多万元,创造了砚之拍卖史上最高的记录。

最后我还要明确一点,有些古砚收藏家在著书立说中讲述砚的历史时,认为“砚戛然于今”。我理解为这是说砚的实用功能,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房四宝曾在我国历史上作为传统的书写工具,已被钢笔、电脑所替代,它的使用价值已逐渐逊失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因此而认为砚的全部价值都已“戛然于今”了,这就是以偏概全了。砚在历史上发展趋势,是由简到繁,由实用到观赏,这正是它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表现,也是由单一的实用价值向多种价值转化的结果。这也正是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怎样才能弘扬中华砚文化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千古伟业 万世传承》,参加2009年10月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会,获得铜奖。在文章中我提出了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三个观点,现又补充如下:

(一)要把中华砚的收藏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一个藏砚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砚文化,是由物质(砚)与精神(理论)两个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把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对砚的研究从实践出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理论化和系统化。否则一个爱砚的收藏者,他收藏的砚再多,几百方、几千方;质量再好,都是名人名砚,甚至稀世宝砚。如果因此而满足止步,充其量是一位中华名砚的好的保管员。只有认识它、了解它、研究它、感悟它、弘扬它,这才称得上是一位藏砚家。
收藏,首先要加强品德修养。因为藏品的魅力,是有限的;而人品的魅力,是无限的。我在“百砚铭”中写道:“论人,讲人品;论砚,讲石质;品质二字,一脉相通。人品高洁,涉砚必雅”、“质、品、艺相统一,为砚之大品位;心、言、行若一致,乃人之大德矣”。

收藏,要谦虚谨慎,永不自满。切忌自诩“老大”,天下第一;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我在“百砚铭”中论道:“品砚可以励志。砚石不附人仰俯,不随俗浮沉,不会春荣冬枯,也不似朝花夕殒;人们在品砚中悟石也悟道,悟石德而养性,通石理而奋进”。
收藏,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备七力。要有火眼金睛之眼力,要有识物开悟之智力,要有舍得投入之财力,要有破釜沉舟之魄力,要有卧薪尝胆之毅力,要有终生不渝之精力,要有百折不挠之体力。七力具备,名砚可得。
收藏,要善于把“时间”、“精力”、“金钱”,三者融会贯通。我在“百砚铭”中写道:“时间、精力、金钱,此乃组合人生“三大要素”。有识者昭昭,无知者碌碌。然一个藏砚家有胆有识,融三者汇一体,则收藏天地,当大有作为”。

收藏,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切忌人云亦云,人藏亦藏。我在“百砚铭”中讲道:“皇家砚,威严高贵;文人砚,典雅儒精;民间砚,意趣生动;余求砚,神韵妙伎”。当藏砚界争议,古砚好还是新砚好时。我在“百砚铭”中述见:“古砚要讲真,新砚要讲精;古真新精,皆为珍品;中华瑰宝,誉满乾坤”。

收藏,需要善于比较。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知真、贵”。我在“百砚铭”中亦写道:“有比则灵,有鉴则精,有求则应,有缘则遇,有毅则得,有恒则成,有志则进。余谓此收藏之诀窍矣!”

收藏,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评定中华名砚之优劣,有什么标准?我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六名砚(即名砚(指四大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为最高档次之砚。当然,在“六名”的各“名”中,也有等级之分。我在“百铭砚”中叹道:“千金易得,‘六名’砚难求。一是名砚难找;二则名坑难采;三则名品难遇;四则名师佳作难得;五则名人题款难请;六则名家藏砚难逢。再加上不测‘风云’,‘六名’之砚,不知今又流落何方?因此,无缘之人踏破铁鞋,百年而难寻。”

收藏,要向古人、古籍学习,但也要敢于用实践来检验历史人物的言论,不被“权威”所吓倒。清代大学者、大藏家朱彝尊在《说砚》中云“得水岩而诸山之石可废,得青花兼鸲鹆眼者,而诸品又可废矣”。被许多藏砚家所赞颂,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在“百砚铭”中评道:“此语虽论点精辟,然论据不足。行家皆知:端石各坑均有优劣之分,水岩(老坑)也不例外。水岩之中下品石,就不及麻子坑、坑仔岩的上乘之石;且青花、鸲鹆眼虽为一流石品,然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冻等亦很珍贵。鱼脑冻中的微尘青花,堪称极品;论眼,历来名家尚有不同之说法。可见,朱彝尊以偏概全之论,实乃一家之言矣!”再如明代学者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此论点,为明之后乃至当代许多古砚收藏家所推崇,视为“至理名言”。然,我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一是陈继儒的论点虽然很精辟,但缺乏论据。二是陈继儒是明代人士,他对砚的历史看法,只能与前朝相比,但不能预见后世,有时代的局限性;而我们当代既有历代的实物相比,又有理论根据来检验前人的论点。为此,我在《唐宋清后,各领风骚——评明代学者陈继儒‘砚必宋唐’之论》中,大胆提出个人的看法:“唐宋之砚,前朝无比,元明不及,清朝深化,当代发展”的论点和论据。

收藏,亦要敢于碰硬,知难而进;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例如,端砚和歙砚均为中华四大名砚,但谁为“第一”的“端歙之争”,自唐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我从名人雅士争论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三个问题:一是古代文人都很清高、自负,争论中只说论点,不讲论据;二是他们的评论都是从各自的爱好、鉴赏、品味、收藏等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是也受到了当时居住地域、交通、科技、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总之,缺乏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对端石、歙石的优劣,作一番比较和分析。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思考,又反复征求喜爱端砚、歙砚的朋友的意见,终于写出了《赏黄庭坚的〈砚山行〉,评‘端’、‘歙’之争》近九千字的文章,获得藏砚界的好评。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研究员看后,认为:“该文弥补了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收藏,亦要重视对历代文人砚的研究,尤其要对铭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石质上乘,石品优良,雕工精湛的名砚,如果再刻上言简意赅、文辞华美、妙语警世的铭文,那更是锦上添花了。砚铭,它是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金石、欣赏、研究、收藏等价值于一体。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近现代砚的实用价值逊失了,砚铭也淡化了。为了弘扬砚文化,我撰写了《星湖春晓砚斋百砚铭文集》,受到了藏砚界的重视。

(二)研究中华砚,要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这是衡量一个藏砚家的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我们进入到中华砚的研究领域,大家都会感觉到它的博大精深。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含义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我个人体会:“博大”,就是对中华砚从宏观上进行历史定位;“精深”,就是对中华砚在“微观”上深钻精研。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对砚的两个问题的探究基础上的。一是我在学习砚的历史文献时,发现从宋代的第一本砚学专著,到如今的各种版本,可以说林林总总的砚著、砚谱,都是从“微观”上讲中国砚的各种砚种、石质、坑口、石品、雕工以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砚的诗词歌赋等,而把中国砚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来评述它的作用、地位和贡献,几乎没有,一片空白。二是我国古代先人创造的实用艺术品何止万千!如甲骨契文、钟鼎彝器、陶罐瓷皿、书画碑帖、印章石雕、宝石玉器、缂丝刺绣、古典家具、笔墨纸砚等等。然而,古人却把这“宝”字的桂冠,戴在了笔墨纸砚的头上,世称文房四宝。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我经过潜心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文房四宝,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历史价值(本文开头已阐述过,不再重复了),是任何古玩和实用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另外,文房四宝,还对人类和世界也有重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文房四宝就占了一半。纸就不用说了,而印刷中的油墨,正是由墨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没有墨的发明,就没有油墨,也就没有活版印刷了。

研究中华砚文化,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砚里”延伸到“砚外”,使我对弘扬砚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我在《百砚铭》中悟到:“有志者终生与‘追求’、‘享受’为伴。‘追求’是攀登,是进取;‘享受’是境界,是巅峰。一个藏砚家孜孜以求,攀登座座高峰,才真领略心旷神怡之境界;享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之乐趣”。

(三)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每一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任何一个优秀民族的文化,无论在历史上多么辉煌,倘若后继无人,便只是一片斑驳而沉寂的史迹而已。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等民族,已经付出了沉痛的教训和代价。因此,一个藏砚家能把个人的收藏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并在弘扬中华砚文化上做出贡献,实乃收藏之道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弘扬砚文化,首先需要传承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富民强,形势大好,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在砚界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专家学者、雕刻大师、企业家、收藏家等队伍。在藏砚界又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收藏型、鉴赏型、投资型、学者型、弘扬型(许多资深藏砚家又是众合型的,集四、五型于一身)。收藏界,如同电影界一样,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有幕前的优秀演员,也需要有幕后的优秀导演、编剧、摄影等,才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弘扬中华砚文化,就要展示中华砚之历史风采。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有收藏家协会和各种砚种的协会和学会,每年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历代名砚展,就有几十场。尤其是杭州西泠印社自2007年春拍以来,连续五年举办十场历代名砚专场拍卖会,成效显著。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改革开放,千年瑰宝又显风采——西泠印社近几年专场拍卖历代名砚成果之刍议》,就是要警示我们的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文房四宝是我国古文化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而中华名砚又是宝中之宝。

弘扬中华砚文化,就要不间断地宣传砚文化。要利用当代各种有利的条件,在众多媒体如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力宣传砚文化。要做到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在无与伦比的开幕式中,演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卷,是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展开的。多年来,成为我们藏砚界流传最热门的佳话。

弘扬中华砚文化,就要世世代代学习砚文化。我在一篇题为《千古伟业,万世传承——弘扬中华砚文化之我见》的文章中,突发奇想,把文房四宝比作四部书籍,并且和古代的“四大名著”做了比较。现摘录如下: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先人发明、创造的四件很了不起的书写工具,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然而,在我眼中它们更是书籍,而且是“四部经典不朽的名著”。在这四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面前,我们永远是读不完、学不完的小学生,而且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我把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与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名著做了一番比较,我觉得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更加艰巨,更加宏伟,也更加光辉灿烂。首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是由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等四位伟大而天才的作家写成的,是非常了不起的。然而,他们这些文学巨匠的成就,又是依靠笔墨纸砚的实用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四大名著的盛名,也有文房四宝的一份功劳。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由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共同又集体创作的。因此,它们更经典,也更恢宏。其次,《红楼梦》等四大文学巨著,本本都有开篇,又有结尾,是四部完完整整已经写完,也能读完的著作。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只有开篇,而没有结尾的书。现在已经完成了“唐代篇”、“宋代篇”、“元代篇”、“明代篇”、“清代篇”和“近代篇”。是四部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需要世世代代来完成的,又是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比拟,也不可能超越的宏篇巨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到了当代,撰写和传承这“现代篇”的责任,无疑会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研究、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雕刻大师、收藏家、企业家等有识志士的肩上。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而且是当仁不让地,共同来承担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的长跑中,一代一棒地传下去,让这千秋伟业,万世传承!

写到这里,应该算结束了。但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有一种需要负荆请罪的感觉。主要耽心热爱和研究“四大名著”的专家、学者及粉丝们,来声讨我对“四大名著”的不恭不敬。其实我的心是善良的,也是一位“四大名著”的铁杆粉丝,只是出于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妄想借“四大名著”的声誉和影响力,来号召大家都来喜欢和弘扬中华砚文化,而决没有亵渎“四大名著”的意思。不信的话,可以问问中华名砚,因为它们最懂我的心。

人生苦短,今年我已七十三岁了,迈进古稀之行列。在近三十年的藏砚生涯中,已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撰写并发表了学术文章50余篇,也出版过专著。然而,最让我欣慰的事,在弘扬中华砚文化方面,而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也算是我在有生之年做的一点贡献吧!一个幸福的老人应该是:健康的、快乐的、长寿的,再加上一个有为的四有老人,才算得上真正幸福。

 

陈国源于“星湖春晓”砚斋

壬辰年春节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2)

    道教之音 陈国源

    2012-02-14 11:34:29

    |
    陈国源谈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2)
    |

    (四)砚之收藏价值

    笔墨纸砚,国之瑰宝;中华名砚,宝中之宝。因此,收藏文房四宝,要以砚为首。古人是这样评说的:“论文房四宝者,必云笔墨纸砚。惟笔不能耐久,所为老不中书;纸则置久后酥脆,难于使用;墨陈年代久了,失去胶性,而易于散碎,均难久蓄。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为留千古而永存者”。为此,我亦写了一首砚铭:“笔妙十美警世,墨奇百里可闻,纸绝千年不变,砚寿万代同辉”。另外,砚比瓷器(易碎)、字画(不易保存)、青铜器(易锈蚀)等,更易收藏、保存,年代更久远。

    砚,作为宝中之宝,具有无穷之魅力。在中华名砚面前,那些权臣显贵、美酒佳酿、绝代丽人、通灵宝玉等,也都黯然失色。我在“百砚铭”中有一比:“千古人物,时隐时现;千年砚石,万世永存”、“饮酒易醉人,玩砚亦醉人;美酒佳肴,难得酒仙醉几日?!然传世名砚,则令人陶醉一生”、“知音难觅,名砚难求;红颜佳丽,昙花之秀;奇石珍砚,万古风流”、“以余之见‘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妙则妙矣,然胭脂味太重,岂有端、歙砚之古朴、灵秀”、“‘端’有眼,‘歙’有眉,端歙二君,眉清目秀,眉眼传神,羞煞潘安,喜煞文人”。

    砚,作为宝中之宝,是亿万年形成又不能再生的资源。中华名砚中端石形成六亿年,歙石十亿年,因此弥足珍贵。早在北宋时,著名书法家苏东坡赋诗来形容端砚水坑开采之艰辛,物稀更为贵:“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而蔡襄又把歙砚比作和氏璧:“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近几十年来,由于端石产地超量开采,使资源越来越少。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当地政府已下令把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封坑,禁止开采,因此砚石资源更加珍贵。

    砚,作为宝中之宝,如端砚、歙砚,古代被皇家列为贡砚和赐砚;如今也成为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珍品。1978年10月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将黎铿(中国艺术美术大师)创作的周总理诗词砚(《大江歌罢掉头东》),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福田赳夫首相。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将歙砚珍品“罗纹仿宋海马云边砚”,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1997年11月李鹏总理将雕刻家郑寒制作的“黄山胜迹印痕”歙砚,馈赠给日本明仁天皇。2008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暖春之旅”国事访问,端砚再次作为国礼进入首相府。胡主席送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是“端溪鼓砚”。说来如此历史巧合,福田康夫正是三十年前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儿子,而奇中有奇的事,“端溪鼓砚”的创作者,也是黎铿大师。这正是:端砚外交,大师精品;两代首相,父子共赏;中日邦交,源远流长。
    在砚之诸多价值中,收藏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关系:如果说实用价值是开路先锋的话,收藏价值是殿后总管;收藏价值不仅依附于其他价值,而且是“水涨船高”,受其他价值的影响,它们的价值越高,收藏价值也就越大。

    另外,收藏价值不仅与砚内诸多价值有关,而且也受砚外诸多价值的影响。近几年来,从杭州西泠印社举办的十次专场拍卖中华历代名砚来看,凡是有名人题铭、名家收藏的砚,其拍卖价位要比砚本身的种类、坑口、石品、雕工的价格,要高出数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10年春拍,北京保利公司一方澄泥虎符砚,因为有乾隆御用的附加值,竞拍到1400多万元,创造了砚之拍卖史上最高的记录。

    最后我还要明确一点,有些古砚收藏家在著书立说中讲述砚的历史时,认为“砚戛然于今”。我理解为这是说砚的实用功能,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房四宝曾在我国历史上作为传统的书写工具,已被钢笔、电脑所替代,它的使用价值已逐渐逊失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因此而认为砚的全部价值都已“戛然于今”了,这就是以偏概全了。砚在历史上发展趋势,是由简到繁,由实用到观赏,这正是它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表现,也是由单一的实用价值向多种价值转化的结果。这也正是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怎样才能弘扬中华砚文化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千古伟业 万世传承》,参加2009年10月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会,获得铜奖。在文章中我提出了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三个观点,现又补充如下:

    (一)要把中华砚的收藏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一个藏砚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砚文化,是由物质(砚)与精神(理论)两个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把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对砚的研究从实践出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理论化和系统化。否则一个爱砚的收藏者,他收藏的砚再多,几百方、几千方;质量再好,都是名人名砚,甚至稀世宝砚。如果因此而满足止步,充其量是一位中华名砚的好的保管员。只有认识它、了解它、研究它、感悟它、弘扬它,这才称得上是一位藏砚家。
    收藏,首先要加强品德修养。因为藏品的魅力,是有限的;而人品的魅力,是无限的。我在“百砚铭”中写道:“论人,讲人品;论砚,讲石质;品质二字,一脉相通。人品高洁,涉砚必雅”、“质、品、艺相统一,为砚之大品位;心、言、行若一致,乃人之大德矣”。

    收藏,要谦虚谨慎,永不自满。切忌自诩“老大”,天下第一;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我在“百砚铭”中论道:“品砚可以励志。砚石不附人仰俯,不随俗浮沉,不会春荣冬枯,也不似朝花夕殒;人们在品砚中悟石也悟道,悟石德而养性,通石理而奋进”。
    收藏,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备七力。要有火眼金睛之眼力,要有识物开悟之智力,要有舍得投入之财力,要有破釜沉舟之魄力,要有卧薪尝胆之毅力,要有终生不渝之精力,要有百折不挠之体力。七力具备,名砚可得。
    收藏,要善于把“时间”、“精力”、“金钱”,三者融会贯通。我在“百砚铭”中写道:“时间、精力、金钱,此乃组合人生“三大要素”。有识者昭昭,无知者碌碌。然一个藏砚家有胆有识,融三者汇一体,则收藏天地,当大有作为”。

    收藏,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切忌人云亦云,人藏亦藏。我在“百砚铭”中讲道:“皇家砚,威严高贵;文人砚,典雅儒精;民间砚,意趣生动;余求砚,神韵妙伎”。当藏砚界争议,古砚好还是新砚好时。我在“百砚铭”中述见:“古砚要讲真,新砚要讲精;古真新精,皆为珍品;中华瑰宝,誉满乾坤”。

    收藏,需要善于比较。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知真、贵”。我在“百砚铭”中亦写道:“有比则灵,有鉴则精,有求则应,有缘则遇,有毅则得,有恒则成,有志则进。余谓此收藏之诀窍矣!”

    收藏,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评定中华名砚之优劣,有什么标准?我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六名砚(即名砚(指四大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为最高档次之砚。当然,在“六名”的各“名”中,也有等级之分。我在“百铭砚”中叹道:“千金易得,‘六名’砚难求。一是名砚难找;二则名坑难采;三则名品难遇;四则名师佳作难得;五则名人题款难请;六则名家藏砚难逢。再加上不测‘风云’,‘六名’之砚,不知今又流落何方?因此,无缘之人踏破铁鞋,百年而难寻。”

    收藏,要向古人、古籍学习,但也要敢于用实践来检验历史人物的言论,不被“权威”所吓倒。清代大学者、大藏家朱彝尊在《说砚》中云“得水岩而诸山之石可废,得青花兼鸲鹆眼者,而诸品又可废矣”。被许多藏砚家所赞颂,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在“百砚铭”中评道:“此语虽论点精辟,然论据不足。行家皆知:端石各坑均有优劣之分,水岩(老坑)也不例外。水岩之中下品石,就不及麻子坑、坑仔岩的上乘之石;且青花、鸲鹆眼虽为一流石品,然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冻等亦很珍贵。鱼脑冻中的微尘青花,堪称极品;论眼,历来名家尚有不同之说法。可见,朱彝尊以偏概全之论,实乃一家之言矣!”再如明代学者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此论点,为明之后乃至当代许多古砚收藏家所推崇,视为“至理名言”。然,我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一是陈继儒的论点虽然很精辟,但缺乏论据。二是陈继儒是明代人士,他对砚的历史看法,只能与前朝相比,但不能预见后世,有时代的局限性;而我们当代既有历代的实物相比,又有理论根据来检验前人的论点。为此,我在《唐宋清后,各领风骚——评明代学者陈继儒‘砚必宋唐’之论》中,大胆提出个人的看法:“唐宋之砚,前朝无比,元明不及,清朝深化,当代发展”的论点和论据。

    收藏,亦要敢于碰硬,知难而进;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例如,端砚和歙砚均为中华四大名砚,但谁为“第一”的“端歙之争”,自唐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我从名人雅士争论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三个问题:一是古代文人都很清高、自负,争论中只说论点,不讲论据;二是他们的评论都是从各自的爱好、鉴赏、品味、收藏等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是也受到了当时居住地域、交通、科技、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总之,缺乏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对端石、歙石的优劣,作一番比较和分析。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思考,又反复征求喜爱端砚、歙砚的朋友的意见,终于写出了《赏黄庭坚的〈砚山行〉,评‘端’、‘歙’之争》近九千字的文章,获得藏砚界的好评。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研究员看后,认为:“该文弥补了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收藏,亦要重视对历代文人砚的研究,尤其要对铭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石质上乘,石品优良,雕工精湛的名砚,如果再刻上言简意赅、文辞华美、妙语警世的铭文,那更是锦上添花了。砚铭,它是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金石、欣赏、研究、收藏等价值于一体。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近现代砚的实用价值逊失了,砚铭也淡化了。为了弘扬砚文化,我撰写了《星湖春晓砚斋百砚铭文集》,受到了藏砚界的重视。

    (二)研究中华砚,要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这是衡量一个藏砚家的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我们进入到中华砚的研究领域,大家都会感觉到它的博大精深。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含义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我个人体会:“博大”,就是对中华砚从宏观上进行历史定位;“精深”,就是对中华砚在“微观”上深钻精研。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对砚的两个问题的探究基础上的。一是我在学习砚的历史文献时,发现从宋代的第一本砚学专著,到如今的各种版本,可以说林林总总的砚著、砚谱,都是从“微观”上讲中国砚的各种砚种、石质、坑口、石品、雕工以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砚的诗词歌赋等,而把中国砚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来评述它的作用、地位和贡献,几乎没有,一片空白。二是我国古代先人创造的实用艺术品何止万千!如甲骨契文、钟鼎彝器、陶罐瓷皿、书画碑帖、印章石雕、宝石玉器、缂丝刺绣、古典家具、笔墨纸砚等等。然而,古人却把这“宝”字的桂冠,戴在了笔墨纸砚的头上,世称文房四宝。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我经过潜心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文房四宝,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历史价值(本文开头已阐述过,不再重复了),是任何古玩和实用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另外,文房四宝,还对人类和世界也有重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文房四宝就占了一半。纸就不用说了,而印刷中的油墨,正是由墨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没有墨的发明,就没有油墨,也就没有活版印刷了。

    研究中华砚文化,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砚里”延伸到“砚外”,使我对弘扬砚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我在《百砚铭》中悟到:“有志者终生与‘追求’、‘享受’为伴。‘追求’是攀登,是进取;‘享受’是境界,是巅峰。一个藏砚家孜孜以求,攀登座座高峰,才真领略心旷神怡之境界;享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之乐趣”。

    (三)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每一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任何一个优秀民族的文化,无论在历史上多么辉煌,倘若后继无人,便只是一片斑驳而沉寂的史迹而已。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等民族,已经付出了沉痛的教训和代价。因此,一个藏砚家能把个人的收藏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并在弘扬中华砚文化上做出贡献,实乃收藏之道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弘扬砚文化,首先需要传承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富民强,形势大好,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在砚界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专家学者、雕刻大师、企业家、收藏家等队伍。在藏砚界又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收藏型、鉴赏型、投资型、学者型、弘扬型(许多资深藏砚家又是众合型的,集四、五型于一身)。收藏界,如同电影界一样,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有幕前的优秀演员,也需要有幕后的优秀导演、编剧、摄影等,才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弘扬中华砚文化,就要展示中华砚之历史风采。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有收藏家协会和各种砚种的协会和学会,每年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历代名砚展,就有几十场。尤其是杭州西泠印社自2007年春拍以来,连续五年举办十场历代名砚专场拍卖会,成效显著。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改革开放,千年瑰宝又显风采——西泠印社近几年专场拍卖历代名砚成果之刍议》,就是要警示我们的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文房四宝是我国古文化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而中华名砚又是宝中之宝。

    弘扬中华砚文化,就要不间断地宣传砚文化。要利用当代各种有利的条件,在众多媒体如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力宣传砚文化。要做到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在无与伦比的开幕式中,演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卷,是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展开的。多年来,成为我们藏砚界流传最热门的佳话。

    弘扬中华砚文化,就要世世代代学习砚文化。我在一篇题为《千古伟业,万世传承——弘扬中华砚文化之我见》的文章中,突发奇想,把文房四宝比作四部书籍,并且和古代的“四大名著”做了比较。现摘录如下: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先人发明、创造的四件很了不起的书写工具,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然而,在我眼中它们更是书籍,而且是“四部经典不朽的名著”。在这四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面前,我们永远是读不完、学不完的小学生,而且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我把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与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名著做了一番比较,我觉得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更加艰巨,更加宏伟,也更加光辉灿烂。首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是由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等四位伟大而天才的作家写成的,是非常了不起的。然而,他们这些文学巨匠的成就,又是依靠笔墨纸砚的实用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四大名著的盛名,也有文房四宝的一份功劳。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由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共同又集体创作的。因此,它们更经典,也更恢宏。其次,《红楼梦》等四大文学巨著,本本都有开篇,又有结尾,是四部完完整整已经写完,也能读完的著作。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只有开篇,而没有结尾的书。现在已经完成了“唐代篇”、“宋代篇”、“元代篇”、“明代篇”、“清代篇”和“近代篇”。是四部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需要世世代代来完成的,又是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比拟,也不可能超越的宏篇巨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到了当代,撰写和传承这“现代篇”的责任,无疑会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研究、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雕刻大师、收藏家、企业家等有识志士的肩上。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而且是当仁不让地,共同来承担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的长跑中,一代一棒地传下去,让这千秋伟业,万世传承!

    写到这里,应该算结束了。但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有一种需要负荆请罪的感觉。主要耽心热爱和研究“四大名著”的专家、学者及粉丝们,来声讨我对“四大名著”的不恭不敬。其实我的心是善良的,也是一位“四大名著”的铁杆粉丝,只是出于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妄想借“四大名著”的声誉和影响力,来号召大家都来喜欢和弘扬中华砚文化,而决没有亵渎“四大名著”的意思。不信的话,可以问问中华名砚,因为它们最懂我的心。

    人生苦短,今年我已七十三岁了,迈进古稀之行列。在近三十年的藏砚生涯中,已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撰写并发表了学术文章50余篇,也出版过专著。然而,最让我欣慰的事,在弘扬中华砚文化方面,而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也算是我在有生之年做的一点贡献吧!一个幸福的老人应该是:健康的、快乐的、长寿的,再加上一个有为的四有老人,才算得上真正幸福。

     

    陈国源于“星湖春晓”砚斋

    壬辰年春节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