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当代道教正一派科仪与教义的互相印证(2)


来源:网络     作者:张振国     时间:2011-08-22 10:39:12      繁體中文版     

教义与科仪关係疏远的原因

上海地区道教正一派科仪弱化、简单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承和交流的局限性。全国解放初十年,新政权诞生不久,对民俗特色比较浓厚的道教活动认识模糊,徘徊一阵后,道教稍有起色,接著是眾所周知的运动接二连三,使道教既失去传承机会,又遭受损失。职业化导致保守,生怕科仪外传会减少自己的生意,所以在收徒问题上显得十分保守,经书上都要写明“道不外传”或“不传非人”字样。道教科仪的传承基本上在氏族或亲友间进行,直至今天,高功的一套只有高功法师自己明白于胸,其他道士只知道程式不知底细,客观上影响了科仪的社会渗透力。道教职业者有门户之见、地域之分,门派林立,各自为政,平时疏於交流,一遇政治风云,科仪随著人事的淡出而消失。

二是职业竞争主次颠倒。科仪本为主,其他为副。但近百年中,道士为了谋生,在商业性竞争中偏重於硬体的竞争,主要表现在道具、纸扎品的多寡,规模大小上,即在排场上别苗头,忽视了道教的内涵。道士们逐步背离了创制科仪的意义。对於某些科仪之“科”烂熟於胸,却说不出所以然,只能说先生如此教,我们只能照先生教的做。不瞭解道教科仪所体现的教义思想,阐演科仪几乎纯粹就是演折子戏了。在金钱的交往中失去了信眾和道士在信仰上的沟通与联繫,道教信仰一旦失去了团结人教育人的作用,道士的社会关係圈就缩小。道士口称受人钱财,与人消灾,纯粹是一种买卖关係,有身份的道士也只能到茶馆酒肆等待生意上门。道士服务内容越来越少,越想要钱,越是找不到钱。道教作为精神生活的层面降低,而作为世俗生活的层面日益提升。道教的社会地位越来越滑向下层,向来清高的道士成了穷困潦倒一族。因为钱的催化,有神论者比无神论者更无神,道士淡化了信仰,科仪的作用被忽视。道术失去了朦朧的神秘性。

三是继承问题,解放前夕和解放初,专事科仪的道士大多是衣食欠安、生活困苦的一族。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在初小和高小之间,他们在传承过程中正如科仪行文所说“因臣愚昧谬,忝参法录,耳目闭塞,检棱不聪,所上表文,恐有差讹。行立不端,文字不正,脱落颠倒,音句不续,将前作后,以左为右”的不足,虽是谦虚之辞,但也属事实写照。以不足传不足,代代相传,焉能足乎?於是出现了继承不足、传承偏差的现象。1989年以来,上海道教有了年轻人,因用之急,而育之切,难免应急而挂一漏万。

四是缺少熟悉科仪的文化人的真正加入。歷史上曾经由於统治阶级的参与,使得一批读书人逐步进入道教的天地,有的成为道士,并为道教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產。这种辉煌在近百年的中国道教史上不再见到。少数研究仙学、养生的道教文化爱好者,与道教队伍若即若离。像陈攖寧这样矢志不移的人,为了研究道学,不得不提出仙学与道教分开,只讲修炼,不谈宗教。他到过全国许多香火很旺的道观,得到的结论是道士不懂修养,虽有少数做修养工夫的人,他们所晓得方法尚不及陈攖寧多,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其他不出名的地方都是空跑,并无结果。试问:想涉足道教文化的人向谁去请益讨教呢?道教确实处在上无援手之恩,下无抬举之势,只能游移飘荡,任意东西了。近几年,道教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有关方面摘录的论文题目越来越多,大量的著作学问丰富,但术嫌不足(当然不是要学者像道士一样熟悉科仪);有的誉美过甚;有的只是文言变成了白话,能直接指导当代道教振兴与发展的力作不多见。道教界与学术界的交流基本上还停留在文化道教的层面,宗教功能的开发滞后,这只能有道教界自己去摸索。

五是绝大多数斋主不瞭解甚至不能瞭解科仪内容,对科仪的阐演优劣缺少评判的标准,斋主只求过程的多,求质量的少。道观没有质量监督,念错唱错无人闻,做快做慢随心所欲,也是做过算数。社会对道士宽容而导致道教团体对道士阐演科仪和修炼方面的宽容,进取心在宽容中懈怠,在宽容和轻视中失去自我。科仪的整理和发展自然处在休眠状态,所谓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只是在一条狭小的通道中传播,大多数人处在信与不信之间或者处在单一的鬼神信仰的层面上,於是有了道教无秋天的戏言。

教义与科仪印证的基本途径

道教能绵延流传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科仪的功劳。科仪的意义在於为活著的人服务,即使是超度亡灵的科仪,表面上看是为了超度,实际上还有勉励、教育活人的作用,通过科仪传递教义思想,使后人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修道。正因为如此,所以崇道的皇帝十分重视科仪,歷代高道也重视科仪。寇谦子、陆修静、王重阳对道教的改革是大刀阔斧的,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大破大立,修订或完善道教戒规科仪,使道士个人礼仪体现教义,使科仪反映教义,在拯救中振兴道教。

科仪种类的日益减少和简化,或许有人认为这是高级宗教的必然趋势,但这对民族性很强的本土宗教来说或许是个不祥的信号。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出对道教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但势必会影响到多数人“怎样去信道教”这个大问题。如果科仪的简化和淡化成为一种趋势,那么道教将淹没在习俗中。从发展传统文化的眼光来看,即使中国和世界全部接轨,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接轨的。传统文化与道教有密切的联繫,道教文化的萎缩必将削弱民族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所以不能让支撑道教文化的道教科仪萎缩,其理与国家保护和重点扶持京昆剧种一样,是属於民族的象徵之一。道教的传播手段过去还借助于神仙道化剧、宣卷等民俗文艺样式。现阶段传播道教的手段并不多,所以忽视了科仪就是忽视了道教的传播。前些时候大家都在说,道士热衷於敲敲打打,这是在批评道士只关心科仪活动而不重视文化建设和研究,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看作是不要敲敲打打,如果不做科仪而只有几本经书或几本研究经书的书,那么道教只是文化的道教,只是歷史的道教,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道教神学功能消失而徒存认识作用了。

要使道教科仪尽可能地印证较丰富的教义思想,这里有许多事情要做。

第一道教要以形像赢得社会地位。道教从久远的歷史走来,各种陋习乃至糟粕侵害著它的机体,如果机体不健全,科仪再多再精彩也不能深入人心。实践教义的主体是道教徒,然后才是广大信教群眾。在一个多元信仰的国度里,要想赢得更多的信徒,教徒首先要从威仪和品行上努力体现教义,让道士的形象可敬可信,可学可随。

第二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不抓文化建设,道观照样可以生存,文化建设只是一种摆设,你宣传得再好,不信者就是不信,信者你不喊他,他也会乖乖地来。这种认识很普遍,也根深蒂固。这就是道教不兴旺的人为原因。所以几十年高叫弘扬道教文化,就是弘而不扬。有事业性的道长应该打破这种认识上的坚冰。走近才能亲近,亲近才能走进,走进才能奋进。文化投资的作用不能小覷。就目前情况看,单靠道士整理、阐说教义,无论从文化根底、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研究态度、文字表达能力诸方面都有较大的不足。广纳社会贤才,依靠学术界的同志,深入道教活动场所,真心实意为道教的未来献计献策献智慧,在传统的基础上共同开展教义的专题研究,是必要的。

第三具体做法上是否可以根据不同教派分类进行教义研究。道教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太粗略了些,这是元朝统治阶级的错误与责任。每一个教派都有发生发展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和人文背景。就道教而言,不同时期的不同派别,其教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将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不同教义糅合在一起,这给科仪体现教义带来不少困难。总领三山符籙不是兼併与替代,就上海道教而言先看一看教义中哪些内容来自天师道,哪些内容属於灵宝派,哪些内容保持著上清派,哪些内容吸收了全真派。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取捨增损,使教义之间不发生抵触。

第四,在坚持道教基本信仰,确立教义系统条文以后,从教义出发确定与之相应的科仪,像编剧本一样,一幕一幕地编写科仪,使科仪单本化、多本化、系列化。

歷史上道教科仪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出於对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之神的尊重,仰其风调雨顺的祭祀科仪;二是出於对亡灵的亲情,期盼亡灵勉受地狱之苦,早登仙界的超亡科仪;三是出於对妖魔邪祟的厌恶或恐惧而施行的镇厄驱邪的科仪。四是因为洗雪精神,督促自身修炼需要的净心科仪。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可以偏重在后面三大类。

自古以来经书神授,我们可以从神授的经书中根据教义的需要,吸收营养,或删繁就简,将具有神秘性、文学性、实用性的经文章句整合成新的科仪满足信教群眾的精神需要。每一出科仪的经文重点要让他人一目了然。一所道观供奉的每一尊神像都应该有它的经与懺,这些经与懺都应该清楚地表述它的教义思想。在科仪上要有个性与共性的结合,要从坛场的佈置,道具的运用,韵腔抑扬顿挫、环境气氛等方面配合宣传所具有的教义思想,如强调清虚柔弱的科仪就不应该用五铜器、嗩呐;驱邪的科仪就不应该用细乐。迎神用细乐,召将杀伐可以用锣鼓配以步罡掐诀。新编的科仪要尽力避免不分性质不分物件的随意运用的旧习,彻底改变诸如清微法事拜玉皇懺、超度也用玉皇懺、信眾要纪念吕祖,道观拿不出科仪,只好以誥为经敷衍应对,西王母是道教重要的女神,信眾要纪念西王母,道观里没有相应的科仪的现象。有神有科仪就有信眾,有神有信眾而没有科仪最终将失去信眾。如果几部经懺、几出法事能解决一切,那么道观里也用不著供奉那么多神灵了。这就是最基本的印证,可能还有更多的印证方法。说是容易的,实行却不容易。

一齣科仪可以反映几层教义,几齣科仪可以反映同一层面的教义,这在道教传统科仪中可以得到印证。有教义而无科仪的,要挖掘或根据经典创制科仪,做到教义与科仪的互相印证;抽象得实在没有办法使之印证的,可以借助戏曲表演的形式,依靠情节说明教义。扩大道教的受眾面,使道教眾多教义不再成为装饰。

做好继承者,争做开拓者,顺应自然与科学,这是道教自身建设的需要。宋明时期的道教因为“上层道教人士只知干禄求荣,养尊处优,因显贵而日趋腐朽,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研究道术的动力和压力,由术的综合而导致道的创新解释无人去做,教理教义方面无所作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道教进行革新和发展,促使道教整体上开始衰落。”(《宋明道教思想研究》148页宗教文化出版社)我们要牢记这一歷史教训。在阐演科仪中展现自己的修行和德行,从而更好地发挥道教的教化作用。坚决克服“略遇见一科不加精寻,率意施用,遂致矫错,亡首失尾,永不悟非,” (道藏6册563页)的歷史缺点,既谨依旧典,又适应当今需要,紧扣教义去创制21世纪的科仪。

法国著名道教学者施舟人《道教的现代化》(载香港《弘道》12期)说“我们认为,如果把道教的思想与西方的宗教思想做比较,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灵活而健康的思想体系。这正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教义(DOGMA)。因为没有固定的教义,所以没有偏见,也没有思想统一和遵从正统教义的要求。”应该怎样正确理解施先生的这一论断呢?肯定乎?讚美乎?讥讽乎?没有教义的宗教只能是作为一种漫长的追求,教义没有了,宗教也就没有了,这时候每一个人都返朴归真了。为了修道的需要,现阶段的道教应该是有固定教义与科仪的。我想也许是因为教义和科仪失去了有机的必要的印证,教义成了空洞的说教,科仪失去了灵魂,於是才有了道教没有固定教义的判断。

在对道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詮释之际,不应该忽略科仪建设,而应该从科仪与教义的印证上梳理与新编科仪,摆脱杂而多端,多而无序的歷史阴影,从适应当代社会的高度去开拓更多的弘道新途径。

(本文作者:张振国)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