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中国道教》2001年05期 黄夏年

2011-05-18 22:28:42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着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着《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6,172页)是一本有前瞻性课题的研究。我国对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因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需要,特别是研究宋明理学,对三家的关系是必须述及的一个主要内容,有少数的文章论及。但是这些研究文章往往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并没有从宗教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地阐述。8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佛教的学者对三教关系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一是比较肤浅,二是一些个案的研究,而且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站在三教之间的斗争的关系上,或者在思想的比较上进行的,还不能说令人感到十分满意。然而,如果要对整个中国的宗教和中国思想作一番全盘的考察,宋元明清的宗教与思想的研究尤有独到的地方,这一时期不管在宗教,抑或在思想上,三教合流或三教合一是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现象。 

道教是我国过去学术界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文革"以后,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明清时期的道教研究,与这一时期的佛教研究一样,仍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研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研究者的要求太高,不仅要求懂宗教,而且还要懂中国哲学史。 

明清之际的道教,相对于佛教而言,应比佛教的境遇要好一些,因为这时道教经过了元明时代的一个高峰期以后,有一定的发展余绪。而佛教自从宋代开始进入了衰微期后,一直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此研究明清之际的道教思想,可说有一定社会思潮的代表性,作者选取了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的题目,并从道教角度入手,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开创这一个新的研究题目,有填补空白的需要。本书从道教的角度对明清之际的"三教关系"作了梳理,其特点有:一、比较系统介绍了明清之际的道教的历史背景、组织、人物、派别、历史和思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轮廓出现。二、对道教界"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发展以及其内在的原因有独特地分析,如分析了这一时期许多重要道徒的著作和他们的思想,指出了他们的思想来源,有的来自儒家,有的来自佛家,有的是道教的发挥等等。三、全书材料十分丰富。一些材料也没有人去提炼或整理。作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读了不少的原典,引用了不少原文,而且比较系统,可以说为后人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资料和指南,十分重要。本书不足之处在于:一些思想的分析线条太粗,有的分析不够详细。属于这一课题成果的还有王志忠着《明清全真教论稿》(巴蜀书社,2000.8/147页),与前书相比较,本书更多地注重在某一教派的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全真道是提倡三教合一的道派派别,且又是明清以来中国道教两大教派之一,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视为明清道教主流研究之一。 

接续明清道教研究的成果是李养正主编《当代道教》(东方出版社,2000?8,548页)和袁志鸿着《当代道教人物》(华文出版社,2000.9,252页),由于这些作者都是道教界的学者,长期在中国道教界工作,对当代中国道教的历史与发展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撰写这一类著作得心应手,应该说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这一年还出版了二本介绍国外道教与道教研究情况的著述,一本是陈耀庭着《道教在海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88页),一本是(法)塞德尔着,蒋见元、刘凌译《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69页),这些书对道教界和一般读者与学者有开拓眼界的作用,故亦值得注意。 

郭武着《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419页,34.5万字)是又一本填补空白的著作。云南地区的宗教现象十分丰富,各种宗教形态都存在。过去人们只是注意到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中国汉族的传统宗教缺少介绍,本书弥补了这一情况,系统地阐述了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情况。全书共八章,第一章考察了道教于东汉末传入云的条件及渠道,并展示了道教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云南文化的影响;第二章考察了道教于唐宋时期继续传入云南并流往东南亚国家的几种渠道,并着重分析了道教对南诏、大理政治的影响;第三章阐述了元明时期道教在云南的活动情况,并对以往关于全真道传入云南诸说进行了辩驳;第四章考察了道教与云南儒、释二教及民间宗教的关系,指出了其与内地三教关系的异同;第五章考察了道教对云南彝族、瑶族、白族、纳西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提示了道教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发生的嬗变;第六、七、八章分别介绍了道教对云南民俗、文学艺术及风景名胜的影响。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此外,著名华裔学者柳存仁着《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300页)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国内的道教研究已经转向宋代以后,道教前史的研究已是明日黄花,因此该书的出版对学术界来说虽有裨益的功用,但价值已经打了折扣,至少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逊于外国的学者。但是李后强主编《瓦屋山道教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9,439页)则对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般认为道教的发源地是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此书的一些作者认为,道教最早应发源于四川雅安的瓦屋山,其主要根据是从地名学上得出的,不过此说还未有得到学术界认同,而且所用的论证材料似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行。另外,蒲亨强着《神圣礼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巴蜀书社,2000.8,281页)与尚学铎着《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78页)二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年度发表的道教论文共有156篇,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道教理论、思想、宗派、现状、文学、艺术、语言、经典以及与当前环境保护、人生哲学主题均有联系,反映了世纪末中国的道教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为21世纪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2000年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中国道教》2001年05期 黄夏年

2011-05-18 22:28:42

|
2000年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着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着《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6,172页)是一本有前瞻性课题的研究。我国对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因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需要,特别是研究宋明理学,对三家的关系是必须述及的一个主要内容,有少数的文章论及。但是这些研究文章往往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并没有从宗教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地阐述。8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佛教的学者对三教关系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一是比较肤浅,二是一些个案的研究,而且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站在三教之间的斗争的关系上,或者在思想的比较上进行的,还不能说令人感到十分满意。然而,如果要对整个中国的宗教和中国思想作一番全盘的考察,宋元明清的宗教与思想的研究尤有独到的地方,这一时期不管在宗教,抑或在思想上,三教合流或三教合一是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现象。 

道教是我国过去学术界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文革"以后,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明清时期的道教研究,与这一时期的佛教研究一样,仍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研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研究者的要求太高,不仅要求懂宗教,而且还要懂中国哲学史。 

明清之际的道教,相对于佛教而言,应比佛教的境遇要好一些,因为这时道教经过了元明时代的一个高峰期以后,有一定的发展余绪。而佛教自从宋代开始进入了衰微期后,一直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此研究明清之际的道教思想,可说有一定社会思潮的代表性,作者选取了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的题目,并从道教角度入手,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开创这一个新的研究题目,有填补空白的需要。本书从道教的角度对明清之际的"三教关系"作了梳理,其特点有:一、比较系统介绍了明清之际的道教的历史背景、组织、人物、派别、历史和思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轮廓出现。二、对道教界"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发展以及其内在的原因有独特地分析,如分析了这一时期许多重要道徒的著作和他们的思想,指出了他们的思想来源,有的来自儒家,有的来自佛家,有的是道教的发挥等等。三、全书材料十分丰富。一些材料也没有人去提炼或整理。作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读了不少的原典,引用了不少原文,而且比较系统,可以说为后人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资料和指南,十分重要。本书不足之处在于:一些思想的分析线条太粗,有的分析不够详细。属于这一课题成果的还有王志忠着《明清全真教论稿》(巴蜀书社,2000.8/147页),与前书相比较,本书更多地注重在某一教派的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全真道是提倡三教合一的道派派别,且又是明清以来中国道教两大教派之一,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视为明清道教主流研究之一。 

接续明清道教研究的成果是李养正主编《当代道教》(东方出版社,2000?8,548页)和袁志鸿着《当代道教人物》(华文出版社,2000.9,252页),由于这些作者都是道教界的学者,长期在中国道教界工作,对当代中国道教的历史与发展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撰写这一类著作得心应手,应该说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这一年还出版了二本介绍国外道教与道教研究情况的著述,一本是陈耀庭着《道教在海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88页),一本是(法)塞德尔着,蒋见元、刘凌译《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69页),这些书对道教界和一般读者与学者有开拓眼界的作用,故亦值得注意。 

郭武着《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419页,34.5万字)是又一本填补空白的著作。云南地区的宗教现象十分丰富,各种宗教形态都存在。过去人们只是注意到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中国汉族的传统宗教缺少介绍,本书弥补了这一情况,系统地阐述了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情况。全书共八章,第一章考察了道教于东汉末传入云的条件及渠道,并展示了道教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云南文化的影响;第二章考察了道教于唐宋时期继续传入云南并流往东南亚国家的几种渠道,并着重分析了道教对南诏、大理政治的影响;第三章阐述了元明时期道教在云南的活动情况,并对以往关于全真道传入云南诸说进行了辩驳;第四章考察了道教与云南儒、释二教及民间宗教的关系,指出了其与内地三教关系的异同;第五章考察了道教对云南彝族、瑶族、白族、纳西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提示了道教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发生的嬗变;第六、七、八章分别介绍了道教对云南民俗、文学艺术及风景名胜的影响。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此外,著名华裔学者柳存仁着《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300页)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国内的道教研究已经转向宋代以后,道教前史的研究已是明日黄花,因此该书的出版对学术界来说虽有裨益的功用,但价值已经打了折扣,至少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逊于外国的学者。但是李后强主编《瓦屋山道教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9,439页)则对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般认为道教的发源地是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此书的一些作者认为,道教最早应发源于四川雅安的瓦屋山,其主要根据是从地名学上得出的,不过此说还未有得到学术界认同,而且所用的论证材料似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行。另外,蒲亨强着《神圣礼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巴蜀书社,2000.8,281页)与尚学铎着《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78页)二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年度发表的道教论文共有156篇,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道教理论、思想、宗派、现状、文学、艺术、语言、经典以及与当前环境保护、人生哲学主题均有联系,反映了世纪末中国的道教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为21世纪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