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道教研究(2)

龙的天空 佚名

2011-04-28 08:23:38

还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斯 · 韦伯对于道教的研究,事实上并没有超出当时欧洲汉学家的研究水平和一般认识。韦伯称:“道教是一种绝对反理性的、坦率地说是一种非常低下的巫术性、长生术、治疗学与消灾术”。这种看法是本世纪初欧洲有基督教、天主教信仰背景的汉学家们的普遍的看法。因此,马克斯 · 韦伯有这样的说法是毫不奇怪的。他从宗教组织的角度分析,认为“道教不过是个巫师的组织。佛教,就其传入中国的形态而言,也不再是早期印度佛教那样的救赎宗教,而变成实施巫术与秘法的僧侣组织。因此,道教与佛教,至少对俗人而言,没有成为在社会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宗教团体”。他从宗教教义的角度分析,认为“道教的教义虽然不同于巫术的粗陋和‘普遍主义'的理论,但是,它并没有更理性地产生作用,也没有形成一种抗衡力量”。韦伯的分析,完全是以西方宗教作为参照的,于是,在韦伯的眼里只是一大堆巫术、长生术、治疗术以及消灾术等,尽管韦伯看到了道教属于俗人的宗教,而与儒教正统相对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道教研究

二次大战前夕,德国的汉学家纷纷离德而去。其中就有卫礼贤之子卫德明( HellmutWilhelm )。卫德明出生于中国青岛,后在北京大学教德语,一直主持北京的德中学会工作。 1948 年赴美国,任华盛顿州立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着有《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中国的社会和国家:一个帝国的历史》等。由于卫德明曾协助其父卫礼贤翻译《易》经的工作,因此,卫德明还着有《易》经译解,后被译成英文本,并以讲授《易》学闻名于世。其对于西欧的《易》学研究的影响保持至今。同时,厄克斯( Erkes )着有《道教的起源》和《道士的起源》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汉学研究起初并不景气。近二十年来,德国的大学中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汉学研究也逐渐恢复开展起来。不过,德国的汉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儒家和宋明理学,这与德国学术界的观念论传统是一致的。德国在战后对道教的研究,既是战前对道教研究的继续,又是受到邻国法国的道教研究的影响。

沃尔夫冈 · 弗兰克 ( WolfgangFranke ),即傅吾康,汉学家弗兰克之子。 1937 年来华,在北京的德中学会作研究工作。 1950 年回国,任汉堡大学教授,着有《明史书目题解》、《中国革命百年史》和《中国和西方》等。傅吾康的道教研究著述有:《“三一教”及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变述评》和《林兆恩述评》等。

沃纳 · 艾科恩 ( WernerEichhorn ),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宗教和道教都有不少研究,著述很多。其中有:《〈庄子〉第二篇中的道教思辨》、《孙恩叛乱和早期道教反叛概述》、《张角起义和张鲁政权考》、《太平和太平道》、《中国文化史》、《佛道二教在宋代的价值及其法律地位》、《中国的宗教》和《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崇拜》等等。

约瑟夫 · 蒂尔 ( JosephThiel ),以研究元史为主,着有元代的佛道论争的著作《元代佛道教之争》以及《〈庄子〉的认识论问题》和《〈道德经〉中道的概念》等。

沃尔夫冈 · 鲍尔 ( WolfgangBauer ),即鲍吾刚,着有《黄石公研究》、《中国和幸福的探索 ── 中国思想史中的天堂和理想国》、《葛洪的内丹学说》和《今日台湾的中国石祖崇拜》等。

维尔茨堡大学的汉斯 · 施泰宁格 ( HansSteininger )教授,以研究关尹子和《文始真经》着称于世。 1965 年,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开设远东文献讲座,并创建了中国学研究所。 1979 年,与法国施舟人教授合作,参与了国际的《道藏》提要研究工作。另外,施泰宁格教授也是日本道教学会的国际会员,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有密切关系。 1985 年,在施泰宁格六十五岁生日时,曾出版了纪念文集《东方的宗教和哲学》,共收有论文 30 篇,区分为道教、佛教、其它宗教和哲学等四个部分。其中有关道教的有:

《岳阳与吕洞宾的“沁园春” ── 宋代的炼丹诗》(巴德里安 ─ 胡赛因)
《“五通”中祭祀变迁史》(锡德齐希)
《〈西游记〉中对炼丹的解释》(戴斯帕)
《天师确认天意的方法》(亨德里斯克)
《东华帝君在道教传承中的地位》(赖特)
《宋元道教徒中的三教合一》(罗比萘)
《关于敦煌文书中所见道士的法位》(施舟人)
《郭宪的〈洞真记〉》(艾科恩)
《关于老君八十戒》(施密德)
《彼世的许可证 ── 后汉墓券中所见的冥界观》(安娜 · 赛德尔)
《早期道教的治疗礼仪与恶的问题》(斯特里克曼)

战后的德国汉学家大多在法国或日本学习进修,有的就长期在法国或日本从事汉学研究工作,并且通常列在该国汉学家行列。例如:安娜 · 赛德尔就通常认作法国的汉学家。有的则在学成后归国,例如:巴德里安 ─ 胡赛因就是在法国的高等研究院学习研究道教的内丹学,并在 1984 年用法文发表了《灵宝秘法》的翻译与研究的博士论文。另外还有《吕洞宾的「沁园春」 ── 宋代的炼丹诗》、《北宋文学中的吕洞宾》、《道教:总论》和《内丹》等。胡赛因现在维尔茨堡大学任教。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德国的道教研究(2)

    龙的天空 佚名

    2011-04-28 08:23:38

    |
    德国的道教研究(2)
    |

    还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斯 · 韦伯对于道教的研究,事实上并没有超出当时欧洲汉学家的研究水平和一般认识。韦伯称:“道教是一种绝对反理性的、坦率地说是一种非常低下的巫术性、长生术、治疗学与消灾术”。这种看法是本世纪初欧洲有基督教、天主教信仰背景的汉学家们的普遍的看法。因此,马克斯 · 韦伯有这样的说法是毫不奇怪的。他从宗教组织的角度分析,认为“道教不过是个巫师的组织。佛教,就其传入中国的形态而言,也不再是早期印度佛教那样的救赎宗教,而变成实施巫术与秘法的僧侣组织。因此,道教与佛教,至少对俗人而言,没有成为在社会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宗教团体”。他从宗教教义的角度分析,认为“道教的教义虽然不同于巫术的粗陋和‘普遍主义'的理论,但是,它并没有更理性地产生作用,也没有形成一种抗衡力量”。韦伯的分析,完全是以西方宗教作为参照的,于是,在韦伯的眼里只是一大堆巫术、长生术、治疗术以及消灾术等,尽管韦伯看到了道教属于俗人的宗教,而与儒教正统相对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道教研究

    二次大战前夕,德国的汉学家纷纷离德而去。其中就有卫礼贤之子卫德明( HellmutWilhelm )。卫德明出生于中国青岛,后在北京大学教德语,一直主持北京的德中学会工作。 1948 年赴美国,任华盛顿州立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着有《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中国的社会和国家:一个帝国的历史》等。由于卫德明曾协助其父卫礼贤翻译《易》经的工作,因此,卫德明还着有《易》经译解,后被译成英文本,并以讲授《易》学闻名于世。其对于西欧的《易》学研究的影响保持至今。同时,厄克斯( Erkes )着有《道教的起源》和《道士的起源》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汉学研究起初并不景气。近二十年来,德国的大学中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汉学研究也逐渐恢复开展起来。不过,德国的汉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儒家和宋明理学,这与德国学术界的观念论传统是一致的。德国在战后对道教的研究,既是战前对道教研究的继续,又是受到邻国法国的道教研究的影响。

    沃尔夫冈 · 弗兰克 ( WolfgangFranke ),即傅吾康,汉学家弗兰克之子。 1937 年来华,在北京的德中学会作研究工作。 1950 年回国,任汉堡大学教授,着有《明史书目题解》、《中国革命百年史》和《中国和西方》等。傅吾康的道教研究著述有:《“三一教”及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变述评》和《林兆恩述评》等。

    沃纳 · 艾科恩 ( WernerEichhorn ),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宗教和道教都有不少研究,著述很多。其中有:《〈庄子〉第二篇中的道教思辨》、《孙恩叛乱和早期道教反叛概述》、《张角起义和张鲁政权考》、《太平和太平道》、《中国文化史》、《佛道二教在宋代的价值及其法律地位》、《中国的宗教》和《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崇拜》等等。

    约瑟夫 · 蒂尔 ( JosephThiel ),以研究元史为主,着有元代的佛道论争的著作《元代佛道教之争》以及《〈庄子〉的认识论问题》和《〈道德经〉中道的概念》等。

    沃尔夫冈 · 鲍尔 ( WolfgangBauer ),即鲍吾刚,着有《黄石公研究》、《中国和幸福的探索 ── 中国思想史中的天堂和理想国》、《葛洪的内丹学说》和《今日台湾的中国石祖崇拜》等。

    维尔茨堡大学的汉斯 · 施泰宁格 ( HansSteininger )教授,以研究关尹子和《文始真经》着称于世。 1965 年,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开设远东文献讲座,并创建了中国学研究所。 1979 年,与法国施舟人教授合作,参与了国际的《道藏》提要研究工作。另外,施泰宁格教授也是日本道教学会的国际会员,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有密切关系。 1985 年,在施泰宁格六十五岁生日时,曾出版了纪念文集《东方的宗教和哲学》,共收有论文 30 篇,区分为道教、佛教、其它宗教和哲学等四个部分。其中有关道教的有:

    《岳阳与吕洞宾的“沁园春” ── 宋代的炼丹诗》(巴德里安 ─ 胡赛因)
    《“五通”中祭祀变迁史》(锡德齐希)
    《〈西游记〉中对炼丹的解释》(戴斯帕)
    《天师确认天意的方法》(亨德里斯克)
    《东华帝君在道教传承中的地位》(赖特)
    《宋元道教徒中的三教合一》(罗比萘)
    《关于敦煌文书中所见道士的法位》(施舟人)
    《郭宪的〈洞真记〉》(艾科恩)
    《关于老君八十戒》(施密德)
    《彼世的许可证 ── 后汉墓券中所见的冥界观》(安娜 · 赛德尔)
    《早期道教的治疗礼仪与恶的问题》(斯特里克曼)

    战后的德国汉学家大多在法国或日本学习进修,有的就长期在法国或日本从事汉学研究工作,并且通常列在该国汉学家行列。例如:安娜 · 赛德尔就通常认作法国的汉学家。有的则在学成后归国,例如:巴德里安 ─ 胡赛因就是在法国的高等研究院学习研究道教的内丹学,并在 1984 年用法文发表了《灵宝秘法》的翻译与研究的博士论文。另外还有《吕洞宾的「沁园春」 ── 宋代的炼丹诗》、《北宋文学中的吕洞宾》、《道教:总论》和《内丹》等。胡赛因现在维尔茨堡大学任教。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