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 (2)


来源:中国道教2006年6期     作者:孙振玉     时间:2013-08-28 18:09:05      繁體中文版     

四、大象精神:静观

郭店楚简《老子》记有“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是以成神明”的文句。③此种成就天地万物的大一之水之所以堪称“大”,正是因为它既不臣属于神,也不凝固于理,更不萎落于任何偏私利害,而成就超越普适之爱。正如水之“上善”不臣服于神不规矩于名不记利害而成就一种自是其是的“大”气。老子认为这种大气精神就是一种“大象无形”(第40章)的大象精神。人如果缺失此种大象精神也就自我萎落为一己偏私之在,为某一时某一地某一所而生而死,那种生死就太偏私了。老子通过大象精神的阐释启迪人们为一种大象精神去生去死,因而提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④的人生诤言,的确发人深省。以这种大象精神透视水,认为水是一种“上善”和“上德”其为道的生命底色就通解无疑,渐露峥嵘了。“上德若谷”那是因为“上德不德”,不依神意不假名利而得其所得才是真德,也即“上德”。同理,“上善”之水就是一种“大象”,积压在它身上的物形、神性和名理之苦已经荡然隐退,生死富贵祸福荣辱已被洗尽铅华臻于“无形”、“不言”的天地大美。

“上善”是一种不善之善,“上德”是一种不德之德,那么,凡人俗妇能否沟通“上善”?芽凡人依凭何种心境才能一睹此善呢?芽从利害之物、名言之理和神权禀赋的万象纷呈中观出一种“上善”的意味必经特殊审美眼光。在《道德经》中,这种能观照“上善”的看问题的方法就是“静观”。《道德经》首章提出“有欲之观”与“无欲之观”的差别,并于第十六章再次具体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⑤的“静观”论,正是为世俗世界的人生百态指明正道。无论何人只要依照自然的自己去自由生存不在物欲的困囿中异化掉自身的“自然”本性,都可以在精神的内向维度“静观”“上善”。

五、上善无名:玄鉴

“静观”中的水属“上善”。但是这“静观”只是在一种“无欲”的审美观照中把握到的这上善之物的纯粹形式。问题是,上善之水的形式意义并不能普适到一种绝对唯一的至善,“静观”与“有欲之观”在人的认知范围内仍然预示着一种触目的裂痕。《道德经》提出“玄鉴”⑥论将一种善的形式升华为一种普适恒常之道,使得水这一意象除了饱含审美魅力,更获得人生实质意义。只是,这种实质意义远远超出了以上几层内容,而为生命提供全新的价值启迪。

绝对唯一的善在“玄鉴”的本原投影中获得她的直观形象。在这之前,善的规定只是一种抽象或赤裸的感性之物,而在“玄鉴”中,人透过高悬的飞瀑、奔突的江海、无私的甘露观照了自己内心的“上善”,人此时不仅相信这善的真实存在,更能将自己的内在品质比照这善,确信人生在世当如此高洁浩荡。这种上善依赖“玄鉴”正是因为这善太过孤傲,竟于功利张扬中自愿隐而不显,“玄鉴”世界万物就是说不携带利害之眼去直接待人接物,再不贴着名利面具去攫取,而是透过一个无私的心去体会这善的意义。只是在“玄鉴”的视域,天地有“上善”而不言的真相才作为一种真理和境界大白于人间。

注:

①帛书《老子》道经甲乙:“上善(似)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53页。王弼注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0页。

②帛书《老子》德经第五章甲乙:“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46页。王弼注本:“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③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眼M?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125页。

④帛书《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甲乙:“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404页。王弼注本:“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85页。

⑤郭店楚简《老子》甲:“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旁)作,居以须(待)复也。”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眼M?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112页。帛书《老子》道经甲乙:“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98页。王弼注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5-36页。

⑥帛书《老子》道经第十章甲乙:“涤除玄鉴。”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65页。王弼注本:“涤除玄览。”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3页。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