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4)

网络 李养正

2011-02-10 17:11:23

(三)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太平经》卷一至十七所说后圣李君传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诀中,便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认为服符水、佩符图也可以“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服符水也称为“吞字”,因符“以丹为字”,故亦称“丹书吞字”。“字”即符字,最早的符字即《太平经》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卷中所载的“复文”。卷九十二中说:“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且曰向正平善气至,病为其除去,面目益润泽,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或无病为之,日益安静”。卷一百八中说:“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认为符字、符图乃是天神的文字,“吞字”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觉自正,便除去了疾病;佩符则邪魔不敢难。

(四)叩头解过。《太平经》中反复演说,人有过失天必有所照察而施加惩罚,那么怎样得到天神宽宥呢?《太平经》卷九十七中说:“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认为叩头可以解过。又说:“故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认为在旷野四达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祈求宽宥之忱,上通于天、下通于地,得到天地的原谅,其过失便解除,即不会受惩罚了。

(五)、依星宿而推禄命。即宿命论。《太平经》卷一百十一中说:“籍系星宿,命在天曹”。卷一百十二中说:“人有贵贱,寿命有长短,各禀命六甲”。命,即指人的命运。是男是女?是性仁还是性贪?是尊贵而寿,还是贫病而早死?认为这都决定于人的生辰。卷一百十二中说:“生有早晚,禄相当直,善恶异处,不失铢分”。为什么会这样?《太平经》中说,天上二十八星宿更值,而星宿各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王相休废囚)的禀质,人生之时,便受了当值星宿的气质,于是便决定了命运。卷九十六中说:“凡天下之名命所属,皆以类相从,故知其命所属。故含五性多者象阳而仁,含六情多者象阴而贪,受阳施多者为男,受阴施多者为女,受王相气多者为尊贵则寿,受休废囚气多者数病而早死,又贫极也”。卷一百十一中也说:“命在子午,其命自长”、“丑未之年,不失土乡”、“寅申之岁,其人似虎”、“年在寅中,命亦复长”、“其命在金,行害伤人”、“西正酉复在金乡,喜行战斗,不得永长”……。故认为人的命运是“直圣得圣,直贤得贤,是天常法,禄命自当”。卷九十六中说:“故凡人生者,在其所象何行之气,其命者系于六甲何历”。认为只要依生辰便可以推知命运了。

二、修持仙道诸术:

(一)食气辟谷以度世。以气为食,少食或不食有形之物。《太平经》卷四十二中说:“夫人,天而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为什么不要食有形物而食气呢?卷四十二中解释说:“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委气神人宁入人腹中不邪?”认为神与气“同身并行”,食气便是使“委气神人”入身中,存其神而与元气合,便能入道。《三洞球囊》卷四《绝粒品》引《太平经》第一百四十五中又说:“天之远而无方,不食风气,安能疾行,周流天之道哉?又当与神吏通功,共为朋,故食风气也”。认为食气才能御风疾行而遨游于宇宙,才能与神为朋。同上书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中说:“是故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不食有形物,主要是不食谷,亦称辟谷。《太平经》中说,“上第一者食风气,第二者食药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肠胃”⒅。认为入道之方,以食气为上。

(二)胎息以内养形体。上面所说的“食气”,是指吸外气以自养,胎息是指以内气养性、养形体。《太平经》中说,天道有两种气,一是自然之气,一是阴阳消息之气。人在胞中所得气乃天道自然之气;及其出生,便嘘吸阴阳消息之气。前者为内气,后者为外气。认为人如能返自然之气,则生;如守消息之气则死。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六:“请问胞中之子,不食而取气。在腹中,自然之气。已生,呼吸阴阳之气。守道力学,反自然之气。反自然之气,心若婴儿,即生矣。随呼吸阴阳之气,即死矣”。《道典论·胎息》引《太平经》说:“故夫得真道者,乃能内炁,外不炁也。以是内炁养其性,然后能反婴儿,复其命也。故当习内炁以内养其形体”。认为胎息能得真道,为长生之术。

(三)守静存神。即守静使神不出游。认为人腹中有五行五气之神,即五脏神。五脏神中,“心则五脏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也⒆”。人如能清静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长存于身,百病不加,凶邪不入。守静不止,则长生不死。《太平经》七十三至八十五中说:“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俗念除去,与神交结,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故人不能清静,抱精神,思虑不失,即凶邪不得入也。其真神在内,使人常喜,欣欣不贪财宝,辩讼真,竟功名,久久自能见神”。

(四)、存思以致神。即用存思之法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像,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像,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卷七十二中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为人,使其三合,其气色者盖其外,相气色次之,微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先斋戒居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入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也”。意思是说,人体有五脏之神,但这些神常出体外游,神不守身,则人受其害。如何能使离身之神返回呢?就是画五脏神像,存思不止,五行五脏之神便回来了。神守人身,则病苫俱除。

汉武帝时,齐人少翁请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神,置祭具以致天神,这是画神致神之始。早期道教承袭了这种信仰,认为心神合一,人的意念是与神相通的,睹神像而专念思之,便可致神而存神于身。《太平经》卷九十九、一百、一百一之《乘云驾龙图》、《东壁图》、《西壁图》,便是汉代遗留下来的神像画。

(五)爱气尊神重精以长寿。《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认为精、神、气三者的相合相助,是生命之根。“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所以养生之道,必须安身养气。又说:“及其定卧,精神去游,身不能动,口不能言,耳不能闻,与众邪合,独气在,即明症也”,所以欲长生则必须守神,否则生命之体也不过是有气无神之躯壳。《太平圣经秘旨》中说:“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即气转化为精,精转化为神,神转化为明,欲长寿除了应当“守气而合神”,还须使“精不去其形”,这样便能“三合以为一”,“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所以养生之道应重精。《太平圣经秘旨》中又说:“脩其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这就说,爱气尊神重精是欲致长寿的内修之术。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4)

    网络 李养正

    2011-02-10 17:11:23

    |
    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4)
    |

    (三)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太平经》卷一至十七所说后圣李君传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诀中,便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认为服符水、佩符图也可以“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服符水也称为“吞字”,因符“以丹为字”,故亦称“丹书吞字”。“字”即符字,最早的符字即《太平经》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卷中所载的“复文”。卷九十二中说:“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且曰向正平善气至,病为其除去,面目益润泽,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或无病为之,日益安静”。卷一百八中说:“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认为符字、符图乃是天神的文字,“吞字”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觉自正,便除去了疾病;佩符则邪魔不敢难。

    (四)叩头解过。《太平经》中反复演说,人有过失天必有所照察而施加惩罚,那么怎样得到天神宽宥呢?《太平经》卷九十七中说:“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认为叩头可以解过。又说:“故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认为在旷野四达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祈求宽宥之忱,上通于天、下通于地,得到天地的原谅,其过失便解除,即不会受惩罚了。

    (五)、依星宿而推禄命。即宿命论。《太平经》卷一百十一中说:“籍系星宿,命在天曹”。卷一百十二中说:“人有贵贱,寿命有长短,各禀命六甲”。命,即指人的命运。是男是女?是性仁还是性贪?是尊贵而寿,还是贫病而早死?认为这都决定于人的生辰。卷一百十二中说:“生有早晚,禄相当直,善恶异处,不失铢分”。为什么会这样?《太平经》中说,天上二十八星宿更值,而星宿各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王相休废囚)的禀质,人生之时,便受了当值星宿的气质,于是便决定了命运。卷九十六中说:“凡天下之名命所属,皆以类相从,故知其命所属。故含五性多者象阳而仁,含六情多者象阴而贪,受阳施多者为男,受阴施多者为女,受王相气多者为尊贵则寿,受休废囚气多者数病而早死,又贫极也”。卷一百十一中也说:“命在子午,其命自长”、“丑未之年,不失土乡”、“寅申之岁,其人似虎”、“年在寅中,命亦复长”、“其命在金,行害伤人”、“西正酉复在金乡,喜行战斗,不得永长”……。故认为人的命运是“直圣得圣,直贤得贤,是天常法,禄命自当”。卷九十六中说:“故凡人生者,在其所象何行之气,其命者系于六甲何历”。认为只要依生辰便可以推知命运了。

    二、修持仙道诸术:

    (一)食气辟谷以度世。以气为食,少食或不食有形之物。《太平经》卷四十二中说:“夫人,天而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为什么不要食有形物而食气呢?卷四十二中解释说:“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委气神人宁入人腹中不邪?”认为神与气“同身并行”,食气便是使“委气神人”入身中,存其神而与元气合,便能入道。《三洞球囊》卷四《绝粒品》引《太平经》第一百四十五中又说:“天之远而无方,不食风气,安能疾行,周流天之道哉?又当与神吏通功,共为朋,故食风气也”。认为食气才能御风疾行而遨游于宇宙,才能与神为朋。同上书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中说:“是故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不食有形物,主要是不食谷,亦称辟谷。《太平经》中说,“上第一者食风气,第二者食药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肠胃”⒅。认为入道之方,以食气为上。

    (二)胎息以内养形体。上面所说的“食气”,是指吸外气以自养,胎息是指以内气养性、养形体。《太平经》中说,天道有两种气,一是自然之气,一是阴阳消息之气。人在胞中所得气乃天道自然之气;及其出生,便嘘吸阴阳消息之气。前者为内气,后者为外气。认为人如能返自然之气,则生;如守消息之气则死。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六:“请问胞中之子,不食而取气。在腹中,自然之气。已生,呼吸阴阳之气。守道力学,反自然之气。反自然之气,心若婴儿,即生矣。随呼吸阴阳之气,即死矣”。《道典论·胎息》引《太平经》说:“故夫得真道者,乃能内炁,外不炁也。以是内炁养其性,然后能反婴儿,复其命也。故当习内炁以内养其形体”。认为胎息能得真道,为长生之术。

    (三)守静存神。即守静使神不出游。认为人腹中有五行五气之神,即五脏神。五脏神中,“心则五脏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也⒆”。人如能清静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长存于身,百病不加,凶邪不入。守静不止,则长生不死。《太平经》七十三至八十五中说:“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俗念除去,与神交结,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故人不能清静,抱精神,思虑不失,即凶邪不得入也。其真神在内,使人常喜,欣欣不贪财宝,辩讼真,竟功名,久久自能见神”。

    (四)、存思以致神。即用存思之法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像,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像,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卷七十二中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为人,使其三合,其气色者盖其外,相气色次之,微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先斋戒居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入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也”。意思是说,人体有五脏之神,但这些神常出体外游,神不守身,则人受其害。如何能使离身之神返回呢?就是画五脏神像,存思不止,五行五脏之神便回来了。神守人身,则病苫俱除。

    汉武帝时,齐人少翁请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神,置祭具以致天神,这是画神致神之始。早期道教承袭了这种信仰,认为心神合一,人的意念是与神相通的,睹神像而专念思之,便可致神而存神于身。《太平经》卷九十九、一百、一百一之《乘云驾龙图》、《东壁图》、《西壁图》,便是汉代遗留下来的神像画。

    (五)爱气尊神重精以长寿。《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认为精、神、气三者的相合相助,是生命之根。“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所以养生之道,必须安身养气。又说:“及其定卧,精神去游,身不能动,口不能言,耳不能闻,与众邪合,独气在,即明症也”,所以欲长生则必须守神,否则生命之体也不过是有气无神之躯壳。《太平圣经秘旨》中说:“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即气转化为精,精转化为神,神转化为明,欲长寿除了应当“守气而合神”,还须使“精不去其形”,这样便能“三合以为一”,“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所以养生之道应重精。《太平圣经秘旨》中又说:“脩其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这就说,爱气尊神重精是欲致长寿的内修之术。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