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地区道教 (2)

武汉市志(1840-1985) 佚名

2011-11-03 22:31:20

武汉解放之初,道教的宫观庙院已由民国初年的114处减为85处,计武昌有宫观45处、108人,汉口有宫观28处、91人,汉阳有宫观12处、34人。其中仅1—2人的小庙占71.8%,3人的占17.6%,4—5人的占7.1%,10人以上的道观只有3处,占3.5%。由于道人主要以香火、募化和经忏活动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解放以后经忏活动大为减少,因此他们的生活普遍发生困难,特别是那些小庙,香火更少,无法维持。从1950年起,市道教联筹委会就着手组织广大道教徒走出庙观大门,参加生产劳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他们开始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政策,参加社会活动,一批道教界代表人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成为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员。 

“文化大革命”中,道教也受到严重冲击,活动场所被迫关闭并被占作他用,正常宗教活动停止,教职人员无家可归,道教协会也停止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道教协会恢复活动。被关闭18年之久的长春观修葺一新,重新打开山门。一批年轻的道人经过学习、培养和锻炼,有些已开始担负相当的责任,有的已成为道协的领导成员。1985年由政府房地部门经租的道教房产,全部退还由道协经营管理,增强了道教自养能力。道教界代表人士重新担任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宫观】武汉地区修建最早的宫观,有史料可查和有遗址可寻的,是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的汉阳天庆观。明代以后,民间经忏活动逐渐增多,道教宫观也纷纷建立。民国初年,武汉三镇的道教宫、观、庙、庵、阁共有114处。1947年,据汉口市警察局统计,在汉口、武昌仅余66处。1951年社团登记时,三镇宫观共有85处。 (表4—8)武汉的道观,绝大多数是全真派活动场所,天庆观(后易名为元妙观)在元代以后也逐步演变为全真丛林。武汉道教较为著名的全真道观四大丛林是武昌的长春观、武当宫,汉阳的元妙观,汉口的大道观。这四大丛林中,武当宫在1931年以后就已衰落;元妙观在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已改为别用,武汉解放之初,其住持人相继去世,后继无人,宗教活动随之停止;现在仅存长春观。天符庙是武汉道教唯一的坤道(女道人)丛林,是1933年在一座小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以接待来汉的云游坤道和过往女香客。1940年自行解散。在武汉各道教丛林中,乾道(男道人)占绝大多数,但在众多的小庙里,坤道多于乾道。 

近代正一派活动场所主要是位于汉口的东岳庙。 
长春观 长春观坐落在武昌双峰山南麓(现武珞路145号),为纪念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长春而得名,是武汉道教四大丛林中最著名的一座。 

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嗣承江西阁皂符箓金丹教义,布施于鄂州,为天师道场,元初在此建长春观。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年),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自武当山来此,发愿重修长春观。他得到官员和士绅赞助,募得款项,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铆榫纯木结构重修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殿堂焕然一新,“庙貌森严,回复旧观”。民国14年(1925年)侯永德任监院期间,得到督军萧耀南、士族项竹坪的捐资而修藏经阁。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后复由督军夏斗寅出资恢复原貌。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谋得夏斗寅的支持捐资,对道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长春观建筑群格局终于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遂由政府拨款,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长春观,并对长春观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长春观受到冲击,神像被捣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2年政府拨款,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对外开放。 

长春观是武汉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殿宇依山而建,层层递进,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形成分左、中、右三路的建筑格局。中路是道观的主体建筑。据1936年绘制的《长春观庙图》显示分为五进。第一进是灵官殿,供有王灵官泥塑神像1尊。第二进是二圣殿,原供奉关公、岳飞等神像(1958年,因加宽马路,灵官殿拆除,二圣殿改为灵官殿);第三进太清殿,原供奉太上老君骑青牛的木质雕像,雕像置于高大的5排镂蟠龙雕花樟木神龛中。其西为雷祖神像,东为真武神像(1982年重修后的太清殿,供有太上老君泥塑金身神象,左右供奉庄子、尹喜神像)。殿前石阶正中的五龙捧圣图为清代所制。第四进为古神农坛,1931年改为紫微殿,原供有紫微帝君、文昌帝君像,现为七真殿,供全真七真人像。第五进是古先农坛,后改为三皇殿,供奉神农、伏羲、轩辕三皇神像。在两坛之间是“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右路建筑有十方殿、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现改为吕祖殿,供有吕洞宾卧像)、来成楼和藏经阁。左路有斋堂、寮房、邱祖殿、方丈室、世谱堂和纯阳祠等。整体布局严谨合理,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除灵官殿为硬山式外,其余均为单檐歇山式,宝瓶玉脊,单檐舒翼,细腻生动,精致典雅。 

  • 共8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湖北武汉地区道教 (2)

    武汉市志(1840-1985) 佚名

    2011-11-03 22:31:20

    |
    湖北武汉地区道教 (2)
    |

    武汉解放之初,道教的宫观庙院已由民国初年的114处减为85处,计武昌有宫观45处、108人,汉口有宫观28处、91人,汉阳有宫观12处、34人。其中仅1—2人的小庙占71.8%,3人的占17.6%,4—5人的占7.1%,10人以上的道观只有3处,占3.5%。由于道人主要以香火、募化和经忏活动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解放以后经忏活动大为减少,因此他们的生活普遍发生困难,特别是那些小庙,香火更少,无法维持。从1950年起,市道教联筹委会就着手组织广大道教徒走出庙观大门,参加生产劳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他们开始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政策,参加社会活动,一批道教界代表人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成为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员。 

    “文化大革命”中,道教也受到严重冲击,活动场所被迫关闭并被占作他用,正常宗教活动停止,教职人员无家可归,道教协会也停止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道教协会恢复活动。被关闭18年之久的长春观修葺一新,重新打开山门。一批年轻的道人经过学习、培养和锻炼,有些已开始担负相当的责任,有的已成为道协的领导成员。1985年由政府房地部门经租的道教房产,全部退还由道协经营管理,增强了道教自养能力。道教界代表人士重新担任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宫观】武汉地区修建最早的宫观,有史料可查和有遗址可寻的,是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的汉阳天庆观。明代以后,民间经忏活动逐渐增多,道教宫观也纷纷建立。民国初年,武汉三镇的道教宫、观、庙、庵、阁共有114处。1947年,据汉口市警察局统计,在汉口、武昌仅余66处。1951年社团登记时,三镇宫观共有85处。 (表4—8)武汉的道观,绝大多数是全真派活动场所,天庆观(后易名为元妙观)在元代以后也逐步演变为全真丛林。武汉道教较为著名的全真道观四大丛林是武昌的长春观、武当宫,汉阳的元妙观,汉口的大道观。这四大丛林中,武当宫在1931年以后就已衰落;元妙观在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已改为别用,武汉解放之初,其住持人相继去世,后继无人,宗教活动随之停止;现在仅存长春观。天符庙是武汉道教唯一的坤道(女道人)丛林,是1933年在一座小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以接待来汉的云游坤道和过往女香客。1940年自行解散。在武汉各道教丛林中,乾道(男道人)占绝大多数,但在众多的小庙里,坤道多于乾道。 

    近代正一派活动场所主要是位于汉口的东岳庙。 
    长春观 长春观坐落在武昌双峰山南麓(现武珞路145号),为纪念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长春而得名,是武汉道教四大丛林中最著名的一座。 

    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嗣承江西阁皂符箓金丹教义,布施于鄂州,为天师道场,元初在此建长春观。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年),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自武当山来此,发愿重修长春观。他得到官员和士绅赞助,募得款项,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铆榫纯木结构重修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殿堂焕然一新,“庙貌森严,回复旧观”。民国14年(1925年)侯永德任监院期间,得到督军萧耀南、士族项竹坪的捐资而修藏经阁。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后复由督军夏斗寅出资恢复原貌。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谋得夏斗寅的支持捐资,对道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长春观建筑群格局终于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遂由政府拨款,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长春观,并对长春观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长春观受到冲击,神像被捣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2年政府拨款,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对外开放。 

    长春观是武汉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殿宇依山而建,层层递进,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形成分左、中、右三路的建筑格局。中路是道观的主体建筑。据1936年绘制的《长春观庙图》显示分为五进。第一进是灵官殿,供有王灵官泥塑神像1尊。第二进是二圣殿,原供奉关公、岳飞等神像(1958年,因加宽马路,灵官殿拆除,二圣殿改为灵官殿);第三进太清殿,原供奉太上老君骑青牛的木质雕像,雕像置于高大的5排镂蟠龙雕花樟木神龛中。其西为雷祖神像,东为真武神像(1982年重修后的太清殿,供有太上老君泥塑金身神象,左右供奉庄子、尹喜神像)。殿前石阶正中的五龙捧圣图为清代所制。第四进为古神农坛,1931年改为紫微殿,原供有紫微帝君、文昌帝君像,现为七真殿,供全真七真人像。第五进是古先农坛,后改为三皇殿,供奉神农、伏羲、轩辕三皇神像。在两坛之间是“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右路建筑有十方殿、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现改为吕祖殿,供有吕洞宾卧像)、来成楼和藏经阁。左路有斋堂、寮房、邱祖殿、方丈室、世谱堂和纯阳祠等。整体布局严谨合理,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除灵官殿为硬山式外,其余均为单檐歇山式,宝瓶玉脊,单檐舒翼,细腻生动,精致典雅。 

  • 共8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